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2021年12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不知道从何时起,流行起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来。在网络发达的现代,大家从众的心理很常见,所以我家昨天晚饭也包了手工水饺,来度过这个冬至。 为什么冬至要吃饺子呢?据说是为了纪念名医张仲景,当年他在冬至治好了百姓冻裂的耳朵。在他的故乡河南南阳至今还流传着一句话:“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div><br></div><div>南方据说在冬至这一天是吃汤圆,反正习俗也是差不多的。我的故乡没有冬至吃饺子的习惯,第一次接触到这个风俗,还是20年前在郑州上学的时候。</div> 2002年的时候,我在郑州读书,到了冬至前一天,学校里热闹了很多。很多班都集资去买面粉,买菜,说是准备第二天冬至包饺子。<div><br></div><div>第一次听说这个习俗,觉得很稀奇。我们班也是很积极的,但是没有别的班起得早,其他院系的班级老早把学校的几个餐厅都占完了。</div><div><br></div><div>我猜想,可能是我们院系和专业名称的问题。因为我们是投资经济管理系,投资嘛说难听一点,也就是投机。所以我们院系的同学都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对任何事情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div> 第二天到了,我们班也筹划起包饺子了。大家都积极响应,每人都出资一些,委派同学去采购面粉和做饺子馅的东西。由于餐厅已经没有地方,所以把地点选在了我们宿舍。<div><br></div><div>我们宿舍把卫生打扫干净,把寝具都放到衣柜里。下铺的床位马上就变成了可以工作的厨房案板。何家骅和在外租房的同学,把他们的液化气,锅、灶都搬到了宿舍。</div> 这在现在的学校,是不可想象的。在安全上也是不可行的,狭小的宿舍又要生火煮饺子,又要切菜剁馅子,又要留出空间给同学们包饺子。<div><br></div><div>女同学们都陆陆续续来到了我们宿舍,有人择菜,有人洗菜,有人切菜,有人拌馅。大家各司其职,宿舍里充满了欢声笑语。</div> 我的下铺是方书海同学,他长得五大三粗,大家都叫他胖哥。赵本山在小品里说:头大脖子粗,不是老板就是伙夫。方同学马上就充当了伙夫的角色。<div><br></div><div>平时寡言少语的他,把袖子一撸。洗了手,马上熟练地和面起来。和好了面,他又切好齑子。其他同学用啤酒瓶来赶饺子皮。</div> 我从没有想到,方书海还有这样的能耐。他边干活边说,他父亲在家乡是做厨师的,从小耳濡目染,自然也就学会了很多。我是打心眼里佩服,感觉真是真人不露相啊。 包好了饺子之后,大家就开始烧水下饺子。同学们都各自把平时吃饭的大搪瓷缸带来了。搪瓷缸子有十多公分宽,一揸高。每个人的缸子上都印着单独的编号。<div><br></div><div>我的缸子的编号是0655,有一天中午我去食堂吃饭,我叫了一份鸡丁米线。等了一会,看到缸子摆出窗口了。我端起就走了,吃完以后发现是0656.</div> 我洗好缸子,打算把它还回窗口,等它的主人来找。结果到了窗口,赫然发现我的0655独自在窗口,还装着热气腾腾的满满一缸的鸡丁米线。<div><br></div><div>我心想坏了,我把人家的吃了,这个同学要挨饿了。端起缸子准备走,来了一个女同学,狠狠地瞪了我一眼,又吼了我一嗓子:“你拿的时候不看啊,害我午饭都没有吃”。</div> 我也不敢说话,只好把我的鸡丁米线端回宿舍,又吃光了。结果是撑得不得了,从那以后我再也不吃鸡丁米线了。这是一段闲话,跟包饺子没有关系。 来我们宿舍包饺子,有人带的筷子,有人用的勺子。我在郑州那几年,基本也都是用勺子,不管吃什么都用勺子。我的邻床代佑军同学,从开学到毕业,一直用的叉子,我也很佩服他。<div><br></div><div>有很多同学把勺子叫调羹,我觉得很是新奇。各地方言的叫法都不一样,第一次有同学让我给他拿调羹,我楞了半天不知道是啥东西。</div> 大家轮流排队都盛上了饺子,于是就开吃。饺子有韭菜鸡蛋馅的,有芹菜馅的,有粉丝馅的。形状也是不一样的,有同学包的跟猫耳朵一样,还有跟菱角那样,我开始也包了几个,花边的。有同学说,在他们老家只有糖饺子才包花边的。 一时间,宿舍的温度马上就升了上去。热情腾腾 ,都是饺子的蒸汽。那时候我们宿舍楼是没有暖气的老楼,大家同时吃饺子,让我们宿舍的温度直逼夏天。要知道那时候的郑州,温度是极冷的。 宿舍的窗玻璃上,也马上被蒸汽所覆盖。大家边吃边聊,有人讲家乡的风俗,有人讲有趣的故事,有人唱歌,有人只顾大快朵颐。一时间,就像一个大家庭在聚餐一样。<div><br></div><div>虽然我们条件简陋,虽然我们没有钱,但是这个冬至,这次集体包饺子活动。让我感受到了异样的温暖,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风俗,感受到了同学的团结互助。</div> 眨眼间,二十年已经过去了。同学们都各奔东西,各自为了家庭为了生活在忙着。这样聚会在一起,吃顿饭的情形,估计是很难再有了。<div><br></div><div>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当年的我们都非常年轻,每个人对前途都充满了希望。二十年过去了,不知道同学们的愿望都实现了吗。</div> 只愿各位同学身体安康,家庭幸福!将来有机会,我们回郑州母校欢聚一次,再集体做一次包饺子,回味一下当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