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村人游记(卷十六)《逛京城,在什刹海边,看古都风貌》

山野村人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李红卫(笔名:山野村人),河北省遵化市人,现住京东燕郊。河北省作协会员,唐山市和遵化市作协会员。《青年文学家》杂志.作家理事会唐山分会理事。当过农民、工人、小学教员,供销业务员,图书出版发行员。酷爱文学,多年笔耕不辍。于北京、省市各大媒体报刊发表过多篇文学作品。主攻小说、诗歌、散文,并出版长篇小说《蓝天上的彩虹》。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学时代的发展,作品多见于网络。曾在《遵化文史》、《燕山诗文》、《畿东文化与艺术》、《芳菲文艺》、《江南诗画艺术院》、《红月亮诗画艺术社》、《世外桃源美文美声》、《晓犁文化传媒》、《都市头条》、《辽西大地》及河北、北京、广东、内蒙古等公众栏目发表了多篇文学作品。</p> <p class="ql-block">山野村人游记(卷十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逛京城,在什刹海边,看古都风貌》</p><p class="ql-block">作者:李红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九百年的古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五千年的历程,朝代更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厚重的史文化为我们留下了著名的六大古都(北京、洛阳、南京、开封、西安、杭州)。</p><p class="ql-block">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也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从1128年起,金、元、明、清四朝在此建都。历经九百年,留下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众多的名胜古迹。</p><p class="ql-block">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年历史记载的城市,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有燕国,因临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幽州,远古时代是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幽州府,所治均在北京一带。大都,元代是金的离宫。忽必烈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明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取得皇位后,建北京城,这是正式命名北京的开始。1928年国民党建都南京后,将北京改为北平,新中国成立后更名北京至今。</p><p class="ql-block">北京现有七个5A景区,其中故宫、长城、颐和园、十三陵、天坛和奥林匹克公园都属于大气磅礴一类,唯有恭王府,特别是他的花园,可以归入精巧典雅一族,可与苏州园林毗美。</p><p class="ql-block">北京,是我太熟悉不过的地方,我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了二十多年,每逢周末我都是骑着自行车逛北京,走遍了二环里的每一条胡同,自然也看到了改革开放后,北京城日新月异的变化。回想文革前,京城只在二环里,人口只有二百万。那时候,我们还叫西郊动物园,西郊钓鱼台、白云观周边还是毛草地。如今,五环内都成了市里,人口突破了二千万。建国后的十大建筑,现在都不足为奇了,很多老北京人都感慨说,找不到家了。不知不觉,年复一年,我居然成了北京通,也成了亲朋好友、客户的业余导游。我自然乐此不疲,这不,朱颖来电话了,约我陪她逛北京呢!</p> <p class="ql-block">二.前海、后海、西海</p><p class="ql-block">朱颖是我的老同事,她也算是半个北京通吧,一般较著名的地方她都去过了。比如说,前门、故宫、王府井,景山、北海、颐和园……</p><p class="ql-block">我想:要体验古都风貌,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什刹海,只有到了什刹海,才能体会到老北京的样子,感受到古代京城的太平盛世。</p><p class="ql-block">我告诉朱颖,在北京旅游,不要错过这个很牛的地方,可以站在鼓楼上俯瞰中轴线,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前海、后海、西海、烟袋斜街、恭王府花园、宋庆龄故居……</p><p class="ql-block">于是,我们选择了一个晴朗的日子来到了什刹海。</p><p class="ql-block">俗话说"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又被称为"后海"的什刹海,历来是老北京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什刹海位于市中心北海后街,毗邻北京城中轴线,水域面积33.6万平方米,与中南海水域一脉相连,是北京内城一处具有开阔水面的开放景区,也是城内面积最大,古城风貌保存最完整的一片历史街区。什刹海也写"十刹海",因四周原有十座古刹,故有此称。清代起就成为游人消夏之所,为燕京胜景之一。什刹海景区的不少建筑,在北京古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p><p class="ql-block">在明刘侗、于奕正合写的《帝京景物略》中则以"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来赞美什刹海的神韵。什刹海风光秀丽,被誉为"北方的水乡"。</p><p class="ql-block">改开以来,什刹海的游客增多,这里逐渐出现了一些文化商店,小吃街和酒吧。因此,也成为京城古文化街区的亮点。什刹海周边的饭店、旅店及其他外贸小店都特别多,形成一条北京最古老的商业街。</p><p class="ql-block">我和朱颖的注意力不是购物,而是看风景。我们都喜欢看古迹,了解历史文化,从而增长知识。当然,我们也喜欢拍照。</p> <p class="ql-block">三.恭王府</p><p class="ql-block">我们去了恭王府。</p><p class="ql-block">恭王府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四合院,是北京现存最完整,布置最精华的一座清代摄政王府,是除了故宫之外最应该了解的北京景点。</p><p class="ql-block">恭王府位于什刹海的柳荫街,占地面积6.11公顷。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大学仕和珅奉旨建此和府。和珅深得乾隆帝器重,但是贪脏枉法。待乾隆一死,嘉庆帝立即宣布20条大罪赐其自尽。和珅20多年为官资产尽归嘉庆帝。于是当时有一种说法"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恭王府是清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见证,被著名学者侯仁之先生称之为"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p><p class="ql-block">走进恭王府的大门,建筑主要分为中、东、西三院。三院房屋大约有600多间。中院正殿,俗称"银安殿",主要用于府内重大礼节性活动,只有重大事件或节日才会使用。后面是"嘉乐堂",据说嘉乐堂的柱子都是金丝楠木的。金丝楠木在现在的市场价,一根就高达24亿,可见其奢华程度。</p><p class="ql-block">东院的前院是"多福轩",主要是接待客人、亲友或回禀事物的下属朝见之地。后面的"乐道堂"是主人的日常居所。</p><p class="ql-block">西院的"葆光室"在和珅和庆王时期为客厅,恭亲王时期为接待王爷至亲所用,现为"恭王府历史沿革展"展厅。</p><p class="ql-block">在展厅前言中介绍:1851年咸丰皇帝登上皇位,过了不久因为慈禧太后在清朝动荡时期得到恭亲王奕䜣的帮助,为了嘉奖奕䜣,于是慈禧太后将这座府邸赐给奕䜣。从此,这座府邸更名为恭王府。</p><p class="ql-block">在府邸和后花园的衔接处,是贯连东、中、西三院的一排二层楼,叫后罩楼。整栋楼长约180多米,有立面房108间,俗称九十九间半,取道教"届满即盈"之意。东部楼名:"瞻霁楼",西部叫"宝约楼",特别有气派。后罩楼的西边有国内唯一室内景观园林,利用五间房营造的"小迷宫"。据说和珅的宝物数不胜数,为了记住各类宝物在哪儿,他给每个房间都做了记号,那就是每个房间的窗户形状都不相同。恭王府的"福"字居多,据说是康熙帝的亲宝,是十分珍贵的。还有金丝楠木的厅堂,恭王府的后花园等等,毎一处,每一件,都为人们叙说着那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四.萃锦园</p><p class="ql-block">恭王府后面的独具特色的花园(又名:萃锦园),位于柳荫街甲14号。</p><p class="ql-block">据考证,此园建于1777年,是在明代旧园上重修的,恭亲王奕䜣为重建花园召集数百名能工巧匠,增置山石,林木彩画,融江南园林与北方格局为一体,汇西洋建筑及南方园林为一园,建成后为京城百座王府之冠。是北京现存王府园林艺术的精华所在,堪称"什刹海的明珠"。园中的西洋门,御书"福"字碑,室内大戏楼,并称恭王府"三绝"。某些红学家认为此园,可能是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p><p class="ql-block">萃锦园南北进深150米,东西宽约170米,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全园有古建筑31处,建筑面积近5000米。</p><p class="ql-block">园内布局分中、东、西三路。中路的建筑是花园的主体,花园的正门与前面的王府由一条4米的过道相隔。花园的南门,是一座具有西洋建筑风格的汉白玉石拱门,处于花园的中轴线的最南端,进门后的假山上的"独乐峰",是一块高5米余的太湖石,是园中点缀,但起着屏风的作用。过独乐峰,北面是"海渡鶴桥",过桥是"蝠湖"和"蝠厅"。这里是消夏和纳凉的好地方。也是主人宴请宾客的地方。影视剧中主人一声,后花园设宴,一定说的就是这个地方。越过"蝠厅",来到"安善堂"。过此即是全园的主山"滴翠岩",山上有平台"邀月台",山下有洞曰:"秘云洞",著名的康熙"福"字碑即在洞中。中轴线的最后一组建筑是"韵花宛"。</p><p class="ql-block">后花园东路有个"沁秋亭"(又称:流杯亭),园中主人在初春、盛夏、深秋时节,常邀客来此,曲水流觞,饮酒作诗。往北就是大戏楼,该楼的设计非常科学,宽敞明亮,传音效果绝佳,身处楼内任何一个位置,都可以听清舞台上演员的唱词和念白。慈禧、慈安两位皇太后和同治皇帝都曾经在这座戏楼看过戏。</p><p class="ql-block">西路的湖心亭、诗画舫建造的相当美观,在设计上与故宫后花园非常相似。</p><p class="ql-block">笔者认为:这恭王府虽然是原来的和府,但和珅时期还没有"萃锦园,现在的恭王府显然是经过庆王、恭亲王奕䜣(摄政王)居住百余年的扩建修造的结果,这是原来的和府所不能比的。</p> <p class="ql-block">五.宋庆龄故居</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的故居,位于后海北沿46号,这是一处典型的中国式庭院。走进故居,幽静的园内假山叠翠,花木成荫,清澈的湖水,曲折环绕。宋庆龄故居是一个既保留着王府花园的布局和风格,又融入西方别墅特点的庭院建筑。故居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最早为大学仕明珠的府邸花园。乾隆年间做过和珅别院,嘉庆年间为成亲王永瑆王府花园。后为光绪父亲醇亲王府邸花园,清末又为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载沣的王府花园(即摄政王府西花园)。新中国成立前夕,这里已经荒芜凋敝。建国后,周总理受毛主席委托筹建宋庆龄的住宅。于1961年将这座王府花园整饬,并在园内新建了一座仿古二层小楼,辟成了一座优雅安适的庭院。1963年至1981年,宋庆龄在此生活工作了近20年,直至逝世。</p><p class="ql-block">宋庆龄故居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南、西、北三面均有土山,土山内侧有由后海引入的活水绕园一周,其中南湖为较大的一处水面。南湖北岸小楼为宋庆龄居所(称主楼)。南湖南岸有明代两层楼(称南楼)。迂回曲折的长廊将其与北侧的建筑相连接。南山东首有扇形箑亭,坐在箑亭上隔墙可以观看整个后海风景,西侧有听雨轩。</p><p class="ql-block">目前在园内故居西路建有文物展厅,一层长期设有"宋庆龄生平展"。现有文物二万余件,主要有宋庆龄的手迹、照片等文献资料及个人藏品。</p><p class="ql-block">我和朱颖在西展厅,认真观看了宋庆龄生平简介:宋庆龄(1893.1.27—1981.5.29),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孙中山的夫人),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和国际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她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先生献身革命,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崖中,坚强不屈,矢志不渝,始终坚定地和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她评价毛主席是"举世无双的领袖"。她为中国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及保卫世界和平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在北京寓所逝世,享年88岁。</p><p class="ql-block">现主楼仍然保留着宋庆龄生前生活原貌。园内还有重点保护古树23株,包括上百年的西府海棠,两百年的老石榴树和五百年的凤凰国槐。</p><p class="ql-block">朱颖评价说,宋庆龄故居还是很值得一看的。</p> <p class="ql-block">六.烟袋斜街</p><p class="ql-block">出了宋庆龄故居往东走几百米,就是烟袋斜街了。</p><p class="ql-block">烟袋斜街位于地安门外大街鼓楼前,属西城区厂桥地界。在清末至二三十年代,街内以经营旱烟袋、水烟袋等烟具、古玩、字画、裱画、文具及风味小吃,服务业等为主,其铺面建筑风格朴素,并有北京北城特点,是北京北城较有名气的文化街,曾留下不少文化名人的足迹。现在的烟袋斜街已经和鼓楼、南罗鼓巷等知名景区一样,都是老北京人闲暇之余寻找美食,看古玩,赏书画,逛古街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烟袋斜街东起地安门外大街,为东北西南走向,全长近300米。据说当时居住在北京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烟或水烟,烟叶装在烟袋中。由于烟袋的需求与日俱增,所以斜街上一户一户开起了烟袋铺。除此之外,烟袋斜街本身就宛如一只烟袋,细长的街道好似烟袋杆儿,东头入口像烟袋嘴儿,西头入口折向南边通往银锭桥,看上去活像烟袋锅儿。正是基于这两方面原因,以"烟袋"命名斜街,真可谓名副其实。据清乾隆年间刊刻的《日下旧闻》一书记载,此街原名"鼓楼斜街",清末改称"烟袋斜街"。</p><p class="ql-block">2010年11月10日,烟袋斜街由国家文化部和旅游局等单位正式授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如今这条街经过整修,明、清传统风格夺人眼目,前店后居的形式呈现出深厚的市井风情和浓郁的老北京特色。</p><p class="ql-block">朱颖说,这斜街仿佛是一条时空遂道。走进其中你看到衣着时尚、鲜亮的游人,呈着不同的肤色,用着各样的语言,寻觅着各式带有深刻时代印痕的玩物或饰品。忽然有一种让你不知道身处何处,世在何时的感觉。</p><p class="ql-block">当代诗人叶宝林游览了烟袋斜街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七律《烟袋斜街》:</p><p class="ql-block">后海波寒柳雾凉</p><p class="ql-block">一根烟袋点残阳</p><p class="ql-block">银桥可载西山重</p><p class="ql-block">老店犹为爆肚香</p><p class="ql-block">梦落鼻壶闻烂醉</p><p class="ql-block">魂游瓦巷转悠扬</p><p class="ql-block">斜街更比烟杆短</p><p class="ql-block">几步明清岁月长</p> <p class="ql-block">七.钟鼓楼</p><p class="ql-block">来到了什刹海,钟鼓楼是不能不看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距离故宫一公里,元、明、清三朝的报时中心,这里蕴藏着众多秘密。来北京,你不能错过这个很牛的地方。这里,可以站在鼓楼上俯瞰中轴线。鼓楼坐落在中轴线北端,位于地安门外大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钟鼓楼气势雄伟,巍峨壮观,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p><p class="ql-block">鼓楼坐北朝南,通高46.7米,楼身建在4米高台之上,东西长56米,南北宽33米,台上围以宇墙,是古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据清初史学家谈迁《北游录》记载,钟鼓楼始建于1272年,两楼一高一矮,一横一竖,相映成趣,飞檐走阁,振翅欲与天公试比高。清顺治11年(1654年),鼓楼毁于火灾,乾隆时重建。嘉庆五年(1800年)重修,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遭到破坏,主体建筑辛免于毁。1996年对外开放,票价20元。</p><p class="ql-block">钟楼在鼓楼以北约一百多米,始建于至元九年(1272年),后毁于战火,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鼓楼一起重建。但不久再次被毁,乾隆十年(1745年)又重建,两年后峻工。这次为了防止火灾, 建筑全部采用了砖石结构。钟楼占地约6000平方米,通高48米,内设75级台阶,可上二层主楼。钟楼内正中立有八角形钟架,悬挂"大明永乐吉日"铸的大铜钟一口。钟高7.02米,直径3.4米,重达63吨,是中国现存体积最大最重的古代铜钟。有"世界钟王"之美誉。此钟钟声悦耳,浑厚有力,洪亮绵长。在过去北京尚无高大建筑的时代,钟声可传播方圆数十里。</p> <p class="ql-block">八.铸钟娘娘的传说</p><p class="ql-block">在北京的钟楼顶上悬挂的那口"世界钟王",每年除夕,辞旧迎新的钟声,方圆数十里都能听得到。可如此巨大的铜钟是如何铸造的呢?</p><p class="ql-block">传说钟楼上原有一口铁钟,但声音不够洪亮。于是,皇帝下令召集天下工匠来铸造铜钟,可是三年过去了,铜钟仍然没有铸好。皇帝发怒了,斩了监铸的太监,并限令80天内铸好大钟。否则,就把全体工匠处斩。</p><p class="ql-block">负责铸钟的师付名叫华严,是当时京城有名的铜匠。为了铸造这口大钟,他是茶饭不思,夜不能寐,耗尽了心血。这天回到家里,他嘴里仍然念叨着:"什么原因铸不了钟呢?怕是缺少什么东东吧"?这时,女儿华仙过来了。提起华仙,那可真是个好姑娘,她不仅自幼聪明伶俐,而且还跟父亲学会了不少铜匠活儿。由于母亲早丧,她14岁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当时她16岁了,出落得如仙女一般,大家都夸老铜匠养了个好闺女。为了铸钟的事,她也琢磨了好多日子,见父亲发愁,忙上前说:"爹,是不是因为火候不到呢"?</p><p class="ql-block">老铜匠一拍大腿:"有道理,不过,如何提高炉温呢"?</p><p class="ql-block">"我有办法"。华仙胸有成竹地说:"铸钟那天您带我去吧"。</p><p class="ql-block">铸钟这天到了,朝庭命官,大小工匠也都到齐了。可炉温仍然上不去,眼见这一炉铜水又要失败,华严急得眼睛都红了。就在这时,一个姑娘突然从人群里飞奔出来,正是美丽的华仙。她穿一身红袄红裤,着一双绣花小红鞋。只见她冲到炉边,纵身跳进炉去。华严一把没抓住,只抓住一只绣花小鞋。刹那间,炉火升腾,铜水翻滚。老铜匠忍痛下令:"铸钟"!</p><p class="ql-block">工匠们一齐努力,铜钟终于铸成了。为了纪念这位为了铸钟而献身的美丽姑娘,人们称她为"铸钟娘娘"。每逢风雨之夕,钟声凄凉悲切。这时,昔日京城的妈妈们就会对孩子说:"睡觉吧,钟楼打钟了,铸钟娘娘要她那只绣花鞋来啦"。</p><p class="ql-block">如今,在北京钟楼附近,还真有一座金炉娘娘庙,祭祀一位工匠的女儿。传说她是为了铸钟而舍身跳入熔炉才使她的父亲终于在规定的期限内造出符合要求的大钟来。但该庙目前仅存遗址。</p><p class="ql-block">(完)</p><p class="ql-block">注:1.参考书目.《帝京景物略》.《日下旧闻》.《北游录》。</p><p class="ql-block">2.资料来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2021-12-2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