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游京西古道模式口(2021.12.16.)

老鹰

<p class="ql-block">  冬日里,今儿个天气晴好,温度稍有回缓,坐车去模式口一转。这里是听我家先生说起才知道的,离首钢宿舍很近。 </p><p class="ql-block"> 模式口位于石景山区中部,东与琅山村为邻,西至模式口隘口,南至金顶北路,北靠蟠龙山。此地原名磨石口,因盛产磨石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我坐977路公交车,首钢宿舍站下车后,沿着公路往北走一小段,见交通信号灯过马路后往东进入一条小型商业街,走过这条街后往北拐,就看到了古街以及石景山石刻文物园。</p> <p class="ql-block">磨石口村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古朴的民俗风情、众多的人文精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民国初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庶村落,于1922年率先实现了全村通电,成为北京最早用上电灯的村镇。磨石口还有电厂、铁厂、煤业,以及古老的水利工程,这样的村子当之无愧成为模范村,也就成了今天的模式口。</p> <p class="ql-block">几经变迁,如今,隘口变通途,曾经的“乱石山有崎岖路,时听征车撼石声”已成为坦途。此地古迹甚多,相传有28座寺庙,现在保存完好的有法海寺、承恩寺和田义墓等,此外还有第四纪冰川擦痕等丰富而悠久的自然人文历史。</p> <p class="ql-block">走在京西古道上,路边的棵棵老槐树,干枯的树干伸向高空,凸显沧桑感。一条二十米左右宽的古道,西高东低,两侧有居民住宅、商铺、博物馆,还有古刹承恩寺。如果顺着老街的一条北向的岔道上山,走到山根下就是古刹法海寺。这些明代古迹,至今保存尚好,历史厚重,时代感强。</p> <p class="ql-block">几个孩童围着一棵灯柱,兴奋的欢呼,似乎在告诉我,我们这里是北京最早使用电灯的呀!</p> <p class="ql-block">过街楼遗址</p> <p class="ql-block">京西老学堂</p> <p class="ql-block">模式口居委会</p> <p class="ql-block">顺着老街往西走,可到承恩寺。参观承恩寺需要提前预约,这个我也是到了这里才知道的,因而今天只能在外面看看。</p> <p class="ql-block">神秘古刹承恩寺</p><p class="ql-block">承恩寺,建成于明正德八年(1513),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了,这是一座以神秘闻名于世的古代皇家寺庙。承恩寺建筑的主要格局为一条主轴,四进院落,寺之中部自南而北依次为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大殿两侧配殿、厢房数十间。院墙四周有瞭望更楼,为明清寺庙所罕见。各殿宇均绘有明代壁画,现除天王殿外,其余不存。</p> <p class="ql-block">承恩寺的山门额上“敕赐承恩寺”五个大字,是明武宗朱厚照亲赐匾额,是正德皇帝朱厚照的手笔。传说这座庙是太监刘瑾在唐代古刹的基础上建成的。</p> <p class="ql-block">首都博物馆藏明代承恩寺敕谕文书</p> <p class="ql-block">明正德年间敕赐《承恩寺碑》龙纹碑首</p> <p class="ql-block">承恩寺建寺以来就有“三不”之说,即“不受香火”、“不作道场”、“不开庙”,与周围众多寺院“庙门不锁待云封”相比之下,承恩寺“门虽设而常关”这种独树一帜,为该寺营造了一种极其神秘的色彩。据传说,承恩寺很可能是明清两代皇家情报机构的外围重要据点,它作为皇家情报机构不能开庙,不必开庙,也不可以开庙。所以承恩寺可能不只是具有文物的一般价值,而是研究明清两代政治史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除了功能神秘,承恩寺的建造及其结构处处透着神秘的色彩。这座至今仍保留着明初建筑格局的寺庙的建筑,有别于其他寺庙,其他寺庙就是寺庙,四周一圈红墙,而承恩寺在红墙之外,又修建了一圈石头砌的虎皮墙,好像一个小城池。</p> <p class="ql-block">承恩寺山门前有一对保存完好的上马石,而上马石一般是在皇宫、王府以及达官贵人府第多有设置,寺庙设置上马石,寥若晨星。承恩寺有上马石,说明它不是一般的寺庙,与官府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这些都为承恩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除了“三不”原则,承恩寺还有“三高”规格。一是工程级别高,它是由国家“第一署”的“一把手"亲自督建的皇家重点工程;二是住持级别高,普通寺庙的住持通常由类似现在佛教协会的民间组织选派,承恩寺的第一任住持宗永,却是温祥从大功德寺直接调来,同时任命他为主管宗教事务的僧录司的左觉义,这相当于由组织部直接派国家宗教管理局副局长兼任寺庙住持,这级别,实在是高。之后有史可查的住持,背景也大多深不可测;三是地位高,明武宗朱厚照亲赐“敕赐承恩寺"匾额,他还特别下旨,告诫当地政府、驻军和周边百姓人等,“不得干预承恩寺内外大小一切事物”。</p> <p class="ql-block">承恩寺最神秘的建造结构当属在寺庙院落的四角分别修建了四个石头砌的高大碉楼,很像碉堡,犹如金刚力士般拱护着古刹。碉楼呈长方形,底长12米,宽约9米,残高8.2米,推测完整时应高达十米。碉楼上下分为三层,墙体逐渐上收,周边是环形拱道,拱顶为砖,有石阶通往上一层。拱道环绕一间石室,墙壁石砌,顶为砖砌拱券。目前碉楼第三层已不存,二层遗留不完整,从残迹看似乎是木石结构房屋。顶部是一个平台,四周有矮墙,站在顶处,承恩寺尽在眼底。据说四个碉楼之间,有神秘的地道相连。有关它的始建年代和功能,目前仍然是一个谜。(图片来自网络下载)</p> <p class="ql-block">与承恩寺相对的是一所中学……北京第九中学。</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承恩寺是还恪守三不的规矩,大门紧闭。如果预约门票参观,好像是在门口输入密码开门进入。(看到有人这样进的)</p> <p class="ql-block">法海寺位于石景山模式口村北翠微山南麓,始建于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正统八年(1443年)落成,英宗赐额日“敕赐法海禅寺”,取佛法广深,大如海之意。</p><p class="ql-block">法海寺是由英宗宠臣李童倡导。由朝廷内阁大臣、官宦集团、喇嘛教上层共同助缘,工部营缮所修建的皇家寺庙。</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法海寺曾多次修缮。明弘治十七年---正德元年(1504-1506)重修法海寺,清康熙21年(1682)再次重修,解放后1953、1983、1988年北京市政府多次拨款修缮。自2001年-2007年由北京市和石景山区两级政府又拨款进行了两期修缮,恢复了药师殿、藏经阁及三、四进院的全部建筑,现已基本恢复了法海寺的建筑格局。于1988年1月13日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法海寺,据碑碣记载原是龙泉古刹遗址。正统二年(1437)筹建,四年开始兴工,到八年基本建成。殿宇依山层叠而上,有护法金刚殿,面阔三间,高台上有天王殿遗址和伽蓝、祖师二堂及两庑,正中为大雄宝殿。现存建筑,虽经后代重修,但大体上尚可见原来面貌。主殿完整保存了明代早期罕见的十幅精美壁画,其中以绘于佛坛背屏之后的观音、普贤、文殊三大士坐像最为精彩。法海寺壁画材质之珍贵,制作之精丽,充分体现了宫廷营缮的华贵,画士技艺的专精,乃为明代壁画的最高典范,亦是中华民族艺术发展取得的杰出成就。</p> <p class="ql-block">法海寺“五绝”之一-四柏一孔桥,位于通往法海寺的路上,桥的四角石缝中各生长着一棵古柏,故得此名。此桥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与大明成化年间宪宗皇帝为参观法海禅寺而以柏树为桩架桥渡溪的迷人传说有关。后来也被人称为“界桥”,作为人间与仙境的分界,意思是过得此桥,便进入了仙境。</p> <p class="ql-block">这是桥的介绍,小桥很不起眼,几乎和路持平,也没有栏杆,如不留意就会错过观看。</p> <p class="ql-block">法海寺“五绝”之ニ--千年白皮松,高30多米,环抱约5米。法海寺大雄宝殿正前方的这两株白皮松都已经有上千年的树龄,比寺庙本身的年龄都大,为北京白皮松之王,也是活的“文物”。树皮呈乳白色,犹如鳞甲闪着银光,颇有银龙上天之势,极为难得。</p> <p class="ql-block">法海寺“五绝”之三--明代壁画,法海寺壁画历经近六百年,至今仍金碧辉煌,这在国内外的壁画中并不多见,之所以保存完好,除质地好、建筑工艺科学外,还在于“沥粉堆金”、“叠晕烘染”的绘法,其用色完全是矿物颜料,仅用金方法就有七种之多。壁画中的部位叠晕烘染竟达七层。如此考究、多样、精细,在我国历代壁画中绝无仅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藻井壁画。</p> <p class="ql-block">法海寺现以大雄宝殿内保存完整的十铺明代壁画而闻名中外。经专家论证,法海寺壁画堪称我国明代壁画之最,是元明清以来现存少有的由宫廷画士和画士官所绘的作品,是古都北京在壁画方面的杰出代表和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要想参观壁画真迹,需购买100元门票方可。</p> <p class="ql-block">石景山石刻文物园内的明代宦官田义墓,是中国的第一座以宦官历史为题材的专题博物馆,是全国范围内唯一保存最完好、规格最高、石刻最精美的明代太监墓。</p> <p class="ql-block">田义墓又称慈祥庵、石香炉庵,位于北京石景山区翠微山脚下,模式口大街80号,北距法海寺约1华里,是全国首座对外开放的明清宦官墓园。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的第一座以宦官历史为题材的专题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田义墓由墓园展区、宦官文化陈列室和田野石刻展区三大部分组成。田义墓建于明代,墓主田义为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太监,官阶正四品。墓园区内现有5座太监墓,是中国保存最完整,占地面积最大,规制最高的,石刻最为精美的宦官墓。</p> <p class="ql-block">从田义墓的占地面积、石刻的大小和种类看均已越制,尤其是华表须弥座束腰八面浅浮雕,不仅证明了明代贵族官僚常常超过礼制的丧葬习俗,而且证明了宦官在明代的专权和跋扈。</p> <p class="ql-block">墓中的文官</p> <p class="ql-block">武官</p> <p class="ql-block">田义是明朝太监,9岁入宫,隆庆时任掌司,嘉靖和万历朝任内官监太监、司礼监太监等。万历三十三(1606)年卒,享年72岁。历史上的田义政绩可圈可点。田义仕途顺畅,万历帝评其“愿谨可大任”。田义在世时享受二品大员的待遇(明制太监最高四品,田义是个特例)。</p> <p class="ql-block">了解了田义生前“位高权重”的历史背景,田义墓由万历赐祭、神道置石像生以及大量龙雕石刻等越轨违制处就不足为奇了。</p> <p class="ql-block">田义墓地宫多次被盗,于1998年5月被清理修缮,墓中剩存楠木板两块,墓志一盒。它是北京地区继明十三陵定陵、大葆台西汉墓之后第三座供游人参观的地下墓穴。</p> <p class="ql-block">走出石刻文物园,继续闲逛在古道上,可看到京西老学堂以及教书先生和学生等雕塑。</p> <p class="ql-block">街巷中的小景。</p> <p class="ql-block">模式口、磨石口以及磨石。</p> <p class="ql-block">走入“古道斯存”展馆,深入了解古道历史。</p> <p class="ql-block">参天老树。</p> <p class="ql-block">以及曲曲弯弯的街巷</p> <p class="ql-block">京西古道模式口,厚重的历史,满满的回忆。她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受到世人关注,成为北京市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