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有的时候固定于一个地方的回忆,会比对人的回忆更实在。上海路十六号,是在一个小山坡上,我的同学、同事、好朋友晓苇过去和现在都住在那里。几经变迁,几栋公寓已取代了六十年代的小黄楼,但还是在那个地方,有着我童年的美好记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那里住着晓苇的一家六口,父母,姐姐弟弟妹妹和晓苇。如果我上学放学从学校的大门走的话,晓苇家就是我的必经之路,也是我们经常会去玩耍的地方。晓苇爸爸偏爱晓苇,因此我们也成了“爱屋及乌”中的“乌”了。叔叔很喜欢我们,看我们作业,任我们玩耍,如同自己的孩子。至今,晓苇爸爸宽厚善良仁慈的长者形象仍留在我心中。我和晓苇的姐姐玲玲、妹妹晓丽都是好朋友,大家在一起玩的不分亲疏,乐不思蜀。在上海路16号,我们自由,洒脱,快乐,还原了一个孩童的真实本性;而嬉戏,欢笑,天真,幼稚,顽皮,善良……这一切,都已成了我们记忆中珍贵的扉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五年级时,我们都剪了齐耳短发,发型一模一样(毕业照为证,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毕业后,我们升入了不同的中学,但我和晓苇仍有来往,彼此关心着对方,直到上山下乡,我去了盱眙,晓苇插队高淳。后来高淳小知青受到政策的惠顾,她一年后就又回到了南京,我仍在盱眙“修地球”。再后来,我们失去了联系。和晓苇重逢,已是1997年后的事了。虽然多年没有联系,但谢谢晓苇没有忘记少儿时期的朋友,她从一位调到南京的盱眙老师那里得到了我的讯息,才得知我们竟然就在同一个区,同一个系统。我们是在一次教科研的活动中重逢的,那份惊喜和激动难以用语言描述。晓苇还是那个晓苇,容貌的变化不大,但成熟了,浑身散发着教师的书香儒雅气息。我们畅叙着分别后的经历,也回忆着儿时的同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后来,我们接触就很多了。晓苇是一位优秀的出色的语文老师,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手漂亮的粉笔字,课堂上稳重大方、挥洒自如,驾轻就熟,深得同事和学生的尊敬和喜爱;她淡泊名利,淡定从容,事业上,她兢兢业业,不计得失,不求功禄,但业绩骄人;虽没有当过任何职位的官,但她的人品、智慧、才华赢得了一切,是真正的无冕之王,我以有这样的同学感到骄傲!还记得那次我们相聚在母校的教室里吗?晓苇朗诵了《长江之歌》,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令我震撼,这就是一位优秀语文老师的基本功。如今的晓苇依旧显得年轻、端庄,这源于她一直和孩子在一起,有颗快乐的心和年轻的心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10年10月,我接到晓苇的电话,电话中传来的是喜悦,因为她和几个小学好朋友有了联系,在第一时间内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我,我当然也很兴奋,这才有了后来五(2)班同学的一次次活动、聚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一起去看望班主任丁老师,一起高歌在歌厅,一起漫步玄武湖,一起欢度六十岁生日……晓苇惊人的记忆力令我折服!每次相聚,她讲述的小时候的故事,都能唤起我们美好的回忆。</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几十年的时间其实很短暂,曾经的少年儿童都已行走在奔七的路上(真不忍心讲出“老人”一词。)这么多年,我曾一次次走过上海路,一次次情不自禁地往16号看去,心里浮想联翩,感慨多多。 只有那样旺盛、美好、幸福的童年,才可以让我把一个地方、一个人、一件事……看得那么重要。近半个世纪过去了,经历过成千上万的事情,有很多已经淡忘,但我还是记住了一些珍贵的小事、平凡的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