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汤逊湖学校静谧的一角</h5> <h3> 这四节课是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2021年生物“目标课堂”比赛(汤逊湖学校承办)中优秀的四节公开课,内容为人教版八上生物学教材《动物的运动》和《社会行为》。其中《动物的运动》一课由不同学校三位教师分别执教,可谓同课异构,《社会行为》是另一位老师的实验探究课。</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湖高新区“目标课堂”优质课比赛评分表</h5> <h3> 先说第一节《动物的运动》,它是八上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一节内容。该内容承接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引领之后动物的行为,是比较重要的一节课。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前者涉及实验比较多,后者是本节课的难点部分。如果一节课处理两部分内容,时间显得有些仓促,但一节课只处理部分内容,教学又显得有些苍白,而且这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难以割舍,若分割开来,很难讲透讲深刻。接下来我们看看三位老师的课堂呈现。</h3> <h5> 第一位,光谷一初桂老师。课堂“简洁明快”,但逻辑清晰、内容丰富,没有学生实验,没有学生展示,教师“口”打天下,图片视频讲授演示,连贯有序,一气呵成。她用“刘翔2008年北京奥运会退赛”事件引入课堂,再通过屈肘和伸肘动作引出运动系统的组成——骨、关节、肌肉。用大量图片、视频和自己的身体结构为例讲解骨、关节和肌肉的结构,再以屈伸肘动作和自制的骨骼肌牵拉骨运动模型讲解运动产生的过程。最后,解释刘翔退赛的原因——跟腱受损,从而结束课堂。<br> 课堂亮点:<br> 1、教师知识体系完整,思路清晰,设计合理,首位呼应。<br> 2、课堂拓展丰富,比如长骨的结构特点,关节牢固性和灵活性结构,跟腱的结构等。<br> 3、课堂“适应性”强,低成本,高产出,效果好。</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光谷一初桂老师公开课《动物的运动》</h5> <h5> 第二位,光谷二初吴老师。课堂丰富多彩,有合作有竞争,有学生探究,有教师演示,鸡翅跳起舞,学生打起擂,热闹、活泼、有深度。吴老师用“鸡翅跳舞”引入课堂,提问“什么情况会使运动丧失?”引出运动系统的三大结构——骨、关节和肌肉。之后,学生自主学习人体四肢骨的结构,以打擂的形式完成展示;通过观察已除去皮肤的鸡翅,了解关节和肌肉的结构。再利用鸡翅,探究运动产生的过程。最后,用概念图回顾本节课内容,结束新课教学。<br> 课堂亮点:<br> 1、教具新颖独特,教师用废旧圆规、橡皮筋、气球等制作了一个骨骼肌牵拉骨运动模型,除了展示运动产生的过程之外,还可反映肌肉收缩和舒张时,肌肉形状的变化。<br> 2、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管是教师激励性语言,还是课堂活动的设计,都尽可能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光谷二初吴老师公开课《动物的运动》</h5> <h5> 第三位,光谷实验中学周老师。课堂行云流水、娓娓道来,用“骨”、“关节”、“肌肉”三者的证词,证明各自的重要性和统一性。课堂设计合理,探究实验多样,层层递进,别致高效。周老师由律动操引入课堂,之后运动系统三大结构“骨”、“关节”、“肌肉”各执一词,纷纷证明自己的重要性,原来三大结构不光重要,而且是完整统一,缺一不可的。接着学生利用牛蛙腿探究骨、关节和肌肉的位置关系和运动产生的过程,并亲自拉动骨骼肌牵拉骨运动模型,进一步了解三者的协调作用。最后,教师讲解运动的完成和意义,结束课堂教学。<br> 课堂亮点:<br> 1、用牛蛙腿代替鸡翅,探究运动产生的过程,牛蛙腿剥皮比较简单,且肌肉发达,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实验材料。<br> 2、用塑料板、橡皮筋、线、扣子等自制了多套骨骼肌牵拉骨运动模型用于学生实验探究。</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光谷实验中学周老师公开课《动物的运动》</h5> 可见,同一课题的三节课上出了不同的味道——教具不同,策略不同,氛围不同,但殊途同归,教学目标都达成了。 我们再来说一下另外一个课题《社会行为》,它是八上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三节内容。在本节之前,我们学习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也了解了动物具有多种多样的行为,而社会行为就是其中的一种,它具有区别于其他行为的显著特征。本节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其一社会行为的特征,其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而第二部分教材是以“蚂蚁的通讯”探究实验呈现的。由于蚂蚁这种实验材料比较特殊,实验结果也存在不可控性,所以鲜有教师尝试该实验,而“少”不代表“无”,本次这节公开课就是一节“蚂蚁的通讯”探究实验课。 <h5> 第四位,汤逊湖学校申老师。将“蚂蚁的通讯”探究实验引入课堂,将自变量、对照实验、改进方法贯穿实验始终,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和创新,让课堂有深度,有内涵。申老师用校园拍摄的一段蚂蚁觅食视频导入课堂,提问“蚂蚁是如何将信息传递给同伴的?”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一步步探究蚂蚁的通讯方式。实验中,关注实验装置的选取、对照实验的设置、实验注意事项等;实验结束,记录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br></h5><h5> 课堂亮点:<br> 1、选取同一巢穴中的蚂蚁做为实验材料,启发学生一步步设计实验,完成探究过程。此外,预设了多种实验突发情况,并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br> 2、设计了该实验的改良方案,如将棍棒桥改为玻璃管道,避免蚂蚁掉到水里等。</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汤逊湖学校申老师公开课《社会行为》</h5> 综上,这四节课都是区级公开课,老师们会更用心准备,更全力付出,呈现的效果也更好。当然,每节课的“花费”也不少,这不仅是金钱上的支出,也是时间和精力的付出,更是一种厚积薄发,成果凝结。所以,可以考虑资源利用最大化,将相关探究过程、演示实验录制成视频、微课等资源,共享共赢。另外,诸多难解不解问题,如蚂蚁的通讯实验中蚂蚁行为的不可控性,是否有“触角接触”信息交流等,都有待进一步探究和论证。 总之,每个老师心里都有不同的星辰大海,所呈现出来的课堂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不是每一节课都是公开课,但是我们可以用对待公开课的心态去对待每一节课,多一点儿研究,多一点儿设计,多一点儿创新,课堂会更精彩,学生会更受益!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汤逊湖学校实验楼</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