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摄影:忆江南、小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字:小爱</p> <p class="ql-block"> 2016年4月26号我虔诚地走进了世界上最大、历时150年修建而成的天主教圣地——圣彼得大教堂。不知不觉5年半过去了,大教堂内外<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些超凡入圣的</span>雕刻、彩石马赛克壁画……最近总时不时的出现在我脑海中,也许是疫情造成的不能出远门,才会让人回想起那些曾经远行的美好!</p><p class="ql-block"> 先从圣彼得广场也称圣伯多禄广场说起,圣彼得广场位于梵蒂冈圣彼得大殿前,长340米,宽240米,巴洛克式风格。<span style="font-size:18px;">广场略呈椭圆形,地面用黑色小方石块铺成</span>。是建筑大师贝尔尼尼一生中最伟大的建筑艺术品,完成于17世纪。拥有两个四排共284根德斯金式圆柱和88根方石柱组成的半圆长廊,上有40位圣人雕像,仿佛圣彼得大教堂伸出的两个巨大手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广场中间耸立着一座41米高的埃及方尖碑,是1856年竖起的,它是由一整块石头雕刻而成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远从埃及运来的</span>方尖碑,<span style="font-size:18px;">据说曾动员了900多名工人、150匹骏马和47台起重装置,花了近5个月时间,才完成这项搬迁工程。方尖碑</span>两旁各有一座美丽的喷泉,涓涓的清泉象征着上帝赋予教徒的生命之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圣彼得广场,因广场正面的圣彼得大教堂而闻名,是梵蒂冈的中心,也是罗马教廷举行大型宗教活动的地方。如今每个礼拜天,教皇会在广场举行盛大的弥撒,来自世界各地的信徒聚集于此聆听教皇的演讲,在圣诞夜以及除夕夜教宗也会举行晚祷告。我们去的头一天刚做完大活动,广场上的椅子都没来得及撤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矗立在教堂门前左边,</span>手持开启“天堂之门”钥匙的彼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教堂中央著名大拱形屋顶是米开朗琪罗的杰作(<span style="font-size:18px;">教堂穹顶的外观),</span>双重构造,外暗内明。<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圆顶直径42.34米(原说41.9米),周长71米;从大圆顶上的小圆球的鼓形建筑,至教堂屋顶高77.9米,至地面高123.4米。</span></p><p class="ql-block"> 对于这个大圆顶,曾有过百年的波折,最先是布拉曼特于1506年设计,1514年他去世后拉斐尔接替了他。六年后,拉斐尔也去世了,后来教会对教堂顶部借鉴哥德式的设计,采用了玫瑰花窗,圆顶被取消了。直到米开朗琪罗在71岁高龄时接替了这项工作,以“对上帝、对圣母、对圣彼得的爱”的名义,才又恢复了圆顶。</p><p class="ql-block"> 大圆顶在内壁和外壁的夹层里面,还设计了专供游人从外部观赏大教堂的螺旋形攀登阶梯通道。到达<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窗走廊的看台俯瞰堂下的广场,就</span>能拍出“天堂之门”的钥匙🔑(很遗憾没登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下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排队时被梵蒂冈卫队,又称瑞士卫队的古典服饰吸引。瑞士卫队,原为教皇卫队。<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成员必须身高1.74米以上,在若干世纪中,瑞士青年大都以能为梵蒂冈教皇卫队服务为荣,把成为教皇卫队一员当作“神圣理想”。古典服饰的设计者为Jules MaximeRepond(1853~1933),是瑞士律师兼法律教授、作家和记者、政治家、企业家和军官,他还致力于历史服装的研究,在1914年设计完成了现代瑞士卫队穿着的独特的文艺复兴风格的制服。很多人一直以为是米开朗基罗设计的。</span></p><p class="ql-block">手中的长戈也是15世纪的产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瑞士卫队以忠诚闻名于世。1527年5月6日,加洛林王朝查理五世的军队血洗罗马城,教廷卫队中其他国家的人全部逃散,只有瑞士人顽强坚守,147名瑞士士兵为保卫教皇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为感念瑞士卫队的忠诚与牺牲,当时的教宗宣布他的卫队将永远由瑞士青年组成,一直沿袭至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如今,每年的5月6日,是卫队召募新成员的效忠宣誓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接着穿过这些廊柱</span>走向大教堂,教堂<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五扇大门和三个阳台,</span>正面宽137米,高45.5米,中间的阳台叫祝福阳台,在重要的宗教节日教皇会在这里为广大教徒祝福。屋顶上立着13尊雕像,中间是耶稣,两边是12门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通过中门进入可容纳6万人的圣彼得教堂内部,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一座艺术宝库,金碧辉煌的堂顶都是由金黄耀眼的玛赛克镶嵌而成,其豪华壮丽实在是用笔墨难以形容。抬头仰望,只见每两根巨柱之间有穹窿相连;大堂和两侧的小堂之间,巨柱的前后左右,共有大大小小十几个穹窿,宛如十几个倒垂的莲花瓣飘浮在大堂之上,愈显得圣彼得大教堂高大宽阔、四通八达、精巧非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殿堂长186米,总面积15000平方米。</span>殿堂之宏伟令所有的参观者惊叹,高大的石柱和墙壁、拱形的殿顶、到处是色彩艳丽的图案、栩栩如生的塑像及精美细致的浮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教堂内部装饰华丽,华丽到令人窒息。站在米开朗琪罗设计的穹窿顶下抬头上望,你会感到大堂内的一切都显得如此渺小。穹顶周长71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拱顶的高度38米,</span>为罗马全城的最高点。</p><p class="ql-block"> 白天走进圣彼得教堂,就像走进另一个明亮的世界。其实在圣彼得教堂里没有一束灯光,所有的光都是自然采光。不得不说意大利人用光真的绝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殿内有很多巨大的雕像和浮雕,大殿的左右两边是一个接一个的小的殿堂,每个小殿内都装饰着壁画、浮雕和雕像,最著名的是米开朗基罗的圣母哀痛雕像也就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彼得大教堂的三宝之一雕像《圣殇》</span>和一座圣彼得的青铜塑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圣殇》或译《哀悼基督》,是一尊纯白大理石像,高2.15米,底座宽1.68米,重3050公斤。米开朗基罗雕刻与磨光此像花了两年的时间,圣母衣物及面纱丰富的皱褶、基督皮肤底下松弛肌肉的写实表现,也只有大理石能如此逼真的体现人体皮肤和衣服质地的光泽,大师的精湛技艺更是让作品有了灵魂。</span></p><p class="ql-block"> 雕像1498年塑成于罗马,虽然当时米开朗基罗很年轻只有24岁,但这件作品立即成为早期文艺复兴的代表作,也是他许多作品中唯一署名的一件。他原本不愿意在自己的作品上署名;当《哀悼基督》在圣彼得大教堂首次展览时,有人说这不是他的作品,米开朗基罗不胜愤慨,当晚携凿潜入大堂,在圣母像上衣的挎带上,用拉丁文刻了一行字:Michael Angelus Bonarotus Fiorentinus Faciebat ,意思是“佛罗伦萨人米开朗基罗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把圣母的形象塑造得典雅而沉静,面容塑造得也很年轻,有的人甚至觉得圣母的面容所显示的年龄似乎比她怀中抱的儿子耶稣还年轻。就这个问题米开朗琪罗的答复是“依我看,圣母是永不老的,因为她的贞洁无瑕使她永葆青春。”</p><p class="ql-block"> 1964年《哀悼基督》曾被运往美国纽约展览过19个月。这是它至今唯一的一次离开梵蒂冈。1972年,一个匈牙利精神病人用铁锤击伤了圣母像的面容和左臂,世界为之震惊。专家们花了三年时间才将它修复。现在我们看到它置于防弹玻璃罩之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圣彼得青铜坐像,是13世纪佛罗伦萨雕刻大师坎比奥的作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正襟危坐的圣彼得高举右手,表示“祝福”,左手握着两把象征神权的钥匙。信徒经过此处时,常在此默祷片刻,然后亲吻一下像的右足;久而久之,铜五趾已被磨得一片光亮,</span>现在铜像已被隔开,禁止抚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件杰作是贝尔尼尼雕制的青铜华盖,<span style="font-size:18px;">华盖被置于米开朗基罗最伟大的杰作---宏伟的穹顶之下,</span>它由4根螺旋形铜柱支援撑,足有5层楼房高那么高。华盖前面的半圆形栏杆上永远点燃著99盏长明灯,而下方则是宗座祭坛和圣彼得的坟墓,只有教皇才可以在这座祭坛上,面对东升的旭日,当著朝圣者举行弥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教皇大祭台及其华盖是1624-33年间由天才贝尔尼尼(26-35岁)设计建造的。它是大堂内陈设中最重要的部分。祭台高29米,由四根20米高异常华丽的螺旋绞链形铜柱围拢;每根铜柱分为三节:下节由绛色的螺旋形线条雕刻而成,中节和上节全部雕饰着葡萄枝和桂枝;在葡萄枝和桂枝枝叶间还雕刻着许多正在攀登的小天使,无数飞舞穿梭的小蜜蜂穿插装点在枝叶间,无比华丽,蜜蜂正是当时的教宗乌尔班八世牧徽上的标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铜柱上面支撑着一个巨形铜铸华盖。华盖正中有一白鸽,象征天主圣神在指导教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三件杰作是圣彼得宝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教堂的镇殿三宝之一,</span>也是贝尔尼尼设计的一件镀金的青铜宝座。宝座上方是光芒四射的荣耀龛及象牙饰物的木椅,椅背上有两个小天使,手持开启天国的钥匙和教皇三重冠。传说这把木椅是圣彼得的真正御座,后经考证为加洛林国王泰查二世所赠送。</p><p class="ql-block"> 里面上部有彩色玻璃作的鸽子,下面装饰着贝尼尼作的巨大的“圣彼得的椅子”,<span style="font-size:18px;">据说</span>里面还包着圣彼得使用过的木制的传教座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华盖周围有四座圣徒雕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1位手持长矛的是《圣朗基努斯》,贝尔尼尼的作品,雕于1639年。耶稣被钉十字架时,圣朗基努斯是罗马总督派去的行刑兵,他曾用长矛刺透耶稣的肋;以后他悔过自新,皈依了基督教。这尊石像反映了他的懊悔表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2位是《圣海伦娜》,意大利雕塑家安德烈·鲍尔济的作品,雕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1639年。</span>圣海伦娜是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她出生在巴勒斯坦,是非常虔诚的基督徒。<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像反映的是海伦皇后在公元4世纪初,到耶路撒冷朝圣时,历尽艰辛找到了钉死耶稣的那个十字架,最后把它带到罗马献给教廷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3位是《圣维罗妮卡》,意大利雕塑家弗朗西斯科·莫奇的作品,雕于1646年。维罗妮卡是名虔诚的基督徒,<span style="font-size:18px;">相传耶稣背十字架登赴加尔瓦略山时,途中曾有维洛尼卡用面纱为耶稣擦拭血汗交加的面容,相传那圣容就永远印在她的面纱上,据说此面纱至今保存在石像上的小房内,在圣日会被取出,供信徒祭拜。 </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4位是《圣安德鲁》,雕塑家杜奎斯诺伊的作品,雕于1629年。安德鲁是彼得的弟弟,耶稣十二门徒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为了避免殉道方式与师付耶稣和胞兄彼得雷同,以体现对前贤的尊重,他选择了交叉钉死的殉道方式(圣彼得是倒立着被钉死的)</span>,所以X形十字架是圣安德鲁的标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哀悼基督》之后沿右廊往前走,(没有方向感的人只知道前后左右),便可见到瑞典皇后克里斯蒂娜墓碑。<span style="font-size:18px;">1632年因其父王战死,6岁继承王位,成为瑞典女王,18岁正式亲政,在位时促成了“三十年战争”的结束。1654年退位,公开信仰天主教。克里斯蒂娜为改信天主教,抛弃王位和爱情,这一惊人之举,令全欧洲大为震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便是马蒂尔伯爵夫人墓碑,墓前有右手持权杖、左手握荣冠的马夫人立像。其上一句拉丁文,意为“保护与统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是贝尔尼尼的作品。这位夫人曾调解教皇格里高利七世与德意志国王亨利四世的矛盾,最终使教皇与国王和解。</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教皇比奥八世的墓龛。墓龛上面的雕像是耶稣基督,下面是教皇比奥八世,左右是圣彼得和圣保罗。雕像由19世纪的艺术家彼得罗•泰内拉尼制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皇利奥7世纪念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教皇亚历山大七世墓碑,也称五圣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圣彼得大教堂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span>这是贝尔尼尼80岁时受托雕制的作品,也是他生前的最后一个雕塑作品。</p><p class="ql-block"> 端坐在上方的是教皇亚历山大七世,红色大理石雕凿成的布幔四周是用白色大理石雕成象征仁慈、正义、真理、智慧的四位女神。红色布幔下方是手举沙漏从墓门中飘出来的死神,向人们宣布谁也逃不过时间,只有死亡才是永恒。</p><p class="ql-block"> 最出彩的是贝尼尼用大体量的桃红色西西里碧玉雕出的布幔,碧玉石极硬,但雕出的布幔却几可乱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小天使圣水钵,贝尔尼尼的作品。因前面看了众多的统治者、勇士、殉难者的雕像给人留下了太多的威严、冷峻和痛苦的记忆后,再看到这天真可爱的小天使时,一种安慰、一种美好的感觉油然而生。</span></p><p class="ql-block"> 从形象上看小天使只有一岁的样子,然而雕像的实际高度有2.5米。艺术家把小天使和圣水放在一起,是因为那时的人们视水为上帝赐予人的圣洁之物,水是生命之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欣赏壁画(镶嵌画)</p><p class="ql-block"> 《谎言》原作是兰卡利1604年的作品,马赛克镶嵌画制作于1727年。描绘的是圣经里的一段故事,第一个基督教团体“耶路撒冷教会”的一个信徒亚拿尼亚试图欺骗圣灵,将出卖田产所得私自留下一部分,却向圣彼得谎称已经全部奉献,当即倒毙。3小时后他的妻子撒非喇不知已发生的情况,又向圣彼得重复了丈夫的谎言,也当场倒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基督显圣》又名《基督变容图》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1520年拉斐尔的封笔之作,是圣彼得教堂最美丽的镶嵌画之一,此为复制品,原作在梵蒂冈博物馆,1797年被拿破仑带回法国,1815年又被要回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幅镶嵌画是根据原作由6人花9年时间完成的。画面分为天堂和人间两部分。</span>画面上是一群来到约旦河接受洗礼的人们,构图以施洗者约翰为中心,在他身后跟着一群未来的圣者,画面中央部分和右面,是无数为约翰的预言所震惊的人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约翰23世祭坛上的镶嵌画《圣杰落姆的最后圣餐》,约翰23世是圣经学者,他最伟大的贡献是将希伯来文的圣经翻译成拉丁文。原作于1614年,此马赛克镶嵌画作于1744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杰落姆的最后圣餐》</span>的最初画布祭坛画现在在梵蒂冈图片画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圣塞巴斯蒂安祭坛,祭坛上方的马赛克镶嵌画由巴洛克艺术家彼得罗·保罗·克里斯托法里制作。<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塞巴斯蒂安是一位来自罗马帝国晚期的早期基督教烈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至此,我所拍所想只有一句话,圣彼得大教堂无疑是举世无双、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是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贝尔尼尼等一众文艺复兴和巴洛克艺术杰出大师们天才智慧的集大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摄影于2016年4月26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制作于2021年平安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史料部分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感谢您的雅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