<p class="ql-block">厦门鼓浪屿对面瑞颐酒店旁,有一座妈祖塑像。</p> <p class="ql-block">塑像边上沿台阶而上,就是“同文顶”。这里距离厦门最繁华的中山路才百余米。</p> <p class="ql-block">破旧的楼房外侧,散落着三间小得不能再小的小庙。如果不是‘水涨上帝’的字样,很难让人相信这里就是曾经的‘武西殿’。</p> <p class="ql-block">武西殿,供奉玄天上帝,相传,是神当水涨时,祷则倍灵,故称水涨上帝公。水涨上帝宫的信徒,原来多为漳州龙海浮宫、白水、石码等地来厦的“外水人”,所以分香龙海多地,旧庙因旧城改造已搬迁至五岭一带,现址为居民所占,照旧供奉玄帝。</p> <p class="ql-block">小小的水涨上帝宫的旁边,还有座小小的土地庙。土地公的雅称是‘福德正神’,所以庙门上有这样的对联:福而有德千家敬,正则为神万世尊。</p> <p class="ql-block">刚要原路回到地面,正好发现庙后有小巷可通,查看地图似乎距离中山路不远,便临时改道,走进了小巷中。</p> <p class="ql-block">没想到同文顶的小巷犹如迷宫一般,甚至偶尔还需要试错,方能走得通。这里巷名也很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走进白厝墓巷,望着幽长的巷道,行人或隐或现于这条老巷的尽头,厦门破狱斗争(见拙作《留下记忆》)指挥点旧址就位于白厝墓巷的16—3号房。</p> <p class="ql-block">厦门话“铁”、“剃”同音,“铁头刀”即“剃头刀”。早年打剃头刀的作坊集中于此,故名。</p> <p class="ql-block">厦门话称一节阶梯为一“崎”,巷口有石阶三十六级,故名。</p> <p class="ql-block">“寮”在闽南方言中是 临时搭建的简易小屋之意,后来引申指作坊或工棚。</p> <p class="ql-block">跟看护寺庙的大爷拉家常,听他介绍保生堂。他说寺庙建于1914年,最早是由厦门老字号“南轩酒家”老板所建,100多年前的“南轩酒家”是在山下的“水仙宫”一带,后来由十几个伙计另起炉灶,在澭菜河一带开立“新南轩酒家“,并成为厦门老字号。保生堂在1966年文革期间被毁,于1998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同文顶下新建的新领荟广场。</p> <p class="ql-block">同文书院建于1898年,是一所与宗教无关的新式学堂。当年很多学堂都是由基督教创办的,而同文书院是由鼓浪屿的华侨叶清池、黄奕住、黄秀烺等六人发起并捐赠的,属于第一所社会集资兴建的学院。当时开设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班,由美国人任院长,90%的教师都精通英语,所以培养出一批学贯中西的人才。同文书院设立的大学部比厦门大学的创立还早三年。</p><p class="ql-block">老的同文书院大楼毁于何时,不得而知。解放后的1958年,在这个地址上成立了“思明中学”,后改称“同文中学”,1964年演变为“厦门七中”,2008年又改为“厦门工商旅游学校”,如今这里是“厦门市社会科学院”。</p> <p class="ql-block">鹭江道的望高山,上有望高石,原是厦门人登高远眺番舶和归舟之地。</p> <p class="ql-block">同文书院成立,不久在望高山兴建校舍。从此,望高山被人改称“同文顶”。</p><p class="ql-block">站在同文顶,美丽的鼓浪屿一览无余。</p> <p class="ql-block">同文顶下的鹭江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