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情深》读后感之十三

李阳海(北山牧人)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桑榆尚未晚 白发锁乡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读李阳海老师的散文集《故土情深》有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魏风仙</p><p class="ql-block"> 李阳海先生是我初中时的语文老师。那时大概30多岁,乌黑的头发打理得整整齐齐。尤其到了冬天,一身黑色呢子大衣,佩戴一条浅灰色的长围巾,腋下夹一本讲义,看上去温文儒雅,一派学者风范。</p><p class="ql-block"> 李老师的课上得生动有趣,激情飞扬。我清楚地记的,他用标准的普通话为我们范读课文的样子,声情并茂,非常投入,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美妙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李老师那时候就开始写作了,并且不断有作品发表在报刊杂志上。每次作文,他必定先自己写一篇“下水作文”。作文课上,他常常把自己的文章读给我们听。读着读着,就到了忘我的境界,动情之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让我们身临其境,大开眼界。我不禁想起了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我们对李老师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从那时起,我就悄悄地喜欢上了语文。</p><p class="ql-block"> 1988年,我师范毕业参加工作后,任教初中语文。那时,李老师已经是平山语文教育界的领军人物了,在县教研室主抓全县中学语文教学、教研工作。李老师多次下乡听课,指导我的教学,并且还将我的学生作文推荐到《初中生周报》《语文学习报》《现代教育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在李老师的精心培养下,我的语文课,曾获得了石家庄市青年教师优质课一等奖、县优质课一等奖。现在想来,我喜欢上写作和李老师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李老师仍然没有放弃他钟爱的写作,笔耕不辍。从2016年开始,写作方向逐渐由教辅类文章转向散文、诗歌的创作。2019年秋季,李老师的首部散文集《枫叶流丹》问世,在平山文学界乃至石家庄文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没曾想到,两年过后,李老师另一部散文集《故土情深》又接着出版了。李老师虽年愈古稀,然而却精力充沛,创作热情高涨,不能不让人叹服。</p><p class="ql-block"> 《故土情深》是李阳海老师近两年来创作的散文结集,共收110篇。书写家乡风土人情、地域风貌、人文景观,融入个人的思考、认识,有感而发,日渐积累而成。因为这些文章,有好多在《石家庄日报》《燕燕赵晚报》等报刊和网络上发表,现在看起来,感到熟悉而亲切。我从内心为我的老师能有这样成就而感到骄傲和自豪。</p><p class="ql-block"> 作者对家乡的山水倾注了深厚的思念,他把这种个人情感寓于景物的描绘里,不仅使文章具有诗情画意,而且能让读者通过诗情画意领会到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那独有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渐渐消失的炊烟》中那“缥缈如云,朦胧如梦,又似一条条飘带,缠绕着我,拨动着我的心弦”的炊烟,《故乡的月亮》中那“挂在天空,像一个银白的大玉盘,周围有几颗星星伴着,倾洒着圣洁的光芒,映照在雪地上,和雪的银白孤洁交相辉映,生发出一种难以言说的凄清和温情”的月亮,《故乡的风》中“那似小桥流水般温柔的风”……这一切无一不包含着作者的灵魂,无一不渗透者着作者无限的情思所赋予的生命。也正因为它们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所以才能强有力地感染了读者,拨动着读者的心弦。这些景物依然成为故乡的象征。细细品来,又何尝不是一坛陈酿的老酒,酒香扑鼻,喝起来回味悠长。</p><p class="ql-block"> 李老师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把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或粗线条勾勒,或工笔细描,呈现在读者面前一幅幅浓淡相宜的画面。在此基础上。李老师往往在文章末尾直属胸臆,直接表白和倾吐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p><p class="ql-block"> 啊!故乡的小河,你是我心中一幅最美丽的画,一首最动听的歌,永远融化在我的血液里,烙印在我的心坎上。”——《故乡的那条小河》;“啊!故乡的土炕,充满着农村人的乡土情怀,是心灵的栖息地,是情感的归宿地。”——《怀念老屋的土炕》;“故乡啊!多么温馨而绚丽的夏夜,让我眷恋,让我思绪万千,浮想联翩。”——《故乡的夏夜》……</p><p class="ql-block"> 这决不是空洞直白的呐喊,而是一个游子回到家乡,一进门儿那一声“娘”的动情的呼喊,是在前文做了充分的渲染和铺垫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的、毫无遮掩的、直截了当的宣泄和袒露。这种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坦率真挚,朴质诚恳,震撼人心。</p><p class="ql-block"> 除了山水景物的描写之外,家乡的黑枣儿、石榴、核桃、花椒、扁豆儿、红薯、花生、红高粱、辣椒、黄瓜、丝瓜、白菜、韭菜等瓜果蔬菜和农林特产,在李老师的笔下,活灵活现,亲切自然,充满了乡村的烟火气。</p><p class="ql-block"> “故乡老屋柱子上挂着的那串串红辣椒,那是大地上升腾起来的火焰,是故乡最美的诗篇,是血液和骨子里永远无法抹去的乡愁。”《串串辣椒情》中那串串火红的辣椒,就是农家火红日子的象征,作者用深情的文字烹炸炒煮出乡村幸福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李老师对故乡的赤诚,不仅仅在于这些文字,更多的还在于平时对故乡的那种难以割舍的情怀。李老师身居县城,但对自己的家乡总是念念不忘,隔三差五就得回去看看,院里的杂草该锄了,花草树木该浇水了,墙上的灰尘该扫了……无论什么时候去李老师的老家,根本看不出是长久没人住的房子。每年夏天,他总要和老伴儿回去住上一段时间。睡一睡老家的大土炕,喝一喝老家的山泉水,看一看家乡的山山岭岭,走一走家乡的沟沟岔岔和乡里乡亲有唠不完的家常。还真是“亲不够的故乡土,恋不够的家乡水”。</p><p class="ql-block"> 2020年清明节期间,李老师回家小住了几天,找了几位亲友帮忙,在祖坟为自己圈葬。当时有好多人不理解,认为李老师今年才70多岁,身体硬朗,这样做不吉利,李老师笑而不答。亲友们按照李老师自己设计的样式,经过五六天的精心施工,终于完成了——玉石栏杆围着一个圆形的墓顶,周围栽上了松柏,美观大方,简洁朴素。</p><p class="ql-block"> 李老师每次回家,总要到坟上去看一看。双手深情地抚摸着玉石栏杆,脸上流露出满足、欣慰的笑意,完全没有生离死别的悲伤,却是一种大彻大悟的释然——故乡,才是最终的归宿!</p><p class="ql-block"> 正如作者在自序《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中所说:“我深情地爱着这片生我养我的故土。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让浓浓的乡愁照亮我回家的路,最终魂归故里。”这是多么震撼心灵的文字,刻骨铭心,让人潸然泪下。这就是作者血浓于水的故土深情。我想,到了那个时候,李老师整个身心融入故乡的土地,与故乡终生相守,他的那些深情的文字,一定会在故乡的土地上生长,在乡村的烟火里拔节,长出一片纯洁的白,长出一片葱茏的诗意。</p><p class="ql-block"> “桑榆尚未晚,白发锁乡愁。”衷心祝愿李阳海老师神爽体健,笔健文丰,生命之树常青,艺术之树常青!</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作者简介】魏风仙,男,网名静夜听雪,1968年生,河北平山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喜欢文学,在平淡的生活中随意涂抹几笔文字。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石家庄市诗词协会会员、石家庄市作家协会会员、平山县散文学会副会长、平山县山魂诗社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