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连绪学古文

韩连绪

<p class="ql-block">学古文</p><p class="ql-block">最近,我偶尔写点短文,需要查找许多文献资料,越学越感到不少资料还挺深奥。实话说,不学点古文常识,还真不行。</p> <p class="ql-block">在我们《韩氏族谱善行录》中,有篇清朝中期的短文《节孝胡氏》,我看不甚懂,请教了贤侄宗臣大校,他给我发来了他的解释,对我帮助很大。</p> <p class="ql-block">《节孝胡氏》原文如下(已经加上了标点符号):</p><p class="ql-block">胡氏锡妻,年十九归锡,二十八岁锡殁,奉孀姑以孝闻。时比岁荒歉,菽水维艰。躬掺作,历险阻,矢志不移。姑死,拮据丧葬,克襄厥事。抚育二子皆至成立,年六十八岁以全节终。氏从堂弟丁卯科解元雨亭,白其节于督学使者金坛于公,公以“松贞竹劲”表其门。 </p><p class="ql-block"> 作宾撰</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宗臣的注释(节选):</p><p class="ql-block">1、孀姑,守寡的婆母。原文“霜”,应为“孀”。</p><p class="ql-block">2、掺作,指妇女的劳作。掺,音shān,形容词,(1) 细小。(2) 同"扦",女手纤美的样子 。掺掺女手,可以缝裳。</p><p class="ql-block">3、克襄厥事。能够参与完成此事。</p><p class="ql-block">4、督学使者。学政的别称。明清派往各省督导教育行政及主持考试的专职官员,也称“督学”、“学使”。</p> <p class="ql-block">5、从堂弟。是同一个曾祖、不同祖父的弟弟。</p><p class="ql-block">6、金坛于公。于敏中(1714-1780),丁卯(1747年)乡试时,任山东学政,江苏金坛县人,清乾隆二年(1737年)丁巳科状元,在朝四十二年。</p><p class="ql-block">7、松贞竹劲。如松一般坚贞,象竹一样坚挺,形容品德高尚、节操坚定。</p> <p class="ql-block">我学着翻译了一下,敬请各位指正:</p><p class="ql-block">节孝妇人胡氏,韩锡之妻。胡氏十九岁时,嫁到韩家,不幸的是韩锡二十八岁去世,胡氏只能奉养守寡的婆婆,后以孝顺闻名十里八乡。那个时候,每年灾荒不断,生活艰难,只能用普通饮食侍奉婆婆,上顿不接下顿。靠灵巧的双手,辛勤劳作,并经历了千难万险,但是胡氏仍矢志不移。</p> <p class="ql-block">婆婆去世后,虽然手头不宽裕,但仍尽其所能妥善办理了丧事。再后来,培养教育的两个儿子皆能成家立业,老人家六十八岁时,以全节终老自己的一生。胡氏和韩锡的堂兄弟,也就是乾隆丁卯科(1747年)的山东解元韩雨亭(讳作霖),将她的事迹向山东督学使者、原籍金坛县的于敏中先生做了汇报,于先生题写了“松贞竹劲”的匾额,以表彰她的德行。</p><p class="ql-block"> 韩作宾撰</p> <p class="ql-block">这篇古文中,赞扬了胡氏的节孝行为,解元爷还请了比他名望更高、官职更大的人物题了词。当然,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这种节孝行为并不可取。但是,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受尽压迫的良家妇女,如果能受到社会认可,也只有这一个途径。</p> <p class="ql-block">文章中涉及到的几个人物,我感觉有必要说说。</p><p class="ql-block">作者韩作宾,字光亭,乾隆三十年(1765年),乙酉科举人,著作颇丰。这张照片上的古文《光亭传》,就是怀念作宾爷的文章,我有意慢慢翻译,但不知自己的水平如何?</p> <p class="ql-block">韩作霖,字雨亭,<span style="font-size:18px;">号雯山,</span>乾隆十二年(1747年),丁卯科解元。我们韩氏祖谱记载,他乡试夺魁后,被朝廷任命为拣选知县,有《养源堂文集》传世。但是,尚未到任,就<span style="font-size:18px;">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去世,享年47岁(虚岁)。</span></p> <p class="ql-block">于敏中,这可是个大人物。在曲阜至圣林(孔林)旅游,如果时间允许,导游总会带你来到一个“鸾音褒德”的牌坊旁边,煞有介事地讲一个故事。</p> <p class="ql-block">说七十二代、衍圣公孔宪培与夫人于氏的合葬墓前,立着的这座“鸾音褒德”坊,是给乾隆皇帝的女儿立的。说当年满、汉不能通婚,<span style="font-size:18px;">乾隆帝想把女儿嫁给孔宪培,但又不想打破规定,</span>于是,先让公主认汉族的户部尚书于敏中为干女儿,改姓于,然后以于家二女儿的名义嫁给孔宪培作一品夫人。于氏死后,因其身份特殊,孔氏家族为她在孔林内修建了“鸾音褒德”坊。</p> <p class="ql-block">实际上,孔府中有当年衍圣公给乾隆皇帝的奏折,这份奏折中明明白白写着这位嫁给孔培宪的于夫人,就是于敏中的亲生女儿,并不是什么干女儿。</p> <p class="ql-block">查阅清代皇室族谱——《玉牒》,更明白:乾隆帝共计有十位女儿,其中五位夭折,另五位要么嫁给蒙古王公,要么嫁给八旗官员,并无任何一位嫁入孔府的记载。甚至于还有“乾隆帝为使女儿嫁入孔府,而故意不将其女儿列入《玉牒》”的说法,则纯属于无稽之谈。专家们讲,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尤其是盛世的皇帝,绝不会将自己的血脉不列入皇室谱系的。</p> <p class="ql-block">真实的情况是,于氏夫人是时任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于敏中之妾张氏所生的次女。在于夫人嫁入孔府后,尤其是在其丈夫孔宪培去世后,于夫人独掌衍圣公印信,处理孔府事务井井有条。于氏死后,朝廷遣官致祭,为她书写了鸾音褒德的匾额,孔家后来在孔林中建了牌坊以旌表。也正是因为于夫人这种尊崇的地位,后世才逐渐演变成于夫人是乾隆之女的误传。</p> <p class="ql-block">故事讲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了一件事情:作为新科解元的老韩家的作霖爷,向其十年前(时年23岁)就已经是状元的于敏中老师(这时,33岁),汇报了自己老家的节孝模范的事迹。老师听完后很高兴,挥笔写下了“松贞竹劲”的题词。</p> <p class="ql-block">我没有见到过这块牌匾。一是可能年久失传;二是当时根本就没有做成匾额,这么大的朝廷命官,给你写就不错了,还给你花钱做好不成?</p> <p class="ql-block">不管怎么说,老韩家历史上有功名、讲道义的人还是很多的。</p><p class="ql-block">当今是太平盛世,我们应该发扬光大良好的家风,将好的传统一代代相承下去,这才是我们这些子孙后代应做的事情。</p><p class="ql-block">(部分照片来自网络,致谢)</p> <p class="ql-block">  韩连绪</p><p class="ql-block">2021年12月22日</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6.cn/3z8m3hj2?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韩连绪学古文(二)</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