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郑大一附院院史办</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巴丹弱水</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陈明望</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2021年12月25日</span></h1> <h1> 90余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怀揣理想在求学路上,渴求知识,孜孜以求,强身健体,强国有我,合力绘就出一幅闪光的青春,奋斗的华章。今天,让我们重新回到半个世纪前的河大校园,领略“铁塔牌”河医学子在运动场上英姿飒爽,神采飞扬。<br> 每一幅照片都如同一本真实的历史书,翻阅它,那些历久弥新的故事,便从这些纸页中隐隐透出。感受故园旧貌那些历史的沉淀,领略前辈们创造的璀璨历史文化,体味时代的变迁和风物人情。<br> 每一幅照片又都叙说着一段历史,我努力收集七零八乱的历史片段,把前辈们零碎的回忆捡起,拼凑交织成一幅强国先强身,民族复兴的画卷,再现出铁塔健儿逞英豪的场景。<br> 晚风还在,昔日那些驰骋赛场青春飞扬的人们,多半已经不在了。谨以此文,祭奠故人旧校。<br></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百年前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足球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百年前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足球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12年,河南大学医科的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成立。首任校长林伯襄深谙晚清时期鸦片对国人的毒害,国民身体孱弱。建校伊始即主张“明耻所以教战,强身即以兴邦”,在教育理念和办学宗旨方面倡导新式教育,提倡国民体育,修建操场,组建校园田径队、足球队和篮球队。</span></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南大学流亡嵩县时期位于潭头镇</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关帝庙北的篮球场(1939~1944)</div> <h1> 1937年日本鬼子的铁蹄踏入中原,河南大学被迫南迁。河南大学在颠沛流离最艰难的流亡时期,仍然把体育课列为必修课程,倡导“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的精神。<br> 据时任河南大学体育教师刘立亭的次子刘泉生讲述:“河南大学流亡嵩县时,当时学生多,篮球场不够用。父亲就借用老乡的打麦场,在麦场的两头栽上两根废弃的电线杆,再把篮圈按标准高度固定在杆子上,这样,就可以进行篮球训练了。<br> 父亲练就了一手修补篮球的技术。那年头,他深知添置个新球不容易,因此,平时球队练球或课外活动时,只借旧球供其使用,惟有比赛时才用新球。” <br> 上图那张河南大学流亡嵩县时期的篮球场照片,是河南大学校本部所在地潭头镇的篮球场,并非河南大学医学院。河南大学医学院所在地嵩县财神庙,距校本部潭头镇约60公里。校本部体育设施尚且如此简陋,下属医学院窘境可想而知。<br> 据河南大学医学院第15期学生李广溥(1923.06~2012.03.15,安徽邮电职工医院院长、主任医师)讲述:“1944年4月,医学院举行春季运动会,开展了爬山、跳远和集体爬杆项目比赛。那时,体育教师均系从军队抽调的军训教官充任”。医学院虽然条件艰苦,当时没有运动场地,更缺乏体育器材,仍因地制宜地开展爬山等体育运动。<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16期排球队(1948苏州)</h3> <h1> 1905年,起源于美国的排球运动传入中国。最初每队参赛人数是16人制,后来又发展成12人制,到民国末期演变成9人制比赛。<br> 1948年政局动荡,战乱不已。河南大学南迁苏州,寄篱在天赐庄的河南大学医学院师生民不聊生。照片中 7名男生和2名女生组成的河南大学医学院男女混合排球队,是否因大量学生辍学,凑不齐清一色男队不得而知。<br> 该照片持有人,原河南医科大学副研究员郭骏明(1949年毕业于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已经去世,照片中蕴藏的史实便无从考证。虽然我们无法知道照片上他们每个人的名字,但是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河医人。<br> 统一制式的运动服,彰显着“国立”毋庸置疑的实力。运动衫上那耀眼的“医”字,不仅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更是一种责任与担当。他们手挽手肩并肩拧成一股绳,铸起一堵医者捍卫生命的城墙。他们眼神里充满了坚毅与渴望,迎接新中国黎明的曙光。<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南大学医学院职工篮球队(1950开封)</h3> <h1>前排左起:孔玉照、××、李世东(解剖学馆助教)、杜百廉(解剖学馆助教)、芦鹏(解剖学馆助教)、颜颙(干事)、吴国祯(篮球队长、外科副教授)、××、刘鼎业(手术室助理护士)、李平(科员)、纪东江(外科助教)、蒋广亮(外科医师)<br>后排左起:齐志德(解剖学馆助教)、张效房(眼科副主任)、段芳龄(内科住院医师)、邢本敬(外科住院医师)、王浩(注册课副股长)、吕开颜(注册课干事)、王金麟(医助)、杨建生(解剖学馆助教)、××、张古年(手术室助理护士)、李振三(内科住院医师)、××、××、李黎(绘模室讲师兼绘图员)、××<br> 旧中国,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满目疮痍,中华民族积贫积弱。1949年,河南大学医学院迎来新中国诞生的曙光。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从1950年起,学校先后成立了学生篮球队、排球队、乒乓球队、体操和田径运动队,培养学生树立强身健体的意识,鼓励学生踊跃参加体育锻炼,为民族复兴厚植健康根基。<br> 同时广泛开展群众性职工体育运动,倡导职工健身,不断提高职工身体素质。由时任河南大学医学院国际和平医院第一分院(即郑大一附院前身)副院长杜葆林(1923~2003,河南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兼河医一附院首任党委书记)主持发起并组建的河南大学医学院医工(教职工)篮球队成立,由外科主任吴国祯副教授任篮球队长。<br> 教职工篮球队员大部分则由解放前的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毕业生、中原大学医学院毕业生和新中国诞生后河南大学医学院第一届本科毕业生组成。<br> 1951年2月26日,河南大学医学院响应国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篮球队长吴国祯揭榜挂帅,篮球队员纪东江和刘鼎业参加了“河南省第一批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br> 4月20日,由吴国祯任队长,纪东江任副队长的抗美援朝医疗手术队出征。1954年纪东江二次出征抗美援朝,任国际医防服务队第30队队长。<br> 这批篮球队员,后来大部分成为河南医学院发展壮大的骨干力量,成为各专业的创始人或奠基人、知名教授及行政领导干部。他们把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和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河医这块土地。<br><b>部分篮球队员简历(按年龄排序):</b><br><ol><li>张效房(1920.10.26~):1945年毕业于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曾任河南大学医学院眼科副主任、河医一附院眼科主任、河南眼外伤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br></li><li>吴国祯(1921.01.08~1997.09.18):1944年毕业于国防医学院。曾任河南大学医学院外科主任、河医一附院大外科副主任、心血管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我省心外科创始人和奠基人。<br></li><li>王浩(1922~)1948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曾任河南医学院马列教研室主任、教授。<br></li><li>段芳龄(1924.08~):1950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院。曾任河医一附院大内科副主任兼大内科党支部副书记,二附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郑州大学消化疾病研究所长,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br></li><li>邢本敬(1925.02.18~2001.01.14):195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院。曾任河医一附院体疗科主任、放射治疗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br></li><li>李世东(1925.04.20~):1948年6月参加革命,1949年毕业于中原大学医学院。曾任河南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副主任、教授。<br></li><li>李振三(1926.10.19~2001.02.09):195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院。曾任河医一附院神经内科主任、教授,是我院神经内科的创始人之一。<br></li><li>刘鼎业(1929.03.22~2019.01.11):1949年3月参加革命,1959年毕业于河南医学院。曾任河南医科大学副校长,兼任一附院党委书记。<br></li><li>杜百廉(1929.04.06~2021.10.24):1951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院。曾任河南医学院解剖教研室主任、教授,基础医学部副主任、主任,医学院院长、河南医科大学校长。是我国著名的解剖学家、医学教育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br></li><li>张古年(1930.08.16~):1948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曾任河南医学院组织部部长、河南医科大学组织部部长。<br></li><li>吕开颜(1930.09~):1948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1951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院。曾任河南医学院医疗系党总支副书记,马列教研室主任、教授,河南医科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br></li></ol></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南大学东十斋前排球比赛(1951开封)</h3> <h1> 1951年根据国际排球竞赛规则,我国审定出版了第一部《六人排球竞赛规则》,执行统一的国际排球规则。河南大学排球比赛也由9人制比赛改成6人制比赛,正式与国际排球运动接轨。<br>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民体育的基础。培养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我们学校一贯的办学方针。新中国诞生后医学院成立了体育教馆,逐年添置体育器材。1950年以后陆续在开封旧校址建成了一个400米的田径大操场,4个排球场,6个篮球场,1个40平方米体操场,一座席棚搭建的简易室内活动场。<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南医学院女子排球队(1952开封)</h3> <h1>左起:苏克明(体育教馆教师)、××、××、××、××、20期郑淑勋、××、××、刘立亭(体育教馆教师)</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医学院与财经系排球队合影(1952开封)</h3> <h1>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9月15日,河南大学医学院独立建院,更名为河南医学院,河南大学财经系整体并入湖北财经学院(即现在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这是河南大学院系调整后,河南大学医学院与河南大学财经系排球队最后的合影。<br> 这一年,这所建筑在八朝古都开封府,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享誉国内外的河南大学被拆分成四分五裂,校本部更名为河南师范学院,此后河大再无昔日风光。<br> 当过往被定格成照片,岁月覆盖了尘世所有的繁华。那年此际天空有些孤单,萧瑟秋风吹的好凄凉,曾经名震天下的豪门学府,繁华落尽终成殇。从此以后,河大,河医天各一方。<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南医学院田径运动会(1953开封)</h3> <h1> 解放初期,尽管那时候国家很穷,医学院大操场上连一个像样的主席台都没有,是用稻草席和木棍搭起的简易茅棚。贴在木杆上红纸写的“河南医学院田径运动大会”横幅虽然简陋,但是,抱着砸烂旧社会,人民得翻身,建立新中国的一群充满活力、充满热血的青年学生,他们曾目睹旧中国战火肆虐,荒芜贫弱,人民深重苦难。憧憬着砸烂旧社会的镣铐,励志学医,拯救苍生,建立一个新中国。虽是寒冬腊月,呼啸的寒风在操场上凛冽,仍然挡不住学生空前高涨的强身健国热情。<br> 当时不仅只有医学院大操场主席台是茅棚搭建的,医学院的礼堂、学生食堂、室内活动场,都是这种茅棚搭建的简易草棚。<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南医学院田径运动会(1953开封)</h3> <h1> 1952年6月20日,毛主席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新中国的体育事业揭开了新的一页。从此,校园里学生体育运动蓬勃发展,开展了田径、球类、体操等项目。修德长智,强身健国,有效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和精神面貌。</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南医学院田径运动会(1953开封)</h3> <h1> 1952年第15届奥运会在芬兰赫尔辛基举办,这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此次奥运会高低杠被列入比赛项目,之后女子高低杠运动被迅速普及推广。</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南医学院田径运动会(1953开封)</h3> <h1> 虽然我不知道你的名字,但高低杠上她矫健的身姿轻盈曼妙,鞍马上你转体移位一气呵成。刚柔并济表演的淋漓尽致,彰显了力量与柔美的完美结合。<br> 虽然我不知道你的名字,照片上“河南医学院”凸凹的钢印,是日月磨不掉的印记。你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你们的功绩镌刻在河医健体强国的基石上与日月同辉,与山川共存。<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医女排队员郑淑勋(1953开封)</h3> <h1>郑淑勋(1931.09.01~2010.09.01)<br>籍贯:四川省自贡市。1955年11月毕业于河南医学院医疗系第20期,毕业后留校工作。历任血液内科住院医师、讲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991年9月退休。<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医男排部分队员(1954开封)</h3> <h1>左起:20期李家騊、22期谢志徵、23期孙炳烈、23期王新民、23期郭常太<br> 照片中那根高矗的木杆,上面绑着的排球网依稀可见。我近日采访91岁高龄的谢志徵教授时他感慨道:他1952年入学时,医学院的体育设施还很简陋。当时只有一个400米的大操场和篮球场,没有专门的排球场。刘立亭老师就因地制宜在篮球场中线两边场外埋两根木杆,拉上不同高度的球网,就分别变成了排球场、羽毛球场和网球场。撤掉球网就又恢复成了篮球场,打球训练不再受场地限制。<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院、校领导与医学院排球队员合影</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5开封)</h3> <h1>前排左起:董民生(五官科学系主任)、徐鹤皋(医院副院长)、程跃吾(医学院副院长)、张静吾(医院院长)、戴汤文(医学院院长办公室主任)、××<br>中排左起:苏克明(体育教师)、22期谢志徵、25期赵杰、25期吕宝华、22期叶荣元、22期周宗鲁、24期蒋汉亮、周淑丽(体育教师)<br>后排左起:刘立亭(体育教师)、23期王新民、23期孙炳烈、20期李家騊、25期李复兴、22期江伟明<br> 1953年,医学院几个喜欢运动的学生组织了一场排球赛,其中有19期的买凯(河医科研所所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期的黄河(河南省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医师)、20期的李家騊(河医法医学教研室教授)、22期的谢志徵(河医外科教授)、22期的叶荣元(焦作卫校)、22期的周宗鲁(河医内科医师、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平反后任罗山县医院院长)、22期的江伟明(河医放射科医师,1966年移居香港)等同学。<br> 他们发球、传球、垫球、扣球和拦网技术虽不专业,但一招一式有模有样。刘立亭老师处于职业敏感,萌发了组建排球队的念头。他组织班级排球比赛从中选拔尖子,又从篮球队中选拔高个子队员,从而组建了校男、女排球队。学校军体部长谢志徵,任男排队长,他和李家騊两个人是主攻手。<br> 1954年买凯、黄河毕业之后,陆续在低年级的学生中又选拔了23期孙炳烈(洛阳正骨医院,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3期王新民(分配到河北省工作)、24期蒋汉亮(二传手,湖南省人民医院大外科主任、神经外科主任)、25期李复兴(镇平县医院主任医师)、25期赵杰(新乡市卫生局局长)、25期吕宝华(南阳地区人民医院外科主任医师、院长)等新队员入队。<br> 男排队在刘立亭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团结拼搏,砥砺奋进,一路过关斩将脱颖而出。在开封战无不胜,曾多次代表开封队和省男排队参加比赛,是当时河南省排坛的一支劲旅。<br> 1953年5月2日,全国篮球、排球、网球、羽毛球四项球类运动大会在天津民园体育场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的比赛,李家騊、谢志徵代表河南男排参加了第一阶段分组赛,因不是专业运动员未能出线。面对专业队即便失败,也虽败犹荣。<br></h1> <h1><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南医学院女子排球队(1956开封)</h3> <h1>左起:苏克明(体育教师)、××、××、××、××、24期丁筱春(河医寄生虫教研室副教授)、24期陈阳春(河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4期王韵珂(湖南省药材公司卫生所)、××、24期柳灿云(上海中国船舶总公司708研究所卫生科副主任医师)、24期于真玲(河医二附院中医科主任、教授)</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南医学院女子排球队(1956开封)</h3> <h1> 左边青砖瓦房是学生宿舍,右边房顶凸出个天窗的房子是学生食堂。起初食堂是用芦席、油毛毡搭起的大棚,刮风下雨时把饭桌堆到一边,腾出的空地就变成了室内运动室。食堂旁边有一口水井,食堂做饭、洗菜,学生洗碗、洗衣,给尘土飞扬的运动场地洒水,全靠这口老井。</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南医学院体操队(1956开封)</h3> <h1>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新建不久的大操场遍地是瓦砾和土坷垃。开封紧挨黄河风沙很大,学校与铁塔间的夯土墙沙丘依附蜿蜒,光秃秃的大操场,光秃秃的铁塔周围寸草不生。<br> 那年代物资匮乏人们普遍都很贫穷,学生们买不起体育服装。运动员穿的运动衣、袜子和跑鞋都是比赛前学校发的,比赛结束后都还要上缴。<br> 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长身体的阶段,加上打球运动,饭量都比较大。在吃饱饭都不易的年代,参加比赛不仅能填饱肚子,还能吃到平时在食堂想吃又舍不得买的荤菜和肉包子。<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医女子艺术体操表演(1956开封)</h3> <h1>体操赛场显矫健,恰似嫦娥舞翩跹;<br>彩圈当空惊鸿舞,群蝶共舞似天仙;<br>岁月已逝容颜改,笑傲年华换古今;<br>千年铁塔今犹在,曲终弦断余音绕。<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医24期姜伏生、宫文魁、梅其达</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6开封)</h3> <h1> 一晃60多年过去了,那年时光匆匆,毕业后南飞伏生(长沙),北渡文魁(新乡),独梅一支留校园。不承想一声再见,却成了一辈子的再见。<br> 那坑洼的操场,那离去的脚步, 那渐行渐远的路,熟悉的校园越来越模糊。多少个艳阳高照,多少季秋叶纷飞,铁塔映照下的青涩少女,如今韶华已逝,容颜已老。惜岁月,叶枯秋未央;叹流年,落尽已成霜。<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医24期体操队员梅其达(1956开封)</h3> <h1> 再次看到这熟悉的地方,不禁回忆起过去一桩桩、一件件往事。那一排排不起眼的青砖红瓦斗篷式大屋顶的平房,它曾经是我们朝夕相处的宿舍。宿舍西面广阔的操场上有篮球场、排球场、单杠、双杠、吊环、鞍马、平衡木,还有那口潺潺流水的自流井。</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医24期体操队员梅其达(1956开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医24期体操队员梅其达(1956开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医24期体操队员梅其达(1956开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医24期体操队员梅其达(1956开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医24期体操队员梅其达(1956开封)</h3> <h1> 高低杠上旋转翻腾轻舞飞扬,平衡木上舞动精彩完美流畅。在这里,我们曾经挥洒汗水强体魄,驰骋赛场展英姿。在这里,不同的年龄同一个梦想,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青春。<br> 感恩岁月,这里有我们最美的时光,最美的年纪,最美的回忆,还有最美的初恋。有人说,最美的时光在路上,我却说,最美的时光,一直在心上。<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医24期体操队员梅其达(1956开封)</h3> <h1>梅其达(1937.11.17~)<br>籍贯:湖南省常德市。1959年9月毕业于河南医学院医疗系第24期,毕业后分配到河南省妇产科医院任住院医师。1973年调河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工作。<br>历任讲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任医师、教授、肿瘤科副主任,1997年11月退休。<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吕保华文体积极分子奖状(1956开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丁涌海文体积极分子奖状(1956开封)</h3> <h1>丁涌海(1928.05~2015.07.20)<br>籍贯:河南省杞县。1948年11月在河南大学医学院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河医一附院、河医二附院供应室护士长,主管护师。<br>1956年3月20日评为“河南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省劳模),1960年1月24日评为“郑州市先进工作者”(市劳模)。<br>1990年2月离休,享受处级待遇。<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医25期男子篮球冠军队(1956开封)</h3> <h1> 1957年,开封龙亭公园北门对面华北体育场,一场别开生面的排球比赛在这里交锋。两支足球劲旅一支来自河南医学院的男排,代表开封队出赛,一支来自霸气十足的洛阳男排队。<br> 洛阳队的大部分队员,来自全国各地选调齐聚到洛阳,支援洛阳重点工程项目最精良的人员,如中国一拖、洛阳铜加工厂等,并且是1955年10月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参加过全国第一届工人体育运动会的队员,具有较丰富的赛场经验。他们赛前趾高气昂,根本没把医学院这群学生娃娃队当回事。<br> 因当年爆发“亚洲流感”,医学院张静吾副院长指示:为防止流感传染,比赛期间除男排外,其他学生一律不许离开校园,学校不组织拉拉队。没有拉拉队的呐喊助威,就像一台没油趴窝的拖拉机。<br> 赢啦,赢啦!出人意料的惊天大逆转,医学院以3比2战胜踌躇满志,认为胜券在握的洛阳队。只听得鼓掌如山呼海啸,人声鼎沸。场外卖炒花生、卖绿豆糕的小商贩也纷纷涌入体育场,一把一把食物手捧给医学院队员们吃,感谢医学院的学生娃娃们,为实力悬殊的开封队赢得荣誉。这就是排球,这就是医学院男排的魅力。<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体育教师徐倬在开封龙亭湖面滑冰</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6开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4期田径队员陈阳春(右1)冲刺100米冠军(1957开封)</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7年医学院春季运动会,24期学生陈阳春在田径女子短跑100米项目比赛中,一马当先超越所有对手获冠军。成绩13. 06秒,打破医学院纪录并数十年保持成绩不变(期间因反右、大跃进、文革,运动会暂停),至河南医科大学时期无人超越。</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医第三届田径体操运动会奖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7.05.12)</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河南医学院学生钱伟奇参加本院1957年第三届田径体操运动会,获得男子组100米项目第二名,成绩12.02秒。</span></p> <h1> 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大学生100米优秀成绩15.05秒。河南省高考体育考试细则及评分标准(2020版),女子100米满分成绩(40分值)13.04秒。</h1><h1> 在学校田径长跑比赛中,22期康广田(河医妇产科医师,林县医院,60年代初病故),23期赵紫东(洛阳市计划生育科研所生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一直名列前茅。</h1><h1> 从1953年开始,一直到1959年9月第一届全运会止,河南省男排(编制)正式组建。之前的河南省男排队及开封男排队还不是正规的专业球队,每次参赛基本上是以河医男排队为基础临时组队出赛。</h1><h1> 在此以前,河医男排队一直代表河南省高校参加全国排球乙级联赛,还参加过河南省举行的5次大专院校男子排球联赛,4次夺冠。</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南医学院田径运动大会获奖(1960.06.01)</h3> <h1>左起:29期张保吉、29期付保成(河医放疗科副教授)、××</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曹慧声和她的女篮队友合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2)</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右2河南医学院27期毕业生曹慧声,河医麻醉科副教授。</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倬老师与医学院运动员合影(1973)</h3> <h1> 1958年河南医学院迁郑后,男排曾多次代表郑州市队出场比赛。全省能和医学院男排抗衡,势均力敌的唯有郑州火车头队。<br> 1959年,刘立亭、袁耀珍两位老师参加河南省网球赛,分别获得男、女单打冠军。<br> 1960年,遭遇三年自然灾害,河医排球队解散,1964年恢复重建。<br><br><b>早期体育教研室教师简介:</b><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刘立亭(1905~1998.09)</h3> <h1> 籍贯:河南省郏县。1928年毕业于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即上海体育学院),毕业后到河南大学教体育。40年代初因战乱离校一段时间,1943年返回河南大学继续任教。</h1><h1> 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任讲师,1956年9月7日任河南医学院体育教研组副主任,1958年随河南医学院迁郑,1986年晋升教授。</h1><h1> 兼任河南省首位全国排球协会会员、河南省排球协会副主席、河南省体育科协理事、河南省男排主教练等职,是河南排坛的泰斗。</h1><h1> 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也是大家熟悉并受人尊敬和爱戴的老师。他执教的排球队多次取得全省排球联赛冠军,他把一生献给了为之奋斗的体育教育事业。</h1> <h1> 杨秀英:刘立亭夫人,1913年生于浙江省象山县。早年也毕业于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他们夫唱妇随,在河南医学院体育教育的路上一路同行。</h1><h1> 建国初期在河南大学医学院任体育讲师,1952年医学院独立后留在河南大学任教,1958年医学院迁郑时留在开封。</h1><p class="ql-block"><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苏克明</h3> <h1> 1919年2月生于北京市,毕业于北平市立高级师范艺术及市立体专,曾任中学美术、生理、体育教员。1948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任河南大学医学院绘模室绘图员、模型组长,1952年10月至1958年4月任体育教馆教师。</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7年获河南医学院三等模范,授予全国体委一级体操裁判,任河南省体委水上运动协会主席。</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58年被错误划为“右派”,撤销教学9级89元工资 ,降薪发45元,1958年至1971年贬到人体解剖教研室模型厂任技术员。1971至1978年修配厂劳动改造,1979年予以平反。</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淑丽(1934~)</h3> <h1> 籍贯:河南省开封。1954年毕业于开封师范学校美术绘画专业,毕业分配到河南医学院体育教研组任体育教师。1956年调到河南日报社工作,曾任摄影记者、摄影处处长。兼任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理事,河南省妇女摄影学会会长。1994年退休。</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 倬(1933.10.28~1999.08.17)</h3> <h1> 籍贯:上海市。1955年7月毕业于中央体育学院,毕业分配到河南医学院体育教研组任教。历任助教、副教授,教授,体育教研室主任,1993年退休。</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袁耀珍(1934.05.14~2004.10.28)</h3> <h1> 籍贯:山东省荣成县。1955年7月毕业于中央体育学院,毕业分配到河南医学院体育教研组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1994年退休。</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钦德(1933~)</h3> <h1> 籍贯:河南省太康县,1959年8月毕业于河南师范学院体育专业,毕业分配到河南医学院体育教研组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1993年退休。</h1><h1> 2021年6月,荣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宗智(1939.11.08~)</h3> <h1> 籍贯:河南省洛阳。1964年8月毕业于开封师范学院体育系,毕业分配到河南医学院体育教研组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7年任体育教研室主任,1999年退休。</h1><h1> 2021年6月,荣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田广才(1930~)</h3> <h1> 籍贯:河南省开封。1948年参加工作,在河南医学院体育教研组任体育器材保管员,1990年退休。</h1> <h1> 教育,乃立国之本 ,强国之基 。学生是祖国未来,民族的希望。运动场上老师们言传身教率先垂范,教练我们强身健体筑强国,支撑起大医精诚的脊梁。</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排球队长谢志徵(2018.06.20)</h3> <h1>谢志徵(1930.11.20~)<br>籍贯:浙江省瑞安县。1957年8月毕业于河南医学院医疗系第22期,毕业后留校工作。历任外科助教、主治医师、讲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任医师、教授,1995年7月退休。<br> 他50年代和60年代参加过多次下乡医疗队;70年代参加河南省首批援藏医疗队,80年代和90年代参加过两次援赞比亚医疗队。可谓年轻时下乡,中年时支边,老年时援外。<br> 人到暮年,他对我说出藏在心里已久的一个心愿:想再回开封母校看看曾经生活和学习5年的教室、宿舍和操场。那里承载着他青春的梦想,那里留下他的足迹和他的信仰。<br> 2018年6月,我们一行来到阔别已久的河大,当他手抱排球再次踏上操场时,当年驰骋赛场青春飞扬的男排队长,惊艳全场的主攻手,如今已是88岁的耄耋老人。<br> 谢教授说:我背后(东边)铁塔前曾经是我的宿舍、大操场和席棚搭建的食堂。南边还有内科楼、外科楼、礼堂,老房子现在都荡然无存。原先遍地“土坷垃”寸草不生的大操场,变成了绿色塑胶足球场。屋山头井沿上架着辘轳的那口水井,已经不见了踪影。昔日的校园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去经年,不复旧时模样。<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铁塔、宿舍和大操场(1957开封)</h3> <h1></h1><h1>左:22期王立兴(河医一附院传染科主任医师、教授)</h1><h1>右:22期刘益清(河医二附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2期同学在学生宿舍前留影(1957开封)</h3> <h1>左起:熊沐霖(河医一附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江伟明(河医一附院放射科医师,移居香港)、刘益清(河医二附院内科教授)、谢志徵(河医一附院外科教授)、徐志林(河医二附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h1> <h1> 走在往日再熟悉不过的校园里,一种陌生的感觉油然而生。我努力尝试着寻找记忆中那熟悉的宿舍,可是我看到的全是新颜的建筑和陌生的面孔。就像一只没有巢的鸟,望着没有鸟的巢,灵魂的归宿无处安放。铁塔那是那座铁塔,操场已变了模样,地乃故地,而人已非故人。<br> 耳边吹过阵阵微风,仿佛传来课堂上我们朗朗的读书声。轻轻抚摸着排球网,昔日运动场上矫健的身影又在眼前浮现。雪纷飞泪低垂,多少个昔日在河大医学院操场上摸爬滚打过的学长、学弟和学妹,都已驾鹤西去。叹离别缘轮回,孤鸾寡鹄任凭眼泪在雨中纷飞。<br> 为前世留下的缘,为今生纠缠的恋,我燃尽今生烟火为你超度,盼来生还与你厮守相伴。忘不掉的铁塔,是我们一生的眷恋。<br></h1> <h1>备注:因年代久远照片上未标注的名字,若有本人、子女或认识者,请联系作者补充:139 0384 4664</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