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大翔凤胡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翔凤胡同位于后海以南,西起柳荫街, 东端往北折向后海。全长480m ,宽只有4m。 由于这条胡同地处恭王府高高的北墙之外, 所以老百姓形象地叫它大墙缝胡同 ,后来又雅化成大翔凤胡同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条胡同是依靠王府的围墙形成的, 以前是王府间的空隙和过道, 后来逐渐有了人家,便形成了胡同 。</b></p> <p class="ql-block">胡同的位置和由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现在的大翔凤胡同三号院,是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 和民族文学杂志社的所在地, 解放初期,这儿曾经是大作家的寓所 ,著名作家马烽和丁玲先后住在这里。 我们所熟悉的小说《吕梁英雄传》,还有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咱们的退伍兵》等,都出自马峰的手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作家丁玲大家比较熟悉,其作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和《莎菲女士的日记》是其代表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面我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丁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早年丁玲受五四运动影响 ,在1923年经瞿秋白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27年开始创作小说,不久完成了《莎菲女士的日记》 在当时的文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0年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的主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3年5月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绑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6年经党组织营救逃往延安,并创作了大量作品 比如《我在霞村的时候》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1948年获得了斯大林文学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人民文学主编等职。 </b></p> <p class="ql-block">马烽和丁玲代表作介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翔凤三号院原来是马烽的房产 ,住了几年以后想回老家,就把这套房产卖给了丁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年丁玲和丈夫陈明在北京安顿下来, 陈明想把自己的父母接到北京,于是丁玲和陈明就用积蓄购买了这套房产, 把陈明的父母接到了北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号院院子不大,但布局整齐,南北各有两排平房, 正对院门儿的是一座二层的小楼, 小院儿干净清爽。 陈明在《我与丁玲50年》中记载,这座小院儿后来换了一套单元房, 给了丁玲的儿子蒋祖林,因此三号院儿也不是丁玲的产业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沿着胡同往北走,出了大翔凤胡同,就是后海的。 </b></p> <p class="ql-block">故居介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