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分享会(九)

黄立

二十三 <p class="ql-block">刘璞同学分享《奥斯维辛——纳粹及最终方案》</p> <p class="ql-block">  本书基于作者制作的一部于2005年在BBC首播的同名纪录片,主要讲述了集中营中发生的纳粹德国对于犹太人的残害。 </p> <p class="ql-block">集中营——人性的善与恶</p><p class="ql-block"> 1941年9月3日,奥斯维辛集中营第一次使用毒气“齐克隆B”试验杀人,此后,纳粹军官们便开始了他们无止尽的疯狂杀戮。奥斯维辛屠杀营内设有四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室、储尸窖和焚尸炉,一次可屠杀12000人,配备的焚尸炉每天可焚烧8000具尸体。所有被关押到这里的人,无论是犹太人、无辜平民百姓还是战俘,他们的最终命运是惨遭屠杀,所有随身财物也被劫掠一空。纳粹甚至会用遇难者的人皮做手套和灯罩、用头发做褥垫、把死者假牙上镶的金子熔化后存入德国国家银行。有些做这些工作的人内心纠结,在物质匮乏人人自危的情况下,同情、怜悯,都是奢侈而多余的。</p> <p class="ql-block">  在集中营的大屠杀只是极权之恶的一个体现。这种恶与众多以各种方式参与其中的普通人都有关联。正是纳粹的统治环境改变了千千万万普通德国人的人性,使无数普通心甘情愿跟随希特勒作恶,甚至一辈子都无悔意。</p> <p class="ql-block">匈牙利与丹麦 </p><p class="ql-block"> 1944年春,匈牙利政府与纳粹合作,将匈牙利犹太人驱逐到奥斯维辛。在此期间有超过100万匈牙利犹太人被送进死亡集中营,只有不到10-15万人在大屠杀中幸存了下来。而与匈牙利政府的行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丹麦政府。在所有曾被德国人占领的国家中,丹麦是唯一一个没有因参与纳粹的最终解决而留下道德污点的国家。在丹麦,人们对犹太人的接受度比其他欧洲人民高得多,甚至连丹麦国王都会连夜写信感谢一个普通犹太人——只因为他给自己送了一本小书。因此,当丹麦政治家们得知对犹大人的抓捕行动后,他们制定了大出逃计划并及时通知了犹太社区。大逃杀当晚,帮助犹太人逃跑的不光有丹麦警察,更有教会人员、普通人民以及许多划船送犹太人到瑞典的渔民。</p> <p class="ql-block">  有人质疑拯救行为动中的“利他主义”,他们指出渔民收了第一批逃亡者大量钱财。渔民确实贫穷,希望赚取一些额外收入,但他们冒着丢掉饭碗甚至在他们看来是丢掉性命的危险帮助犹太人逃脱,因为谁也不知道是不有德国巡逻舰在对岸。更为重要的是没有一个丹麦犹太人因交不出钱而被扔下不管。我以为,丹麦人的做法是发自内心的,是出于人道主义的真正友爱,我们不应考虑过多的政治因素,并因此去否定丹麦人民的救援行动何道德价值,更不能站在历史之外,站在道德制高点,去对丹麦人提出质疑与批判。</p> <p class="ql-block">  回到悲惨的集中营屠杀的结局,大多数工作者没有受到处罚,但集中营中的受害者却没有足够的补充,甚至收到伤害。这是这段历史没有给予我们的慰藉。</p> <p class="ql-block">  点评:谈到人性中的兽性与善性,以“墓碑”来表达沉默,展开讲述。对于过去,我们需要铭记,需要反思。可以再去看看《辛德勒的名单》《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美丽人生》等电影,都会有所收获。</p> 二十四 <p class="ql-block">  张恁娴同学分享《无人生还》。</p> <p class="ql-block">  《无人生还》讲的是除了罗杰斯夫妇之外,十个之前毫无关联、互相不认识的人,出于不同的原因,被邀请到了一座叫做士兵岛的地方以后发生的故事。这十个人来到岛上后相继接连死亡,最终无一生还。而且他们被杀的方式都非常的独特,和一首童谣有关。</p><p class="ql-block"> 作者自己也说,这本书非常难写,因为书中要死十个人,作为一本推理小说,她不能加入那种就是牛鬼蛇神之类的东西,所以如何把这十个人合理的杀死,就非常伤脑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开始进入正文,在这一群轮番登场的人物中,罗杰斯夫妇是比其他人都要早到岛上一周的人。作者对他们的形象都进行了鲜明地描绘。比如,“禁烟车厢里,埃米莉·布伦特小姐像往常一样挺直腰板坐着,虽说她已经六十五岁了,可还是看不惯那种懒懒散散的人;虽然坐在拥挤不堪的三等车厢里,她却表现出完全不受拥挤和闷热干扰的姿态。哼!现代人活得太矫情!”三言两语就把这样一位有修养的小姐的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其他人呢,也都是由于不同的原因都叫过来的,具体就不多赘述了。那接下来呢,大家就一一到达了士兵岛。作者没有刻意去营造恐怖的氛围,比如说昏暗的灯光、吱呀作响的楼梯等,这些都没有,但是就是通过她的描绘把那种诡异的氛围和众人当中弥漫的奇怪的气氛铺垫地非常到位。</p> <p class="ql-block">  大家来到士兵岛上就发现好像和自己之前想象的不大一样。晚餐之后诡异的事情就开始,留声机里响起了一个声音,书里面的形容是冷酷无情尖刻刺耳的一个声音,紧接着所有的人都受到了明确的指控,罗杰斯夫妇杀死了前主顾,麦克阿瑟将军杀死了副官,指控的最后一句是这样写的“监狱的铁栅已经关闭,你们这些罪人还有什么要替自己辩解的吗?”可见这个幕后之人把岛看作监狱,把这十个人看作犯人。后来高潮迭起,一个接一个的死。这里就不再剧透了。</p> <p class="ql-block">  作者在书中把大家的心理描写,心怀鬼胎的样子描写得很好,看到后面就会发现所有的这些心理的小细节全部都是最后结尾的一个铺垫和伏笔,作者让这一件件看似不可能杀人事件,但其实所有的细节都在后面一一对应了。这本书的主题呢,其实也就是其中的犯罪动机了,凶手为了惩罚这些虽然犯了罪,但是逃脱了法律制裁的人,也是为了告诉读者有罪之人终究会受到正义的制裁。</p> <p class="ql-block">点评:抓住手法来分析推理小说,而不是剧透情节。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推理小说的表现手法更有意义。</p> 二十五 <p class="ql-block">张一帆同学分享《家》。</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暑假,我读了巴金老先生写的《家》。这本书是巴金老先生写的激流三部曲之一,描述了在中国社会剧烈大变革时期一代青年走过的历程,一代在封建社会压迫下焕发光彩的革命青年的觉醒与斗争。书中塑造了许多鲜明的形象,每个形象都写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其中觉新、觉慧二人代表了二种不一样的性格,这也导致了他们所走的路不同。</p><p class="ql-block"> 觉新这一形象最令我叹息,由于他从小所受到的教育,家族的“熏陶”,社会在不知不觉中对他的影响,造成了他对事情所采取的忍耐、顺从的态度,去理解,而不是去反抗。他背负着家族的负担——只因为他是长子,去应付各种勾心斗角,逐渐变得麻木。“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其实并非他的初衷,是他在复杂大家庭争斗中做出的无奈之举。他为这个家族牺牲了许多,却又不敢反抗。由于懦弱带给他的一切不幸,成为当时封建社会悲剧人物的一个缩影。</p> <p class="ql-block">  而觉慧却是巴金先生笔下富有蓬勃朝气、热血、勇于斗争的一个突出形象。他代表了新青年,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一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敢于看到社会弊端后反对旧礼教。觉慧宛如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引领着一众新青年奔向新的解放。</p> <p class="ql-block">  《家》是一部充满热血与激情的小说书中的人物,虽然是虚设,却也影射了社会上各色各样的人。在巴金的笔下,我仿佛也感受到了那个社会上人的气息,他们的喜怒哀乐。“我是青年,我不是奇人,我不是愚人,我要把自己的幸福争过来”觉慧的话似乎就在耳边,令我为之一震,热血澎湃。</p> <p class="ql-block">  是的,我们也应该成为独立的人,成为坚强与乐观的人,做自己人生的主人!正如巴金先生所说,生活并不是悲剧,它是一场“搏斗”。生活的激流在动荡:爱,恨,欢乐,痛苦在动荡,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他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p> <p class="ql-block">  社会永远都是在进步,并不会因为有什么不进步的羁绊的而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能够阻挡的了时代的潮流,在走过的途中,它会迸发出应有的水花,这会构成一股奔腾不息的潮流。时代的潮流永不会停止,时代的潮流在动荡,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信念,奔向唯一的大海中去。</p><p class="ql-block"> 点评:巴金的《家》是一部经典,能够在茫茫书海找到它,阅读它,并深入地去体会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去挖掘其内涵主旨和现实意义,是一种缘分。</p> 二十六 <p class="ql-block">张诗戟同学分享《麦田里的守望者》《克莱因壶》。</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与生活”故事。下面不妨先看一个小视频。</p> <p class="ql-block">  这世界没那么好,但似乎也没那么糟。</p> <p class="ql-block">《麦田里的守望者》——J·D·塞林格 </p><p class="ql-block"> 读这本书时是在大学,老实说图书馆的氛围实在不适合它。阅读时我一直脑补自己身处颠沛流离的汽车旅馆里,窗外是阴冷的纽约。</p><p class="ql-block"> 不过,就算如此也无济于事,体验很一般。</p><p class="ql-block"> “一个十六岁的少年第四次被学校开除了,他在街上游荡了三天两夜,最终决定去西部谋生,但最后又没有去。”整个故事就这么点事儿,作者写了十几万字。</p><p class="ql-block"> 名不副实。 </p><p class="ql-block"> 在图书馆里合上这本书后,我郑重地在心中下了评语。</p><p class="ql-block"> 通篇都是脏话,事事不爽又处处碰壁,看谁都是伪君子或蠢货,他厌弃这个世界最终决定逃离,但在面临质变的时候又退缩了。</p><p class="ql-block"> “什么啊,这也太,太不阳光了吧?这种书为什么会被允许出版呢?”这大概就是我当初的全部感受了。</p><p class="ql-block"> 时隔多年在阴冷的客厅里吃饼干的时候,我突然懂了这本书。想来当初的自己,真的被象牙塔保护地太好了。</p> <p class="ql-block">  热爱生命,努力生活的人,会本能地厌弃这本书。学校里的我,走在阳光和树影里,未来遥遥无期,很难理解那愤怒与迷茫。</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的受众不会是那样的人。</p><p class="ql-block"> 对相反的人来说,当他们感觉到疲累,感觉到厌倦整个世界的时候,知道有一个人和他们一样,哪怕只是一个虚拟的人物,那也是一种慰藉。</p><p class="ql-block"> 一种于事无补的慰藉。</p> <p class="ql-block">《克莱因壶》。</p> <p class="ql-block">  点评:张诗戟同学的准备很充分,分享具有主题意识。不过分享稿没有给我,只能借助PPT简略呈现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