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期一周的宣讲活动落下了帷幕,在聆听各位同仁精彩教育故事,感受他们优秀品质和不凡业绩的同时,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么样的教育科研最有价值?</p><p class="ql-block"> 正如庄浪县教育局局长王泗胜先生所说:“优秀的老师大都相似,平庸的老师各有各的平庸”。的确,这些优秀老师的共同点在教学技能的高超娴熟;对事业的担当与执着;对教学的一丝不苟;对学生的关爱与付出,以及突出的教学业绩。这一切无不对我留下深深地印象。反观他们的科研成果,都是对教学过程中灵感的积累、问题的研究。</p><p class="ql-block"> 依此,我想探讨一个话题——作为基础教育人,如何把握教学研究与教学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一、研因教而厚植</p><p class="ql-block"> 教学研究的根在教学过程中,研究的方向是对经验的提炼和对所遇问题进行解决方法的科学探索,其目的是指导和改进今后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我为什么崇敬魏书生、李镇西、于漪等这些当代教育家,因为他们没有离开过课堂,他们的研究成果都是从实践中来的,接地气、有内涵,一学就懂,拿来就能用。反观一些所谓专家,对着电脑闭门造车,<span style="font-size:18px;">创造出这样那样的概念、名词,不</span>负责任地四处兜售,动辄“xx”创始人,但当把他们云遮雾绕的演讲进行梳理后,发现几无干货、也不可用。这类专家的负面影响毕竟小,因为他们与我们工作环境几无关系,对他们的说辞,感觉无趣、无用,听听也就罢了。</p><p class="ql-block"> 而真正误导基础教育发展走向的是当前对教师评价体系的偏差下,导生出了另类“名师”。他们教学水平不高(或者说教学只是他们的副业,有些人甚至脱离了教学岗位)。这些人对肩负的教育教学工作敷衍潦草,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所谓的研究中,一个接一个的课题、一篇又一篇的论文。结局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些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真正把精力花费在教学中、心操在学生身上且教学成绩突出的人只能望洋兴叹。因为</span>相关的荣誉、相应的职称尽收前者囊中。原因是教学成绩在各种荣耀、职称评定中没有(或者缺少)相应的条件项目。</p><p class="ql-block"> 这真是一种怪现象。不以培养学生的质量来评价老师,而为投机钻营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难怪网络上一声吼地要推翻职称制度。</p><p class="ql-block"> 与我同行的平凉一中张宏翀老师说,他的第一篇论文是在2006年发表的,他是1991年参加工作的。我想,如果没有前15年的潜心积累,就没有这个结果。而后来的成果更是让人叹服:高超的教学技能与实际的课题研究相得益彰,教学成绩鹤立鸡群,也由此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像张老师、王健萍这种把教育科研扎根于教学工作中的现象,在我看来,恰恰是最具价值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也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指导年轻老师的成长。</p><p class="ql-block"> 二、教因研而勃发</p><p class="ql-block"> 我提倡教育教学研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有三条:一是引导老师探寻教育规律,依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少走弯路,不会像山东那位校长提出“早早读”“一年上完三年教材”的荒谬做法;二是优选教育方法,适合的方法只有在不断学习、借鉴、积累和尝试中才有优选的可能,而把这些可行、精妙的方法加以提炼总结便是成果;三是教育的内容和对象决定老师必须以研究的姿态投入工作。我们教授学生科学知识,自己必须是科学知识的探究者;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就要研究“德”的内涵与载体、“人”的多样化与可变性。</p><p class="ql-block"> 昨天晚上,在和时老师闲聊时,谈及华亭二中的发展,他不无感慨地说:“奇迹!真是奇迹啊!”。我知道他的感叹发自肺腑。的确,华亭二中高中都是千名以后的生源、初中生是流失剩下的学生、七年为城区学校输送了71位逐年成熟起来的优秀老师。这种境遇下,二中能达到高考全市9所普通高中第三(几无免推生)、中考升学率70.8%的成绩实属不易。截止目前还有一些课连老师都配不上去,只能代岗顶岗,把缺补上。这样薄弱的教育资源,如果没有二中人艰苦奋斗的顽强品质,立足现状、锲而不舍的持续研究,即知即改、主动作为的创新精神,二中是很难发展到今天这一步的。</p><p class="ql-block"> 能够在逆境中不被淘汰已经不易,尚且进步实属奇迹。如果让我总结最主要的经验,那便是着眼问题、立足课堂,不遗余力搞教研。正因如此,七年来,二中人所撰写的教育随笔达420多万字,发表论文140多篇,承担课题26项。如此逆推,二中今天取得的成绩也是水到渠成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这就印证了我的观点:教因研而勃发。</p><p class="ql-block"> 基于此,我想,对一些专家的讲座培训,带着心去聆听,按需求来吸纳,不要把自己绕进盘丝洞。</p><p class="ql-block"> 这让我想起曾经参加一次教材培训时,当有老师建议一位教材编写组的重要成员给我们上一节示范课时,那位专家居然大言不惭地说:“我是负责编写教材的,课我上不了。如何上课是你们的事。”好一副居高临下的坦然!让人不得不心生敬畏。难怪现在的教材那么难用。马上期末考试了,我问了周边兄弟学校,绝大多数学校高一不能完成本学期的教学进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