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体制改革,什么是你人生中的“985”和“211”?》

清竹居隐上客

<p class="ql-block"><b>百年大计,教育为本。</b>教育有多重要,不言而喻。少年强则中国强,现有教育体制下,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少年,也决定了中国能发展到哪一步,将来在国际社会上占有什么地位。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未来的接班人——青少年之间的竞争,也是现有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的竞争。</p><p class="ql-block">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现在,这几十年的时间内,虽然走过不少弯路,但中国的发展总体是迎难而上的。就像历史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虽然在局部时间,或某一个阶段有曲折,甚至是倒退,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不断向前。<b>中国的教育也是这样,在积贫积弱的土壤里生根、发芽,不断自我改革,也是在不断的发展。</b></p><p class="ql-block"> 过去人读的是私塾,能读得起的只有上层社会有钱有势的人,那时的教育是少数人的教育,教育资源被控制在上层人手里。新中国成立,发展平民教育,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寒门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高考也能改变自己的命运。</p><p class="ql-block">我想说看一个社会是否真正的“公平”,首先就要看这个社会的教育资源有没有被“公平”地分配,看在现有教育体制下,平民的子女是否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公平的竞争中改变自己的命运。有人抨击“高考”制度,指出其各种缺点和不足,<b>但“高考”制度给寒门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相对过去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进步。</b></p> <p class="ql-block">当然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制度和体制也要与时俱进,教育理念也要不断创新。所以现在的高考体制改革和双减政策也就呼之欲出,并且应运而生了。</p><p class="ql-block"> <b>孔子说要“因材施教”,对人来说是这样,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是这样,那么对中国来说,适合中国现有国情的教育制度和理念才是好的教育制度和理念。</b></p><p class="ql-block">有人崇尚“拿来主义”,认为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和理念好,完全可以照搬照抄,我觉得在别人那好的东西,并一定就适合你,当然适合的可以借鉴,还是要符合本国的国情和现状。有人对中国过去的封建教育完全地否定和批判,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难道就没有值得现在借鉴的东西,也不一定。现在也有很多人看《论语》,孔子弟子众多,言传身教,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现在仍值得研究。</p><p class="ql-block">总之中国的教育体制和理念,既要放眼周边,借鉴其他国家好的东西,也要继承过去,从中国几千的历史找闪光的东西,这是中国的优势,最终根据中国现有的国情,不断改革和创新,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中国青少年成长现状的新路子。</p><p class="ql-block">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 “高考”制度是那个时代的进步,但同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本身也越来越有局限性。一考定终身,“高考”成了进入所谓上层社会的敲门砖,仿佛“高考”成功了,未来就一片光明,如果失败就跌入了深渊。</p><p class="ql-block">这就导致我们中国的青少年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就成了读书和学习的机器。除了“分数”就是“才艺”,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忙得焦头烂额,每天奔波于学校和各种培训机构之间。因为别人都在学,你不学就落后了,为了孩子,家长心急如焚,花再多的金钱和时间也在所不惜。<b>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高考能考上“985”或“211”,并且一身才艺在身,在将来的激烈地社会竞争中,能有更多的优势,能有更好的人脉和分配到更多的社会资源。</b></p> <p class="ql-block"><b>当今的“高考”制度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唯分数论,让人们渐渐忽视了教育的本质。</b>教育的方式是“教”,如何教是一个问题,很多教育者一直在研究这“教”字,而教育的根本点还是落实在一个“育”字上,是为了“育”人。“教”与“育”,只有你知道要“育”出什么样的人,你才能知道怎么“教”,很多人忽视了这个根本点。</p><p class="ql-block">在当今社会,更具体一点就是能培养一批能担当起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任,能将我国建设成一个现代化强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b>这样的接班人绝不是高分低能的刷题机器,绝不是受到一点挫折就跳楼轻生的“玻璃心”,绝不是死气沉沉的考试机器,绝不是只追求个人享受和利益的极端利己主义者,也不是和社会脱节、盲目自信的“自以为是”者,更不是被抹杀个性和天性的“复制人”。</b></p><p class="ql-block">而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是朝气蓬勃的,是乐观向上的,是开放的,是热爱生活的,是愿意亲近大自然的,也是仁孝的,尊敬师长的,是坚毅的,是自爱和爱人的,是有目标,有理想的,也有勇气为之奋斗的好少年。</p> <p class="ql-block">所谓教育,就是育人,培养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过程。是将一棵小树苗培养成既不失个性,又能蓬勃生长撑起一片天空的大树的过程。<b>这个过程的参与者,无碍乎家长、教师和社会,而教育体制是一个参与其中的无形大手,也是引导这一切的风向标。</b></p><p class="ql-block"> 作为家长,不要固化思维,把教育当成老师和学校的事情,和自己无关。小孩一旦出现某种问题,首先想到的是老师没有教好,学校没有管好。但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教师这个职业是神圣而光荣的,他担负起教育和培养下一代的重任,培养起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希望,但作为一个教师,如果你仅仅把教师当成一个职业,当做一个赚钱谋生的手段,那么你肯定不是一个好老师。所谓师者,身正垂范,你要教好一个学生,绝不是简单地“传道、授业、解惑”,你还要用一个真心去爱每一个学生,从内心深处去接受,并引导和教育其首先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合格的“人”。<b>古语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教师这个职业,并不是一个职业那么简单,是不亚于父母的长亲,尊师重道,一个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b></p><p class="ql-block">社会是教育的全程参与者,他的价值导向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青少年,如果一个社会宣扬着拜金主义思想,新闻头条充斥各种娱乐明星的八卦新闻博人眼球,手机翻翻都是各种搔首弄姿、直播带货和一夜暴富,或多或少地会影响成长中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b>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更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b></p><p class="ql-block">教育体制是教育这个社会活动的制度和规范,教育体制关乎教育,也关乎如何更好地培养出人才。“双减政策”的实行,“高考”制度的改革,向人们发出了一个信号,教育体制在改革,要给学生减负,不要让孩子们过度地学习,早早抹杀了孩童的童真和天性,避免让我们的下一代成为只知道刷题争分的机器,引导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起码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p><p class="ql-block">但“高考”制度本生就是一个选拔性考试,是存在激烈竞争的,这在本质上又与“减负”向背。一方面要求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但另一方面,高考还是以学生的成绩来决定其进入哪所大学继续学习,这样的“减负”真的能落到实处吗?<b>会不会导致“减负”减了学校的负,却增加了家长的负担,而最终劳神劳力,又效率低下,结果“负”没有减,学生、家长和学校都变得手忙脚乱。</b>可见,教育体制的改革和落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重而道远。</p><p class="ql-block"><b>思想和思维的固化要改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b>就像过去崇尚人多力量大,兄弟姐妹多,在一个地方不受欺负,加上重男轻女,不生男孩不罢休思想的影响,虽然过去物质匮乏,条件艰苦,但几乎家家都兄弟姐妹众多,导致人口增长过快。到了八十年代,就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但有时候计划也挡不住传统思想的执拗和冲击。到现在人口老年化,国家又放开计划生育,实行“二孩政策”,现在每家每户可以生俩个孩子,但现在的年轻人又和我们的父辈思想不同,觉得生多了是负担,就是有政策也不愿意要二孩,可见传统的思想和思维也在变化。</p><p class="ql-block">“高考”实行几十年,已经深入人心,人人都梦想上一个好大学,认为学技术是末流。现在“高考”改革,让一部分学习能力更强的,更适合上大学的学生上大学,让另一部分学生去学习一个适合自己技术,为社会定向培养一部分技术人才,这应该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但这个“技术”二字,既要有相关教学内容和教学设施的跟进,也要和社会各行各业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相挂钩,更需要学生家长固化思想和思维的转变,非一日之功。</p> <p class="ql-block">在以一次考试的分数决定孩子未来命运的“高考”制度下,“减负”真的能落实到实处?家长、老师和社会真的能忽略分数去客观地评价一个学生,能把教育的目标放在先培养一个真正意义的“人”,而不是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如何提高一个学生的考试成绩,让其在将来的高考中成为优胜者?</p><p class="ql-block"><b>我想,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一定是将一直只紧盯成绩的教育,拉回到如何培养一个真正意义上健全的“人”来。</b>为什么现在有的学生和家长、老师的关系紧张,因为这种磨灭“人性”般“填鸭式”的教育,简单粗暴地说教,强行地灌输,既忽略了双方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也忽略了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p><p class="ql-block">当然不是说学生不要“成绩”,但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培养其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当其有健全的人格,和家长、老师建立了情感上的联系,他的学习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灌输,也会更轻松,更有效率,更有乐趣。即使万一,通过努力,仍然没有能被大学录取。那么,一个真正意义上人格健全的“人”,去走另一条更适合自己的路——学习技术,又有什么不好呢。<b>若干年后,这些只上“985”和“211”的固化思想和思维也会转变,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我掌握了一门赖以生存的技术,谁能说这就不能是我自己人生中的“985”和“211”!</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