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栖湾村打鱼人

我就是我一雄伟

<p class="ql-block">  海南岛有这样一处观赏最美夕阳最美晚霞的海湾,它位于海南岛的西线,是从三亚向西过了三亚市崖州区后的第一个海湾,名字叫龙栖湾,传说是龙歇息的地方,我们居住的小区波波利海岸就座落在这里,在我们波波利海岸一号院右前方,紧邻正在建设中的波波利海岸三号院有二十幢十层高乳白色的楼房,这就是由政府投资、波波利海岸承建(波波利海岸先期垫付资金)的“龙栖湾美丽渔村"一一《龙栖湾村》。2017年,新的龙栖湾村竣工后,村民们彻底告别了以前自建的脏乱的旧渔村,搬进了有电梯的六十平方米两室一厅一厨一卫带阳台的现代化楼房,村子也成为了海南省乐东县九所镇《龙栖湾社区》。</p><p class="ql-block"> 龙栖湾村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毗邻225国道,距九所镇老区仅七公里,面朝大海,北倚青山,附近的村庄都以种植和农耕为主,波波利海岸、山海韵、诺亚方舟及尚在建设中的龙栖海岸、新半岛等几个小区环绕周边,著名景区南山、大小洞天离这儿的直线距离也才二十多公里。</p><p class="ql-block"> 龙栖湾村的历史很短,只有三十多年。村民们的老家都在距这儿三十多公里外的茑歌海,但他们并不是直接从老家迁来,而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从离这儿仅六公里多的角头湾梅联村迁移过来的,这是咋回事呢?</p><p class="ql-block"> 听村里人讲,随着改革开放后莺歌海一带的人口越来越多,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日趋突出,于是一部分渔民驾船在梅联村找到了落脚点并定居下来,那附近海域的打鱼人不仅仅有梅联村的,还有崖城港门村的很多渔船,海洋看似广阔无垠,其实可以撒网的地方还是有限的,渔船跟着渔群走,如果太多渔船都集中在一个地方下网,网与网的重叠、大网与小网的交织就会时有发生,港门人与莺歌海人的冲突终于发生了,为了平息事态,两地政府紧急出面协调,同意将莺歌海部分人安置到龙栖湾青岭脚下这样一块没有人家,鱼获更丰富、交通更便利、更适合生存的地方,本来靠海的这片地方都是海防林,但政府还是为每户划出一块块宅基地自建住房,形成了一个新的渔村并命名为《龙栖湾村》。</p><p class="ql-block">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的龙栖湾村已有410户居民,1570口人(目前长住的大约1100多人,以吴姓居多),全村没有可耕地,绝大部分人以捕渔为生,据统计,全村共有近百条渔船。村里的劳动力人口不到一千人,除渔民外,少部分人经商做买卖或从事其他行业,还有些青年人去三亚等城市打拼成了务工人员,我们波波利海岸的员工队伍中也有龙栖湾村人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将龙栖湾村建设成新型现代化美丽渔村的构思最早是波波利海岸的缔造者闫利明先生提出来的。他的总体设想是把渔村的居民安置到离此不远的新建渔村中,把有利用价值的渔村老房子改造成民宿,新建普通型宾馆,新建渔船码头和游艇码头,建渔民放置捕鱼用品的仓库,开展海上观光、垂钓等旅游项目,以建设新型美丽渔村为契机,将龙栖湾打造成与高档酒店林立的国家级海岸海棠湾不同的、更接近平民大众、具有海南特点、乡土气息浓郁、能够吸引人们来此旅游休闲、度假养生、亲民的国民海岸。</p><p class="ql-block"> 这一设想得到来此视察工作的时任海南省委主要领导的高度认可并予以大力支持。</p><p class="ql-block">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句话在这个项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本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世世代代以捕鱼为生,习惯了前脚下船后脚进家门独门独院生活的渔民们无法想象怎么才能适应几十戸共同住进一栋高楼的日子,他们顾虑渔网挂哪儿、渔具放哪儿、在哪儿晒鱼……</p><p class="ql-block"> 2014年当地政府抽调五十多名干部由领导带队组成拆迁动员工作组、波波利海岸领导率队大力配合,进村逐户反复说明、解释、动员,历经一年才完成拆迁工作。</p><p class="ql-block"> 这二十栋楼2017年竣工进戸,按原规划还有为美丽渔村配套的休闲娱乐商服等后续工程,但由于环保部门下文叫停以及政策调整的影响,加之政府官员的频繁更迭,后续工程迟至今日未能开工,将龙栖湾打造成国民海岸的宏伟兰图也被束之高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虽然后续工程暂停,但据我了解,从茑歌海到龙栖湾这几十公里海岸线上建设具有如此规模的现代化美丽渔村这里是首开先河,至目前为止也仅此一家,起到了示范作用,从这个意义上将其称为龙栖湾畔第一渔村也毫不为过。</p> <p class="ql-block">这是拆迁前杂乱无章的老龙栖湾村</p> <p class="ql-block">一场台风就可以摧毁的老村的自建房</p> <p class="ql-block">老龙栖湾村村民们自建的楼房,薄薄的墙体,隐藏着抵御自然灾害时的危险。</p> <p class="ql-block">  在村委会工作的小吴三十多岁,很健谈,他在向我介绍龙栖湾村的情况时对未来充满希望但也不无遗憾的说,村民们的观念和生活习惯虽然有所改变可还太慢了,影响到村子村容村貌甚至发展,然而又只能一点点来。我鼓励他说,只要有人能接受新观念、新事物,必会影响更多的人转变,龙栖湾村一定会建设发展得更美丽、更富裕,他认为我说的对并开心的笑了。</p> <p class="ql-block">通过照片对比,新村与老村几乎是换了人间。</p> <p class="ql-block">  新村建成伊始,个别在莺歌海有住房或分得多套房子的渔民将这儿分得的房子以十几万的低价转手卖出,便宜了不少有商业头脑的内地城里人,现在的房价已经是当初的好几倍了,这让当初急功近利的人后悔不已。</p><p class="ql-block"> 也有部分村民当年按人口分得几套房子,将不急用的拿出来以低于附近几个小区的价格出租,以房养房还增加了收入。</p><p class="ql-block"> 对于内地经济条件很有限,但又十分向往椰风海韵,向往海南温暖气候的人来说,到这样的渔村租房住一段时间确实也是即经济又实惠的选择。如果渔村后续配套工程建好,村民们再把村容村貌搞的更好,加大线上线下宣传力度,来龙栖湾村的租房客必会接踵而至。</p><p class="ql-block"> 龙栖湾村前景可期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车有车牌有检测,渔船也同样,驾照和牌子一样也不能少,鱼船必须得合格,否则就是违法,这是对渔民们的安全负责。村中的横幅标语是种警示,也是在进行普法教育。</p> <p class="ql-block">  楼的一层放的几乎都是打渔用的物品,这也是渔村的标志之一。</p> <p class="ql-block">  虽然住的是楼房,但传统仍没丢,小区内晒鱼干的人家依然不少,晒好的鱼干有商家收购,这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呢,晒鱼也为这里的空气增添了渔村独特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这位大嫂正在把刚剖开整理好的海鱼晾到架子上,我问这是什么鱼,她说是海鳗,不过我看不太像,也兴许是她说的浓浓的海南话我根本没听明白(海南话实在是太复杂,太难懂了)。😇</p> <p class="ql-block">  一天上午,我在沙滩上认识了 现年51岁的渔民老吴,他打了三十多年的鱼,他家的船是条大木船,船上需要四个人,这在龙栖湾村是令人羡慕的。都说子承父业,他虽然有三个孩子,但没有一个继承他事业的,老吴遗憾中也透着无奈说“出海打鱼太苦啦”,他尊重了子女们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他家在村里有三套房子,两个孩子分开单过,还有一个和他们老两口生活在一起,说到这儿,老吴露出滿足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他家的渔船,每次出海都会开两个半小时到十七、八海里外(折合三十多公里)的地方下网、收网。</p><p class="ql-block"> 老吴说,在九十年代,离海边千八百米就能打到鱼,现在鱼越来越少,船只能越来越往远开了。</p><p class="ql-block"> 南海浩瀚,资源丰富,南海周边的国家对这片广阔海域无不虎视眈眈,都想把更多的海域据为己有,这些国家有些贪婪的渔民们也对这片海域盛产的海产品垂涎三尺。听老吴说我们国家规定一年有三个月的休鱼期,以利鱼虾的繁殖,咱们的渔民们懂得海洋也要休养生息的道理严格遵守规定,禁渔期不出海,但是越南的渔民可不管这个,他们经常在我们的禁渔期偷偷驾船溜进咱们的领海捕捞,我们的海监海警船一出现他们就跑,海监海警船一走,这些越南人的船就再悄悄溜回来偷偷捕捞,如果是非禁渔期那些越南蝥贼也不敢和咱们海上执法力量不断的玩猫鼠游戏,因为我们的渔民是海上执法力量的耳朵和眼睛让他们无空可钻。</p><p class="ql-block"> 聊以慰藉的是近段时间咱们又有新的海监、海警船入列,我们的海监海警力量越强大才越能更有力的护卫住我们的海洋资源。我也明白了咱们祖国万里海疆的守卫者还有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就是这些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的渔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老吴正修补近百米长的渔网。咱们内地人认为有风的天气是不能出海的,即使是出海也打不到鱼,老吴却告诉我说有风的天气才会有更多的鱼,风大把海里底层的鱼给搅起来了,所以有风才更要出海,甚至七、八级的风也要出海,听到这儿我直咂舌,想想波涛汹涌的大海心中不寒而栗,对这些在海上与风浪搏击的人除了敬佩还是敬佩。高尔基写的名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其出处是不是这些勇敢的海上打鱼人呢!</p> <p class="ql-block">  看到这网与梭子耳边忽然飘起一首歌:</p><p class="ql-block"> 太阳太阳像一把金梭</p><p class="ql-block"> 月亮月亮像一把银梭</p><p class="ql-block"> 交给你也交给我</p><p class="ql-block"> 看谁织出最美的生活</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这位妻子在大声叮嘱驾船出海的丈夫。此情此景有温馨,有爱……</p> <p class="ql-block">  季节不同捕捞回来鱼的品种也不同,打鱼的学问真不是一般的多。通常早上6点多钟开始,渔船纷纷回来,把起早捕捞的海鲜卸到岸上贩卖,住在附近的人们摸到这一规律,也掐着时间到海边选购,但大船一般是傍晚6点多钟开始回来,大船捕捞的海货多,吸引的人也多。</p><p class="ql-block"> 渔船出海和归航的时间每天都不同,渔民们讲,船回来的时间主要是看这波“水"流过去的时间,他们说的水翻译过来其实指的是海潮,潮起鱼来,潮退鱼走,鱼群过去了船就泊岸,渔民们要等到下一拨海潮来了才能再出海,有时要等三四天甚至更长时间,潮涨潮落与月亮有关,自有规律可循,掌握这个规律也是做一名合格渔民的基本功。</p><p class="ql-block"> 在一份潮涨潮落时间表上看到每个农历月的初一、十五的早上六点和下午18:00潮位涨到最高,中午12:00和半夜00时降到最低。然后每天涨潮落潮时间往后拖延48分钟,所以出海的船回来的时间基本都是比上一天延后一个小时。</p> <p class="ql-block">这天上午八点多,海鲜已经卖的差不多了。</p> <p class="ql-block">这只新鲜的龙虾以一百元的价格被我们波波利海岸的一位饕餮客毫不犹豫的买走了</p> <p class="ql-block">  筐里稍小些的龙虾人家不卖,说是答应了卖给朋友,他的朋友要用龙虾熬粥给小孩吃。这是位重情重义、把诚信放在首位的渔民,令人起敬。</p> <p class="ql-block">刚挑拣出来的金鲳</p> <p class="ql-block">  这是捕获的金鼓鱼与金鲳鱼,二斤重的活金鼓鱼要价50元一斤,我的一位从三亚过来的好友立即掏出张百元大票买了一条,据他说金鼓鱼比金鲳还好吃,我俩正说着,另外几条被一位海南当地人给包圆了,可见这鱼是真的好吃呀!😋</p> <p class="ql-block">这是才从船上卸下来的海鳗,挺肥的。</p> <p class="ql-block">这两口子买了鱼,心滿意足的走了。</p> <p class="ql-block">这里没有码头,上下船的运输只能靠由泡沫垫子绑成的这种方形筏子,这种筏子浮力还是蛮大的,足够用。</p> <p class="ql-block">  这天风大、浪高,老吴他们滿载刚捕获的鱼虾迎风破浪航行在归途中。看到视频中迎面扑向驾驶室的大浪心里不由一阵紧张,怪不得有次我刚对老吴表达出想要跟着出趟海的愿望,他马上就给我兜头一瓢凉水,他说“你们根本受不了船的摇晃,以前曾有一个人拍着胸脯说不怕晕船,因为自己会功夫,结果一到海上他就吐的快起不来了,会啥功夫都不好使了”,幸亏我没坚持要去,否则下场绝对很惨!渔民真不是那么容易当的!</p><p class="ql-block"> 风真挺大,但吹不散渔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浪确实很高,但浪急浪高阻挡不了这些普普通通的打鱼人实现美好理想的步伐,因为他们是为了理想而敢与疾风恶浪搏斗的人!</p><p class="ql-block"> 视频是他们从航行途中传到微信群里的。</p> <p class="ql-block">航行途中传到微信群里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傍晚,老吴的船回来了,今天的收获足以令人欣慰,老吴晚上是不是得喝两盅啊!</p> <p class="ql-block">沉甸甸的筐里满满鱼虾,几个棒小伙喊着号子并排抬起来向铺在地上的五彩布那儿跑去,刚从船上卸下来的鱼虾要倒在五彩布上进行分拣,人们的喜悦溢于言表,这是发自内心的丰收的喜悦啊!我们这些旁观者也替他们高兴。</p> <p class="ql-block">  人们去市场买海鲜都要打听打听是不是养殖的,其实问也是白问,商家肯定说不是,但真相可真不一定,在这儿不用打听,凡是这样场景分拣出来的鱼、虾肯定都是地地道道野生的,您只要有好牙口、有健康的肠胃,就放心大吃特吃吧,营养绝对丰富,味道绝对正宗!</p> <p class="ql-block">大个的马面鱼</p> <p class="ql-block">这好像是黄姑鱼</p> <p class="ql-block">这乌贼的个头不小</p> <p class="ql-block">刚挑出来的虾卖25元一斤,有时运气好20元一斤也可以买到。</p> <p class="ql-block">刚出海的带鱼根据宽窄的不同,价格在每斤几元到三十元左右。</p> <p class="ql-block">  一天晚上九点多船才回来,竟捕回一条重六斤半的白鲳,被我们小区一位业主拿下。</p> <p class="ql-block">卖剩下的小鱼就地在沙滩上晒干,然后筛净装袋当喂鸡鸭的饲料卖掉,收购价一元左右一斤,不仅物尽其用,也是一笔进项。</p> <p class="ql-block">  老吴只负责出海下网、收网、把鱼虾从船上运到岸边,后边的活儿就是老婆孩子们的事儿了,这不,那边儿老婆孩子们忙着分拣、过称、收钱,而他却在这边儿整理、修补着渔网,为下次的出海做着准备。</p><p class="ql-block"> 老吴是个纯朴憨厚的人,我和他聊着,他竟要我拿几条喜欢的渔回家做了吃,好意我领了,但白拿的事咱可不干,那得多厚的脸皮呀!</p><p class="ql-block">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老吴乐此不彼,他的希望,他的快乐,就在这看似重复的劳动之中。</p> <p class="ql-block">  这是几个年轻人,他们更容易学习接受新鲜事物,就有一位小吴在微信上组建了一个《龙栖湾小吴卖野生海鱼🐠群》,他在海边拉了不少候鸟老人入群,现在群员已近三百人,而且还有增加的趋势。他在群里提前发布他家渔船几点靠岸,都打回来什么海鲜的通知,而且还接受群员的预订并提供送货上门服务(加入这个群的人都是住在附近几个小区的),他把父辈们单纯刻板的销售方式一下给改变了,销路大增,收入大涨。老渔民们也不得不慨叹:年轻人头脑灵活,未来确实是他们的!</p> <p class="ql-block">海上也有环卫,是不是感到很新鲜?这说明了我们的进步。这条环卫船负责清理港湾海面上的垃圾。</p> <p class="ql-block">  在美丽渔村院里我认识了这位66岁的老吴和老伴儿,这位老吴可能是年龄关系,让我感觉他很精明。他对现在住进楼房并不滿意,他给我算笔账,一个月的物业费、水电费等各项费用得掏出三百元左右,如果还是以前的老房子每月根本不用这么大的支出。</p><p class="ql-block"> 他在茑歌海还有房子,有时也回那边住。龙栖湾村有很多人在老家茑歌海有房产,这也是龙栖湾村户籍人口1570人,但实际长住人口现在才1100多人的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老吴有条6米长的小船,一般情况下只在西鼓岛附近打鱼,船小不适合远航,虽然不能往远开,但去近处每次也都有收获。</p><p class="ql-block"> 闲聊中他告诉我船小也有好处,就是比大船要稳,“船小浪小,船大浪大",这可颠覆了我的认知,问他原因,他说小船速度慢,所以相对稳,船大马力大速度快,摇晃的也厉害。后来村委会的小吴又补充一点,就是小船与海水的接触面积小,大船与海水接触的面积大,与海水接触面积大自然受涌浪的影响也大,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当然我们唠的是普通渔船,不能与远洋巨轮相提并论。</p> <p class="ql-block">这位老吴告诉我,这么大的网眼是可以捕捞沙丁鱼等小鱼的。</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网是可以捕捞金鼓、金鲳的。</p> <p class="ql-block">这位大嫂不能出海就在家的楼下修补渔网。</p> <p class="ql-block">这位小伙子自豪的说自己一天可以织四張六十米长的渔网。</p> <p class="ql-block">远处的小岛就是老吴说的西鼓岛,在我们波波利海岸多数楼的阳台上都可以看到。这张照片是我在海边沙滩上拍的。</p> <p class="ql-block">  远处是西鼓岛,近处是政府为了减缓台风和大浪对海岸冲击破坏而建的防浪坝,这种坝是用一种可以任海水腐蚀五十年不坏的材料制成的巨大的袋子里面灌滿沙子堆起来的。我们这些内地人认为这个防浪堤破坏了风景,一劲儿埋怨建这个坝的决定,但鱼民们对此却大加赞赏,因为它为鱼船提供了一个安全平静的港湾。无论何时,生存都是第一位的,我为自己以前的无知而羞愧不已。</p> <p class="ql-block">  西鼓岛上有灯塔为过往船只指引航向,夜晚,塔上的灯光一闪一闪的像是天上最亮的星星,茫茫大海上看到她一定会感到温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这对儿小夫妻要把网运到船上,趁天还没黑出海去下网,年轻人要靠勤劳多攒点儿家底儿,应该为他们点个赞!</p> <p class="ql-block">小两口上船后赶紧把网又整理一番。</p> <p class="ql-block">  随着和龙栖湾村的渔民接触多了,总能发现他们身上不经意间流露出朴实豁达的气质和忠厚善良、坚毅勇敢的品格,这是浸透到我们中国渔民们骨子里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代代相传极大的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可以说,这些打鱼人不仅不辞辛苦的为我们的餐桌提供了丰富的海产品,还为我们奉献出不可用金钱衡量的精神食粮,平凡孕育出伟大,此言不虚呀!</p> <p class="ql-block">  海边沙滩成了晒网场,远处的楼房就是龙栖湾村。</p><p class="ql-block"> 这位渔民也姓吴,他说:渔民就是靠海为生,只会打鱼不会种地,而且渔村里的人也没有土地。他还告诉我,渔民的收入并不固定,一年三个月的禁鱼期船不允许出海,肯定没收入,台风天不能出海也没有收入,而能出海时出海一次的成本(油钱、雇工费等)约两千元,如果渔网损失了成本还会加大,捕捞回来的海鲜卖不到两千元那就是赔本,但谁敢保证每次出海都能捕到那么多的鱼呢。确实,没有固定收入心里就没底啊!</p><p class="ql-block"> 闲聊中他表示村里的人都希望还是由波波利海岸把这龙栖湾建设起来,然后他们可以搞海上垂钓、海上观光旅游增加收入,到那时日子一定会比现在更好。</p> <p class="ql-block">渔民正往大船上装网,女人在岸边将网捋顺,男人在船上操控搅盘往船上收网,这是为第二天出海下网做准备。</p> <p class="ql-block">  渔船衬着瑰丽的夕阳构成一副另人心醉的美丽画卷,这幅画卷让人若有所思,所思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希望,希望明天的龙栖湾、明天的龙栖湾村会更加美丽,希望明天老吴小吴们和龙栖湾村所有人的生活会更加美好,这是龙栖湾人和龙栖湾村人的期盼,也是我们这些新龙栖湾人的期昐啊!</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