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br> 影圈的美女邀约去参加《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提前观影活动,映后还有导演兼主演曹炳琨、主演田浩宁亮相现场并与观众互动交流。没有过多关注影片内容赶紧报名了,毕竟能去影院的机会值得珍惜。<br><br><br> 超乎想象,100分钟的观影时间,不但全倾投入,还被剧情催泪无数,破防了。<br> 辣些个“以名取片”的小伙伴们,真的有些失算。 《只要你过得比我好》是讲述外卖员父亲曹德望(曹炳琨 饰)与非血缘儿子曹生(田浩宁 饰)之间一段跨越血缘的父子情深的故事,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本质生活与育儿难题一一解构展现于观众面前。<br> 我一直认为在所有的血缘亲情中,父子之间是最“含蓄”的关系,这种含蓄的困难,在张艺谋导演的《千里走单骑》中有极好的解读。但曹德望与曹生这对父子跨越了“我不说,也希望你能懂”的思维模式,他们会把愤怒、失望以及“对不起”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 <br><br> 曹德望与曹生的家在铁轨旁边,与铁轨的距离是那种近在咫尺的“近”,但我并未从影片中解读出对这种“恶劣”住所的控诉,相反是感受到室内的温情:哪怕一趟趟列车振聋发聩般从窗外驶过,但窗户依旧是明亮透光的;拥挤的室内有和煦温暖的被褥,也有一应俱全的小小厨房,从厨房中会迅速地端出一碗热气腾腾、色香味诱人的面条;房间中一个拱形的彩色四脚斗桌是属于儿子的“独立空间”,在伤心难过之际,孩子钻进“洞里”,可以“自行舔伤”,“洞”里一盏小小的彩色灯泡,闪闪发亮,似乎是孩子走出困惑悲情与孤立无助的“指引”。<div> “家”的外在如何寒酸贫瘠,“家”的内里却不尽然。<br> 所谓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吧?</div> 影片中反复有第三者向曹德望发问:收养一个毫无血亲的孩子到底是图什么?<br> 他很难回答。<br> 在他患癌并放弃治疗的最后时光里,正是为了给儿子做好一个心仪的“安排”,他会与时间赛跑,充满着活下去的欲望,这种痛并快乐着的际遇恐怕是垂垂等死之人所无法体悟与感知的。 芸芸众生都在经历自己的“人生”,是否每个人都在思考自己的“人生”?<br> 那些“思考人生”者,他们的“人生意义”是什么?<br> 他们的人生“有意义”么?<br> 草根且无尽悲催的曹德望有他自己的答案;<br> 这是那些如蝼蚁一般苟且生存者的答案;<br> 这是绝大多数卑微者的答案; 因为思考,所以发现人间的牵挂,因为牵挂,所以人间值得。<br> 朋友跟我交流,认为影片的抒情不够“高级”。的确,这是一部通俗之作,哪怕是普罗大众也不会误解其中的一个眼神。这就是一部关于外卖员的生活细流之作,再怎么“拔高”也够不着“伟岸”。但作为一位父亲,一位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父亲,影片又将父爱诠释的异常高大:父亲的爱常常藏在心里,有时也暴露在拳头上,但那是一份真的、扎扎实实的靠山之爱。 儿子曹生降生时,因为血亲父母双亡,他本可以妥妥地被福利院收养。曹德望选择做了他的父亲。几年后,曹德望生命无多,想要再次将曹生送入福利院时,却因为冗沉的资料提供而让曹德望感慨“自己把生活过复杂了”。<br> 社会的原则、规矩固然重要,但包容、变通也不可或缺。影片中那位年龄在大妈的段位还在坐前台的公务人员着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身为其中的一员,我真不确定能为“柜台的对面者”提供什么“有悖于原则但体现人性光辉”的服务。 话说映后的交流段,让我了解到“演而优则导”的曹炳琨为拍这部戏确实做了许多准备,除了亲身体验外卖员生活,力求呈现最真实的角色人生这样的常规动作,还在拍戏前将自己增重到180斤,而后又在一个半月内,也即拍摄后半段减肥暴瘦50斤!更是在最后一场戏中,为了还原癌症患者最真实的状态,在开拍前断水3天,险些左耳失聪。<br> 看过了黄渤的“一二三四五六七”,我还是愿意为曹导“戏外”的“琢磨”点个大大的赞的。就像导演曹保平那句评价:“这部影片看着就像是一个有20年经验的演员拍出了一部看上去似乎有20年导演经验的作品……” 彩色的肥皂泡一直是影片中着力渲染与贯穿的,生发时梦幻且美丽,但易碎又迅速消失。<br> 这盛艳一时的肥皂泡到底要向我们传递什么? <br><br> <br><br> <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