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请别忘记

曾经滄海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重庆,请别忘记</b><b style="font-size:18px;"> </b><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图文/曾经沧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b></p><p class="ql-block">岁月的斑驳沉淀了我们太多的回忆,这些回忆是我们人生中美好时光。也许它很短暂,但它浓缩的恰好是过往的精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的1970年10月5日至翌年的6月17日,参加工作不久,自己尚在见习期拿43.5元工资的我,竟然有幸带领近七十名新学员,赴重庆嘉陵厂实习。这段看似十分平常的经历,却是我平凡人生中值得珍藏的时光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想当年,我並不比这批学员大多少岁、与他们也仅仅是前脚后脚进厂,能在异乡的城市里与来自五湖四海的他们同吃、同住、同工作,象兄弟姐妹那样朝夕相处长达九个多月之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缘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然已事隔整整半个世纪,但仍念念不忘。倒也並非因为这是我踏进社会后的第一次因公出差,也不是我参加工作以来无数次公出中历时最长的一次。而是我在若干老厂113群里不时看到:已经深深印在我脑子里的昔日的一张张稚气未脱、气少气盛的面孔,一张张洋溢着无限活力、透满青春气息的面孔,已被岁月涂满了沧桑,一个个变得皓发白首,不忍相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岁月在催人老,来日已不方长。我们不能将过去停留在当时,也无意把往日<span style="font-size:18px;">带回到现在。为了不让曾经的青葱岁月随风消逝,为了让我和我年轻的学员们记住重庆,记住嘉陵厂,记住那段实习生活,</span>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唯有尽力挽留住这段美好记忆,方能<span style="font-size:18px;">少留或不留下遗憾</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受命</b></p><p class="ql-block">就在这趟出差前的一个多月,即1970年8月下旬,我和我的华中工学院51名同学先后被绿皮火车从咸宁火车站拉到贵州黔南群山环抱的自治州州府——都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辆解放牌大卡车又载着我们,一路颠簸,把我们送到了一个叫“白泥田”的荒山野岭里。车停在“干打垒”实际是土垒的一排简陋平房前。房前挂着的“113工地指挥部”的木牌告诉我们,这里就是我们的工厂,这里就是我们的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了不远处歪歪斜斜的几间油毛毡搭建的“工棚”外,並没有看见我们脑中无数次出现的明亮车间,巍峨厂房,没有听到机器的轰鸣声,什么都没有……,我们梦寐以求的工厂,还躺在指挥部文件柜里的图纸上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没有宿舍,我们借住在简陋低矮、四面漏风的“白泥田小学”教室里,睡在用毛竹搭建上下两层的通铺上。——比我们早到的职工羡慕地说:“你们是住‘宾馆’了!”。因为他们都还挤在附近布依老乡家的牛棚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命运既然把我们抛掷在此地,唯有面对现实。指挥部为我们这支清一色由华工大学生组成的突击队命名为“独立排”,我有幸当了首任排长。那时也不知哪来的干劲,哪来的自觉性?指挥部指那打那,绝不含糊!哪里需要,哪里艰苦,那里就有独立排!“独立排”的红旗在当时的基建工地上曾经高高飘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着一个个穿着寒酸、滿身灰土,又特别能干活,很多人鼻梁上还架着一副眼镜的独立排“战士”们,职工们无一不投去怀疑的眼光:“他们是大学生吗?真不敢相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月初的一天,我们正在后来称作“调试场”的地方挖土方平整场地。指挥部来人叫我去。原来我的工作有变动,说是抽调我去学员连当连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当年的“独立排”战士——部分华工来厂学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组建</b></p><p class="ql-block">我们4191厂是由沈阳铁岭陆平机器厂包建的,並非整厂搬迁来三线,所以响应国家“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召唤来三线的仅仅是一小部分管理干部、管理人员、以及有限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而即将开建的4191厂急需大批年轻的有文化的工人,尽快地充实到各个工种、各个车间中去。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此,工厂未雨绸缪,在热火朝天的建厂初期,就在东北铁岭,贵州贵阳、六盘水和都匀及周围的一些县突击招收一批初高中毕业生或在校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最先到达的是在东北招的学员,他们共有196人。1970年7月20日这个日子,对他们来说也许终生难忘。因为这一天他们含泪惜别父母、亲人,告别养育他们的白山黑水,由铁岭乘火车浩浩荡荡出发,从东北到大西南,横穿了大半个中国,才在7月25、26日左右抵达都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紧接着是贵阳招的学员,他们是7月底到厂的;水城招的学员于9月10几号来厂报到;稍晚来的是都匀地区招的学员,他们是9月20几号陆续到厂的;最晚报到的是盘县的学员,他们于10月1日左右方才匆匆抵达工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需特别一提是那些东北学员。他们风尘仆仆到厂后大多只能住在工厂附近当地老乡家的牛棚上,——当地老乡住的木板屋底层均为牛棚,被东北人称之为“小咬”的小虫叮得他们浑身是包。可见当时工厂条件之艰苦?后来工地突击加盖了一批简易油毛毡工棚,后到的学员方能幸运地住进了他们自己的“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工厂将来自各个不同地区的学员编制统统打乱,军工厂釆取部队编制,所以重新组建后的队伍称为学员连。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调至学员连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年10月5日,这些进厂不久的新学员便背起铺盖,拎着行李,马不停蹄地开赴重庆进行实习培训。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去重庆呢?这还得感谢厂军管会主任梁义海师长,他来自总后重庆办事处,对重庆的兵工厂较为熟悉。于是“近水楼台先得月”,113的学员们才能有幸到如此条件优越的重庆兵工厂实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嘉陵厂实习学员在红岩村大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补课</b></p><p class="ql-block">去重庆实习的有三个学员连近300多人。分在六七个厂实习,有杨家坪的,沙坪坝的,最远的在江北。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连分在沙坪坝的一个叫嘉陵厂的兵工厂。接待我们的是该厂教育科一个叫高飞的高个中年人,因名字颇有特色,所以至今未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飞对我们各方面都安排得很周到。我想肯定是“渝办”打了招呼,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对待的吧!</p><p class="ql-block">每个学员都分配了相应工种的师傅进行传帮带。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方便去杨家坪的建设厂、空压厂等汇报交流工作或开会,我需办理各厂都能自由通行的临时“通行证”。证上的照片是我在一个叫新光照相馆现照的!——这也是参加工作后我第一次照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带的学员连有近七十名学员,男女都有。虽说是初高中毕业,其实高中生很少很少,因为老高中生年龄超了,已不符合招工条件。剩下的几乎都是初中生。因文革的原因,实际上没有唸到什么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並不是他们不想学,不愿学,而是受当时“读书无用论”和“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等错误思潮的影响所至。大环境如此,又能怎样?他们也是受害者。如此文化底子,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工人,特别是军工厂的新工人,谈何容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我萌生了一个想法,就是利用晚上这个业余时间给他们补文化课,即补习初中代数、几何和三角等课程。在征求学员们意见的会上他们举着小手、小声欢呼“同意!”的情景至今我仍记忆犹新!大家一致同意后,我便主动承担起了教学任务。后来根据学员反映看不懂图纸的实际情况,我又自制教具,加开了《机械制图》课。教他们一些简单的“机械制图”常识。不然,图纸认识他,他却认不到图纸,怎么谈得上加工合格零件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学员们深知学习的重要性,加之我讲课时深入浅出,又比较生动形象,很对他们的胃口,所以我讲课,他们特别爱听。大家的进步都很快!我也从心里感到由衷的高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重庆实习的各学员连中,开展文化补课的,嘉陵厂学员连也许是独一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额外收获是,学员不再叫我“连长”,改称为“钱老师”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之后我曾被人叫过钱工、钱主任、钱科长、钱厂长和钱总,但我最心仪的还是——“钱老师”!而生平第一次叫这一称呼的,正是出自于嘉陵厂学员之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70年10月参加工作后我的第一张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扫雷”</b></p><p class="ql-block">从贵州抑或东北来到山城重庆,首先碰到的是诸多“不习惯”:比如吃不习惯,集体住宿不习惯,气候不习惯等,因此让学员们面对、而不是回避这些现实,才能让他们尽快“入乡随俗”,渐渐适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拿“吃”来说吧。实习期间,无论在嘉陵厂、建设厂还是空压厂,学员都在食堂用歺,这些食堂我都吃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吃饭张口前,学员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在进行一项前道工序:“扫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庆人爱吃辣,外省人不买不吃也就算了。但工厂食堂不管什么菜,无一例外都放花椒,真要命。即使想买个白菜吧,也不能幸免。那绿豆般大小、黑黢黢的小玩意儿,一不小心吃到嘴里,嚼上一口,一股怪怪的麻味就把你麻得直翻白眼,吐都来不及。所以大家学乖了,不管买什么菜,张口吃之前,需用筷子或勺权且当作“探雷器”,把菜里先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探测一下。碰到“地雷”——可恶的花椒,就毫不犹豫地扔掉,以吃口清净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东北男学员的自来水泡饭,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天热,食堂打来的饭,热是难免的。东北学员把自来水龙头一拧,哗啦啦的冷水就直接冲在饭里,他们就连饭带水泡着吃,吃得还特别香,真羡慕他们的好体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穿着方面,因当时因4191厂尚在基建,可能还顾不上发工作服。所以学员穿得五花八门。有穿时髦军装的,但大多数着劳动布工作服,想必是父母或哥姐给的。也有穿背带工装裤的。女孩子爱美,把老式工作服的下面收腰改成宽松型,有点腰身。但是凡女孩子,上班都必须戴帽子。那时是“革命年代”,长发披肩倒是没有。头发或辫子必须拢在帽子里,主要是为了安全,怕辫子绞进机器里。这是每天上班前,各排排长必须三令五申必做的功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想家</b></p><p class="ql-block">让我最挠头的是学员想家。因为年龄小,大都只有十六七岁,大的不超过十八岁,也有个别瞒报年龄不到十六岁的。这些小姑娘、楞小子,在家被父母宠惯了。他们中有人收到家信或闲聊时提起老家,就自然而然地会勾起大家思念家乡思念父母之情!一到此时,一宿舍的人只要有一个人哭,立马就会传染到一屋子人都放声哇哇大哭,安慰都安慰不了,只能让他们痛痛快快哭完,别无他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看他们也可怜!同龄小孩还在父母面前撒娇,为了生活,他们小小年纪就要远离父母外出工作。当时社会上,因文革的原因,不少年青人没有工作,在城里晃荡。能让自己的儿女有机会上国防厂工作,又是当技术工人,机会难得,这可是多少父母求之不得的大好事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实习期间,工人师傅无私的奉献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也使学员们多多少少弥补了对父母的思念!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确实不假!很多学员返厂后仍保持与师傅的通信联系,有的甚至现在还有来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建设厂实习的学生连里,曾出现过学员“出走事件”,不过是“末遂”。也许是想家,也许是年轻考虑问题过于简单,有四五个从X县来的学员,私下买了火车票,准备不辞而别,说是回家去部队当兵。也不知是他们中有人泄露,还是被人“告密”?最终还是让领导发觉了。总带队邵指导员急召我和李善勤等几个带队前往商量对策,要求各连严防类似情况发生。经过说服教育,这几名学员老老实实交出了火车票,是我到解放碑预售处去退的票!一场虚惊就这样化险为夷!至今我还记得邵指导员说的那句话:“想想都后怕,他们真要“出走”了,我们带队的怎么向厂领导交代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棒打</b></p><p class="ql-block">在实习期间,我们带队的首要责任,是让学员圆圆满满完成实习任务,不说得学有所成吧,但起码不要节外生枝出,更不要出事!大家平平安安就是对厂领导、对学员父母最大的负责、最好交代,也是我们最大的心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大家在一个食堂吃饭,一个统铺或一个房间睡觉,学员间吵吵闹闹闹点小矛盾,甚至动手的事也在所难免!特别是南北两地的学员,由地域引起的矛盾,也时有发生。一般只要一露头就必须消灭在萌芽状态,此事不闹则已,闹起来就成大事!我们带队的多作正面教育,一般都能和解,最终双方握手言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发觉,吃完晚饭至睡觉这段时间最容易出事。那年代沒有电视,更别说玩手机,能听个小收音机就很不错了,大部分人只能“闲唠嗑”以消磨时间!好在我安排了学员们上夜课,闲暇时间相对少了,是非矛盾也就大为减少!——这也是我提出给他们上文化补习课的初衷之一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男女学员间,平时除开全连会外,少有接触。也许都还情窦未开,也许纪律不允许,谈恋爱的事倒未曾听说。不过内部没有,並不等于一定平安无事!这不,我们连有一位东北女学员一时糊涂,竟然与带他的年轻车工师傅“好”上了。按规定这场“师徒恋”肯定是不被允许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不知怎么得到的这个信息!惊愕之余,我与她所在排的女排长一起找这名女学员做思想工作。反正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明利害关系。如继续下去,不听招呼,要送回厂去,或者送回东北。女学员泪眼婆娑地终于答应不交往了。我又和教育科高飞同志交换意见,调整了车间,给她换了个女师傅。这事才算过去。之所以这样做,主要还是对她父母负责。她年龄小,没社会经验。但我却做了件“棒打鸳鸯”的事,当时他们双方可能都怨恨我吧,但我也不后悔,因为是为她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遇险</b></p><p class="ql-block">在紧张实习之余,适当玩玩也是正常的。比如到两路口、解放碑轧轧马路;去北碚游览北温泉;去朝天门码头数江边到岸上有多少级台阶?还有些人去看手拿着小扁担,无处不在的“棒棒军”!这可是重庆街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他们从此以后对赤裸着上身,特别勤劳勇敢,特别能吃苦耐劳的四川人刮目相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最难忘的是到厂后的嘉陵江里去游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虽已初秋,但“秋老虎”余威犹在。重庆是出了名的“火炉”。到嘉陵江里去游泳,自然是众望所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星期天我与十多个男学员去游泳。嘉陵江江面不宽,但江里怪石嶙峋,江水也被这些石头分割成各股水流。在那里是不能游泳的,只能到主河道即主航道里去游。但那里水流喘急得出乎我的意料。在此游泳清凉舒适。但我却大大低估了它的危险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下水后,游不一会儿就感到力不从心了。人被急流快速往下游冲去。心想,这下完了!呛了几口水后,全身顿感瘫软,如临世界末日,连喉咙都喊不出声了!正在绝望之时,一艘木船经过,我手脚乱舞,拼命向它靠拢,终于象抓到救命稻草那样死死抓住船舷不放,才化险为夷。因为被水冲得远,离学员们有一段距离,所以他们不知道我遇险一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之后大家再去游泳时,我就特别强调要量力而行,要集体行动,千万注意安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4191厂年轻的学员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洗礼</b></p><p class="ql-block">重庆是有名的雾都,更是一座英雄城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七十年代风靡全国的长篇小说《红岩》里所记叙的事,就发生在这座城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利用星期天或节假日,我多次组织学员们去歌乐山下的“渣滓洞”、“白公馆”参观学习。那里曾关押过许云峰、江姐等无数革命志士。位于红岩村的“八路軍驻渝办事处”更是我们必到的参观之处。在那里,我们嘉陵厂的全体学员还照了一张大合影,很多学员至今仍珍藏着这张照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过实地参观和活生生的教育,让大家知道了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大家尤要珍惜!懂得了现在只有好好实习,尽快掌握本领,才能以实际行动报答党和毛主席,报答祖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对他们也是对我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净化,灵魂上的洗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庆是兵工厂比较集中的城市,大部分是当时的五机部,又叫兵器工业部下属的厂。而我们正好有幸在这些厂里实习,对了解这些厂无疑是得天独的有利条件,也是我这次来渝带队的一个意外收获,因为它们让我大开了眼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不便细述。但我收获多多也是事实。比如全程了解了子弹是怎么做出来的;水陆两栖装甲车、坦克车是如何开进江里试车的;自动步枪、高射机枪等的一般制造过程等等。当然,那只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水平,现在与过去相比,无论工厂规模,设备精良程度及产品的先进性,应该说早已与那时不可同日而语了吧!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我是学机械设计的,从中我也学到了一些先进工艺,积累了许多知识,开扩了眼界,这对我今后从事的产品设计工作应该说受益非浅。比如我看了加热旋压工艺。后来,我们113产‘的小口径,甚至六米口径的铝质天线抛物面板,就不再是釆用原来的西瓜皮那样的分块面板,而是用旋压的方法直接加工成整体面板,而且是比这些兵工厂更为先进的冷旋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件事让我十分感慨!在一个万人大厂中,我看到了很多先进的加工设备,但在一个建在山洞里的小车间里,我也意外地看到早就应进博物馆的老式皮带车床。此类机床在解放前或建国初期曾普遍使用。如此老旧设备都舍不得淘汰,虽然是军级大厂仍在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国分忧,让我深受感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结语</b></p><p class="ql-block">实习期满,即将踏上归途的我和我年轻的学员们想得很多很多:那隐藏在大山深处,还未露出真容的我们亲爱的4191厂,会以什么模样、何种姿态迎侯学员们的回归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们再次踏上113这方热土,眼前的景象竟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甚至是颠复性的!仅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工厂就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已初具规模!走时还在三通一平,回时虽然仍在夜以继日的抢建,但部分宽敞明亮的厂房已建成,有些车间崭新的设备已经整装待列,安装到位,正在翘首以盼、张开臂膀,热忱欢迎它的新主人——重庆实习归来的学员们!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久,这些在重庆实习的学员们就被分配到各车间、各工种和各个新的岗位上。日后成了生产一线一支不可或缺的技术骨干力量。在一台接一台的新品试制和产品制造中崭露锋芒,独挡一面,其中一些佼佼者还当上了师傅,开始带新徒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我们不会忘了这九个多月不长也不短的重庆实习生活。我不想奢谈它对我和我的略显稚嫩的年青学员们确立人生观起到了多大作用,但在他们刚刚踏上人生道路后不久,就有了这次不平常的经历,让他们本来蹒跚的脚步,从此变得坚实、稳当,变得脚踏实地。这不能不说是命运对他们的格外眷顾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带着学来的浅薄知识,带着并不娴熟的技能,带着师傅们的谆谆教诲,带着革命传统教育给我们留下的思索,我和我的学员们依依不舍地踏上返厂的归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别了,重庆!别了,嘉陵厂!别了,可敬可爱的工人师傅们!请别忘了我和我年轻的学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之所以重拾这段差点遗落在岁月斑驳里的重庆往事,不为别的,为的是让大家记住那个特殊年代,记住大三线,记住那些为了岁月静好不惜负重前行的光荣的军工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部分图片取自网络,特此感谢作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