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万子私塾】正式开始招收亲传弟子啦!首批弟子50名,录满为止。有教无类,只要喜欢国学,愿意将来做新时代的儒商,均可报名,择优录取。垂询电话:13807107199。</p> <p class="ql-block">《论语》第223讲一一第九篇子罕篇第五章教学音频</p> <p class="ql-block">《论语》第223讲——子罕篇第五章</p><p class="ql-block">大家好,我是万守杰,今天一起分享《论语》第九篇子罕篇第五章。</p><p class="ql-block">原文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p><p class="ql-block">句子中的“畏”字是囚禁的意思;“匡”是宋国的一个地名;“文王”指周文王姬昌,西周的奠基人,武王姬发的父亲;“兹”是表示在这里的意思;“后死者”是指孔子自己;“如予何”表示奈我和。</p><p class="ql-block">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这样。</p><p class="ql-block">孔子在宋国的匡地被围困,孔子说:“文王死了以后,上古的文化遗产不都由我来继承吗?如果上天要灭绝文化,我就不会掌握这些文化遗产了。如果老天要人继承文化,匡人能把我如何?”</p><p class="ql-block">“孔子畏于匡”的故事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应该是孔子离开卫国前往宋国的时候发生的。孔子是55岁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大约是公元前496年,历经十四年,再回到鲁国的时候,孔子已经69岁。这样算来,孔子周游列国结束后,差不多四、五年时间就去世了。公元前479年,孔子73岁,没于鲁国的家中。</p><p class="ql-block">宋国毗邻鲁国,首都位于现今的河南商丘,第一代君主是微子启,微子启是商纣王的亲哥哥,同父同母。说来话长,商朝第二十九代君王叫子羡,谥号为“帝乙”,帝乙有三个嫡子,老大叫“子启”,老二叫“子仲(衍)”,老三叫“子受”。“子”姓是舜帝赐封给儿子商均的姓,舜帝死后大禹继位,建立夏朝,封商均于“商国”,都城“商丘”。过去约五、六百年后,大约是在公元前1600年,商国的君主叫子履,后人叫商汤或成汤,在太师伊尹的辅佐下,发动暴力革命,一举推翻了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毛主席曾经称赞伊尹,“气势宏,魄力大”。又过了五百多年后,商朝君王帝乙应该把位传给长子微子启,但是遇到一个障碍,生子启和子仲的时候,母亲是妃子,生老三子受时,母亲是正妻了,怎么可以传给子启?这是礼制所规定的。大家知道母以子贵,但前面还有一句话“子以母贵”,妻子的儿子比妃子的儿子贵重,所以只有把王位传给“子受”了。“子受”就是商朝的最后一代君王,后人称“商纣王”。商纣王在位三十年,最后被周武王推翻建立了西周。</p><p class="ql-block">商纣王继位了,当然也要给哥哥子启封一块地方,这块地方就叫做“微”,这就是“微子启”的来历,传说“微地”位于山东西南“微山湖”一带,这也是“微山湖”的出处。为什么微子启又叫“微子开”呢?这是因为汉景帝叫“刘启”,为了避讳起见,给“微子启”改称“微子开”,“开”是“启”的意思,汉景帝也将“启封县”改为“开封县”,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市名称的由来。</p><p class="ql-block">商纣王子受即位后,问题不断,麻烦不断。商纣王是后人给他起的谥号,“纣”是荒淫无道的意思。历史记载,商纣王残暴、酗酒、贪色,一句话,天下在他的治理下民不聊生。这就给了周武王起兵造反的正当理由,就是说周文王、周武王的造反是“替天行道”,是为了天下苍生而战,其实周文王祖祖辈辈都是商朝的臣子。说老实话,没有商王的赏识与重用,周文王也不可能称成为“西北王”,最后可以与商纣王分庭抗礼。也该商朝气数已尽,就连自己的亲叔叔比干、亲哥哥微子启、微子仲都反目成仇了,还说什么?比干自己挖心死了,微子启、微子衍逃跑了。还有一个亲叔叔叫“箕子”也装疯为奴,最后跑到了朝鲜半岛,建立了“箕子朝鲜”。你看看,商纣王不灭亡谁灭亡?这叫做“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尧舜禹汤一千多年,又转回到黄帝的“姬姓”了,西周八百年王朝来了。</p><p class="ql-block">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还是回到“宋国”。周武王取得政权后,为了彰显正统地位,也是为了尊崇“二王三恪”的政治礼制,以示尊敬先王。所谓“二王三恪”就是把先前的二代君王后裔进行分封,赐予王后名号,封于采邑之地,祭祀宗庙,不至于断绝香火,称为“二王”;封前三代的后裔则称为“三恪”。周武王夺得天下后,由于微子启“背商向周”,说的通俗一点,微子启投降了周武王,所以周武王把商朝的旧都“商丘”封给了“微子启”,却把商朝的都城以及周围被称作“朝歌”的地方封给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谁成想,周武王死后,武庚联合周武王的三兄弟蔡叔、管叔、霍叔一起造反,历史上称“三监之乱”,本来蔡叔、管叔、霍叔的封国是在武庚的周围监督武庚的。没办法,周公旦帅军平板,将武庚和管叔诛杀,废霍叔为庶民,将蔡叔流放。周公旦将原来武庚管理的地方交给了武王的九弟康叔,建立“卫国”,都于现今的河南鹤壁市淇县,古称“朝歌”,也是姜子牙封神的地方。后来,卫国迁都到如今的河南濮阳。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也是待的时间最长的国家就是卫国,历史上孔子拜见卫国夫人南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p><p class="ql-block">周公旦平定“三监之乱”后,想起了微子启,于是就利用微子启来管理殷商的遗民,封微子启公爵,建立“宋国”,可用天子之礼祭祀宗庙,与周互为“宾礼”,这就是“二王三恪”意思。说来这是公元前1100年的事了,离我们差不多有三千多年。</p><p class="ql-block">现在开始说孔子与宋国的渊源。微子启是宋国第一代君主,死后按照商礼“兄终弟及”的规制,由弟弟微仲(衍)继位。微仲的曾孙子就是宋国的君主湣公,湣公有个长子叫“弗父何”,本来是可以继位的,但是他偏偏不愿当,却让给了弟弟,就是宋国的厉公,自己做了“上卿”,甘心做弟弟的臣子。请注意,快与孔子有联系了。弗父何的七世孙叫“孔父嘉”,是宋国的大司马,也是孔氏第一人,因为政治斗争,被华父督杀死。孔父嘉的曾孙“孔防叔”逃到鲁国避难,长子叫“伯夏”,“伯夏”的长子叫“叔梁纥”,叔梁纥的大儿子叫“孟皮”,是个瘸子,二儿子就是孔子。所以说,孔子的祖籍是宋国人,是宋国贵族的后裔,姓“子”,孔氏,只是到了孔子老爷爷一辈就没落了,父亲叔梁纥靠军功混了个“下等大夫”,相当于现在乡镇的武装部长角色,无论如何吧,孔子的父亲是拿国家工资吃饭的,只是这个官不能世袭。孔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要不然孔子少小时期不会生活的那么苦。通过我们这样一论,孔子与宋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始祖就是“微仲”,远祖就是“弗父何”,得氏始祖就是“孔父嘉”,在鲁国的第一代始祖就是“孔防叔”,孔子自称“殷人”、“商人”就是源于此。这也许是反孔之人为什么说“孔子是贵族阶级代言人”的原因之一吧?这也是河南人老说“孔子是河南人”的缘故。</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96年,孔子离开鲁国后到了卫国,当时的国君是卫灵公,姓姬,名元,是康叔的二十七代孙。卫国的首都是现在的河南濮阳,与鲁国的都城现在的山东曲阜毗邻,加之两国的礼仪文化、风俗习惯相似,所以孔子比较喜欢卫国。周游列国第一站,孔子到了卫国。说实话,卫灵公是尊重和赏识孔子的,还曾与孔子坐在马车里招摇过市,尽管孔子不以为然。卫灵公的夫人叫南子,原来是宋国的公主,长得非常妖艳,卫灵公十分宠爱她,但是南子在卫国百姓中的名声很不好,说她不但干涉朝政而且还与宋国的公子朝私通,卫灵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南子对孔子的学说是感兴趣的,对孔子也礼仪有加,还专门接见过孔子。实际上孔子在卫国的三年时间里,卫灵公是把孔子供养起来了,只是卫灵公没有采纳孔子的治国思想,没有给孔子官做,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孔子不愿意委曲求全,孔子认为卫灵公无道,但孔子一方面又称赞卫灵公。总之,卫灵公对孔子是友好的。</p><p class="ql-block">卫灵公的儿子蒯聩与南子的矛盾越来越深,到最后以至于蒯聩谋杀南子,计划败露后,蒯聩一度逃到宋国,然后又逃到晋国。卫灵公死后,在南子的力挺下,由蒯聩的儿子辄继位,儿子没有继位反而孙子继位了,这就酿成了祸根,以后卫国十几年处于“父子之战”中,父亲打儿子,儿子打老子,从此卫国一蹶不振。孔子在这种情形下,三十六计走为上,有道是“君子不居乱邦之国”。到哪儿去哩?孔子正在拿不定主意时,有一个叫司马牛的学生是宋国人,哥哥叫司马桓,在宋国做大司马,炙手可热,权势冲天,司马牛对孔子说:“老师,何不去宋国?” 孔子一想,是啊,有道理,宋国既是自己的祖籍国,又是学生的老家,于是乎师生一行直奔宋国而去。</p><p class="ql-block">孔子和弟子们到了宋国一个叫做“匡”的地方,突然被人围住了,竟然有人扬言要杀孔子。原来一个叫“阳虎”的人,长得特像孔子,他正在被人追杀,这群人把孔子当成“阳虎”了。当时的情形是很危险的,弟子们都不知所措,吓坏了,但是孔子却非常镇定自信,说了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番话。本来孔子是不说大言的,但是在关键的时刻,阳刚之气、大人之象就表露出来。意思是说,我孔丘是上天派来承续道德文化的,是负有天命的,匡人能把我如何?朱熹曾经笑谈此事,说“此却是真个事急了,孔子不觉说了出来。”就是说,孔子平时是个谦谦君子,从不妄言、大言,不到危机时刻是不会讲出这样的话来的,一着急就说出来了。</p><p class="ql-block">大家试想一下,如果孔子在“匡”遇难,《春秋》一书将消弥无形,《诗》、《书》、《礼》、《乐》将失去以此整理的机会,《论语》将会是另外一种面貌,中华文明当遭遇不可估量的损失。孔子在遇此劫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文明的传承,充满了无限自信、勇于担当的大无畏精神。这就是孔子,乃周文王以来的道统传人,五百年已矣,担当者。大哉!孔子!</p><p class="ql-block">宋代大儒郑汝谐曾说道:“夫子不得行其道于天下,是天无意于斯世而有意于斯文也。”意思是说,孔子不能推行道于天下,是天的安排,天认为道还不是大行于世的时候,是让孔子把文化道统的文献进行整理,然后再由弟子传承下去。郑汝谐的话虽有些神秘化倾向,但却指示了一个真相:若干年后,孔子在“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的情况下,开始投身于文献整理。传述《周易》,编定《春秋》,删定《诗经》,以至于“学者宗之,自天子王候,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孔子的努力给中国文明开启了独一无二的道路。就这个意义上讲,“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也有部分道理。</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学习这段话的意义在于,是在考验当代后儒们,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和政治自信、道德自信,在现代儒学的转化中,在可能的患难中,开辟新的可能性。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讲过:“幸运所生的德性是节制,厄运所生的德性是坚韧;在伦理上讲,后者是更为伟大的一种德性。”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一生颠沛流离,遭遇无数危险,正是因为孔子的心中具有坚不可摧的“使命感”,身上早已炼就了坚韧不拔的意志,所以才喊出“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千古不朽的名言。</p><p class="ql-block">现代儒学不是给人什么“福祉”学说,而更多的是带给人的一种“道德之精神”。作为一个传承中的古老学说,在新时代的形势下如何展开,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去伪存真,如何去粗取精,是一个重大的命题。窃以为,新时代的儒家学说之传承,应该走“马克思+孔子”的研究道路。孔儒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学说相结合,孔儒学说是“道”,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术”,儒家与法家大融合。就是说,用儒家学说作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基础平台,从而作为“德治”的文化源泉,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为国家政治理论,再融合世界上其他优秀文明,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因此,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每每想到此,孔子的话不自觉的涌现出来,“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如果上天不灭绝道统文化,恶人能把我怎么样?上天一定是会保护我的。</p><p class="ql-block">好,今天的课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