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增勇的美篇

张增勇

<p class="ql-block">《纪念法国作曲家圣-桑逝世100周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今年十二月十六日是法国著名作曲家卡米拉.圣-桑逝世100周年,仅以此文纪念并向这位伟大的作曲家致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法国 1952年 附捐邮票 圣-桑肖像)</p> <p class="ql-block"> 卡米拉.圣-桑(Camille Saint-Saens,</p><p class="ql-block">1835.10.9.-1921.12.16.)出生于法国巴黎。他出生后仅三个月,作为法国内务部一名普通公务员的父亲就去世了,圣-桑被他的母亲(克莱芒斯.克兰)和他的舅姥姥(夏洛特.弗朗索瓦兹)扶养成人。圣-桑的母亲是一位画家,至今法国迪耶普博物馆仍收藏着她的绘画作品。其舅姥姥是一位杰出的女音乐家,在圣-桑两岁半时,她就开始教他识谱,训练他的听觉并教他学习钢琴。圣-桑的音乐才能很早就已显露,堪与莫扎特和门德尔松相提并论,被称为音乐神童。他三岁半时写出了第一部作品《加洛普舞钢琴曲》,十岁时,在巴黎普莱耶尔音乐厅举行了首场正式的钢琴演奏会,演出了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亨德尔的赋格曲、胡梅尔的奏鸣曲、巴赫的一首前奏曲,最后是贝多芬的第三钢琴协奏曲。</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 2019年 异型邮票 纪念贝多芬逝世250周年)</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圣-桑的演出十分成功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音乐报》称这个十岁的儿童为“新莫扎特”。圣-桑1848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管风琴,1850年开始学习作曲。这两门功课的成绩皆非常优秀,然而在1852年第一次参加罗马大奖赛,他呈送的作品康塔塔《重返弗吉尼亚》却没有获奖,毕竟他那时太年轻(仅17岁),也缺乏经验。但是,圣-桑的《圣塞西里的颂歌》在1852年获得了音乐家协会作曲的头等奖。</p> <p class="ql-block">(马里 2014年 小型张)</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853年,圣-桑从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后,进入了圣梅里教堂担任管风琴师; 1857年圣-桑作为指挥家在波尔多首次登台。1858年离开圣梅里教堂,赴任享有盛誉的巴黎圣马德莱纳大教堂管风琴师。他在该教堂工作了长达20年之久。普法战争初期,圣-桑曾进入塞纳河地区国民自卫军中短暂服役。在教堂工作期间,除了创作出少数几首管风琴作品外,他创作了大量的教堂声乐作品,很多作品是即兴创作的。这些礼拜日的即兴作品使圣-桑声名远扬。他的工作室也变成了当地音乐家们经常出入的聚会场所,这些音乐界的朋友们诸如克拉拉.舒曼(德国女钢琴家、作曲家,1819-1896)、萨拉萨蒂(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1844-1908)、安东.鲁宾斯坦(俄罗斯钢琴家、作曲家,1829-1894),还有他的长期密友李斯特(匈牙利钢琴家、作曲家,1811-1886)。</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德国 1986年 极限片 克拉拉.舒曼)</p> <p class="ql-block">(左:西班牙 1977年 萨拉萨蒂肖像</p><p class="ql-block"> 右:前东德 1973年 李斯特与魏玛故居)</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 2004年 邮资片 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诞辰175周年)</p> <p class="ql-block">(前苏联 1954年 安东.鲁宾斯坦诞辰125周年)</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为宣扬法国作曲家的创作和确立法国音乐生活的民族精神,圣-桑于1871年在巴黎发起成立法国民族音乐协会,亲自担任协会的第一任主席。他经常到世界各地旅行和演出,广为传播法国音乐作品,并悉心研究包括非洲、美洲和亚洲在内的一系列国家的民间音乐。 1875年2月3日,圣-桑于接近四十岁的年龄,与他的学生让.特律佛的十九岁的妹妹玛丽-洛尔-埃米莉闪电结婚,婚后育有两个儿子,但祸不单行,其长子安德烈(1875年12月出生)于两岁半时从五层住宅的窗台上摔落到了楼下,不幸夭折;六个星期以后,其次子让.弗朗索瓦兹(1877年出生)又死于肺炎,当时只有七个月。三年后圣-桑离开了他的夫人埃米莉,两人从此各居一方,但没有正式离婚。</p> <p class="ql-block">(几内亚 2014年 小型张 圣-桑肖像)</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圣马德莱纳大教堂,又称“马德琳教堂”(Eglise Saint-Marie-Madeleine) 坐落于巴黎最热闹的第八区(在巴黎歌剧院附近),是十八世纪后期开始设计建造的,到了1806年,拿破仑一世委任了新建筑师,把这座由于法国大革命而中断未完成的宗教建筑物,改建成纪念法兰西大军的光荣堂。 其外观采用54根科林斯式圆柱和《十戒》及《最后的审判》的浮雕,是一座按照古希腊神庙风格设计的新古典主义教堂,是早期希腊建筑的经典作品。</p> <p class="ql-block">(法国明信片 发行年代不详,图案是巴黎的圣马德莱纳大教堂,从背面模糊的文字猜测,好像是1929年发行的)</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瑞士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路易.尼德迈耶在19世纪50年代,曾在巴黎创建了一所私立音乐学院,当时的圣马德莱纳大教堂的乐队指挥任该校的校长,他推荐了圣-桑担任该校的钢琴教师,这是圣-桑音乐职业生涯中唯一一次从事教学的机会,当时他才26岁。他在尼德迈耶学校的四年期间与他的学生,诸如安德烈.梅萨热(Andre Messager,1853-1929)、加布里埃尔.福雷( Gabriel Faure,1845-1924)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p> <p class="ql-block">(法国 1983年 首日封 作曲家梅萨热诞辰130周年)</p> <p class="ql-block">(法国 1966年 福雷晚年的肖像,邮票左边图案是福雷唯一的歌剧《佩内洛普,Penelop》 的乐谱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21年8月6日,圣-桑举行了告别舞台的钢琴音乐晚会(从他第一次公演,已经整整走过了75个春秋),12月4日,他到了北非阿尔及利亚的阿尔及尔绿洲酒店,准备像往年一样在北非度过冬天。然而,就在12月16日的深夜,圣-桑却因肺炎与世长辞了。12月19日在阿尔及尔的教堂举行了简短的葬礼,随后他的遗体被装上“拉莫里西埃”号轮船运往马赛,再用火车转运到了巴黎。12月24日,在巴黎的圣马德莱纳大教堂为一代大作曲家圣-桑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之后,便被送往蒙巴纳斯公墓安葬。</p><p class="ql-block"> “圣-桑的逝世具有象征性的意义:整整一个音乐时代,整整一种美学,已随之成为过去,” 在致作曲家的一份悼词中这样写到,“圣-桑是人们称为’传统艺术’的完美的典范。他是海顿、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后继者和独一无二的遗产继承人。他的艺术是把18世纪和19世纪连接在一起的扯不断的链条。圣-桑的作品被打上了典雅风格和追求形式完美的烙印,反映了一个世纪的音乐。圣-桑是音乐领域里的伏尔泰”。</p> <p class="ql-block">(法国 2021年 小版张 纪念圣-桑逝世100周年,五个月以前我从法国订购的)</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圣-桑的音乐生涯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他潜心于作曲、钢琴演奏与教学;第二阶段则专心于巡回演出(他在81岁高龄时首度举行了南美巡回演出)。在法国音乐史上,圣-桑可谓贡献巨大,他不仅推动创立了国民音乐学会、选拔了许多音乐新秀,还亲自指导和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圣-桑在音乐领域仿佛无所不能。他的演奏技巧高超,风格质朴明朗,有着深厚的传统音乐修养,创作上具有唯美主义倾向,追求优雅、明净、技巧的法国古典风格。他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的交响曲、协奏曲、独奏曲、法语歌曲和室内乐作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除了音乐外,圣-桑博学多才,成绩斐然:作为诗人,他的诗集《自由韵诗歌》印行过好几版;作为戏剧家,他以几部独幕剧和社会喜剧《阿佩皮国王》的作者而载入了戏剧史;作为哲学家,他围绕神正论、人的自由和时空的可测性撰写了《唯灵论和唯物论》及《问题与玄义》;作为天文学家,他是法兰西天文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另外他还是自然科学家、考古学家、画家和漫画家、音乐评论家、音乐史学家、音乐教育家等等。</p> <p class="ql-block">(摩纳哥 2021年 纪念圣-桑逝世100年)</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但是,圣-桑的主要形象就是音乐家。作为钢琴家,他在法兰西第二帝国和第三共和国时期一反观众对德国的偏见,接受并演奏了大量的贝多芬、舒曼和瓦格纳的作品;作为管风琴家,他的那些家喻户晓的礼拜日即兴曲响彻在巴黎的上空;作为自己的和外国作品的音乐指挥家,他几乎被那个时代所有著名管弦乐团邀请去担任过指挥;作为作曲家,他一生几乎都在创作,三岁半开始作曲,直到86岁高龄时还写了最后一部作品。</p> <p class="ql-block">(摩纳哥 1972年 圣-桑肖像与歌剧《参孙与达丽拉》最后一幕剧照)</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圣-桑极具音乐天赋,加上长寿和其丰富的灵感,其一生创作颇丰,前后留下了三百多作品,风格时有变化。早在19世纪40年代,他皈依当代古典和浪漫主义音乐传统。60至80年代,是其创作最有成果的年代,他的音乐也显得最有个性,常是热情的自由幻想同古典的完整形式、音乐的发展逻辑、纯法国式的典雅相结合。他反对宗派性的创作组织,不同意对音乐艺术的狭隘理解,因此,他没有创立自己的音乐体系或流派。他的三百多部音乐作品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音乐形式和体裁,其中歌剧13部(至今在世界各地歌剧院保留剧目中能找到圣-桑的唯一的歌剧就是《参孙与达丽拉》)、交响曲5部(其中第三交响曲《管风琴》也是经常演奏的一部)、钢琴协奏曲5首(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都是钢琴家必弹的曲目)、小提琴协奏曲3首、大提琴协奏曲两首。另外他为独奏乐器写的音乐会小品至今依然经常被演出,如:为钢琴所写的音乐会幻想曲《非洲》、为小提琴写的《哈瓦那》以及《引子与回旋随想曲》、为竖琴所写的《竖琴协奏曲》(Op154)等。</p> <p class="ql-block">(左:英国 1976年 竖琴演奏;右:克罗地亚 纪念萨格勒布交响乐团150周年 图案为竖琴等乐器)</p> <p class="ql-block">(英国 1958年 电报纸 下方图案为三位演奏竖琴、小提琴和大提琴的音乐家,这是我从国外拍到的一件品质完好的珍稀邮品)</p> <p class="ql-block">  圣 -桑的主要代表作有: 《第三交响曲》、《第二钢琴协奏曲》、《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交响诗《骷髅之舞》(又名《死神之舞》)、《动物狂欢节》、小提琴与乐队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歌剧《参孙与达丽拉》等。</p><p class="ql-block"> 歌剧《参孙与达丽拉》是一部三幕歌剧,其脚本是圣-桑的堂兄弟费迪南•勒梅尔根据圣经故事改编而成,由圣-桑作曲,于1874年完成创作。 剧情大致如下:</p><p class="ql-block"> 参孙是《圣经•旧约》中臂力过人、举世无双的希伯来英雄。以色列的百姓慘遭异教徒腓力斯人暴政的蹂躏,青年大力士参孙带动和鼓励以色列人奋起反抗,屡屡取得胜利。腓力斯人自知无法抵御参孙的神力,便使出美人计,派出美女达丽拉去征服参孙,并让她探明参孙力大无比的奥妙。达丽拉诱惑参孙,并探得参孙只所以拥有神力,是由于上帝耶和华在他出生时赐给他一头很硬的头发,这一头硬发从来没有剪过。于是,达丽拉趁参孙熟睡时剪掉了他的头发,遂将参孙俘虏。腓力斯人挖去了参孙的双眼,罚其做苦力。在腓力斯人齐聚于神殿祭神之时,他们将参孙带到了神殿,洋洋得意地百般嘲弄和侮辱他,参孙祈祷上帝再给他最后一次力量,终于重新获得神力。他奋力推到了神殿的巨柱,庞大的神殿轰然坍塌,参孙与三千多敌人同归于尽。</p><p class="ql-block"> 欧洲袖珍国摩纳哥(Monaco)以出品精美绝伦的邮票而闻名于世,下图是该国发行的圣-桑歌剧《参孙与达丽拉》的雕刻版邮票的丝绸首日封,邮票左侧这位慈祥的老人就是圣-桑,右侧表现的是神殿顷刻坍塌之时,钟声轰鸣、巨柱断裂、天塌地陷、让人心惊胆颤的场面。首日封左侧图案表现的是同一主题。</p> <p class="ql-block">(摩纳哥 1972年 丝绸首日封 圣-桑和歌剧《参孙与达丽拉》)</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歌剧《参孙与达丽拉》体现了圣-桑音乐创作上的特色,在一部悲壮的戏剧气氛中,作曲家仍表现出他所特有的那种宁静的沉思的情调。特别是处于矛盾心境中的达丽拉,音乐抒发了她的复杂的情感,其中不乏令人难忘的旋律。她的那段最著名的唱段“你甜蜜的声音使我心醉”,充满了纯净明透的崇高意境,抒发了理想中的爱情的不朽与永恒。这首歌曲的旋律尽管与她最终的出卖参孙的行为无法融合起来,,但她彼时彼地的挚爱心境却道出了爱的深厚和真诚。这段咏叹调至今常被世界各地的歌唱家们所演唱。这部歌剧是为数不多的以女中音为主角的歌剧作品之一,该角色还常被许多的女低音歌唱家来演绎。</p> <p class="ql-block">(摩尔多瓦 2014年 罗马尼亚最著名的女中音歌唱家 埃莱娜 Elena)</p> <p class="ql-block">(美国 2005年 伟大的黑人女低音歌唱家玛丽安•安德森)</p> <p class="ql-block">  歌剧《参孙与达丽拉》完成后,并没有正式演出,只以音乐会的形式演奏过第一幕,还在魏耶德的府邸举行过第二幕的试演,由魏耶德夫人饰演达丽拉。直到1877年12月2日,才由当时对这部歌剧极感兴趣的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在德国魏玛歌剧院举行了全剧的正式首演。十五年后的1892年11月23日,圣-桑才实现了在自己的祖国的首演。</p> <p class="ql-block">(德国 1946年 前苏联军事占领下的德国图林根地区发行的无齿小全张,中间的邮票即为魏玛歌剧院,其余四枚邮票分别是席勒、歌德、李斯特、维兰德)</p> <p class="ql-block"> 魏玛(Weimar),德国小城市,拥有众多文化古迹,曾是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和席勒在此创作出许多不朽文学作品。它位于图林根州府(巴赫的故乡)以东20公里,人口6万,是座风景秀丽、古色古香的城市。它依偎在埃特斯山的怀抱中,清澈的伊尔姆河水在它的旁边静静地流淌,随处可见掩映在花丛树木中的中世纪建筑、富有田园诗般韵味无穷的公园,还有矗立于街头那些惟妙惟肖的雕塑,这一切给魏玛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曾形容说:“魏玛不是一座有公园的城市,而是一座有城市的公园”。</p><p class="ql-block"> 就像雅典曾是欧洲文化的心脏一样,魏玛也曾作为德国文化的心脏而灼灼生辉。两位文坛巨擘歌德和席勒曾在这里创作出不朽的文学篇章,巴赫、李斯特等音乐大师也曾在这里生活和工作。魏玛代表着古典文化的传统,被人们赞誉为德国的雅典。 1<span style="font-size:18px;">708年到1717年间,西方音乐之父巴赫曾在此生活并创作了他的一些著名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德国 1997年 小本票 封面和内页 : 歌德和席勒纪念碑雕像)</p> <p class="ql-block">  魏玛公爵卡尔·奥古斯特(1758-1828)特意邀请在文坛初露才华的歌德来魏玛担任大臣。1775年年仅26岁的歌德来到魏玛,在这里一直生活到1832年逝世。他的非凡才华,为魏玛开创了第一个文化上的黄金时代。歌德不少举世闻名的巨著,如《浮士德》等等,都是在这里创作完成的。</p><p class="ql-block"> 诗人和剧作家席勒曾两度在魏玛生活,并在这里写了著名剧本《威廉·退尔》,以此歌颂了瑞士传奇式的自由英雄,鼓舞了人民反抗专制的斗争意志。</p> <p class="ql-block">(瑞士 1910年 邮资片 图案右侧身着红衣、头戴盔甲者即为瑞士自由英雄威廉•退尔)</p> <p class="ql-block">  小说家兼莎士比亚著作翻译家维兰德(1733-1813)从1772年起到去世一直生活在魏玛。</p><p class="ql-block"> 从1776年起德国启蒙运动最有名的理论家赫尔德(1744-1803)也住在这里。他的思想强烈地影响了德国的狂飙突进文学运动。</p><p class="ql-block"> 马丁·路德的朋友和肖像画家克拉纳赫(1472-1553)在魏玛度过了一生中最后的时光。克拉纳赫的旧居至今仍在。市教堂内的祭坛画就是克拉纳赫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还有德国最著名的哲学家尼采,1900年病逝于魏玛。 魏玛历史上那个辉煌的年代,群星灿烂,堪称德国的精神之都、文化之都。</p> <p class="ql-block">(德国 1999年 小本票的封面,欧洲文化城市魏玛1100周年,建筑物就是大名鼎鼎的魏玛歌剧院)</p> <p class="ql-block">(小本票内页里的十枚纪念邮票)</p> <p class="ql-block">  《动物狂欢节》是圣-桑于1886年在奥地利一个小镇做短暂旅行时所创作的。在大提琴家夏尔-约瑟夫•雷布克举办的一次狂欢节音乐会上首次被搬上舞台演出。这部为两架钢琴和管弦乐队而作的乐曲,有个副标题叫做《大动物园幻想曲》,由14个小巧玲珑、性格各异的乐章组成。他们分别是引子与狮王进行曲、母鸡和公鸡、野驴、乌龟、大象、袋鼠、水族馆、长耳朵角色、林中杜鹃、大鸟笼、钢琴家、化石、天鹅、终曲。有趣的是其中大部分乐章都嘲弄性地引用了其他作曲家创作的音调,比如:将拉莫钢琴曲中的音型借来扮演“母鸡”;将奥芬巴赫轻歌剧中的舞曲旋律放慢数倍,在弦乐器的低音区演奏,来表现“乌龟”;“大象”中由低音提琴演奏的笨重迟钝的旋律来自于柏辽兹的《仙女之舞》等等。总之,这部作品完全出于圣-桑的爱好逗趣的天性,虽然对动物们所作的漫画式的描写非常惹人喜爱,但恶作剧式地篡改他人作品的行为毕竟令人难以接受。因此,在连演了两场以后,圣-桑即叫停了演出,并禁止在他在世时继续演出和发表这部作品。然而,例外的是,应俄罗斯一代芭蕾皇后安娜•巴甫洛娃的请求,在1905年,只把第13乐章的《天鹅》解禁。同一年,俄罗斯著名芭蕾编导米哈伊尔•福金(MichelFokine,1880-1942)用这首乐曲为芭蕾女皇安娜•巴甫洛娃创作了《天鹅之死》,在圣彼得堡的马林斯基歌剧院首演大获成功,从此这首芭蕾舞曲风靡世界,成为世界各国芭蕾舞剧院的保留节目,伟大的安娜•巴甫洛娃就演绎过四千多次!</p> <p class="ql-block">(左图:俄罗斯发行福金编导的芭蕾舞剧中的一枚附票,主图为福金;右图:摩纳哥发行的一代芭蕾皇后巴甫洛娃的纪念邮票)</p> <p class="ql-block">(马林斯基歌剧院,2019年我在俄罗斯旅行时所拍)</p> <p class="ql-block">  圣-桑的这部《天鹅》乐章,既没有对他人作品的嘲弄式引用,也没有令人不悦的讽刺与夸张,它自始至终都蕴含着纯朴的美感,犹如挽歌般悲伤动人。在西方文化中,天鹅的形象是优雅高洁的,代表着端庄、纯洁、忠贞等等美好的价值取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列支敦士登 2006年 圣-桑《天鹅》乐谱)</p> <p class="ql-block">  圣-桑在解禁这首乐曲时,将其改编成大提琴与钢琴二重奏(原版是写给双钢琴的)。作为提琴家族的低音乐器,大提琴的音色浑厚、温暖,有天鹅绒般的质感,它从容不迫地吟唱出悠缓情深的旋律,与天鹅优雅隽永的形象颇为吻合。钢琴的伴奏起伏波动,如水波荡漾,大提琴深沉温暖的音色从钢琴透明闪亮的音色中凸现出来,极富立体感。这段精美的乐曲虽然篇幅不长(也就两分多钟),旋律也简单流畅,没有花哨的装饰音,然而,就是这种洗尽铅华的含蓄之美令人怦然心动,陶醉其中。可惜,我在编写完这篇准备给文章配乐时,搜尽美篇的音乐库,也就是搜狗音乐库(美篇仅和搜狗音乐签约),也没查找到大提琴版的《天鹅》,只好以小提琴版代之。</p> <p class="ql-block">(列支敦士登 2006年 极限片)</p> <p class="ql-block">  圣-桑是法国音乐史上继柏辽兹之后伟大的作曲家之一。由于他多才多艺贡献良多,尤其在音乐方面卓尔不群,成绩斐然,法国政府为了表彰他,授予他荣誉军团勋章,他还被选入法兰西研究院;英国剑桥大学曾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圣-桑是法国人民的骄傲,他的音乐作品已经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p><p class="ql-block"> (作于2021年12月下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