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观狮山远在中堡、桃溪俩地交界处,一些喜爱运动的人,足迹早已踏遍了观狮山的山山水水,他们游山玩水,用手机作记录,点点滴滴,牵扯动我的心。这次朋友相邀,虽然身体欠佳,感冒尚未痊愈,机会难得,便硬撑着,想要挑战一下自己。</p> <p class="ql-block">从县城出发,一个来小时便到达观狮山下的章丰村,乡村道路弯曲,但并没有想象中的难走,车子穿过山梁,穿过田野,一路都是水泥铺就,即使上观狮山的山道,也是水泥路。章丰村上山的路,只通到半山腰,窄、弯、陡,坐在副驾驶座,就连我这个驾龄不短的老驾驶员,也不禁会提心吊胆,冷汗连连。山上的停车场也小,停个七八部小车就如在小溪里撑船——转不过身。</p> <p class="ql-block">虽然有心理准备,但上山的路还是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往山上走,一条羊肠小道,在树林中延伸,路的陡峭程度,出乎想象,一级级水泥石阶,顺着山势,通往高处。走没多远,我便感到浑身发冷,直冒冷汗,两条腿如灌了铅般,抬不起来。感冒余毒未肃,不敢逞能,便坐下来,稍事休息。走走停停,总算征服了这段陡坡,来到一处平地。</p> <p class="ql-block">说是平地,也不宽,不过是山涧的小缓坡,有人在此筑了小水坝,水清澈,映着已晴开了的天,蓝色的天和漂浮着的白云,挤满了窄窄的水面。坐在水坝边休息,看天上的云和水中的云变幻着,体力也渐渐恢复。眼尖的朋友,发现水中有蝌蚪,三三两两,挺着大肚子,宛若绅士一般,在清凉的水中来回游动(其实这些是石蝀苗)。哦,突然想起昨天半夜骤然响起的鞭炮声,据说这是迎春的鞭炮,性急的人们,竟然硬生生地记错了立春的日子,把立春提前了。但春天毕竟要来了,那些蝌蚪肯定是嗅到了春的气息,离开了温暖的栖息地,去追求自由的境地。</p> <p class="ql-block">再往上走,又是一处水坝。水坝旁建了一木质结构的亭子,亭子很新,临水而建,也蛮有情调。大家坐在亭内,吃点心,看那险踞水岸的石头,纷纷猜测,那貌似狮子的石头,是否跟观狮山得名有关。是否有关尚不得知,但这石狮天然浑成,似乎在以水为镜,乔装打扮;又似回首窥月,眉目传情。身形五官,唯妙唯肖,并无猛兽之凶相,倒像邻居老翁,慈眉善目。与石狮相对,一堆乱石,杂而无规则,一抬头,却见乱石之中,一雄鸡挺立,梗着脖子,对着高天和大山打鸣。这鸡鸣声,想必能够传到中堡、永平、桃溪三乡的。</p> <p class="ql-block">穿过一片竹林,一座由石条砌成的寺庙便出现在眼前。这就是观狮山寺。远观观狮山寺,似乎是贴着山崖而建,位置极其险峻。寺旁边的山窝里,独独一株白玉兰树,生长在崖边。观狮山海拨高,风大,地表土壤风化严重,土质贫瘠,山上树木稀少,且矮,一付长不大的样子。唯独这棵白玉兰,长得茂盛,枝干强壮,绿叶肥厚,在隆冬时节,开出白色的花朵,一簇簇挂满枝头,那幽幽的香,洒满半坡。我不敢牵强地把白玉兰与古寺挂起勾来,但它特别的样子,还是让我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观狮山寺依山势而建,皆由石条砌成,是典型的客家寺庙建筑风格,供奉着两尊定光古佛、三宝佛、金刚佛、罗汉诸佛等。据说,宋朝年间定光大师(俗名郑自严)在梁野山半坡建了梁山寺,供奉五尊佛像及其它诸佛,并修炼成佛。后来,定光古佛为了开辟新的道场,托梦给兰发昌弟子,言中堡章丰老鹰石后山有一处风水宝地,可建佛寺。兰发昌将信将疑,次日便到老鹰石后山,一看,果不其然。更神奇的是,在这块几乎快要到山顶的地方,竟然有一眼长年不断的山泉水。于是兰发昌便开始集资建庙,庙成,称观狮山寺。现存的寺庙为一百多年前重建。</p> <p class="ql-block">寺内有众多佛像,有的石像流传年代已旧,其中一尊佛像极为特殊。此像外形迥异,却有大来头。唐朝开元十一年(723),福僧法号定光与闽南的三坪、清水法师自北来南方福建传教,宏法利生,在梁野山高峰古母石下、云仙洞创建了梁野山白云寺,修炼成正果。后人发现有一颗香藤子树上结了五个香藤包,取其包雕刻成五尊佛像,将定光佛的舍利放置内腹供奉,尊称为大德定光古佛五兄弟。此庙所供奉的便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定光古佛是客家人的保护神,在我们武平流传着许多定光古佛为民除害,驱魔逐妖的故事。观狮山寺解签的师傅,给我讲了段轻松愉快的传说。相传,有一次,邻县某地的信佛人士,前来武平请定光古佛巡游,作法,有人见古佛相貌古怪,便心生轻视,问武平人古佛像有多重。武平人也不知道,便随口说一百二十斤。当地人半夜偷偷秤了古佛,只有七十八斤,于是第二天就要和武平人打赌,称输者出白银多少多少,武平人不知是计,再加上当地人咄咄逼人,便承应下来。殊不知,再秤古佛像,却不多不少,正好一百二十斤,当地人傻眼了,只好乖乖地掏了钱。原来,却是定光古佛使法,帮了武平人。故事自然是虚构的,却寄托了人们美好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观狮山地名的来历,我请教了寺庙的理事。我以为跟路上所见的石狮有关,理事说,也是,也不是。观狮山上,裸露的石头多得数不胜数,经过风吹日晒,演变成各种各样神奇的动物,像狮子者,竟有多处。如此,叫观狮山就更贴切了。站在寺院门口,极目远眺,巍峨的梁野山笼罩在浓浓的云雾中,神秘又辽远。而头顶的云,渐渐幻化成各种形状,装饰着高远辽阔的天空。</p> <p class="ql-block">寺院门口的楹联,诉说着观狮山寺几百年的历史,廖廖数语,历尽沧桑,岁月轮回,逝者如斯!唯有门牌上“白云胜地”四个字,提醒人们,此地古为胜境,与白云一样,此消彼长,永不消失!</p> <p class="ql-block">同行者说,寺庙的斋饭十分香甜,我因点心吃得太多,竟没了味口,吃斋饭的口福只得留到下次再来享用。</p><p class="ql-block"> 但我却是极有眼福的。</p> <p class="ql-block">下午,天空出现异象。原本厚厚的云,慢慢变薄了,淡了。我们沿着石砌的古道,向山顶进发,总觉得云就在头顶,伸手便可触摸,但即使到了山顶,那云依然在你头顶。</p> <p class="ql-block">那云,又不是云。是棉花,铺满了天的一角;是飞瀑,悬挂在蓝色的锦缎;是瑞兽,驰骋在山的高处;是飞禽,展翅于风的怀抱。</p> <p class="ql-block">登上山顶,心豁然开朗,放眼四周,群山皆小,唯我独尊。而天穹之东的云翳,越发淡薄,丝丝缕缕,轻得一口气都能吹散。西边正好相反,云层厚重,遮天蔽日,有道是“东边日头西边雨”,气象之变化,却是人力无法左右的。</p> <p class="ql-block">观狮山在莽莽的群山中,因了寺庙而名。前来拜佛、游览的香客游人不少,武平、上杭的都有,可见观狮山寺的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下山时,受寺庙理事指点,特别到弥陀山去看堆子石。据说到观狮山寺求子,十分灵验,于是,人们便在弥陀山的一隅,用石头堆砌塔状,烧香许愿,常能得子。传来传去,弥陀山上便有了很多堆子石,肯定是成全了不少人的心愿,方成人们求佛的好去处。堆子石不高,那些人定是依照自己心中某种想像砌成,象是微缩的少林寺塔林,又像远古的孔明先生摆的迷魂阵,神秘,充满令人迷恋的宗教色彩。</p> <p class="ql-block">自然天成的石狮,古老的石寺庙,布满山梁的堆子石,在蓝天白云下坐化,它们坚硬的表象里,都有一颗柔软的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