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又称为"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自觉的精神追求,胙城乡城南初级中学开展了"暖暖冬至情,快乐承传统"冬至活动。 成长来自体验!为让学生既感受到冬至的节气,又能感受到自己动手包饺子的气氛和乐趣,本次活动由城南中学后勤办公室策划,团支部具体实施。 北方冬至要吃饺子,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为何冬至这一天要吃饺子呢?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br> 伴随着欢声笑语,餐厅开始忙碌了起来。老师和学生们开始包饺子。整个活动由各班主任带领。 大家积极行动,各司其职,有的擀皮,有的包馅,配合默契。不一会儿,餐盘里便盛满了各式各样个性化的饺子,有长的,有圆的,还有元宝状的,丰富极了。 样子有点丑了,这也是我们的成果。 不错吧!还有一别样的呢。 等待也是一种期盼,饺子已进蒸箱,我们没有煎熬之感受,在这等待与期盼中,我们高歌一曲。 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于是发明了"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br>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成食物,并称之为"饺耳"、"饺子"。此后,"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所以,现在又有"冬至吃饺子一冬不会冻耳朵"的说法。 伴随着一个个饺子的成型,师生关系更加的融洽。通过此次活动,不仅使学生解放了双手,懂得了珍惜粮食的重要性,而且也让原本局限于课堂学习的孩子们拓宽了视野,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学习一些生活小技能,在家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融洽家庭关系。从这个角度看,这次活动也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师生双方都受益颇多。 热腾腾的饺子就出锅了,老师们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快乐与感恩在每个人的心里回荡。大家围坐在一起,每个人都吃得不亦乐乎,现场气氛和谐,到处洋溢着“家”的味道、“家”的温馨。 在这个寒冷的冬季,在这个特殊的日子,留守学生们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学校的温暖和家的感觉!同学们将更加坚定学习的信心,努力成为时代之骄子。 享受自己做的美食 哇!真是太香了! 饺子由皮和馅组成,不同的馅就像是不同的学生,而“皮”则是学校,“皮”里孕育着一代代的馅,将他们在不同时间里煮熟变为“骄子”。 本次活动,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感受到了冬至这一节气的氛围,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孩子们的身上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