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你明明在西,却叫</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东方</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文‖刘东喜</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生活的魔方被头顶新冠的大哥随意这么拧动一下,整座城,立刻就沉寂了下来。应停尽停,市井清冷,唯有每次全民核酸检测,才恍如挤进了赶年集的长龙。唉,至少又得14+7才能把魔方恢复原样。</p><p class="ql-block"> 两次核酸阴性+两个出城证明,就像两根缴线把欲放飞的风筝牢牢绑定,也把我从迁飞的雁阵中生拉地拽住,原地不动。</p><p class="ql-block"> 昨日冬至,我的同班战友吕晓东和蒋先生、刘院长从海南分别发来问候,北国“入九”的冰冻,瞬间被南海的暖流消融,也让我并未安分的心一时又有骚动。其实,从订票到退票,心随征雁,早已飞落南海椰林花丛。</p><p class="ql-block"> 回放这些年在海南岛所走过的胶林农场、海滨村庄、黎寨侨乡,还是对西海岸的东方市的冠名充满好奇。你明明在西,怎么就叫东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东方市为海南省下辖的县级市,地处海南岛的西南部,北部湾的东岸,与越南隔海相望。政府所在地为八所镇,常驻人口44.44万。别看海南建省比较晚,而东方市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行政区划始于西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始设九龙县,隋朝改称感恩县,解放后县城定址黎族东方峒,称东方黎族自治县,1997年才撤县设市。</p><p class="ql-block"> 东方,是海南第三濒海城市,有着良好的海岸线资源。其自然风光与濒海地区大同小异,且各成景观。记得在昌化江东北岸,有个流传于民间神话故事的“俄贤岭”,也称“俄娘九峰山”,是海南黎族三月三盛会的发祥地。还有号称“天南第一泉”的“汉马伏波井”。井口颇大,直径八尺二,署有“乾隆辛巳”。1961年郭沫若视察海南岛观看此井证实,汉马伏波井确为汉光武帝时有功于海南马援将军经略海南时所造。我等并未深研过那段历史,也不敢确定以“所”为单位起盛于何朝何代,感觉都是地方传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多游客来海南,我想他们不见得会专程去看一个山洞或一口老井,而瞥一眼就能铭记心底的一定是西南海滨的鱼鳞洲。它是东方市的标志,是一面连着陆地伸进海湾的一座岩石裸露的丘陵。终年受海浪冲蚀,形成了造型独特的奇岩怪石。有的露出水面,有的侧卧沙滩,若伞顶,似斗笠,或雄伟傲然,或俏丽柔美。鱼鳞洲山丘的顶部建有灯塔,塔高18.6米,灯高62.9米,射程18海里。辛苦的守塔人独自守望着茫茫大海,在给过往的船只指示方向。据说,早在清代康熙年间,鱼鳞洲就是海南八景之一。怪石回环看不厌,浪击千层势欲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而我,熟路无风景,还是对当地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比较感兴趣。去年到东方,和当地友人席间才第一次听说东方有“哥隆人”。我很懵逼,也很好奇。虽然没有亲临过“哥隆人婚礼”大典,却很愿意听他们娓娓道来。哥隆人在我国大概有6万人左右,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东方市北部昌化江下游南岸。他们并不是五十六个民族之外的另一个少数民族,而是归为汉族。哥隆人所说的哥隆话,当地也称“村话”“谟话”,是一种兼有汉语、苗语、黎语、越南语等成分的特殊语言。由于古代多战乱,一批汉人军士漂流到此定居。后来不断有中原逃难者、落魄的官员、失意的商人等也来此和当地人一起生活而渐渐融合。哥隆人的婚俗,更有着本群体特殊的固定程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哥隆文化中,多数人把哥隆人的婚俗分为六个阶段,我倒觉得拢共可分五步。前两步和我们大陆北方农村的旧习俗差不多少,只是他们延续的更长久、更遵俗。先是“说亲”,北方也叫“提亲”。 男方有了意中人,家里便请村里年纪大一些的老妇人作媒,带上酒肉去说亲。女方家收下礼品家族便开始商议,成与不成都要通过媒婆转口信给男方家。其次是“报命选吉日”。如果女方家同意这门亲事,就要把女子的生辰八字用红纸包好转交给男方家,信使当然还是媒婆。而男方家的长辈则把男女两方的生辰八字一起拿给算命先生给看看合不合。合,就定下婚事。接着,就请先生给选定一个黄道吉日。当地人把这一步拆分成两个阶段。我是想,如果双方的命合,便可由算命先生直接给选个好日子更顺势便捷。第三步开始就与我们北方大不一样了。“办婚礼”。黄道吉日这天,男方要给女方家先送去一石米和两坛酒。女方家收下礼物即操办婚事,而男方家则要等到第二天才能接亲举行婚礼。接亲队伍由车舆、吹打乐队和新郎的朋友组成。车舆通常用较新的牛车,车顶用红毯子制成拱形,车门题有贺词。接亲的人只有媒婆才能坐车,其他人只好随车步行。到了女方家,还有好多礼数。时辰一到,新娘三拜后拿着自己当姑娘时就织好的花巾,依次向长辈哭嫁。上车后还要到隔装出的后屋哭嫁,以表恋家之意。车出了娘家门,新娘的哥哥故做拖车状,口念对妹妹的惜别之情。一路上,又是燃放鞭炮,又是吹吹打打,俊哥靓妹也一路唱着山歌婚嫁调。等婚车到了新郎家,又是三次跪拜和新郎的对天誓言。第四步是“送嫁”。婚礼仪式结束,新娘要随送亲的伯母及女友回到娘家。第二天娘家挑着嫁妆再送新娘回到婆婆家。到了婆家,还有一个专门的法事祈福,尔后新媳妇开始打理家务,以示勤快能持家。待客人们走后,新娘还要端盆温水给公婆洗脚以表孝道。最后一步是“回娘家”。忙活到第三天,一对新人备好酒肉菜饭挑回娘家,慰问娘家亲友。之后,小两口当天重返婆家,这才开始正式的婚后生活。娘家婆家三天往返两个来回,整个婚礼才真正宣告结束。这种地域民俗风情,听着都那么有趣、热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海南的乡村婚礼,与我们北方特别是北方城市的婚庆不同。你要是赶上了哪家娶媳妇,只要是带上随手礼,东家还是蛮热热情的,大家图的就是个喜气。在琼中、屯昌一带赶上军坡节闹公期,既有山歌巡游,还有铁钎穿腮。会餐时也是和婚礼大席一样热闹,外地人不空手也会受到热情招待。</p><p class="ql-block"> 在东方,“木中黄金”黄花梨实属上乘。结构细匀,材质密硬,纹理清晰,抗腐耐久。有着“世界花梨看中国,中国花梨在海南,海南花梨数东方”的美誉。东方的火龙果也很不错,被认定为第三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另外还有“珍珠椰子船”和“东方羔羊”等特色美食。当然,东方坐拥北部湾东岸深水民港,生猛海鲜更是令人垂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东方之韵美,却在西海岸。原来, 1952年在东方小县成立之初,定址在东河镇,镇里有东方、中方、西方三个黎族村落。“方”在当地黎语中是“村”的意思,而东河镇就在东方村附近,县城便以东方得名。皆因“东方”为黎语地名,其实际意义与地理方位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东方还有一幕超炫巨片——落日余晖。海南岛,并非我们大陆人常说的那句“日出东海,日落西山”。倘若你看过了“日出南海”的欣狂,才能明白“日落东方”的释怀:夕照半湾,晕红一片,倩魂销尽,霞染诗笺。捷足鱼鳞洲,暗香醉红颜;只手闲牵梦,寸心别有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冬至夜长。就在我起床打开手机时,家乡发布了第49号公告。自12月22日6时起,有序恢复全市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生产生活秩序。捷报传来,喜大普奔。我也要稍做些准备,择日飞往海南。在东方,好想和当地友人一起,参加一场哥隆人的婚礼。酡红如醉,恰似“霞染东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2021.12.22于哈尔滨】</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