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石

<p class="ql-block">  “拜石”一词,源于“米芾拜石”的故事。北宋时期的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米芾爱石成痴,有一次他到安徽去做官,州府院内立着一块石头,形状奇特,米芾见之大喜,便正衣冠拜之,称石为兄,世称“米癫拜石”。其实,在陕北话里也有这么个称谓叫:“拜石”,意思是通过结拜仪式而结识、结交下的要好朋友、好弟兄。既然结拜,关系肯定不一般,“义结金兰”、“八拜之交”,“拜把子弟兄”。这就是陕北人所说的拜石。真性情,实心实意,无论从词语表面还是从人际关系上来说,“朋友”两个字是永远无法代替的。在我的身边就有这样一把子拜石,听我给你讲讲关于他们之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在我和我掌柜的(村里的女人都把自己的男人称作掌柜的)结婚没多久的时候,他不是和我这个婆姨整天形影不离,如胶似漆的腻在一起,反而是跟同村的一泡子和他年龄相仿的后生们天天混在一起,红影黑六,张狂实道,今天在张家明天在李家,哥儿们义气,吃喝玩乐,谈天说地,好不快活。忽然有一天,他对我说:“我们十个人已经捏香结拜了,(有一个小兄弟拍照时没在村里),从此以后就正式成为拜把子的异姓兄弟了,我们还对天发过誓,<span style="font-size:18px;">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如违此誓,天诛地灭。”我当时还耻笑他说:“你们这就是一群臭气相投的狐朋狗友”,他说:“你懂个屁,我们这是意气相投的好兄弟,从小穿开裆裤一起玩到大的好伙伴,以后更要像三国时期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一样,同心同德,患难与共呢。”我对他的这种行为嗤之以鼻,觉得他们的做法就像小孩儿玩过家家一样。反过来又一想,别人家都是兄弟好几个,他是家里的独子,单人独马怪可怜的,常言道”一个好汉三个帮”,“多个朋友多条路”,所以我也就任由他活朋友拜弟兄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后来,他们这一把子兄弟都各自有了各自的发展去向,有几个进城参加了工作,有的在政府部门上班,有的当了工人。有几个还在村里务农。逢年过节,或是遇到婚丧嫁娶的事儿,又会聚在一起,拜石之间以兄弟关系来往。凡是谁家有个大凡小事,哥儿几个相互转告就都会来帮忙。记得是我们家老掌柜的去世时,那时候正是我们家最困难最落魄的时候,我掌柜的从做事窝几格囊,一遇事儿就格怂缩气,没了主意,他的拜石们知道后马上赶来,问长问短,安慰他说有事儿你就言传,不要怕,有我们呢。我当时也在场,就觉得这句话是那么的暖心,他好像也一下子有了底气扛硬起来,该干甚干甚,哥儿几个虽不是他的亲兄弟,但同样给他的父亲披麻戴孝,整夜守灵。至那以后,这种举动好像成了他们拜石之间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不管是谁的老人去世了,都要去帮忙,戴孝守灵。他们的这些举动,深深的感动了我,让我改变了对他们最初的看法,更让我彻底改变对他们看法的是另外一件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那是在2019年春节刚过,我应村里几位远嫁在外姐妹的邀请,想在村里举办一次女客回娘家的联谊活动,这在当时,在我们村里是人老几辈也没做过的事情,周围十里八乡也没有这样的先例,再加上没有得到当地政府和村委会的支持,我一个妇道人家挑起了这事儿,难度可想而知。就在我为这事犯难的时候,他们几拜石知道了,赶来了,我给他们讲了事情的经过:村里有几位远嫁在外的姐妹,她们对家乡有着很深的感情,虽然有的现在村里已经没有亲人了,但是故乡情、故土恩她们永远都不会忘记,还时常会想念儿时的伙伴儿,想有一个机会让她们再回村里来看看,与乡里乡亲和亲朋好友聚聚。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愿望,但需要有人出面为她们提供一个相聚的场所。所以我站出来了,想帮她们完成这样一个心愿,但是没人支持反而有人反对,我正处于无奈之中。哥儿几个听了我的讲述以后,大伙儿异口同声的表示赞同我的想法,都说这是一件大好事,办,必须得办好,按照你的原计划放心大胆的去办,不怕,有我们呢,我们可以做你的坚强后盾,支持你把这事办成功。这一席话对于我来说就像是一针强心针,振作剂。后来经过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精心筹划,精心布置,精心安排,我们的这次活动举办的非常成功,达到了超出想象的良好效果。通过这件事情,更加让我改变了对他们这一把子拜石的看法。不要说别的,就我们家沾他们兄弟之间的光,不是一次两次了,前段时间女儿家要买新房,可是到了该付首付的时间了钱还没凑够,情急之下,又去找了他们,哥儿几个二话没说,慷慨解囊相助,一人凑了两万,一下子就是十几万,帮他们解了燃眉之急。向这样的事情,在他们中间还有很多很多,真是不胜枚举,就连我家那个不善言辞的人,都常常在人面前,对他那几个拜石夸夸其谈:”看看我们那些拜石,真是的没的说,一个个都是杠杠的“。言语间充满骄傲和自豪。是的,他们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告诉人们,他们是诚心实意对待每一位兄弟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是一句空话,他们用事实兑现诺言。虽非亲生,胜似亲生,兄弟同心,力可断金,这些话都不是说说而已,他们是用他们的言行举动来践行着当初的誓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从结拜到现在,三十几年过去了,他们这一把子拜石能一如既往的保持着这份兄弟情义,不是说他们人有多好,而是他们有一股向心力。现在他们当中的人都年纪大了,功成名就退休了,但是他们没有迷恋于城里优越舒适的生活,反而常常回村里来转转看看。因为我们还住在农村,他们也不嫌弃我们家的农家小院,土窑土炕,一来就要红火热闹一番,哥儿几个喝杯清茶,喝点小酒,吃点家乡味儿的农家饭,还和以前一样,谈天说地,津津乐道的说他们年轻的时候,说他们曾经的那些经历过往,他们之间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听他们说话跟听故事一样。记得有一次我问他们,你们十个人当中也有不求上进的,耍奸溜滑的,你们为什么就不嫌弃他还能包容他呢?他们的回答是,一母所生都不一定个个都是好样的,十个手指展出来还不一样长,更何况我们是异姓兄弟呢。听了这样的回答就不难理解他们的关系,为什么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为什么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是深厚。因为他们重情重义,因为他们团结一致,因为他们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因为他们能相互包容和理解。</span>陕北还有一句俗话:“拜石,拜石,压块菜石”。说的就是,真正要好的朋友,是不看他自身的客观条件的,他付出什么也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看他有没有真心实意、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那些年,捏香结拜的人不在少数,后来有扳香把子的反目成仇的也屡见不鲜,但像他们这样能一直保持这份情义的实在是不多,可以说是难能可贵。</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十拜石,他们的故事被很多人羡慕,并传为美谈,称他们堪比三国英雄、梁山好汉也一点都不过分。做为见证者的我:祝愿十拜石兄弟情义日久弥新,且行且珍惜,共同成就当地的一段佳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