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深秋(二)梅关古道

LMJ

<p class="ql-block">步入深秋,韶关大地就像打翻了调色盘,漫步在林间小道上,脚踏着红的、黄的落叶,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里。</p> <p class="ql-block">我们伴随着风中漂浮己久的马铃声,追寻传说中神秘的南粤古驿道,走进梅关古道。</p> <p class="ql-block">梅关古道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古驿道,有“岭南第一关”之称。</p><p class="ql-block">梅岭即五岭之东者大庾岭山脉的古代要塞部位(庾岭)。梅岭古道(也称梅关古道)位于广东南雄市市区——江西省大余县县城之间。由广州开车一路北上,进入南雄城,秀丽的梅岭就在粤赣两省的交界处,梅关也就在梅岭之巅。</p><p class="ql-block">大庾岭的中段为庾岭,庾岭的要塞段为梅岭。唐代宰相张九龄奉诏在梅岭劈山开道,修建一个新的方便型关隘——梅关,向大余县的山下有梅关镇(2001年合并到南安镇)。</p> <p class="ql-block">梅岭因其特有的地理位置,成为古代沟通五岭南北的咽喉。唐初,大庾岭道并非称梅岭道,随着大庾岭因山上逐渐多梅而称作梅岭、梅山,至五代末宋初时,梅山、梅岭已成为大庾岭的代称。唐开元四年(716)冬,张九龄奉命开凿大庾岭路,此道便成为南岭中最重要的一条交通道路。凡人口迁移、军队调动、商旅往来、使节访问等,大都经过此道。</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古道上,你能感受到被行人踏斜了的道道台阶,仿佛诉述着千年的历史沧桑;秋风中的参天古树,见证着人间的酸甜苦辣。古道的每一块石路都有一个故事,每一棵古树都是一部历史。</p> <p class="ql-block">梅岭之所以一峰独秀,并秀出庾岭,源于她有迢迢古道贯南北,巍巍雄关壮五岭,梅花万树诗千韵,才让她秀得那样独特。</p> <p class="ql-block">沿梅岭古道一路上行,虽是深秋还是汗流浃背,终于登上了梅岭之巅的关隘——梅关。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被贬惠州,过梅关,在那里住了3年,62岁时,又被贬到海洲,3年后,到了1100年,才奉诏内迁廉洲,苏东坡在北归途中,又一次走古道,登梅岭,心潮难平。在岭头的一个村店休息时,一老翁问苏东坡的随从:“官为谁?”答:“苏尚书。”老翁即前去,向苏东坡施礼,并说苏东坡“今日北归,天佑善人也!”苏东坡听了很受感动,把老翁视作知己,分别时写了一首《赠岭上老人》诗,题于村头壁上。诗云:“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苏东坡为自己晚年他乡逢知己,且又是那样的同情和友善而深感欣慰。</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南雄知府张凤翔所书碑文“梅关”,就牢牢地竖在关隘的北面,苍劲有力。站在梅岭之巅,回首南望,正是清代南雄守官陈淮所颂“一径高盘积翠巅,雄关扼锁震南天。”梅关的关楼坐落于梅岭隘口分水岭南25米处,为砖石结构,东西横卧,紧连山崖,关门南北上方分别镶嵌着石刻扁额,北面书“南粤雄关”,南面书“岭南第一关”,为明朝万历南雄知府蒋杰题。梅关地处要冲,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刀枪剑戟,烽火硝烟中,创下了一番番英雄业绩,载入史册。秦末,十万户侯梅举兵梅岭,入关破秦,战功赫赫。</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梅关又是重要据点,毛泽东、朱德在这里曾率领红军长征,多次跨越梅关,进驻南雄城,留下了英雄的足迹。共和国元帅陈毅,在此坚持了3年游击战争,多次攀越梅关天险,写下了不朽的诗篇 。他们在梅岭创下了丰功伟绩,留下了光辉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梅岭是“北伐军出师处”之一,从1922年至1926年,北伐军三次经过梅岭进入江西作战,现在这里也立有石碑做纪念。</p> <p class="ql-block">梅关古道被两峰夹峙,虎踞梅岭,如同一道城门将广东、江西隔开。南雄梅关历来是南北交通要通,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史称南雄“居五岭之首,为江(西)、广(东)之冲”、“南北咽喉,京华屏障”。南雄的县名也与梅关有关,南雄乃南粤雄关,而雄关指的就是梅关。现存的关楼建于宋嘉佑年间,为砖石结构,古朴雄伟。明万因年间南雄知府蒋杰在关楼上立匾题刻,北面门额署着“南粤雄关”四字,南面门额则写着“岭南第一关”在关北侧,有一块高2.4米、宽1.4米的石碑。上刻“梅岭”两个楷书大字,每字约6平方尺,字体刚劲有力。这块碑为清康熙年间南雄知州张凤翔立。关楼两侧有一对联“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p> <p class="ql-block">梅岭古道从梅岭向南北两边蜿蜒而下,北接江西章水,南连广东浈水,象一条纽带,把长江和珠江连接起来。梅岭古道是全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驿道。古道约6尺宽,路面整齐地铺着鹅孵石,道旁是繁茂的灌木丛,两侧山崖树木葱茏,层峦叠翠。岭下可见古人用来喂马的饮马槽,古道旁修建了一座半山亭,又名来雁亭。过去沿途共有诗碑136块,记录了古代名人志士的名言诗句,现存已不多。</p> <p class="ql-block">梅嶺是革命战争年代红军多次战斗过的地方,陈毅元帅代领部队在这一带坚持了三年游击战,并在临危之中写下了壮志凌云的《梅岭三章》,梅关古道被评为首批广东红色旅游示范基地。</p> <p class="ql-block">许多人来这里追忆革命先辈,重走革命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p> <p class="ql-block">距南雄市区30公里的梅关古道,默默无闻几百年,石阶早已被岁月磨得溜光,如今却因“梅”而游人如织。每年花期,古道两旁红梅、白梅、绿梅、腊梅花海如潮,穿行其间只见暗香盈袖,再衬上古朴的城门楼,登高而望远的悠悠意境,这一出赏梅似乎穿越到了秦汉。</p> <p class="ql-block">“梅岭”其名相传源于战国末年,越王后人梅绢率越人南迁居此拓荒筑城,并在岭上广种梅树,因而得名。因岭上南北气候迥异,故有“南枝花落,北枝始开”的独特自然现象。她以绮丽的景色,绰约的风姿,吸引了历代众多的文人墨客、达官贬臣为其尽情讴歌,寄托情怀。南宋后,梅岭却有了“梅国”的美称。岭下的驿馆和沿途的亭台楼格尽掩映在梅雪之中,使你分不清哪是花,哪是雪,宛若置身于玉宇宫阙。风过处,送来阵阵馨香,犹如香雪海。得文人过客传诵,梅岭山中十里梅花终为世人所知,名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古道两旁红梅、白梅、绿梅、腊梅花海如潮,穿行其间只见暗香盈袖,再衬上古朴的城门楼,登高而望远的悠悠意境,这一出赏梅似乎穿越到了秦汉。</p> <p class="ql-block">古道上的建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