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在镇江留印迹

<p class="ql-block">晚清时期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家、思想家康有为,在民国初年曾多次来镇江,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茅山隐居的经历。在此期间康有为游遍了镇江的山山水水,所到之处留下了他的诗歌、题刻等,成为了镇江历史文化中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康有为曾作《登镇江北固楼》:</p><p class="ql-block">山围城郭南徐镇,石撼潮湍北固楼。</p><p class="ql-block">天入长江生远浪,风吹落木下清秋。</p><p class="ql-block">山川第一供凭吊,国土三千放远游。</p><p class="ql-block">无限霸才成底事,怒涛滚滚向东流。</p><p class="ql-block">这首诗虽创作年代不详,但诗句中流露出:“惆怅”情绪却是清晰可见,这与康有为早年壮怀激烈、奋发报国的志向不符,显然是他的后期之作。</p> <p class="ql-block">实际上,康有为有着两段不一样的人生,政治主张也大相径庭。康有为(1858年—1927年)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学习儒家思想,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他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p> <p class="ql-block">1895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但未能上达。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请求变法。1898年1月,光绪皇帝下令康有为条陈变法意见,6月11日变法正式开始。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准其专折奏事,筹备变法事宜,史称戊戌变法。后因慈禧太后的干预,维新运动失败。</p> <p class="ql-block">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软禁,康有为之弟康广仁等六君子被杀,康有为逃往日本,继续奉行“忠君救国”路线,开展政治活动,组织保皇会,为获得国际支持,他曾游历列国,会见欧洲多国君主,可是他的一切政治主张都未能实现。</p> <p class="ql-block">康广仁照片。</p> <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后,1913年康有为以母丧为由回国,开启了他的第二段人生。生活上康有为不再奋发追求,讲究安逸超脱,钟情于山水之间。他和镇江茅山就极有渊源。1916年夏,有位茅山道士到上海找到康有为,邀请他到素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的茅山一游。康有为一直对那位“山中宰相”陶弘景仰慕已久,故欣然前往。同年秋天,康有为来到南山竹林寺游玩,住在碧岩楼中,见四周林木苍翠、清泉潺潺,盛赞南山像一块天然的巨大碧玉,兴致所致题词“碧岩”,后人将其镌刻在林公泉后的山壁上。</p> <p class="ql-block">不过,已隐居的康有为曾一度又被卷入政治漩涡。他竭力反对共和主张恢复帝制。1917年,张勋、康有为积极策划复辟,张勋率五千“辫子军”进了北京城,把12岁的溥仪拥上帝位,康有为也被封为“弼德院”副院长,史称“张勋复辟”。这场复辟仅12天就失败了,康有为理所当然遭到通缉,这位康圣人从此不得不长期隐居在茅山。康有为在隐居期间,几经周折,在茅山选择了风水宝地,将他的母亲,弟弟康广仁,以及爱妾何旃理的墓均安置在这里,了却了心中的夙愿。</p> <p class="ql-block">康有为爱妾,徐悲鸿画。</p> <p class="ql-block">1918年春,形势有所缓和,颇为落魄的康有为在茅山领略了远在世外的空灵,感悟了道教的玄妙,因而在茅山题写“众妙”二字。</p><p class="ql-block">同年,他又一次来到焦山闲游,留下了摩崖题名石刻:“戊午四月,康有为四游焦山,烽火遍地弥欧亚。吾经劫后,乃与陈默偃息林石也。”字里行间,其失落的状态显现无遗。</p><p class="ql-block">据推算也是在这期间康有为曾来到北固山游玩。登上千古江山北固楼,遥望滚滚江水,心潮起伏,写下了七言律诗《登镇江北固楼》,还为现“祭江亭”题名“江山第一亭”。</p> <p class="ql-block">曾经伯先公园藏书楼中,有过康有为史料收藏。</p> <p class="ql-block">岁月千秋,历史公允。无论康有为有着怎样人生经历,他的勇气才学、变法主张,受后人崇拜敬仰,他在镇江留下的历史印迹,永远散发着文化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朱昌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