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成都出发西行,翻过21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雪岭,跨过14条波涛汹涌的大河急流,就到达了路的尽头——拉萨。</p><p class="ql-block"> 这条路,就是连接雪域高原和内地战略运输大通道的川藏公路。这条长3176公里的路,是当年10万筑路大军用“每前进一公里就有一名战士倒下”的巨大代价,从落差数千米的悬崖绝壁上一米一米艰难“抠筑”而成。这条路,被中外地质学家称为“世界上最危险的路”。</p> <p class="ql-block">成都军区川藏兵站部因路而生。57年来,一代又一代官兵,奋战川藏线,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艰险多吓不倒、条件差难不倒、任务重压不倒”的奇路壮歌。</p> <p class="ql-block"> 百步有险情,十里埋忠骨,在他们心中使命高于生命</p><p class="ql-block"> 玉兰花开的日子,就是川藏兵站部官兵上线执行运输任务的时候。</p><p class="ql-block"> 今年3月,玉兰花又开了。第一次随班长张天志上线的新兵吴国军望着左侧的悬崖和右侧的峭壁,紧张得背上直冒虚汗,他小声地问:“这车怎么开呀?车比路还宽啊!”</p><p class="ql-block"> 张天志冲小吴笑了笑,说:“壮起胆子开。多跑几趟,胆练大了,就不怕了!”</p><p class="ql-block"> 的确,张天志说得对,川藏线到处都是“鬼门关”,光有过硬的驾驶技术还不够,没有那么一股子英雄气,是跑不下来的。</p> <p class="ql-block"> 这是怎样的一条路呵?!全线高山峡谷地段1300余公里,坡道路段占了86%,最小转弯半径为12米,夏秋泥石流、塌方、飞石、水毁灾害不断,冬春雪崩、冰冻频发……</p> <p class="ql-block"> 一年夏天,某汽车团副教导员李显文带车队行至西藏迫龙天险处时突遇泥石流。眼看几十台汽车和物资就要被吞没,连长杨兴春等9人挺身而出,跟随李显文驾车突围。此时特大山崩发生了,巨大的山体将10名勇士连人带车吞没了。“十英雄”的壮举,如今已定格为川藏线上最大的一块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危险时时威胁着川藏线官兵。那年夏天,时任部长张全林带领车队行至波密县境内的102道班时,突遇山体滑坡,铺天盖地的山石将悬在半山腰的公路削去一半。头上是不断滚落的飞石,身旁是万丈深渊。等,只有死路一条,他们决定突围。大家锹铲手刨,一条便道很快从绝壁上显露出来,车队在泥水中缓缓向前。正当最后两辆车准备通行时,几块石头突然从天而降,战士黄煜不幸被飞石击中。</p><p class="ql-block"> 战友们一路飞奔,将黄煜送到扎木医疗所,医生们内疚地说:“伤得太重,我们无能为力!”战友们围站病床边,守着面无血色的黄煜,谁也不肯离去。张全林流着泪,轻轻把黄煜抱在怀中。黄煜生命中的最后一句话是:首长,求你件事,我死后,不要告诉我爸妈,就把我埋在路边……</p> <p class="ql-block">百步有险情,十里埋忠骨。兵站部组建57年来,先后有658名官兵长眠在千里川藏线上。</p><p class="ql-block"> 班长徐思平,1993年在海拔4800米的东达山上遇险,危难关头将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友,临终前只留下一句话:“我的车呢?我还要开车。”</p><p class="ql-block"> 战士黄显春,1994年4月9日在牛塔沟地段因抢救战友被飞石击中,牺牲时手中还紧握雪铲。</p><p class="ql-block"> 参谋王德勤,2001年9月27日在二郎山组织车队返回时因雨大路滑所乘车辆翻入路边深沟受伤,抢救无效牺牲……</p> <p class="ql-block">川藏线平均海拔3500米,最高海拔5347米,高寒缺氧,氧气含量仅为内地的60%,平均气温-6℃,最低气温-40℃。一年七八趟进藏运输任务,几乎每趟都有官兵饱受高原反应折磨之苦。甚至有人没等氧气瓶送来,就倒在了高原,牺牲在了路上。</p> <p class="ql-block">57年来,兵站部累计出动车辆100多万台次,运送物资450多万吨,行驶里程多达33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8万多圈。</p> <p class="ql-block">一次次生死历险,一次次踏上征程,在他们心中奉献是军人本色</p><p class="ql-block"> “氧气吃不饱,六月穿棉袄,冷馍就雪团,生死在分秒。”这是川藏线汽车兵生活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面对艰险川藏线,汽车兵从来没有选择退却。上线,这是川藏线官兵的职责与使命。一代又一代川藏线官兵在这条生死线上一跑就是57年。他们经历的艰险、经受的苦累、作出的牺牲与奉献实在太多。</p> <p class="ql-block">全军红旗车驾驶员、某汽车团四级军士长韩忠强,在川藏线一干就是13年。13年来,连队执行的58趟进藏运输任务他一趟也没落下。58趟任务中,他10余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始终没有退缩。</p><p class="ql-block"> 2004年4月,他随部队上高原。那天,车队行至业拉山,与地方车会车时,由于雪大路滑,刹车用力过猛,车子一下子横滑到了悬崖边,右后轮悬在崖沿上。同车的新战士吓得“哇哇”直哭,他也惊出了一身冷汗。很快,他稳定情绪,点火,挂挡,加油……随着几下令人心惊肉跳的晃动,车体缓缓脱离险境。</p><p class="ql-block"> 一次次生死历险,一次次踏上征程。韩忠强从没有后悔过自己当高原汽车兵的选择。他说:“‘川藏线人’就是这样。”</p> <p class="ql-block">被官兵们誉为“铁骑神医”的某汽车团四级军士长刘本智,在川藏线跑了10多年,靠多年收尾救急经验,练就了“妙手回春”的修理绝活儿:听声音可识故障、看排烟可查症结、摸部件可判问题、闻气味可定原因。多年来,他一直毫无保留地将这手绝活传授给团里的技术骨干。</p><p class="ql-block"> 得知他有一手绝活儿,一位地方汽车修理厂老板,多次劝他脱军装与自己合伙赚钱。刘本智却不为所动,他说:“技术是部队培养出来的,只要部队需要,我就会在部队干,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这身军装。”</p> <p class="ql-block">百战奇路终不悔。在三千公里川藏线上,处处传诵着两代甚至三代人接力奉献的动人故事。</p><p class="ql-block"> 那年,在川藏线战斗了20多年的雅江兵站副站长马柯长因公殉职。临终前,他拉着妻子陈桂兰的手,留下一句话:“等两个孩子长大后,还让他们上川藏线。”</p><p class="ql-block"> 陈桂兰含泪点头,马柯长微笑闭眼。孩子还小,上不了川藏线,陈桂兰自己先来了。她找到领导:“柯长走了,能不能让我以一名随军家属的身份,到他工作的雅江兵站给官兵烧火做饭?”</p><p class="ql-block"> 领导同意了,官兵们流泪了。15年后,陈桂兰兑现自己对丈夫的承诺,将两个从军校毕业的儿子“撵回”了川藏线。</p> <p class="ql-block">在川藏线上战斗了30多年、上了180多趟线,如今已是兵站部“老人”的兵站部政委杜宜凯动情地说:“在兵站部,像马柯长这样的‘父子兵’还有上百对,他们任劳任怨,默默战斗在“生死线”上,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三不倒’精神作支撑,不可能坚持到今天的。”</p><p class="ql-block"> “铁马神医”何明寿在川藏线上工作了40多年,退休后不仅自己留下来继续发挥余热作贡献,还把唯一的儿子何跃斌也送上了川藏线;在“生命禁区”奋斗了一辈子的军医吴平,如今与同为军医的女儿吴军一起踏上了雪域高原巡诊路……</p><p class="ql-block"> 某汽车团老班长张开兵为多给边防送一些战备物资,带着胃被切除70%的病残之躯坚持工作。领导和战友纷纷劝他下线,他流着泪央求:“比起那些牺牲和受伤致残的战友,我已经很幸运了,就让我再多跑几趟川藏线吧!即使哪天我倒下,头也要朝着西藏方向!”</p> <p class="ql-block">军嫂今别“望夫桥”,汽笛声声报平安,他们靠科学发展“踏平坎坷成大道”</p><p class="ql-block"> 位于夹江的某汽车团营区外有一座不起眼的小桥,当地人叫它“望夫桥”。</p><p class="ql-block"> 过去,每当汽车兵上线执行任务,成群结队的军嫂就天天站在这座桥上,翘首西望,焦虑地期盼丈夫早日平安归来。</p><p class="ql-block"> 汽笛一响,数呀数,看呀看,泪水早已在眼里转了一圈又一圈。当透过车窗看到自己丈夫的那一刻,终于再也忍不住了,热泪夺眶而出。那是欣慰的眼泪,幸福的眼泪,丈夫终于平安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数完了,看过了,仍不见丈夫的身影。那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哭喊声便会轰然响起。有军嫂一哭,大家都跟着哭;官兵流泪,老百姓也跟着流泪。</p><p class="ql-block"> 如今,6年过去了,不仅汽车团的“望夫桥”上没有军嫂望夫了,就连整个兵站部再也没有响起妻子痛失丈夫、官兵痛失战友的悲壮哭声。</p> <p class="ql-block"> 昔日生死运输线,今朝安全大动脉。在川藏线上战斗了28年、跑了156趟川藏线的兵站部部长庞阔深有感触地说:“2005年以来,兵站部党委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狠抓安全工作,创造了连续6年‘零亡人’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这条不平凡的探索之路、创新之路,是怎样走过来的?</p><p class="ql-block"> 打造“数字化川藏线”,让千里险路指挥通信顺畅。过去,由于通信不畅,车队上线执行任务,通信基本靠吼,指挥基本靠走。就是砸锅卖铁,也得解决“动中通”难题。多年来,兵站部党委班子换了一届又一届,解决这一难题的决心始终如一。他们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打造“数字化川藏线”。如今,已建成了链接全军的光纤通信网和部、团局域网,研制开发了集“卫星定位、通信、网络”等先进技术于一体的“川藏公路军事运输指挥自动化系统”,实现了对远程目标的实时动态指挥、定位监控和调度指挥,使运输效益和安全效益成倍增长。</p><p class="ql-block"> 完善制度机制和改善装备,兵车行千里处处有管理。每次执行任务前,他们都要根据季节、气候、路况等特点进行安全分析、风险评估,完善处置突发事件的措施预案。他们建立了科学高效的安全运输指挥机制,每次车队上线,师团领导跟车上路,现场指挥。同时,他们还根据遂行任务特点,研发了川藏公路军事运输指挥自动化系统,为运输连队配备卫星定位终端设备,为上千台车辆安装车载电台,为营连干部配发手持对讲机,实现兵站部指挥控制到团和营连、营连指挥控制到单兵单车,有效提高了运输指挥效率。</p><p class="ql-block">6年间,奇路漫漫汽笛声声。他们累计出车3万余台次,运送进藏物资28万余吨,行驶2.3亿多公里,未发生一起等级以上事故。近日,军委和总部首长对他们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p> <p class="ql-block"> 胸怀使命 服务人民</p><p class="ql-block"> 举世闻名的“西部奇路”——川藏线,是一条祖国内地连接西藏边疆的经济和国防运输大动脉。57年来,一代又一代川藏兵站部官兵,发扬人民军队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做到了“完成任务好、部队形象好、安全稳定好”。他们的先进事迹值得全军官兵学习,他们的崇高精神值得大力弘扬。</p><p class="ql-block"> 学习川藏兵站部官兵,要学习他们胸怀祖国,甘于牺牲奉献的品格。在这条奇路上,先后有658名官兵牺牲,1800多人致残。是什么力量和信念支撑他们前赴后继牺牲奉献,那就是胸怀使命,服务人民的理想信念;那就是心装祖国,心系西藏建设发展的强烈使命感。</p><p class="ql-block"> 学习川藏兵站部官兵,要学习他们一往无前,敢打必胜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3000多公里的川藏线,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到处都是“鬼门关”,对这支部队来说,时时都在打仗,处处都在拼搏,天天都在长征,在艰难困苦面前,在死神威胁面前,他们眉不皱、眼不眨、腰不弯,视死如归。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出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p><p class="ql-block"> 学习川藏兵站部官兵,要学习他们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我军建设正处于转型的重要阶段,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只要像川藏兵站部官兵那样,谋科学发展之策,寻安全发展之举,立创新发展之规,就一定会实现科学、安全、协调、持续发展,从而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p><p class="ql-block"> 当前,在我军紧紧围绕贯彻主题主线重大战略思想,全面推动部队科学发展,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各项建设中,只要我们以川藏兵站部官兵为榜样,有“艰险多吓不倒、条件差难不倒、任务重压不倒”的昂扬精神状态,就一定能开创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p><p class="ql-block">(部分图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