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英岁月》之一

四方

<h3>英国博恩茅斯海滨</h3> <h3>1990年在英国“巨石阵”</h3> <h3>一、 留学之前</h3><h3>二、 初到英国</h3><h3>三、 学习培训</h3><h3>四、 打工生活</h3><h3>五、 旅游交友</h3><h3>六、 台胞情深</h3><h3>七、 归国前后</h3><h3>八、 重访英伦</h3><h3>&nbsp;</h3><h3>1987年12月,我在清华大学机械系获得工学博士学位。走出清华校门后来到了著名的“巧克力大厦”,1988年初开始在北京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简称“中信公司”)工作。期间,1989年8月至1990年9月,我被中信公司公派到英国留学13个月。留学岁月虽短,却对我的人生影响深刻,留学时期的点点滴滴一直深深地留在脑海中。至今31年已经过去了,前几年欧美同学会的杂志曾多次向我约稿,但由于工作繁忙,时间匆匆,便一直没能动笔。现在我已退休,有了较多的空余时间,所以还是要完成心中这项长期以来的任务。</h3><h3>虽然时间过去很久了,但是我有保存资料的习惯,过去的日记、照片、信件还在,许多老物品还在,这些为我的回忆和写作打下了基础。</h3><h3>&nbsp;</h3> <h3>一、 留学之前</h3><h3>1988年2月,中信公司委派我担任集团重点项目“汽车铝轮毂项目”的项目经理。其后不久,又委派我担任为此项目而成立的项目公司秦皇岛“戴卡轮毂制造有限公司”第一届董事和总经理助理。初出茅庐的我不畏艰难、勤奋肯干、工作出色,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带领项目公司干部群众拼搏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项目“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进口设备安装、当年试生产”的建厂工作目标。1989年2月,我被评为中信集团当年的十大优秀共产党员之一,荣幸地受到了集团表彰和荣毅仁董事长的接见。后来还获得了宝贵的留英学习机会。</h3><h3>根据当年中信公司就所属“渤海铝业项目”与英国DAVY MACKEE (以下简称“戴维公司”)签订的设备引进和合作协议,由戴维公司出资资助,1989年至1990年中信公司将派4位员工赴英国伯恩茅斯理工学院和戴维公司进修,重点学习企业和工程管理(1989年两人、1990年两人)。1989年5月,中信领导提名冶金处的我与渤铝处的王捷于当年去英国留学。王捷以及1990年派出留学的另外两位同志都已经在中信工作了4至5年,只有我才在公司工作了一年半就被破格外派学习,可见领导们对我的肯定和重视。</h3><h3>到欧、美、日这些发达国家留学一段,是我多年的愿望。当时有如下的原因和动力:</h3><h3>1. 可以学到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商管理知识及理念(自进入中信起从事工业投资和企业管理,由于工作性质决定,系统地学习工商管理已经成为我主要目标);</h3><h3>2. 可以提高英语口语水平,争取从结结巴巴的口语提高到日常比较流利的日常会话程度;</h3><h3>3. 可以对发达国家的工作、人民生活和西方文明有更全面、更深刻的感性认识,更有利于看清中外之间的差距,找到努力方向。</h3><h3>4. 在国外学习、拿到学位或文凭,回到国内工作更容易受到重视、受到重用。</h3> <h3>其实,当时一位在清华期间认识的日本朋友——日本东北工业技术研究所的阿部利彦教授正在邀请我于当年秋季作为访问学者到他们研究所工作一年,从事专业技术的研究,生活费用由日本政府的科研合作经费资助,到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再申请基金延长工作期限。我当时有些犹豫纠结,既想去又不想去,想去是因为这是一个出国留学工作的难得的机会,一般人很难有这样的机会;个人收入也比在国内高很多(每月生活费2500美元。当时在中信我每个月工资才230元,按照当时的汇率,相当于每月35美元,顺便说明中信的工资比国内一般单位还要高一些)。不想去是因为自从婉拒清华留校,立志于像荣毅仁学习、走“实业报国”道路而到中信工作之后,我的人生事业发展目标已经从工程专业的科研教学转到了工商管理和企业管理,再去搞科研已与人生目标不符合了;另外日语是我的第二外语,仅能够书面阅读一般文章但基本上没有口语能力,到日本只能用英语与同事们交流。</h3><h3>正在我犹豫不决的时候,中信拟派我去英国留学进修工商管理,这在专业上、事业目标上基本上符合我的愿望要求。当然也有遗憾:学校不够好,进修不能拿到正式学位。但瑕不掩瑜,难有十全十美的事,实现人生目标当然更为重要。</h3><h3>既然有这个机会,我稍加考虑后决定接受中信的派遣。5月我们通过了中信人事部组织的英语水平测试,6月我们开始办理出国学习的各项审批手续。受时局的影响,经历了一个多月的曲折经历,最终在留英手续上处领导、子公司领导、集团公司王军副总经理都签了字,使我最终顺利成行。</h3><h3>同期,我向日本的阿部利彦教授诚恳地说明了情况、向他的邀请表示了感谢,并向他推荐了我的一名清华师弟到他那里工作学习(后来于1990年成行)。</h3><h3>1989年7月18日至8月7日,是我第一次走出国门去发达国家访问。我陪同包头铝厂代表团访问了日本,考察、学习了电火花线切割机、铝型材挤压机有关技术,访问了东京、川崎、横滨、镰仓、高取、宇部、名古屋、京都等城市,乘坐了著名的”新干线”。日本的城市风貌、先进设施、先进技术及人们的文明素质都给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我直接感受到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回国后就准备赴英国了,经常加班加点地工作,加快整理文件资料,处理比较急切的相关工作。8月下旬将本人所负责的戴卡公司业务和其他业务分别移交给了处里的两位同志,同时我将刚一岁半的儿子托付给了从湖南来给我送行的父母。</h3><h3>1989年8月27日下午,我与同事王捷在首都国际机场会合,办理登机和出境手续后,乘坐英航BA28航班、经停香港后直飞英国伦敦希斯罗机场。8月28日早晨六点半,我们走出希斯罗机场。蓝天白云,绿草茵茵,心情大好。啊,英国,我们来了!</h3><h3>戴维公司已经为我们预约了一辆出租车,司机接上我们,上车后直奔戴维公司所在城市、也是我们的留学城市伯恩茅斯,留学生涯正式开始了。那年我31岁。</h3><h3>&nbsp;</h3> <h3>北京巧克力大厦(中信集团总部)</h3> <h3>1988年作者向集团王军副总汇报工作</h3> <h3>荣毅仁等集团领导接见优秀党员和优秀党支部代表(作者在后排右四)</h3> <h3><br></h3><h3>二、 初到英国</h3><h3>到达英国的第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一路上望窗外绿草如茵,不时经过一些农场和奶牛场,宛如田园牧歌场景,看外边就像是规模巨大的绿地公园。两个多小时后出租车司机将我们送到了伯恩茅斯西区Alumhurst路75号,戴维公司在此事先为我们租了一个英国人房子的一个房间。50多岁的司机将我们行李拿下车后,站着等了我们一会儿,我们知道他的意思是想要小费,按照西方惯例我们应给他20英镑的小费。但尴尬的是我们口袋里每人只有公司发的国外学习补助每人100美元,这100美元一路上都没敢花,也就没有破开,口袋里虽然还有些人民币,但想来他不会收(因不可兑换),所以我们就只好装作不知道这个规矩。司机见我们没有表示,悻悻而去。至今想起来,只能在心里说:大叔,对不起了。不是不想给,当时真的是人穷袋空阿!</h3><h3>到达的最初几天,在戴维公司教育培训部负责人爱德华的安排陪同下,我们参观了位于伯恩茅斯西郊的戴维公司本部、位于西郊的伯恩茅斯理工大学、位于市中心区的伯恩茅斯大学下属的多赛特工商管理学院。我们还自行参观浏览了伯恩茅斯市容及海滨区域。</h3><h3>戴维公司本部有600余名员工,主要从事有色金属加工行业的设计和制造业务,是英国此行业内著名的标杆企业。我们见到了该公司主要领导,其执行董事科维尔先生与我们共进午餐。</h3><h3>伯恩茅斯市是英国英格兰西南部多塞特郡的主要城市。东北距离伦敦170公里,位于英吉利海峡之滨,乘火车、大巴到伦敦都只需要两个多小时。常驻人口约15万人,有长达12公里的海滨沙滩,是英国重要的海滨旅游城市,也是英国南部主要会议中心、商业中心和语言培训中心之一,风光秀丽,阳光充沛,交通便利,气候宜人。冬季寒风不侵,夏天风光明媚,夏季温度20—30°C,是英国气温较高、最适于旅游、游泳、度假的圣地之一。所以夏秋两季游人如织,总人口超过30万以上。总体看来,此城市的地位与中国的秦皇岛(含北戴河)十分相近,2018年世界海滩公众投票评选中,伯恩茅斯沙滩被评为英国第1、欧洲第5的沙滩。它也有直接通往法国的渡船。</h3><h3>伯恩茅斯码头广场北边是大剧院、会议中心和下沉式城市中心绿地公园,公园东西北三面都是热闹的市中心商务区和酒店区。码头南面是一座深入大海约200米的水泥混凝土栈桥。二战时它曾被德国空军炸毁,二战后又重新修建。栈桥上现在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咖啡厅和娱乐厅,栈桥入口处收门票。</h3><h3>伯恩茅斯理工学院成立于1976年(1992年起升级更名为“伯恩茅斯大学”),是本郡、本市最知名的一所公立大学,当时学生有数千人,部分专业有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它同大多数英国公立高校一样由政府教育部门统一管理,2017年在英国泰晤士高校大学排名中为62位。该大学在英国排名比较领先的专业有计算机动画、媒体制作、工商管理、旅游和酒店管理等。当时这所大学的外国学生还很少,我们之前还没有任何来自中国的学生、访问学者或者进修生。</h3><h3>多赛特工商管理学院位于市中心北部的“荷兰大楼”,他们在这个大楼里租了两层楼。学院与戴维公司有长期合作关系,每年都要为戴维公司培训员工。学院对于我们很重视,因为我们学习培训长达一年,他们专门给我们两人准备了可以放两张桌子的一间办公室,还配有一部电话(外线只能打进来不能打出去),发给我们进出管理学院的门禁卡,给我们办理了大学的学生证、图书馆借书证。另外学院还专门派来了一位工商管理博士生马克作为我俩的专业导师和学院对口联络人。这些給我们一年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是一般的留学生们难以具备的。</h3><h3>马克是一位28岁的英国年轻人,长得很帅气,朝气蓬勃、热情善谈,工作负责,思路也很活跃,后来他和我们两个中国学生相处很好。</h3> <h3>戴维公司每月给我们每人每月500英镑生活费,由我们自己支出房屋租金。当年国家公费公派的留学人员标准是美国每人每月500美元,英国是每人每月大约300英镑。我的同学们去美国自费留学,往往总共只有几十美元积蓄就出国了,到国外马上要打工养活自己。我们属于自费公派人员,我们的生活费标准已经很不错了。</h3><h3>戴维公司安排我们租住的英国人二层楼的独栋房子(国内将类似的房子称为别墅),房主是30多岁的一对夫妇,他们居住在自家房子的二楼,我和王捷居住在一楼的一个房间,一楼的卫生间我们用,但一楼的客厅和厨房大家共用。这个房子距离海滨只有3、4百米,在此居住期间,我每天早晨六点半左右起来在附近海滨跑步。在此住了3个月之后,我们搬到了市区北部的Alma路153号,那里房价稍微便宜一点,距离管理学院也要近一些。我们每人租了一间约6平米的小房间(每周50英镑)。王捷在Alma路居住了一段后搬去别处,而我在此一直居住到回国。</h3><h3>为了出行方便,我们到二手自行车店,每人花了几十英镑买了二手的自行车。在9月1日开学前后,趁着天气好、气温还较高时,我一个人跑到海边上游泳了几次,离开了国内嘈杂的环境和繁忙紧张的工作,在此感觉到很放松很惬意。</h3><h3>当年10月我去了英国首都伦敦,住在同学处,在那里玩了三四天。伦敦坐落在泰晤士河两岸,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人口近千万,有2000年悠久历史。它是世界黄金、外汇、保险和贸易中心之一,有世界“金融城”之称。伦敦的名胜古迹和现代化建筑多姿多彩、交相辉映。我参观游览了议会大厦地区、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伦敦塔桥、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蜡像馆等在国内耳熟能详的著名景点。</h3><h3>总体感觉英国不但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工业革命发源地,而且与日本一样是一个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城市街面干净整洁,城乡面貌和生活水平差别很小,人们普遍显得文明礼貌、文质彬彬。但当时从伦敦和伯恩茅斯的城市市容市貌上看,建筑物普遍比日本古老典雅,外表看起来比日本城市破旧一些。英国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初步印象。</h3><h3>&nbsp;</h3> <h3>博恩茅斯栈桥</h3> <h3>博恩茅斯海滨沙滩</h3> <h3>学生证等证件</h3> <h3><br></h3><h3>三、 学习培训</h3><h3>开学第一周,我们主要是了解多赛特工商管理学院有哪些课程、哪些培训项目,同时参加学院专门为我俩安排的英语口语培训课(每天两小时,共两周20个课时)。然后与学院和戴维公司商定学习培训计划。本来他们想安排我们半年在学院学习,半年在公司实习,一年后仅能拿到本管理学院颁发的“管理培训结业证书”。但经过我们的耐心交流和努力争取,最后确定一年11个月都在管理学院参加DMS(管理学研究生)项目的学习,只有最后一个月在戴维公司实习,在一年时间内拿到DMS证书(工商管理研究生证书)。我俩的主要理由是:在国内大学和研究生毕业后已经工作多年,也都有数年从事企业管理工作和做领导的经验,这些获得了他们的认可。</h3><h3>DMS项目是英国教育部门统一举办的、针对不脱产学生的工商管理项目,一般要求学生入学学历为大学水平、工作经验两年以上的业务工作骨干,学习时间包括做论文时间应为一年半左右。因为我们是全脱产,所以要争取一年内完成全部十几门课程和毕业论文,拿到伯恩茅斯理工大学颁发的DMS研究生证书。有志者事竟成,一年之后我们不但获得了学校颁发的证书,在学校和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还获得了英国国家学位委员会颁发的含金量更高的DMS证书。</h3><h3>我们在DMS项目学习的课程如下:</h3><h3>1.&nbsp; 财务学</h3><h3>2.&nbsp; 定量分析</h3><h3>3. 信息系统</h3><h3>4. 行为科学</h3><h3>5. 人事管理</h3><h3>6. 市场学</h3><h3>7. 经济环境</h3><h3>8. 经营管理</h3><h3>9. 战略决策</h3><h3>10. 管理转变</h3><h3>11. 演讲与谈判</h3><h3>我是一贯相当自律和努力的,到英国也不例外。一周后就根据客观情况列出了自己的作息时间计划(包括锻炼计划)和学习目标,以后按照计划表自觉执行。</h3><h3>我们参加了上述课程的学习并交作业,少数未能赶上教师授课的课程我们就读书自学。通过孜孜不倦地刻苦攻读,后来在两个学期里,我们通过了全部11门课程的考试(我全部为5分、5- 或者4分、4-,之所以获得4分主要是因为语言问题,如人事管理、市场学、行为科学、经济环境等基本上都是以文字表达,我们的英语能力和表达能力比起英国学生还差很多)。</h3> <h3>DMS班每个学期集中在一起上课五天,其中一次我们集中在怀特岛上的大饭店,学习、讨论、做演讲、搞联欢。另外在我们导师马克的辅导下,我们还参加了十余场管理学专题讨论会,就大家共同关心的管理专题例如跨国公司事务、股份及股东问题、国有企业私有化、东西方管理思想差异等等进行了讨论。这些讨论对于扩大我们的知识面、认识和理解西方经济的运行、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提高英语口语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h3><h3>在那一年里,我个人还嫌课程不够,主动要求参加学习EEM项目(欧洲跨国企业管理项目)中的三门课:国际市场、项目规划和工商法律。心想“多学武艺不压身”,多学点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也许哪一天用得着呢。但为了节约时间、将时间用在DMS主课这个刀刃上,我没有参加这三门附加课的考试。</h3><h3>最后两个月,我们主要是写毕业论文。由于留学之前长期担任下属国有企业负责人,毕业后还会继续管理大中型企业,为了学以致用,我的毕业论文选题为“关于提高国有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我的同伴选题为“中国企业管理中的关系学”。经过两个月日夜奋战、反复修改,在导师马克的大力帮助下(他有一天晚上到我宿舍帮我修改文字到凌晨),我终于完成了16000单词的论文。1990年8月中旬,我们顺利通过由管理学院院长、副院长和3位教授共五人组成的答辩委员会的毕业答辩。</h3><h3>答辩之后某一天来到大学本部,伯恩茅斯理工大学的校长亲自接见了我们,让我们穿上学位服、带上博士帽,参加了有我、王捷、十几位老师和工作人员、几位当地报纸记者参加的毕业典礼,为我们颁发了学校盖章签发的DMS证书。然后我们一起合影留念。过了几天,当地两份报纸都报道了我们获得DMS的消息,刊登了我们身穿学位服的照片,有家报纸的标题就是“成功获得DMS的中国经理”。随后,我们到资助我们学习的戴维公司实习两周,其中一天是参加戴维公司中层以上干部的报告会,在报告会上我俩讲演了各自论文的主要内容,然后与经理们座谈交流,我们的论文结论和质量广受好评。</h3><h3>一年多的学习与培训,使我系统地学习了西方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理论,接触了解了西方企业和社会,提高了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水平,学会了一些演讲技能和谈判技巧,系统地研究了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各种方法和措施。这些对于我增长知识、提高管理能力、开阔思路,将来将合理的西方管理知识和管理方法运用到我国的具体环境,提高国内的管理水平都是十分有用的。回国之后几十年的实践充分地说明、体现了我这些认识。</h3><h3>&nbsp;</h3> <h3>管理学院邦德院长、戴维公司爱德华、同事王捷与作者</h3> <h3>在工商管理学院大楼前</h3> <h3>与导师马克在一起</h3> <h3><br></h3><h3>(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