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用了三节课,啃完了鲁迅先生的散文诗《好的故事》。依我来看,对于六年级孩子来说,这样一篇文章还是有难度的。这个难度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章中生僻字比较多,读起来有难度;有不少词语现在已经不用了,理解起来有困难;文章意识流的表达形式让孩子们感觉很隐晦,不明所以。基于以上特点,我觉得,需要给孩子们搭几个台阶,帮助孩子们弄明白这篇好的故事到底有多好。</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环节让孩子们交流自己预习中遇到的困难,提出自己容易读错、难以理解的词语或是问题,一起想办法记住生字词的读音、一起分享自己弄明白的词语,教师适当补充。以前听了几次老师们上这节课,好像都重点讲了“云锦”一词的意思,我没讲,学生自己猜的“像彩霞一样的锦缎”“像锦缎一样的云”,我感觉放在这里都能讲得通。这个环节,更多地尊重了孩子们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环节,师生一起读课文,思考“这个好的故事实际上是什么”。孩子们稍作思考,互相猜测核实,得出统一答案——梦。那你怎么知道这是一个梦呢?试着从文中找到依据。学生找到了“我闭了眼”“我睁开眼”“蒙眬”“昏沉的夜”等关键词,发现了课文“现实——梦境——现实”的写作顺序,也发现了“首尾呼应”的结构特点。</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环节,这是个怎样的梦呢?学生很轻松地找到了课文第三段和第八段中两个类似的句子“这个故事是那么美丽,幽雅,有趣”。文章中哪些语句让你觉得这个梦是美丽、幽雅、有趣的?找出来练习有感情朗读,并试着描述自己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小组交流分享后,展示学习成果。我感觉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不禁读得有声有色,而且描述得也很具体。听着孩子们的描述,我感觉这个故事真的并没有那么费解了。</p><p class="ql-block"> 第四环节,借助资料了解背景,把握意图。通过出示当时社会背景让孩子们理解了“昏沉的夜”到底象征什么;借助两位评论家对鲁迅先生《好的故事》的解读资料,让孩子们明白了鲁迅先生心里眼里梦里的那个好的故事是指什么。孩子们谈了很多自己的感悟,轩轩又一次与我的构思不谋而合:读第五段时,她便谈到了这里的各种景物是很清晰的,很真实的,而第七段中的景物虽然还是那些景物,却模糊了很多,虚幻了很多。这也恰恰是我下一步想做的:让他们对比阅读发现异同。我禁不住表扬她:“你总能走到文章深出去,总能读出不一样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聊完了《好的故事》,又给小杜同学简单过了个生日:每人去跟小杜说一句话,表达祝福或是感谢。形式很简单,孩子们却很喜欢。当祝福、感谢被面对面的表达出来时,我们能感受到爱的流动,能感受到整个教室里那股甜甜的味道。小杜同学大大方方接受了同学的各种花式祝福,也没忘记跟同学们表达他的谢意:感谢大家送给我的祝福,我都一一收下,一一记住,明天的小测验我一定会好好考,还有,我也一定会努力减肥的。加油哦!奥利给——</p><p class="ql-block"> 这又何尝不是个好的故事呢?目送着孩子们陆续离去,耳边还回荡着“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各种调式的曲儿……五音全不全咱不在乎,有没有调咱也不在意,只要开心就好!耶✌🏻✌🏻✌🏻✌🏻睡觉💤,我也想做个梦,梦到一个好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