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南记忆—人民路19号那些事

S·L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持续关注《浦东味道》“惠南记忆”征文后,便写下了“人民路19号”一文,在新年伊始发给了我的老邻居,进而引发了人民路32-33号街坊的热议,一张手绘地图就此出现在我的面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看到弯弯曲曲的河流、相邻田园间的姓氏、清晰手绘的小路,儿时的生活场景再次历历在目,浮现眼前。她不仅还原了现在北门新村40年前的原貌,更唤醒了我们四街二组所有的记忆,同时,架起了我们邻里间的亲情桥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四街二组地图手绘:</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人民路32-33号陈群</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人民路32-33号(县西街)四个墙门里几十户人家,他们围绕着烟糖公司而居。而我父亲就在烟糖公司工作几十年直至退休,我这个从小放学不着家而是直奔父亲公司的小女儿,对于这些烟糖公司的邻居们是不陌生的,因为我们家就在后面相隔不过百米的“人民路19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听我姆妈讲,我们家是在小阿哥出生那一年的1958年,从周浦竹行街搬到惠南镇人民路19号的,地处惠南镇最西北一个偏僻的联排红瓦房,那时叫商业局红房子,现在是北门新村六角亭后几排五层公寓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一排10间房子六户人家的父母或多或少都在商业系统工作,1981年商业局在人民新村盖了二幢六层公寓楼,我们才从人民路19号搬到了人民新村21号。总之,住哪里搬都和“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早年间,我们家前面是一条小河,河虽小但连通着一条可以航行机帆船的“城河港”。冬天会结冰可以走人,但必须非常小心。那时候,我们淘米洗菜洗衣服蛮多靠这条小河,尤其是洗床单被子,都是站在没过水的台阶上将床单甩出去再拉回来漂干净的。尽管如此,河水还是清澈的,鱼儿也是可以看得见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河的对面便是我们南汇最高级别的招待所,号称“高级招待所”,就在现人民西路建设银行对面正在建设中的商品房地址。高级招待所都是有解放军把守,专门用来接待高级首长和外宾的。据说当年还接待过日本人,尽管中日尚未建交,但也不妨碍小日本入住“高级招待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一次乘坐高级小轿车(现在想来应该是上海牌轿车)就是在高级招待所大门外的林荫道上。我和发小丹婷看到轿车好奇前往拉门,门居然被拉开了。大概人小看不到驾驶座上的司机大叔,我们俩爬上后座开心地在软坐上弹坐,突然听到车子声响,随即轿车缓缓起步向前移动。我吓得带着哭声要下车,发小紧拽着我叫我不要下车。车子向前开了大约30米,司机大叔就停下说:“好了,你们也坐过高级轿车了,现在可以下去了。”下了车,发小自豪的跟我说:“怎么样,跟你说不用害怕吧”,我眼含泪花点了点头。这就是我和发小的区别,她胆大我胆小,她比我仅大三天,可我比她高出了大半个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小时候拍照,“高级招待所”是必选的景点之一。里面有高高的松树,有一排排冬青树,有别墅一样的办公楼,这些都是可以取景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姊妹兄弟在高级招待所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照片提供:宋琍)</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32-33号张耀新在高级招待所留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的教练与师姐们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照片提供:高龙娟)</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大操场消防演练</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提供:人民路32-33号杨迎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邻家小平哥哥为了从“高级招待所”解放军手里赢得毛主席胸章一枚,硬生生地吃下了一只“朝天辣椒”,从此,我就非常崇拜小平哥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虽然高级招待所很高级,还有解放军把守,但在文革期间也没能幸免于难。曾经听我阿姐讲过:大约1967年文革中,因为二个不同观点的派别(造反派和临指派)武斗,把高级招待所二层楼的房顶都掀翻了。可是这大半夜惊天动地的武斗愣是没有惊扰到阿姐,阿姐是早上醒来才知道的,怪不得已经六十开外的阿姐依然到哪儿都能睡着,原来这深层次睡眠是从小养成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家东面一条进出小路通向“北门大操场”,就是现在已经拆掉的东方电影院和工商附小这一区域。大冬天下午放学回家,经过大操场凛冽刺骨的西北风让我透不过气来,逼得我们只好侧身或者干脆背过身倒退着走回家。北门大操场是集全县运动比赛、全县万人大会、全县商品展销、放映露天电影等所有大型活动于一体的功能性操场。甚至还停过直升飞机,据说是备战前考察地形。还在家的小路上远远地亲眼见过在大操场沙坑那儿枪毙过人,枪响人倒男孩子们刷刷刷冲向大操场。我被姆妈一把拽了回来,说女孩子家家的不许去。所以,只要说住在北门大操场,就无人不晓无人不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操场有一个灯光篮球场,在没有电视手机互联网的年代,北门大操场可以说是一个娱乐的天地:看露天电影、爬杆、荡秋千、翻单双杠、学骑自行车、男生踢足球,推铁环,女生造房子、跳皮筋。记得我小阿哥有次囧着个脸回家,我姆妈一问才知小阿哥在大操场玩,把辛辛苦苦割草卖给奶牛场的零花钱给弄丢了,怎么找都找不到。要知道,那个时候,一分一斤的奶牛草要攒到三角几分也是很不容易的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年月,我们经常在晚上带着小板凳坐第一排看篮球比赛,32-33号的经常跟我们19号的孩子们抢位子,球赛还没开始我们之间倒是先开赛起来了。整个篮球场四周从坐地上到站凳子上,可以里三层外三层,叫好声鼓掌声此起彼伏。或许,就是因为小时候经常观看篮球比赛,为日后进入少体校打篮球也就早早埋下了一颗顺理成章的种子。</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街二组是惠南镇地标性区域最多元素的一个地方。东有北门大操场,西有高级招待所,南有城河西,北有城河港及城墙围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听32-33号的陈隽德大哥讲,他同学爸爸就是专门划船到城河港打满一船水后卖给镇上有钱人家的,靠着一船船的水养活了一家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西谭子后面的白虎桥那里可是32-33号孩子最多玩的一个区域,桥的台阶中央是光溜溜的斜坡平板,缺少游乐设施的当年这是最好的滑滑梯场所,而桥下的“城河西”河就是孩子们削水片的竞赛场。削水片可是个技术活,不行的削出去的砖片直接钻水下,拿手的削出去的砖片,可以在水面上连续跳跃好几十米。这就是我们那个年代没有乐高、没有游戏机、没有ipad的儿时玩乐场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而在我们家红房子后的西北方向,有全县唯一的一个由体委直接管理的游泳池,我就是在那里学会游泳的,3分钱一场。盛夏,我们省下4分棒冰钱也要每天去游泳池欢畅一下。因为游泳池离家近,为了多游几分钟节约换泳衣的时间,我们在家就穿好泳衣(女生泳衣都是满身橡皮筋成泡泡状的)外面再套上圆领衫、花布平角裤,也不怕泳衣紧裹带来的热。游泳池外面有一个足有几十米高的铁架子,我们叫望海楼,我也跟着哥哥爬上最高处远眺整个惠南镇。哥哥们用竹竿挑着红领巾做的游泳裤,在哗哗的风吹下不一会儿就干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离游泳池不远的后面就是惠南镇护城墙之一的北门城墙,我们称作城头。当年,北门大操场枪毙人的时候,城头上就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站满了实枪荷弹的解放军。我们人民路19号的孩子们经常在这个城头上玩中美之战,这里是我们儿时打仗的天下,是女孩子们“拔毛针”的地方,是站在城头上看城河江里机帆船来来往往的地方,是我们期望快点长大奔出惠南镇飞向上海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人民路19号,承载了我们少年时期的所有梦想。我们曾经在我阿姐宋玲和邻家姐姐吴展琴、吴展敏、沈凤芳指导下,到惠南镇最中心十字街的舞台上表演过。我和发小表演对口词:枪!什么枪已经背不出了。比我们俩小一岁的沈淑芳一个大约5岁的小女孩表演独唱:“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生厂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伸......”也不知道一个5岁的孩子,哪来的阶级感情唱的有声有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街二组(人民路19号、32-33号),一个无法抹去的符号,一个载满了少年时期欢乐记忆的牌号,一个想到就温暖如春思绪涌潮的地方,一个永远和我们的爸爸妈妈一起生活的人民路19号、32-33号!</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