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纪念母亲去世二十周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张相华</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母亲,1925年农历10月28日出生在黑龙江省绥化县双河镇烧锅屯,一个烧酒作坊的小业主家庭。结婚前一直在家里学做女工,帮家里做家务等;1944年5月份结婚;1944年5月至1950年5月一直在原籍望奎县做手工、家务等;1950年5月随父亲来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林业局做家务;1953年8月至1953年12月参加带岭林业局在林干校举办的裁缝技术培训班学徒;1954年1月至1956年居家做裁缝;1956年8月至1961年5月在带岭区被服厂做裁缝(公私合营);1961年5月至1971年12月在家开个体服装店;1972年1月至1985年8月在带岭街道永红被服店任店长兼技师职务;1985年9月离岗回家养老。2000年7月9日突患脑梗,2001年农历3月13日去世,享年76岁。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亲宋喜珍</h3> 五三年八月,那时的母亲,面对着刚刚出生的我。她一心想学点什么、干点什么的,28岁的年龄,困窘的家境,她多少有点犹豫。可她还是毅然走出家门,开始拜师学裁缝手艺。<div><br>母亲心灵手巧,自幼喜爱女工,她7岁时的刺绣作品就得到大人的称赞。天性加悟性别人需一年学成的手艺,她半年就出徒了,出徒后,从在家里开个体服装店,到负责创办社区集体服装店,一做就是30余年,她靠一把剪刀、一台缝纫机,设计了、剪裁了、缝制了12000多个平淡枯燥的日子,那是她多彩的、勤奋的记录。</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亲7岁时的刺绣作品</h3>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每天都是天不亮就起床,先把一大家人的饭菜做好,随后缝纫机准时响起。待一条裤子做好后,再叫我们吃饭;等我们上学走了,她又开始迎送顾客,一件接一件的做衣裳。晚上我们都进入了梦乡,她还要在案头打理白天接的活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苦,换来了爷爷奶奶的营养品,医药费;换来了我们的学费、文具费;换来了全家人的富足生活。一年四季我们总能穿上新款的应季服装,引来小伙伴艳羡的目光。春夏秋冬,我们总能吃上应时果蔬菜肴。母亲的辛劳使我们快乐的学习,无忧的成长。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60年代全家福</h3> 不论在哪里开店,母亲的雅量都超越了那个小小的案头。小店不仅收费低,对确实困难的顾客,还经常减免。一次,一位卖冰棍的老伯伯来店取衣服,拿出了一堆零碎硬币;当母亲得知他是靠卖冰棍打零工照顾卧床老伴的时候,非但分文没收,反而送给他5元钱,让他给老伴买营养品。老伯伯的晶莹热泪,是母亲无字的招牌。<br><br>母亲不仅在收费上关照顾客,在用料上也是精打细算。有年六一前夕,一位阿姨要给孩子做白衬衫,可几个店都因布料不足拒绝接活。她最后找到母亲的店才实现了愿望。母亲用小块拼接做领子里儿和贴边,长短不足就用其它同色布料勾边的办法,硬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做成了这件衣服,让这个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穿上了白衬衫,高高兴兴过六一。母亲就是这样,宁可自己多吃苦、多挨累,而顾客的满意就如那贴身的衣服,仿若无形,却贴合心意。<br><br>七二年,母亲响应党的号召,走出家门,负责创办社区集体服装店。要实现这一转变,十分艰难,母亲迎难而上,勇于担当。她带头集资,又献出了自家新买的码边机和电熨斗,为保证活源,保证开支,对外,四处揽活;对内,新料加工,翻新补旧,双管齐下。在有了活儿,站稳了脚跟后,母亲又根据需求,不断推出新款大众服装,如夹克衫、洋便服、娃娃服等。在这个基础上,又开始瞄准中、高档服装,在不同材质面料加工的细节上,精雕细刻,手针、机器并用,确定严格检验标准,逐渐形自己的特色产品,如唐装、中山装、西服。一时间,服装店远近闻名。创造了日接活超百件的记录。也曾引领了小镇的服装潮流。智慧和汗水,不仅使大家的收入连年提高,集体提留基金也不断增多,购置了新厂房,新设备,扩大了再生产,还为国家上缴了数万元的利润。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亲的孩子们</h3> 八五年,满60岁的母亲,在家人的劝说下退岗还家。可是,母亲一天也没闲着!每天不是为我们兄弟姐妹各家大人孩子做衣裳,就是给街坊邻居免费裁缝衣裳。母亲虽然人在家中,心里却装着集体和国家。一次时任伊春区民政局长的大姐周末回家,说起伊春区正在筹措资金,为孤寡老人建造养老院,母亲听后,毫不犹豫地捐出她一裁一剪、一针一线辛苦积攒的五百元钱,为伊春区养老院的建造,贡献了一份力量。现在,伊春区养老院门前的大理石捐款榜上还刻有“宋喜珍”三个字,笔画坚实,一如母亲的为人。<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爸妈金婚纪念</h3> 九零年,向葵妹妹要去希腊读博,65岁的母亲想到这是向外国人展示我国民族服装的好机会,于是,她精心为向葵妹做了件大襟唐装。是枣红色平绒面料,镶玫红色边儿,立领盘扣,左肩右襟绣着彩色梅花图案。做工精、绣工细。妹妹穿上即合体又漂亮。报到那天,当妹妹穿着这件唐装,出现在导师和同学们面前时,他们的目光顿时惊羡了!纷纷围了过来,像欣赏一件艺术品一样,前后打量,并好奇地问:“哪里买的?”妹妹自豪地回答:“妈妈做的!”这时,他们都伸出大拇指,连声赞叹:“了不起,伟大!”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向葵妹(中)穿着母亲做的唐装</div><br>母亲的唐装彰显了民族特色,为祖国争得了荣耀和尊严。向葵妹妹也不负母亲厚望,五年学业四年完成,顺利拿到亚里斯里多德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还获得了导师特赠的优秀博士毕业生大理石奖章。<div><br>我的裁缝母亲,以她博大的情怀和爱,以她精湛的技艺,裁裁剪剪涂岁月,缝缝制制绘人生。母亲离开我们已经20年了,她的缝纫机也已经停转几十年了,可我依然能从那针头线脑中,从那细碎的布片中,听到缝纫机的转轴,听到剪刀的开合,听到母亲的声音。那是带我屡屡回顾的记忆,那是母亲深沉的爱。<br><br><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1年12月11日写于新疆阿拉尔</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