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前夕故乡行

一片绿洲

<p class="ql-block">2020年10月24日来自苏州、上海、南通、金沙、二甲的十九位知青,一早聚集在金沙新猫空酒店前,四十多年后再相聚,每个人的脸上溢满激动和笑容,分别时还青春焕发,风华正茂,再聚时已苍桑华发,青丝成雪。十九位知青中,有下放十年的老三届,有73、74、75届小字辈,十年农村生活留下无数的话题,知青见面是无话不谈,聊不完也听不厌,半个世纪的情缘,忘不了的共同记忆,怀念曾经一起奋斗过的地方,思念艰苦日子里视我们如亲人的善良农民朋友,多年不见,你们过得还好吗?带着对第二故乡的眷恋,对乡亲们的牵挂,我们一起重访第二故乡。</p> <p class="ql-block">知青们要来,汤永琴书记和新老村干部早早等候在村委会门口,迎接知青们回家。</p> <p class="ql-block">相聚那刻,知青和乡亲们都乐呵得合不上嘴,见到分别四十多年的兄弟姐妹,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搂在怀中忘情的拥抱。</p> <p class="ql-block">13队知青黄素英(左-)张红玲(右-)与梦中思念的老队长女儿沈亚兰(中)今天终于团聚了。</p> <p class="ql-block">村书记汤永琴(右二),曾经负责知青工作的主任吴萍(左-),知青张丽华(左二),知青姜建新(右一)。</p> <p class="ql-block">汤永琴书记致欢迎词,并介绍了中闸村发展和建设规划。</p> <p class="ql-block">69年下乡的老三届知青黄素英在座谈会上回忆十年农村生活,谈起自己苦涩的恋爱经历几度哽咽,十年无法选择的命运,无法逃避的痛苦,其中的磨难与辛酸只有亲历者知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万般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在严峻的生活面前,只有现实没有浪漫,</span>当年被迫在农村成家的知青,他们的恋爱浸透了岁月的苦涩和人生的艰辛!不堪回首的十年坎坷知青路,忘不了那些让人刻骨铭心的曾经往事,忘不了中闸乡亲们的热情相助。</p> <p class="ql-block">知青代表丁宪浩在座谈会上幽默风趣的发言,引来台下一片笑声。下乡时大家还都十七八岁,一个连麦苗和韭菜都分不清的学生,一夜之间忽然改变了生活方式和前途命运,一个人被孤零零地抛在了农村,现实就是这样的残酷,没有选择,只有面对,好在同批插队的知青中,多数是同届同学,知青们白天参加各自生产队劳动,晚上有时间就互相串门,大家凑到一起聊天、打牌,唱革命歌曲,虽然白天农活做得很累,晚上只要知青聚在一起,所有的疲惫即刻消失,那段不可复制的知青生活,虽然日子过得很艰苦,但精神世界很丰满,值得怀念。</p> <p class="ql-block">那年我们18岁,这仅存的一张照片,成了永恒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知青劳模刘淑华,虽然几十年过去了,其音容笑貌依旧。当年不怕苦不怕脏的劳模精神激励过我们这代人。</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老团支部书记倪森权(右)恰逢回家探亲,在座谈会上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离开农村到部队后的个人经历。</p> <p class="ql-block">前任书记张宏发。</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老书记身体还挺好,见到我们这些当年的小知青非常高兴,一首《谁不说俺家乡好》,唱出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知青回家的喜悦之情。</p> <p class="ql-block">座谈会上老知青张红玲用葫芦丝为大家吹奏了一首<span style="font-size:18px;">优美动听的</span>《为了谁》,一别几十载,重拾儿时梦想的张红玲,60岁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零基础入门学习吹奏葫芦丝,并考上葫芦丝八级,红玲的</span>晚年生活过得有滋有昧,活出了令人羡慕的精彩,知青们对红玲演奏水平赞不绝口,刮目再刮目。</p> <p>四十多年未见面的上海老知青俞金炉用歌声表达对第二故乡浓浓的深情。</p> <p class="ql-block">知青张启林座谈会上为大家笛子吹奏《今天是个好日子》。</p> <p class="ql-block">当年带我们打过靶的老民兵营长江忠民。</p> <p class="ql-block">中闸大队最早负责知青工作的吴萍主任。</p> <p class="ql-block">十三生产队老队长女儿沈亚兰在座谈会上发言时高兴地告诉大家:接到村委会电话,知道知青们要回乡了,要见到曾经在一起朝夕相处,分别几十年未见面的姐妹,激动得几个晚上睡不着觉。</p> <p class="ql-block">知青邵建平回忆自己刚到农村时,分不淸房东家的水桶与粪桶,用粪桶为房东提了满满一缸水,后被房东发现了的尴尬笑话。</p> <p class="ql-block">知青在中闸村党群服务中心楼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知青与村干部及到会的乡亲们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活跃在中闸村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队友。</p> <p class="ql-block">座谈会结束,大家来到通州湾曹家大院共聚午餐。</p> <p class="ql-block">四十多年前得到你们的关心和照顾,今天相聚在此,千丝万缕的回忆从时光的缝隙里缓缓流淌出来,无数场景历历在目。谢谢当年帮助我种自留地,常吃到你送来的瓜果蔬菜,当年如果没有你们这些好友和乡亲们的帮助,我们很难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下来,多少年来,我从未忘记你们为我所做的一切,感谢我的朋友,感谢中闸的父老乡亲,谢谢<span style="font-size:18px;">你们的淳朴和善良!</span></p> <p class="ql-block">无论是插队知青,还是回乡知青,他们在知青们的心理都存在过,且是人生中第一份存在,未必相爱,更未必有过,那是一段青春年华,是一抹风情,是挥之不去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一段岁月,一杯美酒。知青生活是艰辛的,结下的情谊也是最真挚的。</p> <p class="ql-block">感谢生产队还保留着周锦岩曾经居住过的知青小屋。</p> <p class="ql-block">周锦岩站在曾经安身立命数度春秋的知青小屋前,心中五味杂陈,小屋虽已<span style="font-size:18px;">衰败,仍是</span>那么亲切,那么熟悉,这里有他四十多年前留下的身影和劳作过的道道痕迹<span style="font-size:18px;">,感谢小屋曾经无数个日日夜夜的陪伴,在经历岁月的风雨历程中,为我们遮风挡雨,伴我们成长,收藏过我们的青春。</span></p> <p class="ql-block">知青丁宪浩、邵建平回队看望村里的老人,见到曾经的黄大妈显得格外亲热。</p> <p class="ql-block">知青于康元回到原十五生产队,看望乡亲和曾经的老队长,原先身强力壮的老队长现已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妻子双手撑着拐杖,让人看了心里好难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这张充满青春气息泛黄了的照片,是知青于康元76年当兵时<span style="font-size:18px;">同学曹汉荣下排(右)、孙卫华下排(左)、</span>生产队好友倪森权(<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排右一),于康元大哥(上排左一),</span>一起到金沙为于康元送行留念,也算当年插队时留下来的唯一照片。</p> <p class="ql-block">四十余年后,依稀能看出年轻时两位小伙子当年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于康元兄弟俩曾经住过的地方,早已被村民盖上了楼房。</p> <p class="ql-block">知青姜建新来到十二生产队,站在自己曾经住过的地方,看到田间长势茂盛<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农作物欣喜不已。</span></p> <p class="ql-block">十二生产队老队长的媳妇和女儿,当年把知青当自己儿女一样照顾的大姐。那时我们常拖着疲惫的身躯,从田里收工回家饿的饥肠辘辘来不及做饭,队长家门前旗杆上的红旗已高高升起,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厚着脸皮去大姐家蹭吃,善良的大姐,为我们提供了无数顿免费的午餐,那一碗碗热腾腾的饭菜,胜过如今所有的山珍海味。记得一个冬天的晚上,隔壁知青回家了,夜间冷得睡不着觉的我,蜷缩在被窝里全身哆嗦,越哆嗦感觉越冷,将身上所有的棉袄衣物都搭在被子上也无济于事,无奈之下,深夜去敲响大姐家的门,睡得正香的大姐起身开门把我拉进她的房间,让我钻进她温暖的被窝,大姐把我冻得冰冷的双脚挪到自己热呼呼的胸口前紧紧抱住,不一会儿暖和过来的我很快睡着了,感谢大姐那救命的被窝,给了我人生中最难忘最温暖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这幢楼房的前身,是知青张启林、陈雪彬、季为民、陈雪新、张启鹏的知青房屋。回想起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岁月,回想起曾经一起热火朝天劳动的知青和乡亲,如今走的走,老的老,心头的伤感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远眺前方<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高烟囱,</span>曾经的大队部已换新址,曾经的泥泞小路,已建成宽阔水泥大道,目睹农村巨变,抹不掉心头对往昔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老大队部,当年知青和村民政治和文化娱乐中心,我们曾在这里参加过春耕春播社员大会、批斗大会、民兵训练、入团入党宣誓,排练节目、文艺演出,最难忘的是每月十五,半天的知青集中学习碰头会,在那个艰苦生活看不到尽头的日子里,知青们一个月能有半天时间聚在一起交流生活生存经验,<span style="font-size:18px;">互相鼓励,</span>抱团取暖,也是困境中的一种安慰,能享受到这半天不参加劳动也能拿工分的特殊待遇,知青们满心感激。当年知青都梦想着有朝一日通过当兵、上学、招工、病退离开农村,这些决定知青命运的重大事项能否在大队部通过政审顺利过关,大队干部手中的权力与知青们的命运紧密相连,如今尽管早已人去屋空,可能随着农村建设开发会踪迹全无,但知青们在这里留下刀刻斧凿般的印痕,将永远铭记在历史记载中。</p> <p class="ql-block">再见了第二故乡,再见了亲爱的朋友,多保重!有机会我们还会回来看你们的。</p> <p class="ql-block">晚餐间知青们再次合影留念。瞧,这一双双曾经剂得出水的小手,托起过时代的强音,一付付稚嫩的肩膀,担起过广阔天地,今天虽然风华不再,但我们心态依然年轻,在慢慢变老的路上,让我们携手同行夕阳红,快乐无限,把晚年的生活过得多姿多彩!</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