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有幸去中山公园中山音乐堂听音乐会,不容易,一是年纪大了,对演出兴趣减少,另外对如今的演出风格也不是太有感觉。所以多年来很少看文艺演出。这次不同,军星爱乐合唱团演出,演唱几十年沉淀下的老歌,非纯娱乐演出可比,是情怀,是境界,是任我们老去而永葆青春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演唱会七点半开始,来早了,晚饭又没吃,便去了“来今雨轩”,这也是一个很长时间没有光顾过的地方,早前吃过这里的梅干菜包子,素什锦。几经风雨如今仍恢复成喝茶吃点心的茶社。进入屋内,虽是晚上却每张桌子都有客人,问服务员还有座位吗,他悄悄告诉我桌子沒有了,你可以和客人商量拼一下桌。我找了一桌,客气的询问,客人客气的答应,如愿以偿坐了下来。晚上怕喝茶睡不好觉就没有点茶,这儿的冬菜包子高桩,像鸟笼子,也就有人叫它鸟笼包。太有名了,是来今雨轩的名片,所以是必点的,又点了一份豌豆黄,一份小桃酥,看到旁边客人点的小菜红红绿绿煞是可人,便加了一份。环境不错,食品不错,心情不错。来这儿最浪漫的,应该是与朋友喝着茶,天马行空般的神交海聊。只可惜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然来壶茉莉花茶,那才够味儿。</p> <p class="ql-block"> “来今雨轩”的包子,有人叫它梅干菜包子有人叫他冬莱包子,有点搅和不清。梅干菜是以芥菜、油莱或白菜晾干制作,以绍兴的最好。冬菜复杂些分三种川冬菜、津冬菜、京冬菜。川冬菜以芥菜杆或青菜苔切片晾干制作,以四川南充的最好。津冬菜当然主要产于天津,原料是河北沧州的大白菜,近水楼台,沧州也有出产。津冬菜蒜味浓厚,多用于做汤,像北京馄饨候的馄饨就少不了津冬菜汤料提味。而京冬菜并不产在北京,出于山东日照,当地的大白菜优于异地,制作完成作为佐餐小菜味道极佳,也可做汤料,因为入京供皇帝食用过而被称为“京冬菜”。</p><p class="ql-block"> “来今雨轩”开始除茶水外是经营闽菜的,这在鲁迅先生1915年日记中有所提及,经营川菜是后来的事。闽离梅干菜产区近而与川冬菜产区远,所以应该是先梅干菜包后川冬菜包。梅干菜与川冬菜味道相近,只是梅干菜略甜,一般吃不大出来。岁月悠悠,两种馅交替使用过也未可知,于是混着叫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位于中山公园内的“来今雨轩”,是个特殊的地方。1914年10月10日,北京城区内第一个近代的公共公园开园,当时称中央公园,1928年7月更名中山公园。1915年中央公园董事会发起成立“来今雨轩”,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筹办定名,总统徐世昌题匾额。建成后本拟做俱乐部,后成为餐馆和茶座。自成立始,“来今雨轩”就成为当时民国文人最著名的社交场所。</p> <p class="ql-block"> 最初的门前楹联是:“三篇陆羽经 七度卢仝碗”,和茶社很贴切。现楹联:“莫放春秋佳日过 最难风雨故人来”,按说也不离谱,可惜<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匾额和楹联均已丢失不见,不是原装的,总是心有戚戚。</span>1966年,徐世昌题写的“来今雨轩”匾额被摘下成了厨房的垫板。到1971年,美国黑格将军访华,游览中山公园到此,发现门楣上光秃秃的,感到奇怪问怎么回子事儿。黑格走后开始查找,已然无影无踪。在周恩来总理的提议下,由当时被评价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后五百年,亦恐无敢与之争席者”的中国第一书家郭风惠先生重题匾额。现在掛着的即是,可也不是原匾,仿的。</span></p> <p class="ql-block"> “来今雨轩”乍一听有点莫名,典故出于杜甫的《秋述》一文。老杜闲逛到了长安,受到唐玄宗赏识,几次接见,交谈甚欢。可能是和科举落第没文凭给不了较高官职,给的官小不願干,也可能是他清高,总之没有做官。事过境迁皇帝也不能老想着他呀,一些朋友见他升官无望,渐渐疏离。几年之后生活窘迫,病居陋室秋雨连绵,有一位老朋友来探望他,有感而发写了“秋述”,文中有“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旧雨”老朋友,“新雨”新朋友,“来今雨轩”来新朋友的地方或说是交新朋友的轩堂。</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来今雨轩”,踏入室内,旧式茶桌板凳,乌木地板,八瓣梅的老花砖,着民国服装的服务员客气的招呼,有点意思。</p> <p class="ql-block"> 轩内悬掛着华世奎书写的对联“寄情楚水吴山外,得意唐诗晋帖间”,摘自陆游诗“出游归鞍上口占 ”。未知真迹否?</p><p class="ql-block"> 华世奎<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津四大书家之首,所题“天津劝业场”匾额,手书,字高1米,</span>被国家定为中华历代名匾。</p> <p class="ql-block"> 中央公园的门票是5分钱,这可是5分银,民初期可以换铜圆六七枚,铜元就是当时说的大子儿,一个大子儿可买一个鸡蛋。那时北京普通工人月工资9块钱居多,尚有诸多贫民。进公园5分,入茶座,茶水1角,点心1角,一般人肯定很难承受。高消费限定了消费群体,所以来这里的客人,文化巨擘、艺界名伶、知名教授、使馆公使、洋行经理、政府各部总长、次长,非富即贵,都是北京最有钱的主儿。</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上半叶的“来今雨轩”集餐馆茶座一体,是北京城最著名的宴请场所,海内外名流来此聚餐品茗如过江之鲫。骚客名人流连往返,才子佳人风花雪月,政客权要快意人生,京城文化圈的重大活动以及国际文化盛会,在此多次举行。如此种种不生出点儿故事,谁都不信。</p><p class="ql-block"> 革命先驱李大钊等在此发起成立学术性政治团体“少年中国学会”。</p><p class="ql-block"> 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活动家高君宇和民国才女石评梅在此多次约会。</p><p class="ql-block"> 鲁迅在此翻译完成小说《小约翰》。 </p><p class="ql-block"> 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张恨水每天一支铅笔一个本子,在此衔杯饮茶写完了“啼笑因缘”。</p><p class="ql-block"> 棋圣吴清源在这里摆过棋局。</p><p class="ql-block">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p> <p class="ql-block"> 云南名将蔡锷不赞成袁世凯称帝,被软禁在北京,后在小凤仙配合下逃回云南起兵讨袁。设计脱逃的地点正是“来今雨轩”。蔡锷和小凤仙在中央公园游玩,累了便来到“来今雨轩”饮茶休息,将衣物及银元留在座位上,小凤仙在座饮茶,蔡锷起身去厕所方便,瞒过了监视他的密探,男扮女装,上了开往天津的火车安全离开。</p> <p class="ql-block"> 有兴趣可以上楼看看。</p> <p class="ql-block"> 如今,“来今雨轩”成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两侧二楼内分别有“少年中国学会”和“文学研究会”两个专题展。</p> <p class="ql-block"> 西侧二楼布置的“少年中国学会”介绍,由李大钊等人发起的少年中国学会成立于1919年7月1日,是“五四”时期出现的最重要的社团之一,聚集了大批社会精英,对近现代中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少年中国学会”曾在“来今雨轩”组织过多次活动。</p> <p class="ql-block"> 东侧二楼的“文学研究会”介绍,1921年1月4日,“文学研究会”在来今雨轩正式成立,发起人及后来加入的会员达170多人,是当时新文化运动的旗帜。</p> <p class="ql-block"> 这是“来今雨轩”后身,时间差不多了,从这里出去前往音乐堂。</p><p class="ql-block"> 迈步出门时,我突然想当时蔡锷以如厕为由遁去,不会就是从这个门溜出去的吧?</p> <p class="ql-block"> 看到此处,灯火辉煌,“音乐堂”标识醒目,认作入口了走过去,不让进,说是内部人员走的门,如此豪华,是何等内部人员方可匹配?</p> <p class="ql-block"> 看到音乐堂了,穿过社稷坛外坛墙的莲花拱券门,直行左转便是音乐堂正门。朱红色的大门,排列整齐的金色门钉,每扇门横九路、竖九路,九九八十一钉,宣示着皇家身份,使得中山音乐堂也有了一份神密庄严。</p> <p class="ql-block"> 久违的中山音乐堂,上一次进入中山音乐堂是在1966年,进去不是听音乐,是闹革命大批判,还记得批的是张铁夫。张铁夫时任北京市委农村领导小组组长。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马铁丁”开一代文化新风,对文坛颇有影响。“马铁丁”是三位作家共用笔名:陈笑雨笔名“司马龙”取“马”字;张铁夫取“铁”字;郭小川笔名“丁仲云”取“丁”字。这便是“马铁丁”的来历。</p><p class="ql-block"> 我当时是中学生,就是盲从凑热闹,批什么不懂。那时中山音乐堂叫中山露天音乐堂,倒不是真露天,有顶子,只是南墙只有坎墙没安窗户,内外相通。开会期间回头看,音乐堂外大雨滂沱。会开到很晚,开完时,勒令张铁夫去办什么事,估计是条件过分办不到,便在台上转着圈的找人解释,但匆匆散会已经没人答理他了。</p> <p class="ql-block"> 进入中山公园音乐堂,前厅富丽堂皇。现在的音乐堂建筑现代,音效专业。<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像原来进门就是观众座位,里面能看到外面,还真是鸟枪换炮了。也是,与五十多年前相较,终是与时俱进,化茧成蝶修成正果。</span></p> <p class="ql-block"> 演出开始,向观众敬礼致意。</p> <p class="ql-block"> 军星爱乐合唱团成立于2010年5月,是一支由现役军人、退转军人合唱爱好者为主体的业余合唱团体。虽然叫做业余合唱团,但都基本是专业演员,技艺精湛。源于军队,训练有素,军姿肃穆壮严,凛然正气非寻常文艺团体可比。</p> <p class="ql-block"> 我不懂音乐,但好不好听还是知道的,我的感觉是和谐悦耳,这就够了。再看台上人人挺拔如松,精气神不输年轻人,就这份儿庄严气度,就该被万众尊敬。</p> <p class="ql-block"> 朗诵艺术家林中华的配乐诗朗诵《举手之间》。</p> <p class="ql-block"> 90岁的林中华先生,朗诵起来,情绪饱满,发语铿锵,感人至深。</p> <p class="ql-block"> 中场休息时的音乐堂观众席。</p> <p class="ql-block"> 演出结束,许多观众久久不願离去。人还是需要有一些精神的,願军星爱乐合唱团永远唱下去,为历史留下些许印记,为社会留些风骨,为青少年扶直腰杆补补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