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士兵之歌》<br>作者 特立(TERRY)</h3> <h3>(1)《士兵之歌》又名《士兵叙事曲》是由格里高利·丘赫莱依在苏联“新浪潮电影”时期编导拍摄的“青春三部曲”即《第四十一》《士兵之歌》《晴朗的天空》的第二部。由于他创作的第一部电影《第四十一》《Сорок первый》 (1956年)荣获最佳影片及最佳青年导演奖轰动世界。《士兵之歌》《Баллада о солдате》(1959年)是他获得这一殊荣之后更加令人叫绝的又一部力作再次征服世界。《晴朗的天空》《Чистое небо》(1961年)这部影片是锦上添花之作,使格里高利·丘赫莱依成为风靡世界的苏联电影导演。这三部电影都是描写战争的残酷、爱情的崇高、人性的伟大,具有强大的震撼力,也使得格里高利·丘赫莱依的威名誉满全球。<br>电影《士兵之歌》一开映就紧扣主题抓住观众的眼球:一位从农庄走出的母亲,迈着沉重的脚步来到茫茫原野上一条伸向远方的路口,一动不动望眼欲穿,久久凝视着远方。看到这一幕观众立马意识到,“她在期盼从前线永远回不来的儿子……”同时让观众心潮澎湃,肃然起敬,令人震撼!这是电影的倒叙手法,让观众马上明白了主人公的结局。<br>接着镜头一转把观众带入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卫国战争的残酷场面。正在战壕里孤军奋战的十九岁通讯兵阿廖沙,用反坦克雷击毁德军的两辆坦克使战斗转危为安受到将军的嘉奖。阿廖沙在求得将军批准回家探望他的母亲而没有领受嘉奖后踏上了为期只有六天的旅程。<br>这部电影以看似简单的倒叙手法首尾衔接给人感觉新颖独特。影片里只有三个主人公:母亲、阿廖沙和舒拉,其他人物都是陪衬。虽然剧情相对简单,但巧妙地表现出简捷优美的电影画面和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影片从母亲的出现开始,引入一个自始至终此起彼伏、感人肺腑,甚至让观众心潮澎湃的故事!</h3> <h3>阿廖沙在战场上击溃敌人</h3> <h3>(2)《士兵之歌》没有描写战争的残酷,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无所不在。如果仔细观赏就会发现,好多镜头都衬托着战争的残酷:比如伤残军人、变成废墟的城镇、失去儿子的母亲或妻子等。只要去过俄罗斯的人都能时常看到凝重的烈士纪念碑。《士兵之歌》就像苏俄同时代的一幅著名绘画《水来了》。画面里没看到一滴水,而是看到欣喜若狂的人们敲打着盆盆罐罐,期盼着马上到来的倾盆大雨,让人感到水确实来了。这一构思精巧微妙,是苏联现代艺术构思的绝妙表现手段!<br>苏俄卫国战争题材的影片大都描写战争夺去母亲的儿子或妻子失去丈夫:苏联电影《无腿飞将军》里的战争场面;年轻的生命刻在纪念碑上或永远留在异国他乡的丈夫或父亲;还有描写战争中背信弃义或纠葛不断的残缺爱情等等。《士兵之歌》这部影片虽然是黑白片,但里面画面优雅节奏明快紧张深沉。所有的观众演员也都那样亲切,几乎都那么善良纯朴善解人意让人动容。虽然战争冷酷无情,但影片体现的人性、爱情、亲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温暖和谐而纯朴真实。<br>《士兵之歌》大致可以分为六个平凡的故事情节:一、阿廖沙获准回家探亲最初经历的人和事;二、军用货车上偶遇舒拉;三、与舒拉令人揪心的分分合合;四、列车被炸救助难民及再次耽搁时间;五、终于划木筏搭便车返回家乡;六、母子的短暂相聚与诀别。<br>首先让我们从阿廖沙回家探母最初的旅途说起:在阿廖沙搭乘顺车与开往前线的部队相遇时,他爽快地承诺一个素味平生的军人把士兵们拼凑的两块肥皂捎给他的妻子。然后他乘坐军车赶上飞驰的军列,一跃而上和车上的军人们坐在一起。列车上的军人们正在有说有笑打趣逗乐,阿廖沙却发现一个失去一条腿的伤员心事重重坐在一旁。当阿廖沙了解到他的不幸和难言的苦衷,寄予无限同情。</h3> <h3>阿廖沙在请假回家途中</h3> <h3>碰到正在上前线的队伍</h3> <h3>下车后给母亲买了披肩</h3> <h3>在车上与伤残军人相识</h3> <h3>伤残军人与妻子相见</h3> <h3>(3)在一个混乱嘈杂的车站下车后,阿廖沙给母亲买了一件披肩,就紧随那个伤员提皮箱看管皮箱,结果错过自己要乘坐的火车。他和那个伤员再次结伴顺路搭乘了一列火车。下车后那伤员一脸茫然不知所措时听到远处有人喊他的名字。没想到他的妻子出现在站台,他们拥抱在一起深情亲吻,打消了他原本不想拖累妻子,不得不浪迹天涯的念头。阿廖沙看到他们久别重逢欣慰地悄然离去。<br>在阿廖沙得知一列军列开往他家的方向,请求押车士兵允许他顺路搭车,但那士兵百般刁难。他只好用随身携带的牛肉罐头作为代价上了车。正当闷罐军车暂停在一个小站时上来一个姑娘,阿廖沙机敏地藏在草垛里。那姑娘上车后惶恐警觉地观察周围,突然发现有人躲在里面吓得她马上要跳车。阿廖沙一把拽住她,经过一番揪扯和解释那姑娘才平静下来。<br>舒拉,一个美丽可爱的姑娘,因偷乘军车巧遇阿廖沙,起初对阿廖沙由惊恐,甚至要跳车被阿廖沙阻止,逐渐从警惕到相知相爱的心理过程令人信服。但在火车暂停,押车士兵突然打开车厢大门的一刹那,两人机敏地躲在车厢的干草堆里,下意识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而产生了微妙的朦胧爱意。在押车士兵的再次刁难下,阿廖沙又给了他两听罐头后舒拉才没被撵下车。他俩经过互相了解后逐渐产生了爱慕之情,那彼此真诚的眼神和话语如此感染观众。此后他俩的爱情故事也自然而然从这里开始,这一过程也让观众感觉甜蜜温馨。<br>火车继续前行,阿廖沙拿出他袋里的面包与舒拉分享。舒拉大口大口咀嚼香甜的面包,真诚看着阿廖沙更加坚定地爱上了眼前这位英俊的战斗英雄。阿廖沙和舒拉两人就这样有分寸地腼腆缠绵在一起。火车骤停,阿廖沙没加思索跳下火车取水,返回时火车却突然开走使他与舒拉分开。阿廖沙万分懊悔、失落、惆怅,以致决心走捷径搭乘其他交通工具赶火车。巧的是当他到达那座城镇,准备把那个士兵的委托送去时,在天桥上再次与舒拉相逢。他俩彼此心中那失而复得的惊喜与兴奋溢于言表,刻画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h3> <h3>舒拉惊恐地看着阿廖沙</h3> <h3>押车士兵发现车上的舒拉</h3> <h3>舒拉与阿廖沙彼此理解</h3> <h3>他俩逐渐产生爱慕之情</h3> <h3>(4)阿廖沙面善心慈却爱憎分明,当他和舒拉几经周折把那个士兵的肥皂转交给他妻子时却发现她另有相好。他马上脸色变得铁青,于是放下肥皂和舒拉下了楼。他突然又感到有点不对劲就大步登楼返回敲门进屋,鄙视地看着那个妇人把捎给她的肥皂拿走,然后找到那个战士的父亲转交给他。老父亲的家已被德军炸毁,和好多无家可归的邻居都躲在一座大楼的大厅里。老人受伤躺在床上,激动地接过肥皂询问阿廖沙他的儿子的情况怎样。阿廖沙说他儿子在战斗中非常勇敢冲锋陷阵,是他的骄傲!老人激动颤抖微笑着,眼里浸润着欣慰的泪花。阿廖沙和舒拉在嘈杂混乱的车站重又挤上军列踏上回家的旅程。他们这才轻松地站在两节车厢的空当处,彼此眼里充满清纯的柔情爱意,深情地看着对方面带微笑相对无语。尽管周围声音嘈杂,但仿佛他俩置身在短暂的两人世界里。伴着微风不断地吹拂着舒拉散乱的长发,阿廖沙痴情微笑地看着舒拉,让人感到情窦初开的萌萌爱情和无比甜美。这种情景的表达让观众共同为他们沉浸在爱情的梦幻中祝福,不能释怀!但温馨的时刻终将结束,就像浪漫音乐戛然而止。还没来得及品尝爱情的甜蜜,火车到达舒拉要下的车站。他们终于要分手,从彼此难舍难分却又不得不分离的眼神中令人感到那是一段让人万分惋惜而纯真的恋情。他们或许彼此都感觉到,由于可恶的战争,这一别仿佛就是永诀!阿廖沙站在开动的火车车门探出身来大声喊道:要记住我家乡的地址!千万要给我写信……;舒拉却在站台上不知在说些什么,跟着火车一直向前奔跑直到阿廖沙和火车的身影渐渐消逝在远方。而舒拉仍然独自一人久久地一动不动地停留在那小小的火车站,不知如何是好。这是多么恋恋不舍而痛断肝肠的别离啊!让观众也跟着他们痛切心扉!当舒拉下车后,阿廖沙满脑子都是舒拉抹不去的倩影,就连在车上短暂的睡梦中都是舒拉那执着深情、水汪汪的大眼睛!让观众看到这些动人情愫怎么能不惋惜心痛,而这一切都是那样纯朴真切又溢于言表!突然阿廖沙乘坐的火车被炸,他又奋不顾身从炸毁的车厢火海中救死扶伤。最后他划木筏搭便车行驶在还有十几公里的回乡之路上却偏偏遭遇艰难的路况。他下车连推带扛走出泥泞终于回到家乡,却又碰到母亲在远处的田里干活而不能马上相见。这些必不可少的情节都让观众一步一步紧跟阿廖沙往前走,恨不能帮助他尽快实现与母亲相见这一愿望。</h3> <h3>他俩在天桥上重逢</h3> <h3>战士的妻子另有相好</h3> <h3>前线战士的受伤父亲</h3> <h3>火车上善良的乘客</h3> <p class="ql-block">(5)尽管阿廖沙只有六天探亲时间,还总是在沿途助人为乐。旅途中他碰到许多艰辛而又意想不到困难,甚至为了帮助别人委屈自己,但他都心甘情愿地隐忍了。他最初碰到开往前线的战士欣然接受给他妻子捎去肥皂;还有帮助断腿伤员提皮箱看皮箱错过火车;一路上还要无微不至地陪伴呵护舒拉;下车取水又误了车……。种种主客观的时间耽搁最终留下他们母子仅仅几分钟的相见时间。要知道他请假回家是要给母亲修理房顶的呀!最动人、最揪心、也是最心酸的时刻就是阿廖沙与母亲竟然相会在茫茫田野里伸向远方的小路上。当母亲在远处田里劳动得知阿廖沙回到家乡,怀着一颗激动万分、急切想见到儿子的心,拼命向前奔跑的持续镜头……紧紧抓住观众焦灼的心。阿廖沙听到母亲在他身后的呼喊,激动地跳下车冲向母亲,然后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眼里流出欣喜的泪花。母亲不停地亲吻、抚摸阿廖沙,那种期盼已久,对儿子那颗饥渴思念的心终于得到释放和满足。阿廖沙微笑着把对母亲的爱和思念都倾注在为母亲买的披肩上,从怀里拿出给母亲围上。从整个影片可以看出,这是他们母子一生中最辛酸,最痛心,最令人叹息的幸福时刻!!!在这既是重逢又是离别,既欣慰又遗憾的短暂时刻,阿廖沙不情愿但又不得不对母亲说出那几句令人扎心的话时,母亲就像疯了似地痛苦绝望大声呐喊,仿佛是战争这个恶魔又要夺走她的儿子,让她撕心裂肺、痛不欲生!母亲仍然紧紧拥抱着儿子不愿分开,但最终阿廖沙不得不与母亲分离,紧紧拥抱深情吻别。最后阿廖沙回过头来眼含泪水看了母亲最后一眼重返战场……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从此母亲总是身穿黑纱,披着阿廖沙给她买的披肩站在农庄旁悠远的小路上凝视远方,再也没能看到阿廖沙归来……。没想到阿廖沙送给母亲的披肩竟成了母亲永远的念想!回看阿廖沙的短暂一生,凝聚了人性中最美好而真实的一面:勇敢、善良、坚强、热情,爱憎分明、助人为乐。这是那个时代苏联普遍崇尚的人性,也是当时中国人的追求。阿廖沙一路上遇到的人基本都有一颗纯朴善良的心,除了那个押车士兵,其他人像伤残军人、邮局职员、舒拉、被炸毁城镇的妇女儿童、路上让她搭车的中年女司机,还有他在路上碰到的士兵都很纯朴善良,真诚可信。虽然最后还有十几里就要到家的途中碰到那个卡车司机开始不情愿,但还是调转车头送他最后一程,直到他与母亲相见然后又把他送走。</p> <h3>阿廖沙和舒拉深情对视</h3> <h3>阿廖沙和舒拉再次分别</h3> <h3>舒拉下车后久久彷徨</h3> <h3>母亲奔跑着与阿廖沙相见</h3> <h3>(6)战争的残酷,命运的多桀,让阿廖沙失去两个最珍贵的女人;更准确地说是两个女人永远地失去了阿廖沙。剧情仿佛让观众也随着阿廖沙起伏跌宕的命运,产生强烈的共鸣。在这部没有战争场面的战争片里能够感受到战争的无比残酷,从而让人们更加痛恨战争和世界上叫嚣与发动战争的狂人。银幕上一开始就是战争夺去了丈夫和儿子的母亲站在茫茫的小路上遥望远方;结尾仍然是那个母亲站在那条伸向远方的小路上等待着,期盼着……让观众脑海里永远停留在这三个人,阿廖沙,舒拉和母亲的回味中。《士兵之歌》这部影片最终让母亲永远活在痛失儿子的折磨中;让舒拉与阿廖沙在热恋中不得不突然分离甚至消失;让观众也跟着舒拉命运的走向在牵挂、思念、等待、期盼的彷徨中不知左右。这正是导演的绝妙之处,也非常符合音乐、绘画、影视美学规则中的残缺美。人们往往希望故事结局完美,但现实生活中却恰恰相反。电影里的清纯画面和深沉孤寂的音乐也是那样贴切和不可或缺的陪衬,加上插入的一些深沉凝重的画外音和动人镜头使得故事里每一个情节都深刻地刻印在观众的心里。影片中讴歌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人性、思想、道德观念,包括那个同时代的中国人也是如此,都在虔诚地追求真善美。然而战后几十年过去,时代的发展正像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名言所说:科学与艺术越进步,人的道德越伤风败俗。虽然世界范围内的人性、思想、道德观念都有所倒退,尤其是中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酷无情到极点,把古话“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发挥到极致!我们通过观赏震撼人心的苏联电影《士兵之歌》期盼、呼唤、渴望淳朴人性的回归!</h3> <h3>阿廖沙终于和母亲相聚</h3> <h3>阿廖沙和母亲紧紧拥抱</h3> <h3>阿廖沙与母亲拥抱吻别</h3> <h3>母亲在路上凝视远方</h3> <h3>作者简介:熊崇岐,笔名特立(Terry),1978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学院外语系,1982年毕业后先后在中学中专任英语教员,后期在内蒙古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仍然当英语教员,职称副高。在几十年学校任教期间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满园桃李。擅长俄语的他曾在内蒙古供销学校兼任俄语课,并几次赴俄罗斯当俄语翻译。<br>他热爱文学艺术和音乐,写过诗作过画也创作过歌曲,曾经读过不少世界名著,退休后又拿起笔杆开始写作,已刊出《欧洲梦幻之旅》《烟花三月下扬州》《新疆旅游日记》《荒毛地》《归绥市》《归绥市的城门》《青城电影》《抓壮丁》《蓝宝石的故事》《图瓦的祭奠仪式》《伊尔库茨克奇遇》《图瓦中医诊所》《老三届的考学之路》《母爱永恒》《难忘的学校乐队》《墓葬文化》《果戈里故事简介》《刘汉及其家人》《师生情》《珠海圆明新园》《50年代绥远城》《龙的故事》《绥远城西街》《冰海沉船》《神游深圳》《炼狱》再写一篇《士兵之歌》以飨读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