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华——山西古代文明精粹展观展笔记(下集)

魏林

<div>展览看了几遍之后,逐步领会了策展人给出的三条线:</div><div>一条是社会历史线;</div><div>第二条是文化艺术线;</div><div>还有一条隐含的生产技术线,</div><div>沿着这三条线体会华夏多民族融合里程,以及中华文明发展演进。<br></div><div>前三部分更多的侧重强调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第四部分突出强调文化融合,后面两部分则更多展示文化艺术融合和发展。<br></div><div><br></div><div><br></div>第四、五、六三个部分:万流归一、汉唐奇迹和画妙通神 第四部分:万流归一。其实这种融合是贯穿展览始终的,这里只是再次集中展示出来。 自古以来,山西就是多民族融合发展的区域:<div>仰韶文化时期(以西阴|庙底沟为代表)到龙山文化时期(陶寺文化为代表),晋西南是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交汇的前沿;</div><div>三家分晋之后,太原成为了古代北方著名的国际化大都市;</div><div>北朝大同成为了中国华夏各民族空前规模融合的“大熔炉”。</div><div>太原和大同的这种中心地位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div><div><br></div><div>更多细节请参见下面的展言</div> 鎏金胡傅铜温酒樽,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通高24.4厘米。<div><br></div><div>与之同系列的胡傅酒具,是山西博物院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珍贵程度可见一斑。<br><div><br></div><div>是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融合的标志,有铭文。</div><div>九尾狐是西王母的神兽。。<br></div></div> 有虎、熊、兔子、龙等各种动物,还有羽人。 盖上这条龙穿进穿出,非常生动。 彩绘陶瓶,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通高47.2厘米<div><br></div><div>草原文化风格。</div> 戳点纹右衽铜武士,战国,公元前475-221年,高13.9厘米,长治市分水岭墓地出土。右衽是我们汉族的服装习惯,发冠是胡人的。 彩绘乐舞俑,北魏,当时有大量胡人乐舞艺人在中原打工。 这个不用说了,一看就是歪果仁儿 红陶牛,北齐,550-577年,高35厘米。太原娄睿墓出土。<div><br><div>不是中原的品种,不是儒家文化的牛,更像是西来的斗牛。娄睿是东魏重臣高欢的内侄,是皇亲国戚,也很贪财,墓葬里的陪葬品都非常了得。牛背上有华丽的装饰物。</div></div> 青釉胡人舞狮纹扁壶,北齐,550-577年,高27.5厘米,太原玉门沟出土。中间是胡人和两只狮子,壶两边是大象的鼻子。 估计出土时考古人员并没注意到两边的象鼻子,所以起名叫胡人舞狮壶,现在看叫胡人杂技壶更准确? 青釉莲瓣纹灯,北齐,550-577年,高27.5厘米,太原娄睿墓出土。<div><br></div><div>西域风格。</div> 白釉人首柄执壶,唐,618-907年,高31.2厘米,太原石头村出土 狮纹饰玛瑙,北齐,550-577年,长2.7厘米,寿阳县墓葬出土。<div><br></div><div>玛瑙更不是当地出产的了,不知道他们是从哪儿摡搂来的。</div><div><br></div><div>另外,我怎么看这个更像老虎呢?</div> 雁鱼宫灯。这里重点说说它的技术含量,首先,中心特别稳,看着脚下狭小,但实际重心特别稳定,据说连推都不容易推倒。其次,灯室部分有个手柄,可以转动控制灯室开口大小,起到节能的作用。再有,大雁颈部是空的,烟气上升后进入颈部降温后顺颈部下沉到身体部分(装水),溶解到水里,有烟气回收功能,环保。该项技术应该是非常成熟了,全国多地都有出土类似节能环保宫灯。 鱼雁身上的彩绘也是精彩细腻。 骨尺,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长23.8厘米。朔州墓地出土。<div><br></div><div><br></div> 琉璃钵,北魏,386-534年,直径4.9厘米。大同墓群出土。<div><br></div><div>山西的琉璃有特色,对周边地区都有影响。</div> 石雕蟠龙伎乐人物屏风柱础,北魏,386年-534年,高15厘米,大同司马金龙墓出土。 四角上有西来的伎乐 力士纹铜铺首衔环,北魏,368年-534年,长11.8厘米。<div><br></div><div>有没有德国双立人厨具Logo的感觉?</div> 银八曲长杯。北魏,386年-534年,口径长23.8厘米。大同北魏窖藏出土。 黄绿琉璃莲蓬蹲狮香炉,明,1368-1644年。高57厘米。吕梁地区出土。 <p class="ql-block">龟型银盒,唐,618-907年。高18.5厘米。繁峙县出土。</p> 彩绘骑驼俑,隋,581-618年,高46.5厘米。太原墓葬出土。 第四部分小结:华夏大地上多民族的融合发展,在山西有着特别明显、特别集中的体现。 第五部分:汉唐奇迹——山西石刻艺术概览 北魏皇帝把佛教定为国教,佛教有了极大的发展。这一部分以佛教造像为主,,全面展示了中国石刻艺术发展的重要历程。 北魏到唐之间,中国佛教造像经历了三个阶段:<div>第一阶段,北魏(6世纪初),古拙正面风格;</div><div>第二阶段,北齐、隋(6世纪晚期到7世纪初),圆柱形式;</div><div>第三阶段,初唐、中唐(7-8世纪),三维造像。</div><div><br></div><div>展品并不是按照这三个阶段陈列的,我在这里把他们按照这个大致顺序调整过来。</div><div><br></div><div>先从第一阶段开始。正面古拙风格,两边对称的“平正面律“造型,着重于衣纹图案,而很少注意衣服下面的身体结构。造像显得很平。</div> 石雕天王像,北魏,386-534年,高26.5厘米 释迦坐像,北魏,386-534年,通高107厘米,沁县出土。 石雕佛像,北魏,386-534年,高102厘米,沁县出土。<div><br></div><div>这身佛像这次在清华是第一次对外展出,非常珍贵!</div> 石雕菩萨立像,东魏,534-550年。高135厘米.<div><br><div>非常的平面化,衣纹下的身体几乎就是一个平板,没有任何立体感。</div></div> 石雕菩萨立像,东魏,534-550年。高100厘米,榆社县出土。 中国佛教造像的第二阶段,经过“图式加改良”衣纹图案减弱,而以丰满的身体轮廓线强调出圆柱型量感,“塑形”开始出现了。 石雕观音菩萨像龛,北齐,550-577年,高63厘米。太原华塔村出土。 菩萨胸像,北齐,550-557年,高26厘米,晋阳县出土。 石雕释迦说法像龛,北齐,550-577年。高46厘米。太原华塔村出土。 男伎乐俑,隋,581-618年,高55厘米,太原市虞弘墓出土<div><br></div><div>石刻的墓葬俑还比较少见,这件文物也是非常珍贵,不过出现在这组佛教造像群里,稍微有点意外。</div><div><br></div><div><br></div> 中国佛教造像的第三阶段,佛像身体各部分变成了有机的、相互关联的肌躯结构,全身躯态自由站立,胸、腰、臀部形成的微妙的“反转姿态”,并且有自然的衣纹,“曹衣出水”“吴带当风”都非常形象的形容了这一时期造像特点。 彩绘弥勒像龛,唐,618-907年,通高106厘米,长治县南王村征集。 石雕释迦坐像,唐,618-907年,高71厘米,文水县西崖底石像寺征集。 石雕菩萨立像,唐,618-907年,高45厘米。五台山佛光寺文管所移交。 石雕贴金彩绘菩萨立像,唐,618-907年,高62厘米。太原华塔村出土。<div><br></div><div>身姿生动,肌肉和衣纹质感十足,而且佛像可以从360度欣赏,立体感十足。典型的唐代佛教造像风格。</div> 换一个角度欣赏 唐代的立像,肌肉刻画非常丰满 背面雕琢也非常细腻,只可惜展厅灯光都给的是正面,一般人基本没有注意去欣赏造像的背面。。。 <p class="ql-block">左边北朝的“秀骨清像”和右边唐朝造像的风韵饱满明显对比。</p> 汉代以平面为主,北朝也比较平,到了唐代,开始注重360°的观赏,艺术史名家方闻教授把这个佛教造像艺术从平面到立体的华丽转换称为可以与“希腊奇迹”相比拟的“汉唐奇迹”。。。。<div><br></div><div>希望下面这张照片能比较好的呈现策展人的策展思路。。。</div> 这一部分,还有一些其他宗教以及其他朝代的造像,也都很精彩,篇幅关系,就不在此一一列举了。 第六部分:画妙通神 “画妙通神”四个字源自于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他形容自己丢失的画作是“画妙通神,变化飞去,犹人之登仙也”。<div><br></div><div>其实,古人不仅将绘画作为简单的艺术装饰,他们还将绘画视为某种通神的媒介,不论在宗教活动还是日常生活中,均体现了这种高层次的精神追求!</div><div><br></div><div><br></div> 由于纸质或者绢布的画作难于保存,所以历史久远的画作遗存一般都是石窟寺观和墓葬壁画上看到。<div><br></div><div>我们先从墓葬的画像石开始吧。。。</div> 墓门框画像石,东魏。(图片需要重拍更新)<div><br></div><div>画像石上上面是东王公、西王母,下面是两个很小的官吏——门亭长,但这里很重要,是专职看门的。左边持慧(扫帚)迎客,右边举盾御敌。<br></div><div><br></div><div>左上角有明确的题记:东王公门亭长。</div> 北魏的佛像出现在了墓室里,当时的人们对修佛的认识还比较粗浅,把佛当成了神,放在墓室里保佑墓主人。佛像本身的绘制水平没什么特别的,但这件文物对研究佛教在中国的演进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漆绘屏风部分纹饰,北魏,大同司马金龙墓出土。百度了司马金龙:使持节侍中镇西大将军吏部尚书。大概是个不小的大官。<div><br></div><div>高清喷绘。真实反映了原件鲜艳的色彩。原作是山西省博物院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div> <p class="ql-block">永乐宫壁画朝元图(复制品),元。永乐宫壁画,应该说是元代壁画遗存中,民间绘画班子作品的天花板了!水平非常高!题外话:皇家工匠的壁画作品首推北京法海寺壁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占了展厅非常大的面积,但不知为什么没有打灯,漆黑一片(照片拍摄都快使用夜景功能了),,,肉眼观看很困难。非常可惜。</p><p class="ql-block">不过,去过永乐宫的朋友应该不会觉得异常,永乐宫实际参观时,只是凭借门口微弱的光线欣赏,连讲解员也不给打手电。。。只是现场感受一下,细节基本上啥也看不清。这里至少可以贴近看看细部的描绘。</p> 太原虞弘墓出土的石椁部分纹饰(复制品),隋。山西博物院十大镇馆之宝之一。<div><br></div><div>是非常精细的石刻艺术品,可能放到石刻部分更合适。</div> 下面这五幅是皇帝赏赐给山西边疆军民的水陆画(做法事的时候悬挂)。皇家工匠所画,代表了明代画作的最高水平。是这次展览唯一绢布材料画作,原件,非常珍贵。 观音菩萨水陆画,明 大威德大力明王水陆画,明 天龙八部诸神众水陆画,明。 水陆画,明 水陆画,明 北齐 朔州水泉梁北齐壁画墓出土牛车出行图。原件。 东魏-北齐 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出土狩猎图。原件。 这三组墓葬壁画前,总是人头攒动。。。。<div><br></div><div>下面这幅又是焦点中的焦点。</div> 北齐 太原市王郭村娄睿墓出土壁画鞍马游骑图。原件。国家第一批禁止出国文物。非常生动、写实。谁说中国画不够写实? 马粪蛋都画出来了。。。这也太写实了。 马的眼睛炯炯有神 凹凸晕染法运用自如。 带展讲解的老师,在这里也都情不自禁的更加激情洋溢! <p class="ql-block">一个展览,三百件文物,不可能展示一个文明的全部,但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华夏文明的发展脉络和璀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从第一部分文德幽明开始看到文明的曙光,到第二部分看到礼乐制度、诚信文明之光的初明,再到第三部分绚丽的青铜器感受到了中华文明之光的闪亮。在第四部分反复感受多民族、多文化融合发展之后,通过石刻艺术、绘画艺术,更加完整地感受到了中华文明之花的灿烂辉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次感谢展览志愿者们的精彩讲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个人观展笔记里肯定有各种错误和遗漏,还请各位朋友、各位专家指正。先谢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阅读上集,可点击文章右下角作品集“华夏之华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