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疫情第二年的2021竟只剩一周时间了。</p><p class="ql-block">太阳每天依旧正常升起,年底照例还是要写读书总结。</p><p class="ql-block">过去两年,是自2008我们开始环球自驾旅行以來(2020年1月11日返京)未出国境的第二年,也是过去十三年来我在自己的书房里时间最多的两年(11月1日~12月7日困于疫情在大连书房几乎足不出户37天)。</p><p class="ql-block">今年读过的书超过百本,有二十几本大部头,其中大概五分之一是重读,共有九十八本写了读书笔记。</p><p class="ql-block">现拣取其中十五本摘要在此,备查。</p> <p class="ql-block">第一本:《复杂生命的起源》这是新年过后我拿起的第一本书,一直囫囵吞枣的读,似懂非懂。读不完,却又放不下。恨不能重新回炉再去读读大学分子生物学教材。拿起放下断断续续读了一星期。豆瓣有位网友说:这作者是真不拿读者当外行啊,什么专业名词都往上招呼。头回被一本科普书折磨得死去活来!身为著名的演化生物学家的作者尼克·莱恩显然已跳脱新达尔文主义的基因环境二分法,其核心观念是没有环境就没有生物,没有生物就没有环境,不能简单地分离二者。所以,尼克把“能量”注入薛定谔的“什么是生命”之问,把这个经典的提问转化成“什么是活着”。活着意味着生长与繁殖,这两种生命过程都受制于能量。而能量的实质在于环境,在于生命体结构与环境的关联,在于物理条件对细胞结构和演化的约束。这本书雄心勃勃。它讨论两个生物学中皇冠明珠般的课题:拥有线粒体的真核细胞(即“复杂生命”)是怎样起源的,以及生命本身是怎样起源的。莱恩给出的回答当然是一家之言。然而他的视角之独特,观点之颠覆,逻辑之严整,证据之充分,对读者的期望之高,在科普作家中也是独一无二。</p><p class="ql-block">“我想告诉你们,生命跟能量两者的关系,可以一直追溯回到太古之初──只有在一个生生不息的星球上、一个不稳定的状态中,才有可能产生所有生命所需最根本的机能。”“我也想带你们去看,生命的起源,是由能量的流动所驱使,而质子梯度,就是演化出细胞的关键;如何使用它,则限制了细菌与古菌的结构。我会解释给你们听,这样的限制,如何主宰往后细胞的演化,让细菌跟古菌,永远只能维持简单的外形,尽管它们的生化反应能力,早已变化多端。”“我也想证明,是一场稀有的事件,一次内共生事件,让一个细菌跑到一个古菌体内,才突破了这层限制,让极度复杂的细胞,可以演化出来。我想告诉你们,一个细胞,亲密地生存在另一个细胞体内这种情况,绝非易事,因此形态复杂的生命体,总共只诞生过一次。”“我最后要说服你们的就是,从能量的观点去思考,有助于让我们预测自己生命的样子,特别是演化中最深远的“交易”:用疾病伴随着老死,去交换充满生殖力与适应力的青春。我认为,如果能洞悉这一切,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改善自身的健康,或至少多了解一些。”</p> <p class="ql-block">“窗外的大树和你有一部分基因相同,但你和树在大约 15 亿年前的真核生物演化早期就已分道扬镳,各自沿着不同的路径前行。突变、重组和自然选择造就了不同的基因,而不同的基因为你和树规划了不同的路径。”“那棵树也有线粒体。线粒体的运作方式与叶绿体差不多,无数电子在亿万条呼吸链中永不停息地流动,无数质子被泵出线粒体内膜。大树一直在做这些事,你也一直在做这些事。这些电子与质子的循环,从你还在母亲的子宫中开始,就支撑着你的生命:你的线粒体来自母亲的卵子,这是她留给你最珍贵的礼物。这份生命之礼,可以一代一代、毫无间断地追溯到 40 亿年前深海热液喷口之处,生命最初的扰动。线粒体的功能性命攸关,不容干扰。如果说,生命不过就是一个电子寻找归宿的过程,那么死亡就是电子终于可以安息之时。”</p><p class="ql-block">京城一月,温暖的书房外寒风呼啸,一周来,在术语繁多但金句迭出的书页中沉浸于作者奇思妙想的万古洪荒和如此复杂精妙美丽的生命畅想。虽然辛苦,竟不忍读完。准备接着读作者另外一本科普名著《生命的跃升》。</p> <p class="ql-block">第二本:《食物探险者~跑遍全球的植物学家如何改变美国人的饮食》: 这是一本厚厚的人物传记,讲述了19世纪末期美国的“食物探险者”戴维·费尔柴尔德多次周游世界,探询和引进植物的故事。他的战利品包括意大利的无籽葡萄、克罗地亚的甘蓝、巴伐利亚的啤酒花、伊拉克的海枣、中国的桃子、智利的鳄梨,以及埃及的高品质棉花。他曾千辛万苦访问过五十几个国家,为美国引进了成千上万种植物。他的环球旅行不仅满足了自己永无止境的探索欲,也丰富了美国人的餐桌选择,使一百年前的美国农业得到了极大发展。他见证了美国“镀金时代”和19~20世纪初那段波澜壮阔的世界历史。</p> <p class="ql-block">第三本:陈嘉映《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p><p class="ql-block">“但在一个污浊的社会,谁能够靠品格而不靠钻营取巧有所成就?古人说:有其人,亡其世,虽贤弗行矣。我们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吗?我不敢引用狄更斯的那句名言,说什么我们的时代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我只敢说,不管好坏,你生存的社会就是这个样子,你要是有心好好生活下去,就得在这个社会现实里建设你自己的良好生活——毫无疑问,这种建设包括批判与改造。不过,我们仍应留意,不要让批判流于抱怨,尤不要因习于抱怨而放松自己、放纵自己。说到底,并没有谁应许过送给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要是有人应许过而你年幼无知相信了,你长这么大了还继续相信就是你自己的不是了。”【引自书中第211页】</p> <p class="ql-block">“对求真的人来说,首先要了解自己身处何方,自己的时代身处何方,这样才能让未来作为可能性展现出来,至于哪种可能性最终实现了,不仅不是我们能决定的,而且最好不由我们决定。我们要做的,是摆明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好的,那么历史无论怎么走,都会少一点自欺。”</p> <p class="ql-block">第四本:重读秦晖老师《传统十论》。前三篇 分别是《传统中华帝国的乡村基层控制:汉唐间的乡村组织》,《中国经济史上的怪圈:“抑兼并”与“不抑兼并”》,《“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再读毕可将总结粗暴简化为一句话:中国古代不是传说中的宗法社会,而是集权社会。也就是说,从來没有过小共同体,而只有大共同体。想起了那本重读过多遍的美国史:《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自古以來自上而下与建初至今自下而上,其今人可用之精神资源自有其本质差别。</p> <p class="ql-block">“一般的讲,中国历史上有权者自己真正相信的是“法,术,势”,而要别人相信仁义道德。但人们并不是傻子,那些成仁取义殉道存德的理想主义者如东林,海瑞之类人的下场有目共睹,那个通过文字游戏挑选聪明人而对道德并无分辨力的科举制度之奥妙也人所共知,那些“操守虽清”却奴性不足,只想为万世开太平而不懂得趋炎附势的书呆子不仅多灾多难,有时还被公开批判只知“洁己沽誉”而受惩戒。不仅精英层熟谙“难得糊涂”,大众更长期从俗文学中接受“奸臣害忠良”的教育,得到“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的启蒙,明白“识时务者为俊杰”的道理。年深日久,国人越来越聪明(鲁迅在“聪明人与傻子”的著名杂文中解释的那种聪明),“糊涂”者越来越少;同时又越来越糊涂(老子“绝圣弃智”那种意义上的糊涂),价值理性越来越萎缩。老庄的“逍遥”之道,犬儒主义和所谓的“圆融通透”的行为方式大行于世,同儒家的道德说教形成了鲜明对比。”</p> <p class="ql-block">第五本:《什么是博雅教育》自洪堡1810年创办柏林大学以来,现代大学最重要的职能就是从事研究和专业教育。从经费投入、师资投入来看,除美国外,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 在整个现代高等教育系统中受重视的程度并不高(东西方似乎差异不大)。专业主义以其支撑的专业教育模式似乎一路高歌猛进。然而,二战爆发以及大批接受高等教育者在其中的“不文明”行为让人们开始反思极端专业化的弊端。有学者甚至指出,德国之所以走上纳粹的道路,和其极端专业化的教育不无关联。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学界在“二战”后开始重新定位“通识教育”的角色,并赋予其更加重要的地位。美国高等教育研究者考利甚至认为通识教育才是美国大学最重要的一项功能:“美国高等教育履行三项重要的社会功能:研究、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其中最重大的一项功能是通识教育。”</p> <p class="ql-block">《什么是博雅教育》一书专业系统地梳理了西方历史上存在的两种对立的“博雅教育”传统(雄辩家的传统和哲学家的传统),分析了这两种大异趣味的思想传统对于西方高教史的深远影响。早春三月,用了两天时间认真读完,深受启发,受益良多。</p> <p class="ql-block">第六本:《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p><p class="ql-block">2021年4月16日,17头亚洲野象首次现身云南玉溪。在此后的一个多月中,象群一路向北,6月2日进入昆明辖区。这么长距离,反常的亚洲象迁徙,在我国属于第一次。对于象群,迁移往往与寻找栖息地有关。这次迁徙,他们也许只是为了寻找合适的栖息地,也许还有其他更为复杂的因素。气候和食物能支持多久,便走多久。迁徙尚未结束,象群仍处在无序游走状态。大象是非常聪明的动物,它们“一路向北”,渐渐与人类社会交织在一起。自从它们穿过森林,进入农田、村庄甚至是城市,事情似乎变得难以预测起来。那么,象群为何会迷路?在进入人类生活区后,它们又将继续行进何方?读史明今,这人进象退的三千年,真正就是一部中国环境史。</p> <p class="ql-block">第七本《日俄海战》。今年夏天在大连住了很长一段时间。某日深夜从书架上取下此书开读,拿起來就放不下。查了下才发现豆瓣评分高达9.3。这是一本详细分析日俄战争的起源、双方的作战计划以及战前关系持续紧张时期历史的专业著作。作者朱利安·S. 科贝特爵士是20世纪初伟大的海军历史学家之一,他的作品曾一直被英美海军学界奉为经典。然而,在他的著作中,这本一直未曾正式出版。1914年1月(日俄海战九年后),英国海军部作战参谋部的情报局发行了该书的第一卷本(仅6本),其中包含许多来自日本官方报告的机密信息。1915年10月,海军部作战参谋部又出版了第二卷,其总印量超过400册,被归为机密,仅供在役海军高层军官阅览。</p> <p class="ql-block">第八本:巴巴拉·塔奇曼的传世之作《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p><p class="ql-block">“此书封面真是完美且细腻的体现了美国时任政府和蒋介石所代表的国民党政府之间一言难尽的关系。照片定格的是史迪威按照华盛顿方面的要求,为蒋介石颁发军团勋章的画面,而军团勋章是美国可以授予外国人的最高勋章。当时,史迪威和蒋介石的关系已经交恶,前者觉得后者完全不配获得这枚勋章而大行拖延之计,后者也不愿意从前者的手中接过勋章或许只是不想看前者的脸孔多一眼。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了巴巴拉·塔奇曼口中的这张“流传千古”的留影,按照她极其精妙的描述——两位主角都面无表情,史迪威手伸的远远地把勋章给蒋介石别上,蒋介石则看着远处,而没有出现在画面里的宋美龄则很友好的看着这一切——当时的黑色幽默简直力透纸背涂满全书,史迪威的不以为然和嫌恶,还有蒋介石的勉为其难和矛盾,无比生动的再现于文字之上。如果一定要把这种一言难尽化繁为简,那应该就是谢伟思在备忘录里写过的属于时任美国政府的无可奈何,因为在面对蒋介石政府的时候,美国政府没有备选方案,所以只能在知道蒋介石精于讹诈的情况下依旧对他抱有脆弱的幻想。也正是因为这种颇有几分天真的想象,才会让蒋介石的算计和华盛顿的妥协一再发生。”</p> <p class="ql-block">在海边书房,用了近五天时间终于读完了这本细节丰富引人入胜厚达650页的《史迪威。。。1911-1945》。。。最后,中国走了自己的路,就仿佛美国人从來沒有去过那里似的。。。</p> <p class="ql-block">第九本:《与命运同行~丘吉尔传(上下册)》前300页写到一战结束。再一次在政治上受到严重挫败的丘吉尔已经43岁。“权力或许会消失,但文字的力量永存。”“真正的才华体现在对未知、危险和矛盾的信息判断之中。。。”</p> <p class="ql-block">后半部分:从第12章联盟政治(1918-1922)到第15章在野岁月(1931-1933)“每一位先知都来自文明,但每一位先知都必须走进荒野。他们必须首先深入了解这个复杂的社会,以及这个社会所能提供的一切,然后再经历一段时间的独处和冥想,这是精神炸药产生的必然过程。”</p> <p class="ql-block">“獨裁者骑着老虎来回走动,他们不敢从老虎身上下来。老虎越来越饿了。”“我当然是个个人主义者。如果你没有自我,那么还會🈶️什麼?”</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临终之际,都要对我们自己的言行反复省察。上天没有赋予人类在很大的程度上预见或预言事态演变的能力,这对人类来说是幸事,不然,生活就难以忍受。在一个时期,人们似乎做得对,在另一个时期,似乎又做错了。然后,过了几年,经过较长时间的深刻观察,以往一切,又事过境迁,显得迥然不同。事物有新的准绳。有另外的价值尺度。历史,带着一盏闪烁的灯,沿着过往的陈迹踉跄前进,试图重现它的情景,再响起它的回声,用黯淡的光激发昔日的感情。这一切有什么价值呢?一个人的唯一的向导就是他的良心;他追忆往事时,唯一的盾牌是他的行为正直和诚实。踏上人生的旅程而不举起这面盾牌,那是非常孟浪的,因为我们时常由于希望破灭和计划落空而受到嘲弄;但是,只要我们举起这面盾牌,就不管命运怎样捉弄我们,我们都可永远在光荣的行列中前进。”(1940年11月14日,丘吉尔对张伯伦的悼词。)</p> <p class="ql-block">📖由于他的家人很多都英年早逝,丘吉尔相信自己也活不长久,而他与死亡的无数次亲密接触,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战场外,都让他产生了强烈的个人命运意识。剑桥大学的丘吉尔档案如此之多,原因就是他保留了一切,因为他从小就相信自己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在历史上最伟大帝国的伟大时刻做出伟大的决定。他甚至保留了爱德华七世时期他的家庭开支账单(从账单上我们可以看到,他至少从1908年起就开始喝宝禄爵香槟)。他保留着与他的宠物以及他所收到的礼物有关的信件(包括在战时,收到古巴国家烟草委员会送来的一份大礼之后,工作人员对雪茄进行测试的信函),以及菜单和座位安排计划。丘吉尔留下的大量文件、文档、演讲稿和出版物被称为“人类事业最丰富的记录之一”。</p> <p class="ql-block">此书作者罗伯特·罗兹·詹姆斯将丘吉尔描述为“政治家、运动员、艺术家、演说家、历史学家、议员、记者、散文家、赌徒、军人、战地记者、冒险家、爱国者、国际主义者、梦想家、实用主义者、战略家、犹太复国主义者、帝国主义者、君主主义者、民主主义者、利己主义者、享乐主义者、浪漫主义者”。他确实是所有这些角色,但除此之外,他还可能是蝴蝶收集者、大型猎物猎人、动物爱好者、报纸编辑、间谍、砌砖工、智者、飞行员、骑手、小说家和爱哭的宝贝(温莎公爵和公爵夫人给他起的最后一个绰号)。</p> <p class="ql-block">断续读了近十天,才读完这本上下两册光正文就达1044页的《丘吉尔传~与命运同行》。也是我今年最认真读完的一本新书,个人认为这是迄今为止众多相关作品中最好的一本。郑重推荐!☕️“通情达理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萧伯纳在《革命家手册》中写道,“不讲道理的人想让世界适应自己。因此,一切的进步都依赖于不讲道理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丘吉尔是现代最伟大的个人主义者之一,因为他自从1899年离开军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完全以个人而非集体的方式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他鄙视学校,从未上过大学,也从未从事过贸易、公务员或殖民地工作。他曾在6个团服役(因此从未对其中任何一个团有过奴性的依附),被一个俱乐部拒绝,被迫从另一个俱乐部退出,离开过保守党和自由党。从任何意义上讲,他都算不上基督徒。尽管他是财政大臣的儿子和公爵的孙子,却是一个叛逆者和局外人。他甚至拒绝加入排斥犹太人的俱乐部,而这种排犹倾向当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受人尊重的社会黏合剂。相反,他是一名积极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他的同时代人之所以认为他极其乖僻,是因为他确实如此。</p> <p class="ql-block">第十本:《甘地与丘吉尔》前200页(从1857年~1911年)#甘地1869年出生于印度偏远小镇,五年后(1874年)丘吉尔在英国贵族古堡降生;甘地年轻时留学伦敦学习法律坚持素食开始🈲️欲,结交文艺青年读雪莱和《薄伽梵歌》;丘吉尔念哈罗公学和皇家军事学院后成为骑兵军官去印度和南非服役,读《罗马帝国衰亡史》、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达尔文。📚两人平生其实只见过一面:1906年11月,甘地作为律师替英籍印度人争取在南非与白人平等的权利(与当地黑人为伍使这些印度精英倍感侮辱),当年32岁,刚在布尔战争中初露头角时任殖民部副大臣的温斯顿·丘吉尔表面同意了印度代表团的请愿,但在下议院演说时“不诚实”的回避了这一问题。甘地从此不再相信英国政府,正式提出“非暴力抵抗”运动。📝</p> <p class="ql-block">📝“这两个人都曾经历过失败,而且都与惨败进行过斗争,或许他们所经历的失败,比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在次数上多出很多。到1915年底,甘地已经46岁,而丘吉尔41岁。截至当时,他们两个人都已经了解到了促使别人赴死的痛楚,而这痛楚原本是可以避免的。他们两人中,一个是为了实施非暴力抵抗运动,另一个是为了保卫大英帝国。要不了多久,这两个人又将肩负起同样的责任。”(第十一章:远在天边的桥头堡,1914-1915。P235)</p> <p class="ql-block">📑1918年一战结束。1920年甘地在印度发起第一次不合作运动。1921年丘吉尔担任殖民部大臣并组织召开开罗会议,划定了影响至今的中东版图。1922年甘地再次入狱服刑,丘吉尔丢掉了他的地方议会席位。1924年甘地获释出狱,丘吉尔脱离自由党。1929年印度国大党大会在拉合尔召开通过了甘地提出的完全独立计划,丘吉尔在纽约亲身经历了黑色星期二,目睹华尔街股市暴跌。1930年甘地领导食盐运动,第一次圆桌会议在伦敦召开;丘吉尔在印度帝国协会会议上发言反对授予印度自治领地位。1931年《甘地-爱文协议》签署,甘地前往伦敦参加第二次圆桌会议,丘吉尔从保守党的商务委员会辞职。1932年甘地再次采取抗议行动,决定“绝食至死”,后签订《浦那协定》。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当权。📰</p> <p class="ql-block">☕️甘地在《印度自治》中阐述过他的毕生使命,就是要改变印度同胞们的民族性格,让他们更接近神。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必须削弱英国在印度的统治,解放印度人民。而要完成这样的艰巨任务必须通过群众性的非暴力抵抗运动,用印度文明中固有的道德力量,或者说精神力量,去战胜英国文明里的物质力量。但甘地的理想面对难以逾越的三大障碍:一是如何自治(印度联邦?);二是他依赖的印度教传统中的种性制度;三是时占印度人口五分之一多的穆斯林。📝</p> <p class="ql-block">🌧️1940年5⃣️月,65岁的丘吉尔终于当选英国首相,迎接他的将是蔓延整个欧洲的大规模战争危机。此时,甘地已经70岁,数次用“绝食直死”行动号令反对者皈依自己的方式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也变得愈发急噪无情。非暴力运动并非没有暴力,1921年甘地号召一次全国性的非暴力运动,结果却演变成打砸烧抢,孟买的暴民横行于大街小巷,点燃小轿车、有轨电车,砸碎商店的橱窗,将之洗劫一空。1942年非暴力运动是一场更大的灾难,全国共有750座政府大厦遭到破坏,警民冲突中2500人受伤。而甘地早就预料到这么大的牺牲:“在抵抗英国统治的过程中,即使100万人因此而英勇就义,这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印度总督以煽动暴力罪将甘地关起来,又不敢强硬对付这个瘦弱的老头。狱方给他各类报纸,配了一个秘书代处理文件,还有医生24小时保健服务,他想吃什么菜,政府都按需提供。学者保罗·约翰逊对此发出了刻薄的评论:甘地的全部事业证明了英国统治并非压迫性统治,他只能在盎格鲁自由主义的保护下兴风作浪。。。🌓</p> <p class="ql-block">九月中旬花了近一周时间读完《甘地与丘吉尔》的最后一章:“尾声:胜利与悲剧”。甘地与丘吉尔两个人年龄相差五岁,出生地相隔4000英里,平生只见过一面,而见面时,两人都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他们两人虽然选择了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但都成了20世纪最受景仰之人,有时他们就好像走在历史的长河中,彼此擦肩而过,却都埋头于自己的事业,若非如此,他们就可能会拥有截然不同的命运。一个人,在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世界战争中挽救祖国于水火,并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而另一个人说服了一个实力强大的国家,放弃了自己最属意的财产,且使当时世界上人数最多的人民享有了民主。他们两人与世长辞时都已成为英雄般的人物,成为世界级偶像;世人祝贺他们取得的成就,但这样的成就并非他们最初想要争取实现的目标。不论是甘地还是丘吉尔都无法按照自己心目中的形象重塑整个世界,面对这样的结果他们困惑不解、怒火中烧,但还是铩羽而归。📜抛开他们的成功不谈,这是他们人生的悲剧,他们坚持不懈地进行了长期的个人斗争,然而世界并不为之所动;他们极力想操纵历史朝着自己设定的轨迹发展:甘地希望将来的世界是一个没有暴力,没有剥削的世界,而对于丘吉尔而言,未来的大英帝国繁荣发展,将会成为由以英语为母语的各国人民组成的强有力的联盟。然而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历史一直沿着自己的轨迹平稳向前。【甘地和丘吉尔的故事像是一则寓言,在20世纪有着不容小觑的启示作用。】</p> <p class="ql-block">第十一本:罗纳德•塞姆出版于1939年的罗马政治史经典《罗马革命》📚千疮百孔的罗马共和与另一种面相的西塞罗,以及自古以来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前八章,西塞罗作为政治家的失败表明,在采取各种两面三刀的做法时,大胆与坚持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在政治上改换门庭并不总会带来灾难,除非是出自错觉或优柔寡断。渥大维的几次变节都是自觉的和前后连贯的:为了对抗安东尼,这位年轻的革命者首先需要一支军队,其次需要共和派盟友和制度支持,他必须在羽翼丰满前推迟为恺撒复仇的计划;他要借助共和派的帮助壮大自己,之后再背叛共和派。这个如意算盘充满风险,但并不是毫无希望。温和派与共和派的如意算盘是:先借助恺撒的名号和渥大维的军队来推翻安东尼的统治,从而摧毁恺撒党;首先消灭安东尼,然后再消灭渥大维。但是在这些可敬的人敢于公开提倡煽动、暴力与内战之前,渥大维已先发制人。☕️</p> <p class="ql-block">第九~第十七章。☕️“公敌宣告运动,完全可以理解为一种以敛财为目的和本质的手段,有产者(无论他们的立场如何)才是真正的敌人。后三头对那些富人一视同仁的大开杀戒,即便他们是默默无闻安分守己的元老,或只是生性和平的骑士,即便他们曾极力避免与罗马政治染上任何瓜葛,这些东西都无法保护他们。。。西塞罗尽管手头经常缺少现金,但也是一个十分富有的人,他的乡间别墅和从前属于李维的豪华庭院,足以吸引公敌宣告者的注意。。。意大利的罗马公民过去并不缴纳任何直接税和间接税,但凯撒党必须为他们的内战费用买单,他们必须从意大利找出钱来向手下多达43个军团的部下支付赏金。”</p> <p class="ql-block">🌒“民主制是无法统治帝国的,但一个人也无法做到这一点,尽管帝国似乎钟爱君主制。在任何一个帝国中都存在着一个寡头集团,无论其身份是公开的还是秘密的。(P449)“奥古斯都的统治是一个集团的统治,他所建立的元首制在某些方面也类似一个辛迪加。事实上,这个领袖的存在是以这个集团为先决条件的。。。在任何时代,无论政府的组织形式和名称是怎样的,无论它属于君主制、共和制还是民主制,都需要有一个寡头集团在幕后进行统筹;而且罗马在共和国和帝国时期的历史都是统治阶级主导的历史。(P17)【罗马已经厌倦了动乱和战争,奥古斯都顺应民意,抓住时机带领罗马人实现了和平。但即便如此,并不能掩盖奥古斯都的卑劣和残忍。他缔造的是以牺牲自由为代价在专制统治下的和平。🏛共和已死,皇帝万岁。】</p> <p class="ql-block">第十二本:达尔文出版于1890的《小猎犬号航海记》#🎏1831年12月,查尔斯·达尔文以“船长随伴”的身分登上英国海军舰艇小猎犬号,开始了为期五年的科学考察之旅。此次航海,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航海考察之一,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思想正是在此过程中孕育产生。📰五年时间里,达尔文四次横渡大西洋,探访南美洲大陆及周边岛屿,深入南太平洋,远赴印度洋,并对沿途的种种生物、地质现象、民风民俗,以及当地的政治制度等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记录,同时带回大量珍贵的标本。在此次航行中,达尔文开始对物种的分布与演变规律产生思考,进化论的雏形依稀可辨。从某种意义上说,《小猎犬号航海记》可以被视为《物种起源》的准备和基础,无怪乎达尔文称之为他的“第一个学术孩子”。📖</p> <p class="ql-block">“只有在这个伟大的海洋里航行过的,才能领会到它的浩瀚无边。连续几个星期的快速航行中,我们一无所见,除了这一成不变的、蔚蓝幽深的海洋。即使驶入一个群岛之中,岛屿也就像一个个的斑点,而且彼此离得远远的。习惯了看比例缩得很小的地图,上面点、面和名字都挤在一起,我们无法正确地判断陆地与这广袤无垠的大洋相比多么微不足道。”⚓️</p> <p class="ql-block">第十三本:《陈独秀全传》📝上篇</p><p class="ql-block">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决议,1929年11月中央政治局开除陈独秀党籍的决议,1945年六届七中全会《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对陈独秀命运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的三个重要决议。这些决议以及根据这些决议所做的其他文件、领导讲话、文章和毛泽东秘书胡乔木1951年写的《中国共产党三十年》一共给陈独秀扣了10顶帽子:机会主义的二次革命论、右倾机会主义、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托陈取消派、反苏、反共产国际、反党、反革命、汉奸、叛徒。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术界部分学人利用思想解放、政治空气稍有活跃的时机,挣脱枷锁独立思考,以科学态度,对陈独秀一生的思想和活动进行了重新研究考察,发现以上罪名都不能成立。除了汉奸罪名完全是诬陷之外,其他均属权力掌握者的理论解释权,还有的是革命阵营中不同意见被妖魔化的结果。陈独秀案是中共党史上,一桩最大的冤假错案。🌫</p> <p class="ql-block">《陈独秀全传》中篇:鹰击长空经受磨难;下篇:大彻大悟到达彼岸#📚晚年,陈独秀隐居四川江津,潜心研读,冷静思考,对于“民主”,他有了更深刻的反思。目睹斯大林残酷迫害党内外人士的暴行后,陈独秀再次发生重大思想转变,他几乎推翻了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信仰。他写道:“斯大林的一切罪恶,乃是无产阶级独裁制的逻辑发展……排斥议会制度,同时便排斥民主,这正是苏俄堕落之最大原因;议会制度会成为过去,会成为历史残影,民主则不然也,苏维埃制若没有民主内容,仍旧是一种形式民主的代议制,甚至像俄国的苏维埃,比资产阶级的形式民主议会还不如。”📝胡适给陈独秀的评价是“终身反对派”,陈对此深以为然。纵观其一生,从十六、七岁反科举,到二十多岁反清廷,再到反军阀,反孔教,反旧文学,反国民党独裁专制,再到反共产国际肆意干涉,反中共党内的左倾盲动主义等等,他的一生,从未屈服。#在海边书房收拾杂务的间隙断断续续用了快一周时间才将这八百多页读完。#</p> <p class="ql-block">第十四本:马勇新著《中国儒学三千年》</p><p class="ql-block">十月下旬收到马勇老师这本鸟瞰三千年中国儒学的大作,迅速读了前两章:“儒家学说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和“孔子与早期儒学”。非常🈶️意思。多年来陆续读过一些中国思想史著作以及儒学演化的各家之言,但因基础着实薄弱(少年时批林批孔,青年时读尼采萨特;四十以后读康德老庄,唯不喜孔子🤓),对孔孟董朱王阳明等的主要成就和观点,千百年來各儒家流派的基本情况、儒释道及其他思想的交流与互补;儒学如何影响了历代政治格局制度又如何塑造了社会文化与民族性格。。。从未有过客观系统了解,因而也无法建立对中国思想史体系的独立认知。马老师说得对,孔子与儒学对于中国人来说,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现象,而是中国文明之根,是中国人之魂,与国人血脉相连。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补上这样一堂儒学课。</p> <p class="ql-block">【第三章】孔子之后的儒学分化。弟子三千各有所长,从子夏到孟子;理想遭遇现实,诸子百家集于荀子。📝“孔氏家族,大约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家血统纯正、纯洁的家族。因为历代统治者除极少数外,无不对孔氏家族给予充分的政治保护,无不歆羡圣人的荣光。这使得孔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保有近乎唯一的连续性,70余代连绵不断,而保护孔氏家族的那些帝王,没有一家得以延续。”</p> <p class="ql-block">【第四章】秦朝:儒学的第一次毁灭性打击。(政治统一与学术统一;儒法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差异;文化浩劫:焚书坑儒!)【第五章】汉代:儒学的黄金岁月(黄老学儒学同享意识形态宝座;学术与政治:今古文之争;经学的沉沦与儒家精神的复归。)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董仲舒接续孔子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思考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为此后中国两千年的帝制时代提供了制度框架。五四新文化运动时针对的孔孟之道,相当一部分其实是董仲舒的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吸功大法。📚</p> <p class="ql-block">【第六章】魏晋南北朝:儒学的玄学化、与道佛之纷争,竹林七贤都曾是儒生;第七章、由隋到唐:政治统一与三教合一,韩愈柳宗元重建道统,融会百家。📝百年前梁启超曾在《中国儒学史》中言道:“有人说自汉武帝以来,历代君主,皆以儒家作幌子,暗地里实行高压政策。所以儒家学问,成为拥护专制的学问,成为奴辱人民的学问。诚然历代帝王,假冒儒家招牌,实行专制,此种情形,在所不免。但是我们要知道,几千年来,最有力的学派,不惟不受帝王的指使,而且常带反抗的精神。儒家开创大师,如孔、孟、荀都带有很激烈的反抗精神,人人知道的,可以不必细讲。东汉为儒学最盛时代,但是《后汉书·党锢传》,皆属儒家大师,最令当时帝王头痛。北宋二程,列在元祐党籍;南宋朱熹,列在庆元党籍。当时有力的人,摧残得很利害。又如明朝王阳明,在事业上虽曾立下大功,在学问上到处都受摧残。由此看来,儒家哲学也可以说是伸张民权的学问,不是拥护专制的学问;是反抗压迫的学问,不是奴辱人民的学问。所以历代儒学大师,非惟不受君主的指使,而且常受君主的摧残。要把贼民之罪加在儒家身上,那真是冤透了。”</p> <p class="ql-block">【第八章】宋辽夏金元:儒学的转型。朱熹承前启后集大成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第九章、理学官化而式微。王阳明破心中贼悟得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读到此段想起了康德。💡)晚明西学东浙,又有了洋儒利马窦和徐光启。利马窦等早期传教士认为,就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早期儒学的基本精神与基督教文明并无二致。儒家经典中的天与基督教中的上帝具有同等的内涵和外延,都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创造者和主宰,是全知全能的存在。其“尊天、畏天、事天、敬天之学”与基督精神一一相符,都是人类精神的最高升华。但汉后,尤其是宋明理学,以形而上的释道言辞将人间王道宗法混淆于天理,以伦理替代超验,反而降低了中华文明。☕️</p> <p class="ql-block">【最后三章】清代,儒学的繁荣与危机,乾嘉汉学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现当代,百年來批孔尊孔循环往复,古今之争中西之辩至今未停;港台篇,新儒家承继古风面向世界应运而生。📚花了五天时间,认真读完。马勇老师此本《儒学简史》确实做到了他希望的:在有限篇幅中,将三千年儒学做一个系统、概略、完整的描述,让读者通过阅读该书清楚儒学发展历史整体框架。简洁、全面,既广博又专精,个性化但逻辑自洽;从大历史角度,怀着温情与敬意为读者呈现了一幅中国思想史的宏观景像。好书难得,郑重推荐。</p> <p class="ql-block">第十五本:《文化失忆》📚</p><p class="ql-block">【安娜·阿赫玛托娃】1947年是艰难的一年,她几乎被剥夺了一切,只剩一息尚存。然而她可以说自己是富有的,还有普希金可以读,她就仍然拥有“抒情宝藏”。这样的宝藏才是我们真正的薪火永传的宝藏,也正是本书背后的信仰。</p><p class="ql-block">【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他的作品中,当代史几乎不存在。他的历史感一如他笔下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一座没有当下的城市,他的政治风景图是一座渺无人烟的大理石鬼城,来自他的童年记忆,散发出诡异的僧侣气息。在博尔赫斯的故事中,激情,惧怕,遗憾和恐怖的时刻都属于消失已久的冷兵器世界;他的库存中没有行刑队和审讯室,时间线停止在他出生不久以后。为什么他要这样隐匿呢?</p><p class="ql-block">【阿尔贝·加缪】“暴君于百万人的孤独之上喃喃自语。”📚也许是加缪与生俱来的孤独使他成功洞悉了领袖的孤独。这种感受,使他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诸神将成功倾倒在他身上,只能染黑他的风衣,却从未浸透他的肌肤。💡</p> <p class="ql-block">【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的认识中始终有一种天真。他从人的精神领域赶走了上帝和恶魔。。。可是恶魔回来了。恶魔从未离开。</p><p class="ql-block">【夏尔·戴高乐】非民主政体在目标实现之前往往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不屈不挠的领袖;可是目标实现之后,这一优点往往会被接下来所发生的事情抵消。</p><p class="ql-block">【约瑟夫·戈培尔】他年轻的时候热爱艺术和电影,明白广告的力量,而且把政治视为场面壮观的戏剧。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都是他最先想到的。</p><p class="ql-block">【黑格尔】他把密涅瓦的猫头鹰放飞得太早了。倘若他一直活下来的话,他那诗意的洞察力终会让他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伟大的作家让我们能够用他们的长处去衡量他们的不足;但后者会永远在那里。</p><p class="ql-block">#他们往真🈳️中注入气体,鸽子在其中飞翔,梦想着自由#🪞</p> <p class="ql-block">【孟德斯鸠】他会在自己内心找到一切人类行为的源泉,同时保持一种仁慈的清醒。他对庞培的分析可直接被后人用于理解斯大林和希特勒:那些暴虐残忍的固执;大人物视野中心的盲点。</p><p class="ql-block">【普鲁斯特】说《追忆逝水年华》让他们想起大教堂的拥趸们应该想想,他们说的到底是哪一座大教堂。也许只是一座沙堡,在建造者还未及完成时就被潮水冲散了。但他应该知道这一切迟早会发生,否则为何会建在沙滩上呢?【让·保罗·萨特】真正的哲学家接近于艺术家,唯一不同的是他只有自己这个角色可以扮演;因此,任何深刻的哲学都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萨特的自传应该是他最不想让我们知道的东西,因此他的哲学从未被感知过,只是伴装姿态而已。</p> <p class="ql-block">【玛格丽特·撒切尔】那些为她效力过的男士,很少有能说完一句话不被她打断的时候。</p><p class="ql-block">【巴尔加斯·略萨】20世纪末的拉丁美洲是一个悲剧实验室,检验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所有错误认识;真正的障碍来自左右翼都幻想着的文化上的自给自足。</p><p class="ql-block">【维特根斯坦】他的沉默可能并非出自本意,有可能是找不到语言来表达;他帮助塑造了这个年代,但他所做的只是对其置之不理。</p><p class="ql-block">【斯蒂芬·茨威格】这是一个最适合给本书画上句号的名字。他出生于维也纳的黄金时代,时刻铭记文化世界主义的观念,从过去寻找这种观念的根源。当他位于萨尔茨堡的收藏丰富的图书馆在1938年被纳粹烧毁后,他选择了自杀。这本身就令人信服的表明,我们所高度珍视的东西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才能留存。</p> <p class="ql-block">这本《文化失忆:写在时间的边缘》简直就是一本二十世纪的文化辞典!作者文风明白晓畅,文字机智风趣,警言金句迭出,句句直击人心。三月时从北京到厦门往返一周期间认真读完,掩卷长叹!</p><p class="ql-block">(2021年12月23日凌晨整理于泰山脚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