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水依旧,波澜不惊——淮安古淮河生态公园纪行

平民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地处南北地理分界线上的江苏淮安,因四条河流在主城区平行穿过,形成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水美风光。论起穿城而过的河流,条条皆可谓声名显赫。由南而北,河面最宽的是京杭大运河,百舸争流,一派繁忙景象。数里之外,则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运河,当地人口中的“里运河”,静若处子的河水下面,满是两千多年风雨波澜留下的沧桑印记。历史最为悠久的自然是“四渎”之一的淮河,穿过市区的部分,最早时是淮河入海水道,然而在经历长达六个多世纪“黄河夺淮”的悲怆之后,虽然黄河久已离去,但它却从此变成了不堪的历史标记,“废黄河”。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出于对历史的尊重,人们回溯本源,慎重地称之为“古淮河”。最北面,又是一条航道河,因其当初的功能是将黄海之滨、淮河入海口南北的“两淮”盐场“煮海”而制的“盐”运往内地,因而得名“盐河”(因同样原因,苏北地区使用同样名称的河道有好多)。过去,因各种因素影响,这四条水道及其岸地,基本处于随性无章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原生形态,</span>只是到了近二三十年,这样的粗旷荒芜,才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美好家园的日益重视,开始发生历史性改变,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创造美好生活,实现跨越发展最可宝贵的城市资源优势,它们的面貌也随之而焕然一新。我今天所游历的“淮安古淮河生态公园”就是这一变化的产物和突出标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淮安古淮河生态公园建成开放时间不长,满打满算也不过短短十五年。然而,熟悉和了解古淮河的人都知道,在此以前的这里,黄土覆地、杂树丛生、茅草遍野,就是一个没多少价值的荒滩野地。河道两边,沟壑壁立,与黄土高原上场景很是相似。改道的黄河用六百六十一年时间裹挟淤积的厚厚黄土,加上无数次海水倒灌的浸蚀,让以“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闻名天下的淮河特别是淮河下游,广袤沃土从此变成了大片大片荒瘠的盐碱地。古淮河两岸滩地更是贫瘠,除了耐盐碱、不成材、低矮的杂树和泛红的茅草丛,剩下的都是裸露的黄土。一有风过,便立刻扬起如雾的风尘,沟壑纵横处则演绎成盘旋移动的扬尘漩涡,当地人称之为“刮鬼风”。风再强劲一些,这些雾尘便迅速壮大成为铺天盖地的尘暴,从古淮河(此时更应称“废黄河”)岸向风向所指的地方蔓延肆虐。今天,随着人们对古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这一历史疾患已是久不相见,尘埃落定的淮水两岸,重新焕发蓬勃的生机活力。</p><p class="ql-block"> 质朴多彩的淮安古淮河生态公园,拥有九百亩岸滩和三点五公里左右的岸线,一路看来,风姿绰约,就生态而言,公园可分为亲水河岸和滩坡绿地两个彼此呼应、相对独立的状态体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进了公园,我立马撇开那些“司空见惯”的园林绿地,觅得捷径,穿过苇草阻隔,来到古淮河边。</p><p class="ql-block"> 视野一下子变得开阔起来,蓝天冬日下平静的河面,细波微皱,安逸优雅中透着几分知性,不由让人记起《诗经·伐檀》中反复吟哦“河水清且涟猗~直猗~沦猗”的美妙诗句。徜徉河间的淮水,在阳光照射下,清澈透亮,闪烁着鳞鳞绿辉,这种娇嫩醉人的绿,在我关于废黄河的记忆中似乎不曾存在。尽管今天所见的它,可能来自淮河平水期流速缓慢,携尘落定,但我却更愿意相信它是沿岸人民治理生态,千里流域水土保持取得良好成效的呈现。</p><p class="ql-block"> 走在离水两米左右的近岸木质栈道上,望着相距不足百米的对面河岸,心中想道,与黄河长江并列“四渎”的淮河,岂能如此局促。暂不论千里淮河平均四百四十米的河面宽度,也不算淮河自身每年平均四五百亿立方的径流量,在黄河夺淮前绝大多数要从眼前的河道浩荡东去,单是1194至1855这六百六十一年间由此入海的黄河,又岂是眼前区区不足百米的河沟所能容纳的了,眼前的淮河,那时一定是水波淼淼的漫漫巨川,十分了得。只不过飞流直下的黄水,携带的巨量黄土,年复一年在这里沉淀淤积,不仅生生将淮河入海口从云梯关向东推移五十余华里,而且也使得淮河入海水道彻底丧失导流入海功能,变成凌驾于江淮平原之上的“悬河”,现在的废黄河因其深(应该是古淮河下游河道最深的河沟)才得以幸存。</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建立以后,从苏北灌溉总渠到入江、入海等水道的综合水利设施建设,淮河入海的出口问题已得到根本解决。古老的淮河入海河道,已不再承担当初的使命,依然流淌的淮河水,早已成为淮安市区及下游的涟水及盐城的滨阜响地区数百万百姓重要的饮用水源。为了保证他们饮用水安全,全流域采取导流截污、修复植被等严格的环保措施,生态环境因此而发生质的改变。</p><p class="ql-block"> 古淮河生态公园在这方面堪称示范表率。河岸边,除了加固堤岸的必要设施,其它都尽可能多地保持生态环境的原生状态,临水岸边条件适宜处,满是丛丛芦荻香蒲,张扬着水乡烟笼碧翠的灵动风情。冬日暖阳下枝枝披着银辉的芦花,与岸坡上依然苍绿的柳荫遥相呼应,连结它们的坡地上已很难见到遇风即飞扬的裸露黄土,唯一能让人记起它们的只有这里异常茂盛的茅草,只是以往紧伏地面、芒尖刺人的叶片,因土壤改良后的肥沃,变得修长婀娜,温柔了许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离开蜿蜒的河岸,往上行不了几步,便可见到在岸边甬道南侧,顺着河势,分布着大大小小如珠链一样串联的池塘。同样是水面涟漪,但却表现出与古淮河河道截然不同的情致景象。一边是驾舟汉子顶天立地的豪放坦荡,而这一边则是浣纱女娘率真随性的婉约洒脱。</p><p class="ql-block"> 这些池塘应该都是浩渺无际的淮河水道的同道伴侣,后来却因天地造化被道道堤埂分隔,沦为彼此。公园的建设者刻意保留了这些池塘原生属性,努力呈现古淮河流域湿地生态风光。</p><p class="ql-block"> 这些池塘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深深浅浅各俱特色。岸边花草树木中有意保留了不少当地土生品种,水池中也多了不少北侧河道中见不到的水生植物。水边陆地上栽种了不少原本没有的高大树木,多品种多层次的植物搭配,彻底改变了曾经恶劣的生态环境,营造出大自然秀丽的美。岸浜挺立的树和多彩的影倒映水中,让曾经单调荒寂的野塘苦水变得生意盎然,情趣万千。</p><p class="ql-block"> 同样精彩的,还有人们在一口口池塘深处搭建的草亭、曲廊和各色小桥, 点缀其中的它们,让这里多了不少优雅的人文气息和生活味道。特别有意思的是,仅仅十多年的时光浸染,已经让它们未老先衰,而正是这种仿佛饱受岁月洗礼的憔悴,却恰到好处地诠释了古淮河历久弥新的历史和人与自然相处相伴的情深谊长。</p><p class="ql-block"> 行进其中,偶遇正在这里写生教学的市老年大学摄影班的老师学员,只见他们一直在奔走忙碌,用手中的相机捕捉身边和眼前的精彩画面,记录下一个个精美瞬间。确实,这里隐身于城市繁华之中的乡土情韵,难能可贵,真的能让人心醉其中,乐不思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往上就是河滩平坦的顶部。与洪泽湖以上的淮河河道堤防森严不同,古淮河沿岸基本见不到多少高耸的河堤。凭高看去,曲折东去的河道,仿佛就是在平坦的大地上随手划下的一道裂痕,陷落其中的河床,俨然只是平地峡谷中的一条水沟,离了河岸,走到高处,便是一马平川,全然没有河堤的存在感。这种“悬河”幻化“深沟”的奇特,绝非偶然。它身边的平地,都是黄河夺淮留下的海量淤土所赐,原来辽阔的淮河河道淤积,自然就成了人们习惯视觉中的平野,其实与数里之外的平地相比,古淮河岸边平滩的海拔高度还是高了很多。</p><p class="ql-block"> 与一般的公园相比,淮安古淮河生态公园还是有自己的特别之处。自诞生那日起,它就把自己的定位放在淮安作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大格局之中,让自己成为城市东扩,与国家级经开区衔接的新兴文化区和城市居民新型集中居住区相配套的引导工程,一方面为古淮河生态环境保护美化树立样板,成为展示淮河文明的地标和窗口;另一方面也为即将形成的新城区提前准备好让百姓满意,运动休闲,享受幸福生活的后花园。现在看来,这样的设想,已然成为美好的现实。</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古淮河生态公园,绿色主导的生态环境已经呈现美丽景象,一年四季风情各异的景色,散布其中的众多园林景观和服务设施,贯穿其间的步道小径,已经成为周围居民的挚爱,每日来此接触自然,释放情怀,观光游览的人也日见其多,事实上已经成为市区不少人选择宜居家园的新亮点,后花园的效应日益凸显。不仅如此,它的理念和做法也早已走出东西三点五公里长的园区,在更长的流域范围内克隆拷贝、创新发展,示范引领作用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 有古以来,淮河流域就是中华文明地位突出的重要发祥地。仅古淮河生态公园周围,其之东,二十公里开外,同样的淮河南岸,就有新石器早期的青莲岗文化遗址,在这里发现的七千年前的文化遗存,将东南沿海特别是淮河流域的原始文化,同中原地区黄河流域的原始文化有机联结,共同构成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完整体系。而其之西,大约十多公里处,则是楚汉相争风云人物、大军事家韩信的故乡码头镇,秦时的淮阴县(因地处淮河之南而得名)的治所所在,迄今已有两千二百多年历史。韩信其人在历史上的影响地位自不待言,与之密切相关的还有与之同里的伟大女性漂母,她与韩信“一饭千金”的故事,已经成为仁慈无私、母爱情怀的典范象征。因此,人们在建设古淮河生态公园时,除生态特色,还努力植入适宜的文化元素,彰显人文情怀。</p><p class="ql-block"> 古淮河生态公园,实际上是国家4A级景区古淮河文化生态景区的一部分,在它的周围,还分布着不少有意思的景点。如与之一墙之隔,就是国内唯一一家以传统菜系文化为主题的中国淮扬菜博物馆,此外,还有西游记博览馆、城市化馆、国际摄影艺术馆等众多文旅项目。为了表达对当地文化名家的尊重,在景区内还有一座以当代京剧名家,荀派艺术大师宋长荣先生名字命名的“长荣大剧院”。宋长荣先生是淮安市“江苏长荣京剧院”的名誉院长,师承荀派创始人荀慧生大师,一生潜心男旦表演艺术,成就卓然。朱镕基前总理曾用“艺精于勤传扬了荀派,行成于思演活了红娘”给予高度评价。因为他“演活了红娘”,所以在大剧院门前就有一个塑有宋长荣扮演的红娘雕像的“红娘广场”。这一元素因此便被演绎形成古淮河生态公园的婚庆文化主题。</p><p class="ql-block"> 公园的地标建筑“古淮楼”,一座依历史记载复建的四方叠檐古楼,它的母版是始建于宋代的“淮角楼”。地下两层地上三层的楼台,除了以巍巍身躯宣示淮河儿女世世代代期盼实现“淮水安澜”的美好愿望和奋斗精神,同时还是一座“江淮婚俗文化馆”。展示的内容主线,从“牵手”到“成双”再到“偕老”,在地域婚俗的背后,循序道来的却是人类社会繁衍进步不可或缺的性与家庭文化文明伦理和道德规范。基于人之本性的异性相悦、同结连理、繁育后代、共度人生,以及组成家庭之后的和睦相处、平等相待、同甘共苦、休戚与共,又何尝不是宇宙之中妙曼之极的一种“生态”。淮安古淮河生态公园,如此将自然的生态与人类生活的生态融为一体,共同诠释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自然和生命的本质。精妙的构思,当击节称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临近冬至的下午,时间显得格外短暂,四点一过,便开始有了夕阳西下的感觉,刚才还炽烈的阳光,霎那间便温润变成落日前的余晖,给公园中的一切披上了金色的光芒。此刻行走在园中,已不再有奔走观赏的急切,缓步而进,尽情享受着优美环境带来的安逸与静好。</p><p class="ql-block"> 真希望如淮安古淮河生态公园一般的美丽所在越来越多,因为这样的“美丽”的背后,一定是社会文明朝着现代化方向的快速推进,是我们生活环境特别是生态文明更高层次的改善和进步,当然也一定是人民群众在共同富裕的同时,共享现代文明化成果和幸福生活。这样的未来,岂不更加美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12.22.于淮水之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