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北京启程,到山城重庆去。</p> <p class="ql-block"> 人民解放纪念碑,位于重庆渝中区解放碑商业步行街中心地带,是中国唯一一座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碑。1940.3.12在孙中山逝世纪念日,筹建纪念碑,1941.12.30纪念碑正式落成,命名为“精神堡垒”,以激励中华民众奋力抗争以取得抗战胜利。1946.10.10重建,碑身刻“抗战胜利纪功碑”,碑高27.5米。1950.9.18重庆市长陈锡联改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1950.10.1由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题书。</p> <p class="ql-block"> 解放碑广场。</p> <p class="ql-block"> 磁器口古镇,位于沙坪区嘉陵江畔,以出产瓷器而得名,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间(998一1003)。古镇拥有“一江两岸三山四街”的独特地貌,是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古镇曾经“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繁盛一时。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有“小重庆”之美喻。</p> <p class="ql-block"> 宝轮寺,位于磁器口古镇内,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间(998一1003),已逾千余年。其背依白岩山,面对嘉陵江。相传明建文帝曾避难于此,又名龙隐寺,其繁盛时住僧达三百余人。门柱悬挂楹联一副:“佛刹隐禅机且喜光明随心至,寺门通大道何忧风雨阻客来”。</p> <p class="ql-block"> 门额匾书“龙隐禅院”。</p> <p class="ql-block"> 渣滓洞集中营,位于歌乐山麓,距白公馆2.5公里。原来是重庆郊外的一个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1939年军统在此设立了监狱。分内外两院,外院为特务办公室、刑讯室等,内院一楼一底16间房间为男牢,另有两间平房为女牢。</p> <p class="ql-block"> 杨虎城将军(1893一1949)与夫人谢葆真(1911一1947)雕像。</p> <p class="ql-block"> “小萝卜头”雕像。</p> <p class="ql-block"> 罗世文(1904一1946)、车耀先(1894一1946)烈士雕像。</p> <p class="ql-block"> 白公馆,位于歌乐山。原为四川军阀白驹的郊外別墅,取名“香山别墅”。1943年军统设为中美合作第三招待所,抗战胜利后作为特別看守所。</p> <p class="ql-block"> 刑讯洞,原为防空洞。</p> <p class="ql-block">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为唐、五代、宋时所凿造,明、清两代亦续有开凿。是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周边共有19处石刻,其中以宝顶山摩崖造像规模最大,造像最为精美。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九至十三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是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p><p class="ql-block"> 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五山”为代表的大足石刻,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唐、宋时期中国石窟艺术风格的重大发展和变化,具有前期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并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p> <p class="ql-block"> 宝顶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东北约15公里处,由宋代高僧赵智凤于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1174一1252)主持建造,历时70余年,以圣寿寺为中心,包括大佛湾、小佛湾等13处造像群,共有摩崖造像近万余尊,题材以佛教密宗故事人物为主,龛窟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终之以柳本尊正觉成佛,有教有理,有行有果,系统完备而有特色。整个造像群宛若一处大型的佛教圣地,展现了石刻艺术的精华。宝顶山石刻有千手观音、释迦涅槃像、九龙浴太子等著名景点。</p> <p class="ql-block"> 圆觉洞,为整石开凿,宽敞如室。洞正壁刻佛像三尊,主佛前有跪菩萨一尊,俯首合十,恭敬虔诚,左右壁为十二圆觉菩萨,趺坐莲台,妙丽庄严,姿态不一,衣服、肌肉质感真实,似薄纱突身,衣裙流畅自如。壁间刻楼台亭阁,人物鸟兽,花草树木,幽泉怪石,是大佛湾雕刻的精华。</p> <p class="ql-block"> 千手千眼观世音自在菩萨。千手象征她法力无边,能拯救众生;千眼象征她智慧无穷,能明察秋毫。“千手观音”雕凿于南宋中后期,在高7.7米,宽12.5米的崖面上开凿,造像面积达88平方米,全身饰以金箔,流光溢彩,美不胜收。造像有1007只手,纤细修长,千姿百态,金碧辉煌,构成了一幅犹如孔雀开屏的绚丽画面,令人眼花缭乱,心搖目眩。这尊千手观音造像可真谓是鬼斧神工,让人叹为观止,此乃“世界石刻艺术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 释迦涅槃图,又称卧佛,这是大佛湾中最宏伟的一龛造像了,侧卧的释迦佛半身像长31米,表现的是释迦牟尼涅槃时的情景和安祥之态。造像前有一道“九曲黄河”,据说涅槃之际,众弟子依依不舍,于是释迦牟尼便用手划出一条大河将弟子们隔开。卧佛上面站着的是他的家眷,据说是释迦之母摩耶夫人听闻了释迦牟尼涅槃的消息,率众眷属从天而下,持香花水果,游虚空以赞圣德。</p> <p class="ql-block"> 九龙浴太子图。相传释迦牟尼出世时,两位力士手捧金盆凌空而至,又飞来九龙吐冷暖之水为他洗礼。</p><p class="ql-block"> 这龛造像匠心独运,是因地制宜的典范。此处以前是一缺口,溪水终年流淌不息。工匠们先将水积于卧佛上面的池塘里,再用石头把这个缺口垒起,打上九龙和释迦太子,然后通过暗道,使水经最大的龙嘴缓缓吐出,沐浴金盆中初生的太子。绢绢细流长年不断地从太子身上滑过,流入下面的小池,再经旁边的“九曲黄河”排出去。工匠师们不仅巧妙地解决了排水问题,而且使造像静中寓动,充满园林之趣。</p> <p class="ql-block"> 世家三尊,中为毗卢遮那佛,左右为文殊、普贤二菩萨。佛像高7米、肩宽2.9米、胸厚1.4米。头顶崖檐,脚踏莲台,袈裟皱褶如刀斧劈出,舒展自如。居中的毗卢遮那佛螺髻金身,顶现毫光,左手结印,右手平伸。毗卢遮那佛左侧的普贤头戴五佛宝冠,手捧舍利宝塔;右侧的文殊亦头戴花冠,左手掌中托七重宝塔,右手扶塔身。此塔虽高1.8米,重约千斤,却历千年不坠,无疑是古代大师成功地把建筑力学运用于艺术创作中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在世家三尊像后壁,还有81个小圆龛,每个小圆龛直径0.76米,均有一小佛像,加上毗卢遮那佛和舍利塔上的六尊小佛,共有八十八佛。</p> <p class="ql-block"> “唐瑜伽部主总持王”柳本尊行化事迹图。</p> <p class="ql-block"> 六道轮回图。佛教中有个经典的理论“因果报应、转世轮回”,这幅造像就集中反映了业力果报和生死轮回的佛教基本观念。</p><p class="ql-block"> 这个抱着轮子的蓝面巨人,叫转轮王,他怒目獠齿死咬轮盘,两臂紧钳轮盘,象征着业力即因果报应不可逆转。六道轮回图共分四圈。依次从里往外看,轮盘的中心圈中坐着一个人,表示修行的众生,从其心际飞出了六道佛光,把整个轮盘划分为六个部分。即佛教中的“万源发于心”。每道光上有若干小圆圈,圈中刻有佛或菩萨,表示“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可成佛”。正中的圆圈旁的猪、蛇、鸽分別代表了贪嗔痴三毒。 </p><p class="ql-block"> 第二圈叫为生死轮回的六道。以中间的佛光为界,上面三道称为“上三道”,正中为天道、右边为阿修罗道、左边为人道。下面为“下三道”,中间为地狱道、右边为饿鬼道、左边为畜生道。</p><p class="ql-block"> 轮盘的第三圈是佛教十二因缘说的形象表现。阐明了人生的变化无常,生死轮回的过程及因果关系,它将人生现象分为从“无明”到“老死”十二个部分。任何生命在没获得解脱之前,都在这个过程中循环,佛教认为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只有皈依佛门修成正果才能摆脱这种痛苦。这十二因缘的具体内容,以及生、死、病、死诸般痛苦,工匠师都用生动的图画表现了出来。例如“生苦”,这里表现的是一位孕妇正坐在床前生孩子。佛家认为,孩子倒挂悬垂于母腹内四肢不得伸展,其母喝一口热汤,孩子如下油锅地狱,喝一口冷茶,又如坠寒冰地狱。所以生命在形成之时,就已开始受苦了。</p><p class="ql-block"> 第四圈共有18个小龛,每个龛内都刻有一个皮囊,皮囊裹着一个生命,皮囊里的尾部表示前生,头部表示来世。如最下面的这幅图,头部是鱼,尾部是蛇,就表示它上辈子是蛇,下辈子成了鱼。皮囊则是灵魂,佛教认为不管躯体如何变化,灵魂是永恒不变的。</p><p class="ql-block"> 轮盘左下方有一官一卒,这两个表示贪;右下方有一只猴子,一边抚摸下身,一边望着身后的少女,表示爱,这两幅图的意思是说正是因为众生的贪爱之心才让轮盘旋转不休。</p> <p class="ql-block"> 圣寿寺,依山构筑,雄伟壮观。南宋高僧赵智凤创建,后遭元、明兵燹,明、清两度重修。现存山门、天王殿、帝释殿、大雄宝殿、三世佛殿、燃灯殿和维摩殿七重殿宇,为清代重建,建筑面积1631.68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昌州古城。始建于唐乾元二年(758),古昌州辖永川、大足、昌元、静南四县。叶子奇的《草木子》云:“海棠惟昌州者香,故号昌为海棠香国。州治前有香霏阁。”,故昌州古城又被称为“海棠香国”。</p> <p class="ql-block"> 昌州府衙。</p> <p class="ql-block"> “重庆朝天门广场”碑,江泽民手书。 朝天门广场,位于朝天门码头。朝天门是重庆的水上门户,襟带两江,壁垒三面,气势雄壮。</p><p class="ql-block"> 朝天门为公元前314年,秦将张仪灭巴国后修筑巴郡城池时所建。明初戴鼎扩建重庆旧城,按九宫八卦之数造城门17座,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城门就是朝天门。因此门随东逝长江,面朝天子帝都南京,于此迎御差,接圣旨,故名“朝天门”。1927年因修建朝天门码头,将旧城门撤除。现朝天门仅余城基墙垣。</p> <p class="ql-block"> 朝天门码头夜景。</p> <p class="ql-block"> 南山一颗树观景台,位于重庆南山上,建于2003年7月,包括一棵树观景亭(高6层,建筑面积1570平方米)和野外休闲区(占地120亩)。南山一颗树观景台,日观市容市貌,夜览山城夜景的游览格局,是来渝宾客观赏山城夜景的一大佳点。</p> <p class="ql-block"> 一棵树观景亭。</p> <p class="ql-block"> 东水门商业街。</p> <p class="ql-block"> “湖广会馆”牌坊。</p> <p class="ql-block"> 东水门及古城墙,建于明洪武年初,公元1368一1398年,为重庆指挥使戴鼎所建。当时戴鼎因旧址建石城,高10丈、周2667丈,环江为池,门十七,九开八闭,象征九宫八卦。</p><p class="ql-block"> 重庆城保留至今的有东水门、通远门两座城门。东水门系石结构建筑,宽3.1米、高4.5米、厚6.6米。历史上曾是重庆城过长江到南岸,去云南和贵州的重要通道。城门内就是过去繁华的下半城。东水门城墙现存约230米。</p> <p class="ql-block"> 湖广会馆,位于东水门长江边。湖广会馆群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扩建,距今已有近300年历史。湖广会馆系广东公所、齐安公所、禹王宫等清初古建筑群的统称。是清代重庆作为繁华商皋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 广东公所,门额匾书“岭南观瞻”四字。</p> <p class="ql-block"> 广东公所戏台。</p> <p class="ql-block"> 禹王宫。湖广会馆奉祀大禹,所以又叫禹王宫,始建于清康熙年间,道光二十六年(1846)又加以扩建。禹王宫是湖广会馆建筑群里最大的一处建筑,其面积约占全馆三分之一。大禹是夏代以前,传说当中成功治水,造福于人的英雄楷模。因此,湖广移民就以祭拜大禹来祈求风调雨顺,舟楫平安。</p> <p class="ql-block"> 齐安公所戏台。</p> <p class="ql-block"> 齐安公所,是湖北黄州府移民修建的会馆。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整个建筑包括戏楼、天井、看厅、抱厅、大殿等,大门斜向东方,朝向移民的家乡湖北黄州府方向,既有风水的讲究,也寄托了移民对祖籍地的思乡之情</p> <p class="ql-block"> 齐安公所学堂。</p> <p class="ql-block"> 洪崖洞民俗风貌区。洪崖洞,原名洪崖门,是古重庆城门之一,位于渝中区解放碑沧白路,地处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的滨江地带。它与朝天门广场、解放碑商务区共同形成了重庆最具市民及游客追捧的游览胜地。它浓缩了重庆2300多年的历史沉淀,融重庆独特的巴渝民俗文化、山地民居的建筑文化、码头文化于一体,成为独特靓丽的城市名片。</p><p class="ql-block"> “洪崖洞”把古老的巴渝吊脚楼建筑艺术注入全新的文化理念之中,与江景和城市风貌完美融合,以75米高的超常落差,共13层的建筑,依山就势,高低错落,临崖而建,沿江而建,以其独特的人文内涵和璀璨的建筑特色,成为国内外游客争相打卡、驻足、游览的地标性景区。</p> <p class="ql-block"> 洪崖洞夜景。</p> <p class="ql-block"> 山城美食名店一一杨记隆府,吃晚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