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六班四人行: 在记录中看见儿童,看见成长

冰冰

<p class="ql-block">  即将过去2021年只剩下最后一个月,这是疫情“绵延”的第二年,我们似乎都习惯了身边的疫情反复,起落无常。12月,站在一年的末尾回望,对工作又有了不一样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  日复一日的工作看似雷同,如一次次的教研活看似平常无奇、一遍遍的实践反思看似在做重复劳动,但它却对每一个人的专业发展起着积累经验、积蓄内力的作用。从教30年,一度曾认为自己就是一个非常普通平凡的一线教师,喜欢孩子,喜欢和他们聊天对话,每天忙碌细碎且重复,时时能感受到职业带来的成就感。我很庆幸,我没有浪费时光,虽不年轻却一直在专业成长路上一直奋力前行。现在的我,懂得对话与交流的重要性,懂得观察与记录的关键性,更能体会到团队的凝聚力与影响力,只有共同携手、脚踏实地走过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才能使我们成长与儿童发展相伴相随!</p> <p class="ql-block"><b>一.首次观察记录中走进孩子</b></p><p class="ql-block"> 陈鹤琴说:“要做一个理想的幼儿教师,要让教育教学收到良好的成效,唯有研究的态度和行动才是重要的法宝。”观察是人类认识周围世界的一个最基本的方式,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观察不仅是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事物的一个过程,而且是人的大脑积极思维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开学初,我们班精心设计《小六班宝宝初入园观察日记》,它重点分为家长描述(提前通过网上问卷调查了解孩子性格及过敏源)、老师眼中的你(配备孩子游戏生活照片,主要从情绪状态、游戏情况、交往方面、用餐情况进行白描,同时要抓住细节)、家长记录(回家后请家长与孩子交流,让孩子说说自己对幼儿园的感受,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孩子)。</p><p class="ql-block"> 在入园前一天我们四位老师(生活老师很少参与),共同开始交流讨论这份观察记录,贾老师和兰老师有畏难情绪,一再推辞,我说:“我们在一个班级也是一个团队,更需要共同努力前进。第一天只有16个孩子,每个老师定4个孩子,我们只需要真实细致地描述孩子的状态,记录孩子的语言,从这当中真的可以走进孩子,发现他们从而相信他们。虽然有分工但更有合作,如果你们有不明白的,下午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再次交流。”两位老师互相望了望,笑着说:“那我们试试吧”。</p><p class="ql-block"> 第一天来园孩子们中午回家了(老师中午只休息了一个小时),但我们老师从中午一直到下午5点55分,都在讨论交流撰写每个孩子的观察记录,在交流孩子的情绪状态、表现情况、童言稚语时整个教室欢歌笑语,这是被孩子们的纯真、活泼所打动。我笑着说:“经常有家长说,你们很辛苦,其实他们没有看到的是除了辛苦,我们更多的是乐趣,孩子身上的天真、单纯、潜能、美好是我们每个成人所向往学习的”。</p><p class="ql-block"> 短短四天,34份专业细致、充满爱的观察日记新鲜出炉,当发放到每个家长手里时,家长们既兴奋又感动,每个家长都在记录反馈中用满满的文字,留下孩子和自己对幼儿园生活学习的对话及感悟,对美好幼儿园生活开启的期待!</p><p class="ql-block"> 就如贾老师所说:“作为保育老师第一次写观察记录我来说真是一种挑战,在写的过程中我竟然发现有很多话可以写,我想这是在前期计划商讨中有了充分的准备,定人观察才能让我真正地走进孩子。”</p> <p class="ql-block"><b>二.深度观察记录中解读孩子</b></p><p class="ql-block"> 观察记录是教师观察能力提升的工具,而观察记录中我认为除了教师的工作经验、工作习惯、工作方法及知识储备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教师的工作认知和态度了。只有回归观察的初心,才能积极主动去观察幼儿、记录幼儿、了解幼儿。</p><p class="ql-block"> 一转眼,孩子们入园已经有一个月了,孩子们每天都在变化,在一日生活中我们也发现了孩子们一些生活自理问题,<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为班主任我从科学的调查统计入手(小六班),</span>通过自理能力观察记录表,为了让观察记录真实细致,每一项观察内容四位老师分工记录并去分析,从而去了解每个孩子。同时我撰写了观察随笔《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六班自理能力的观察和思考》。</p><p class="ql-block"> 在此基础上,我们与两位保育老师讨论商量,你们能不能尝试去观察记录个别孩子,一开始她们拒绝,说不会写,我笑着说:“上次你们写孩子们的初入园观察日记,比我写得还好。”魏老师顺势接着说:“是的,观察得很到位,所以才写得细致入微。””贾老师说:“写哪个孩子呢,”我说:“贾老师,你已经在做了,你看只要你坐在丞丞身边,他就吃饭,我们就不行,你是用了什么好方法呀。”贾老师听到这个话题滔滔不绝地聊起她的好方法。而兰老师好似受到启示,主动聊到灏哲的入园上焦虑问题,她说:“你看,别的孩子都已经适应幼儿园了,而他怎么还在哭,到底是什么原因呀”。我一听赶紧说:“是呀,兰老师你就仔细观察他,相信他肯定会有所变化。”<span style="font-size:18px;">兰老师听了笑着说:“可以试试,但要求不要太高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10月当中,我们发现两位保育老师也拿起了笔、纸、相机在不停地记录着、观察着.......,然后总是问我们有什么相关的好书推荐,晚上也会发来她们用手写的一次又一次的文字记录,我和魏老师重点指导她们不仅用“白描”的进行记录,而且要重点记录有意义的的行为表现能力,并对照《指南》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同时鼓励她们在观察之后,提供相应的支持方法和策略,在这一系列的深度学习和交流之后,发现她们的眼里有了光和孩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0月底兰老师和贾老师分别上交了《老师,我不哭了》和《丞丞吃饭成长记》,在小班年级组老师们的初次审阅中评为优秀,送到专家帅督再次评审,当我把评审获优结果发给她们看时,她们都不敢相信,开心地嚷着说:“我请客,想吃什么你们点。”我和魏老师也笑着说:“这是你们自己努力的结果,真的是太厉害啦。”兰老师也笑着说:“别看只一篇,写了满满一个本子,修改了无数次,我老公还说从来没有看过我这么认真过,虽然不是学幼儿教育的,但写了这个以后还能获得认可,真的觉得收获很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更可喜的是我们班连续三次荣获“明星班级”称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魏海清老师和我分别撰写的游戏故事,《滚动的快乐》、《袁大厨炒菜记》相继在幼儿园公众号推出分享。</p> <p class="ql-block">  撰写的课程案例《我和春天的约会》荣获湖南省早期教育研究会特“一等奖”,作为株洲的唯一代表到长沙进行分享。</p><p class="ql-block"> 论文《浅议班本运动课程实践与探索》荣获湖南省教育学会“三等奖”。</p><p class="ql-block"> 参与的教学活动《大班社会活动:红色列车》在湖南省集体备课大赛中获“三等奖”。</p> <p class="ql-block">  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兰说过:“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这句话道出了大多数教育人努力的方向。爱孩子就要潜心研究孩子的成长,当我们体验到了观察带来的乐趣和给自身带来的专业发展之后,我们也会自发地从“要我写”转变到“我要写”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要理解到:观察本身比记录重要,记录是为了更好地观察,观察记录是课程建构的依据,激发教师能够有效的深入反思与研究。有真正的观察才会有高质量记录;有对孩子个体差异充分的理解才会有高质量的记录;有对环境材料有效的提供才会有高质量的记录;有对孩子发展目标和现状的了解,做好对比分析有多元的指导策略才会有高质量的记录。</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幼儿园,观察记录及教育随笔形成一种互动开放式分享。从教师间的轮流阅读点评、管理者的审阅建议、专家的指导评价,直至微信公众号的分享......都能够激发教师队伍的进取心,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我自己就特别渴望得到专家和老师的评价,在这当中再次发现我的不足及如何更好去完善。</p><p class="ql-block"> 幼儿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是一个实践、反思、提升、再实践、再反思、再提升的螺旋式上升,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各种能力在不断实践和反思中加以验证,才能实现幼儿、教师的双重共同发展和成长!</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021教育随笔及游戏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月:《回顾和展望》</b><b style="color:rgb(237, 35, 8);">优</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老师评价:柏冰老师做了一年内的个人总结,但是运用了“发现”一词,让人感觉从一个新的视角观察。文章从教师的角度来总结自己,分成两个时间段,一是假期,二是开学时间,条理、层次都非常清晰。内容方面非常详细,个人学习,家园工作,班级活动,引导新教师,获奖荣誉,未来展望。确实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个人总结。</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月《我的期末汇报我做主》</b><b style="color:rgb(237, 35, 8);">良</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老师评价:让孩子自主、强调孩子的自信和创造,很好,尤其文章末尾的母子对话让我感动流泪:“妈妈,我觉得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妈妈也觉得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崽崽,也是爸爸妈妈心目中最棒的崽崽。”但是:没强调孩子们联欢活动准备过程的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3月:《大六班的成长签到桌》</b><b style="color:rgb(237, 35, 8);">优</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专家评价:很好,用很长时间坚持做好一件重要的事,开展了多方面的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3月:《读“幸福的种子”有感》</b><b style="color:rgb(237, 35, 8);">良</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专家评价:请思考,一味站在成人立场“引导”孩子读书固然不对,但一味听任孩子自由散漫地读书就对了吗?美国和西方教育的缺陷之一就是太放任学生哦!</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4月:《木工坊之机器人生成记》</b><b style="color:rgb(237, 35, 8);">优加</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专家评价:记叙清晰,尤其是“反思策略”(是否改为活动反思),详细、有条理、有肯定有后悔、有深度和广度。</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4月:《收获人生中的第一本书》</b><b style="color:rgb(237, 35, 8);">良</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专家评价:活动很好,内容丰富,但说明亲子制作图书的意义时,比较乱,建议分成几个方面有条理地说明。</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5月:《大家访》</b><b style="color:rgb(237, 35, 8);">优加</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专家评价:家访内容具体、深入且有针对性、效果好。写法有特点:写出主要观点,再用相关的典型案例予以证实,且叙述具体细致。</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6月:《大班社会活动:红色列车》</b><b style="color:rgb(237, 35, 8);">优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专家评价:重在介绍活动的设计思路和实施方法,内容丰富,做法合理,效果好。但对效果的说明不足。</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9月:《我的吊环我做主》</b><b style="color:rgb(237, 35, 8);">优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专家评价</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用丰富有趣的游戏材料消除新入园孩子的不快,好;重视让幼儿自主探索问题的解决,好;分析与反思较好。但:1、刚进小班的幼儿不太可能进行数理逻辑思维,我觉得他们的思维方式仍局限于动作思维(用肢体进行试错式探索,或皮亚杰所说的“感觉—动作”模式的探索)和形象思维(改造或重组此前积累的形象记忆,以此为基础想象出新的形象),建议你复习一下《儿童心理学》;2、“适时地‘退后’,就是为了更好地看见孩子、读懂孩子、仰望孩子”,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相信孩子有一定的自主解决问题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0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六班进餐的观察和思考》</b><b style="color:rgb(237, 35, 8);">优</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专家评价:注重调查统计的科学方法,采取合理有序的教育措施,效果好;观察分析细致合理,叙述有条有理;但小标题三“建立有序的就餐常规”,似应改为“努力把规则落实为行为习惯”。</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1月:《袁大厨炒菜记》</b><b style="color:rgb(237, 35, 8);">优加</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专家评价:写得很好:结构合理,内容完整,观察和记录细致、准确,尤其“行为解析”和“我的思考”二个部分写得好——理论知识运用好,思考细致、合理。但:没写明观察对象,没写预设的教学目标。</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2月:《小六班四人行》</b><b style="color:rgb(237, 35, 8);">优</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