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鸟护鸟 美丽汕头”鸟类摄影展览

黄真

<p class="ql-block">原文发布于2020.9.26</p> <p class="ql-block">珍稀鸟类影展:潮阳区金堡中学、潮实高中部、初中部、小学部、黄图盛中学、棉北中学、林百欣中学、关埠中学、文光镇一小学、河溪中学;潮南区六都中学;南澳中学;潮阳一中</p> <p class="ql-block">图片由学生布展,这一百四十多种汕头地区野生鸟类照片加上了专业的文字介绍,将用于长期展示</p> <p class="ql-block">汕头是“东亚-澳大利亚”国际候鸟迁徙路线上重要节点,野生鸟类十分丰富。从2017年开始,作者走遍汕头各区县的山林、田野、湿地、海滩、公园,协助相关部门清拆鸟网、解救受困鸟类,保护性拍摄,在自然状况下(不诱拍、不摆拍、不棚拍)记录到了160多种鸟类,发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1种,二级保护动物30种,三有保护动物约125种,近年来,汕头相关部门尤其是市森林公安局(举报电话88667777)积极保护野生动物,捕猎犯罪行为显著减少,拒吃野味已经是全民共识,但是鸟儿生存的家园在周围机声隆隆的经济开发大潮中岌岌可危,天然湿地环境难得一见,生存空间已越来越小。这些鸟儿是多么期盼人类能为它们留下可以继续繁衍的家园啊!愿同学们关心爱护身边的美丽精灵,为建设“绿水青山、鸟语花香”的家园而奉献力量。</p><p class="ql-block">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志愿者 潮阳摄影协会 广东省摄影协会 黄真</p> <p class="ql-block">2019 10 06 拍摄于澄海莲下镇韩江出海口</p><p class="ql-block">中华凤头燕鸥(黑嘴端凤头燕鸥)-鸻形目-鸥科,中型水鸟,体长约40厘米,全球极危鸟类,存世仅约100只。自 1863 年被首次命名直到2000年,人们对它们一共只有6次确切的观察记录。因其稀少神秘,它们被专家称为“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主要栖息于海岸岛屿,一般以上层海洋小型鱼类为食是鸥科鸟类中最稀少的一种,它们是目前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种之一,中国山东、福建沿海为夏候鸟;广东沿海一带为旅鸟。国外见于菲律宾群岛。国家一级(国际极危)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2019.9.29拍摄于澄海莲下镇韩江出海口</p><p class="ql-block">勺嘴鹬(学名:Eurynorhynchus pygmeus)-鸻形目-鹬科,小型涉禽,体长约15厘米。全球极危鸟类,存世仅约200-600只。 嘴黑色,嘴基平扁,先端扩大呈铲形。觅食时用嘴在水中或烂泥中像扫帚一样左右来回扫。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北极海岸冻原沼泽、草地和湖泊、溪流、水塘等水域岸边。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海岸与河口地区的浅滩与泥地上,或海岸附近的水体边上,不深入到内陆水域。主要以昆虫、昆虫幼虫、甲壳类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觅食方式主要用嘴在水下或烂泥里左右来回扫动觅食。有时也在地面直接啄食。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北部楚科奇半鸟。越冬于印度、东南亚地区。迁徙期间经过朝鲜、日本和中国东部沿海,少部分留在中国广东沿海越冬。国家一级(国际极危)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2020.11.14拍摄于澄海莲下镇火烧洲</p><p class="ql-block">黄胸鹀(学名:Emberiza aureola)又名禾花雀--雀形目-鹀科,小型鸣禽,体长约15厘米,短短十几年,数量众多被国人吃成了全球极危鸟类。 繁殖季节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部分小型无脊椎动物和草子、种子和果实等植物性食物。吃多种有害昆虫、谷子、稻谷、高粱、麦粒等农作物为食,也吃部分草子和植物果实与种子。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开阔平原地带的灌丛、草甸、草地和林缘地带。繁殖期间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分布于芬兰、俄罗斯、中国、蒙古、朝鲜、日本等地;越冬于欧洲中部、南部、南亚、东南亚。国家一级(国际极危)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2019.11.10拍摄于澄海莲下镇韩江出海口</p><p class="ql-block">遗鸥(学名:Larus relictus)鸻形目-鸥科,属濒危候鸟,中型水禽,体长为40厘米左右。其越冬地在中国和韩国亦有发现。遗鸥栖息于海拔1200-1500m的沙漠咸水湖和碱水湖中,繁殖期在5月初至7月初,杂食性,繁殖期以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主。10月南迁。遗鸥喜欢栖息于开阔平原和荒漠与半荒漠地带的咸水或淡水湖泊中,在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滨湖生有泥淖沙洲和浸——漫水的寸苔草滩,湖周种植有沙柳、柠条的固沙林带。遗鸥每年春天都成群地来到这里,站立时头颈伸得很直。每当晴好天气的黄昏时刻,众多外出觅食的遗鸥纷纷归来,在岛屿及附近水面上嘻戏、欢娱,一片十分喧闹壮观的景象。繁殖地集中在蒙古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p> <p class="ql-block">2021.5.6拍摄于澄海莲下镇韩江出海口</p><p class="ql-block">黄嘴白鹭-鹳形目-鹭科,中型涉禽。体长46-65厘米,栖息于海岸峭壁树丛、潮间带、盐田以及内陆的树林、河岸、稻田,以鱼、虾和蛙等为食,有结群营巢、修建旧巢和与池鹭、夜鹭、牛背鹭混群共域繁殖的习性。 主要繁殖在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朝鲜、韩国和中国的东部地区,越冬地主要在东南亚,全球濒危物种,全球数量只有四位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2021.11.6拍摄于澄海莲下镇韩江出海口</p><p class="ql-block">黑嘴鸥-鸻形目-鸥科,体型约33厘米,飞行非常轻盈似燕鸥,以昆虫、甲壳类、蠕虫为食,喜欢在沿海盐碱地、沼泽地活动,全世界仅在中国东部沿海有几处繁殖地,主要在辽宁盘锦,越冬于南部沿海。 据说,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在他的花园中饲养了五种珍禽,其中之一是一种头部和喙均为黑色,而在眼后生有一道显著白色半圆的黑嘴鸥。然而,尽管从18世纪至今,有数以百计的记载、图画和诗文表明这种鸥禽曾经频繁出现在中国境内,到李商隐的故乡及附近地区探寻这种鸟儿蛛丝马迹的鸟类学家却一再失望地空手而归。直到1871年的冬天,一位名叫罗伯特·斯汶霍欧洲探险家声称在厦门沿海地区看到了这种鸟类和它们的巢穴,并将它命名为“闲步鸥”,(Saunter’s gull)。13年之后,又有一名法国探险家自称在俄罗斯的贝加尔湖附近两次见到它。遗憾的是,打那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黑嘴鸥成功的避过了全世界鸟类学家和探索者的热切搜寻,没有任何人知道这种鸟类的栖息地、习性和繁殖规律。事情终于发生转机是在1988年春天,到中国江苏省盐城的沿海沼泽地研究水鸟的施泽荣带回了黑嘴鸥及其蛋和巢的标本。他的发现,无疑是20世纪鸟类学研究史上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历时几个世纪,搜寻黑嘴鸥繁殖地的艰苦历程终告结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2017.11.27拍摄于潮阳区棉北街道</p><p class="ql-block">黑脸琵鹭(学名:Platalea minor)-鹳形目-鹮科,因其扁平如汤匙状的长嘴与中国乐器中的琵琶极为相似,因而得名;平时栖息在苇丛、近浅水具有低树的沼泽间 亦因其姿态优雅,又被称为“黑面天使”;越冬期栖息于沿海滩涂、河口、沼泽以及内陆湖泊的浅水湖滩,以小鱼及水生动物为食,觅食、休息、睡眠多集群活动。黑面琵鹭数量稀少,存世约3000只,属全球濒危物种类别之一。分布于朝鲜半岛西部岛屿和中国东北、贵州、湖南、浙江、台湾、福建、广东和海南。国家一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2020.11.20拍摄于澄海莲下镇韩江出海口</p><p class="ql-block">彩鹮(学名:Plegadis falcinellus)-鹳形目-鹮科、体长约60厘米,身体深栗色带闪光,羽毛具绿色及紫色光泽,主要栖息在温暖的河湖及沼泽附近,有时也会到稻田中活动活动。它们性喜群居,而且经常与其他的一些鹮类、鹭类集聚在一起活动。主要以水生昆虫、昆虫幼虫、虾、甲壳类、软体动物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分布于欧洲南部、亚洲、非洲、美洲中部,曾经在中国绝迹,近年偶见于长江下游及东南部、广东、云南、香港及海南岛等地的湖泊周围。国家一级保护鸟类</p> <p class="ql-block">2017.12.26拍摄于潮南区练江口</p><p class="ql-block">东方白鹳-鹳形目-鹳科,体型较大约110-130厘米。种群数量稀少,2009年全世界约有3000只,目前无更新资料),主食小鱼、蛙、昆虫,常在沼泽、湿地涉水觅食,性宁静机警,飞行或步行缓慢,分布于俄罗斯东南部和中国东北,迁徙时偶尔到广东越冬,世界性濒危,国家一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2021.6.10拍摄于澄海莲下镇韩江出海口</p><p class="ql-block">小青脚鹬(学名:Tringa guttifer)-鸻形目-鹬科,全长约30厘米。繁殖期主要栖息于稀疏的落叶松林中的沼泽、水塘和湿地上,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海边沙滩、开阔而平坦的泥地、河口沙洲和沿海沼泽地带。主要以水生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小型鱼类为食。性情胆小而机警,稍有惊动即刻起飞。 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繁殖于俄罗斯东部,越冬于印度、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2022.1.28拍摄于澄海区隆都镇韩江</p><p class="ql-block">白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极危动物</p> <p class="ql-block">2018.2.6拍摄于潮阳区河溪镇鸟类保护区</p><p class="ql-block">紫水鸡(学名:Porphyrio porphyrio)鹤形目-秧鸡科,中型涉禽,体长约44厘米。跗蹠和趾长而有力,暗红色;能用脚趾抓住和操纵食物,这在秧鸡科中很特殊。两性同型,体羽大都为紫色或蓝色,尾下覆羽白色,翅和胸蓝绿色。栖息于江河、湖泊周围的沼泽地和芦苇丛中。以昆虫、软体动物、水草等为食。19世纪中叶,英国鸟类学家 Robert Swinhoe 于1866 和1868 年两度发表在Ibis 上关于在厦门集美记录到紫水鸡,并以新种进行描述报告,并将厦门定为紫水鸡华南亚种的模式产地。然而,一百多年过去,此厦门紫水鸡分布记录,连同其后在广东出现的零星不确定的记录,一直未能得到中国鸟类界的认同,黑背紫水鸡是否依然存在成了悬念,1997年摄鸟人在汕尾发现了它们的踪迹,后来潮州、汕头、厦门也陆续发现了这种世界最美水鸟。 这是我最喜欢的鸟类,也是和我最有缘的鸟类,我总共发现了三处生存点,其中一处后来给农户开发毁掉,另两处我和几位鸟友共同出资,跟农户合作保护,希望这种高贵优雅的鸟类不会再次消失,乃至灭绝。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 白鹇(学名Lophura nycthemera beaulieui Delacour)-鸡形目-雉科,雄鸟全长100-119厘米,雌鸟58-67厘米,雄鸟上体白色并具黑色纹,下体黑色,头顶具黑色长羽冠,尾白而长;雌鸟体型较小,以橄榄褐色为主,白鹇成对或成3-6只的小群活动,冬季有时集群个体多达16-17只。由一只强壮的雄鸟和若干成年雌鸟、不太强壮或年龄不大的雄鸟以及幼鸟组成,群体内有严格的等级关系。每当春季繁殖期之前,总会有发生激烈的争斗,性机警,胆小怕人。栖息于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及马尾松林。 杂食性鸟类,主要以植物的嫩叶、幼芽、花、茎、浆果、种子以及苔藓等为食,也吃鳞翅目昆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广东省省鸟,清代五品文官官服上的鸟图像就是白鹇。分布于中国华南、华中及西南地区,东南亚 <p class="ql-block">2020.5.23拍摄于濠江区中海度假村</p><p class="ql-block">栗喉蜂虎(学名:Merops philippinus)-佛法僧目-蜂虎科,体长约30厘米,有热带鸟类羽毛艳丽的特征:喉部是栗红色的,黑色的过眼纹,翅膀和背部是绿色的,尾翼是蓝色的,飞行时翅膀下面的羽毛是橙黄色的,在阳光的照射下,它们全身闪烁着金属般的艳丽光泽,有人将它称之为中国最美丽的鸟之一。飞行技术高超,能在空中做出急速飞行、滑翔、悬停、急速回转和仰俯等高难度动作。以蜻蜓、蝴蝶、蜜蜂、甲虫、苍蝇等为主要食物,主要生活在东南亚一带,中国只有云南的局部地区、海南岛、香港和广东、福建的部分沿海地区有分布。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 湿地之殇-榕江南岸,曾经的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现在都是大面积的水产养殖,剩下三片荒废多年的碱水田,成了水鸟们繁殖生活的湿地乐园,我在这里拍摄到了紫水鸡、水雉、小鸦鹃、白腹鹞、黑翅鸢等多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从去年至今,这三片湿地已经相继开发殆尽,变为了盐碱地低产水稻种植区,面积辽阔的榕江南岸已经很难找到适合鸟儿生存的环境了 天罗地网-广东人爱吃野味,捕猎野生动物犯罪行为屡禁不止,2017年开始,汕头有多位摄影爱好者和动物爱好者加入了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两年多时间,我们协助相关部门,在粤东三市,拆除了上千条捕鸟网,拯救了以万为单位的美丽精灵!如果发现捕鸟的不法行为,请联系我们或汕头森林公安88667777 <h3>林鹬-绝望的眼神-看着鸟儿的眼神!我选择立即报案,然后用剪刀小心翼翼的把紧缠在鸟儿身上的细丝剪除,当它从我手心飞起来的时候,一股幸福感涌上心头!半个多小时后,汕头市森林公安联系的镇、村干部来到现场清拆鸟网,并表示以后会多巡查。)</h3> <p class="ql-block">死不瞑目的草鹭</p> 太阳初升,韩江出海口,大群的鸥鸟迎着朝阳飞舞,开始一天忙碌的捕鱼觅食 鹊鹞(学名:Circus melanoleucos)-隼形目-鹰科,中型猛禽约44厘米,站立时外形像喜鹊,所以得名。雄鸟飞翔时,翼尖、头部至背部为黑色,甚为醒目。习性在开阔原野、沼泽地带、芦苇地及稻田的上空低空滑翔。主要以小鸟、鼠类、林蛙、蜥蜴、蛇、昆虫等小型动物为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分布范围:繁殖于东北亚,冬季南迁至东南亚、菲律宾及北婆罗洲。 <p class="ql-block">2022.1.20拍摄于潮阳区海门</p><p class="ql-block">普通鵟(学名:Buteo buteo)-隼形目-鹰科,属中型猛禽,体长约59厘米。体色变化较大,</p><p class="ql-block">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从海拔400米的山脚阔叶林到2000米的混交林和针叶林地带均有分布,常见在开阔平原、荒漠、旷野、开垦的耕作区、林缘草地和村庄上空盘旋翱翔。以森林鼠类为食。分布于欧亚大陆,往东到远东、朝鲜和日本;越冬在繁殖地南部,最南可到南非和马来半岛。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2020.7.19拍摄于潮阳区西山森林公园蛇雕-隼形目-鹰科,大中型猛禽,体型约70厘米,羽毛非常漂亮,栖息在深山密林,喜在林缘活动,主要以蛇类为食,也吃蛙、鼠、蜥蜴、小鸟、甲壳类动物,喜欢站在高处或空中盘旋,发现目标后悄然落下用双爪捕猎,主要分布于中国、印度、东南亚。蛇雕的脚部覆盖着坚硬的鳞片,宽大的翅膀、丰富的羽毛,可以抵挡毒蛇的攻击。迦楼罗-金翅大鹏王(佛教引进中国并翻译过来时把迦楼罗金翅鸟和鲲鹏混淆了)以龙族(其实是那迦蛇族,无爪)为食。珍稀少见,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19.12.9拍摄于澄海莲下镇韩江出海口</p><p class="ql-block">红隼-隼形目-隼科,体型约33厘米,是隼科的中小型猛禽之一。扇翅节奏快;飞行快速,善于在飞行中追捕猎物 好比空中猛禽轰炸机。常见栖息于山地和旷野中,多单个或成对活动,飞行较高。以猎食时有翱翔习性而著名。吃大型昆虫、雉类以及小哺乳动物。呈现两性色型差异,雄鸟的颜色更鲜艳。分布范围很广,非洲、古北界、印度及中国;越冬于菲律宾及东南亚。甚常见留鸟及季候鸟,除干旱沙漠外遍及各地。是比利时的国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p> <p class="ql-block">2020.12.15拍摄于潮阳区西胪湿地</p><p class="ql-block">黑翅鸢-隼形目-鹰科,小型猛禽,体长约33cm。常在空中翱翔,间或进行滑翔、悬停。白天常见停息在大树树梢或电线杆上,当有小鸟和昆虫飞过时,才突然猛冲过去扑食。飞翔的高度较低,采用盘旋、翱翔、悬停等方式。一般单独活动,活动在白天,多在早晨和黄昏进行。主要以田间的鼠类、昆虫、小鸟、野兔、昆虫和爬行动物等为食。分布于亚洲大部、南欧、非洲。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2018.3.13拍摄于潮阳东山</p><p class="ql-block">黑耳鸢(学名:Milvus migrans lineatus)隼形目-鹰科,体型略大的猛禽,常见的老鹰,体长约65厘米,一般栖息于开阔的平原、草地、荒原和低山丘陵地带,也常在城郊、村庄、田野、港湾、湖泊上空活动,以小鸟、鼠类、蛇、蛙、野兔、鱼、蜥蜴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偶尔也吃家禽和腐尸,是大自然中的清道夫。广泛分布于亚洲北部至日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p> <p class="ql-block">2019.10.26拍摄于澄海莲下镇韩江出海口</p><p class="ql-block">鹗(鱼鹰)-隼形目-鹗科鹗属仅有的一种鸟类动物。体长1.5-1.7米,体重1-2千克 活动于水库、湖泊、溪流、河川、鱼塘、海边等水域环境,主要以鱼类为食。可以潜水捕食多种鱼类,有时也捕食蛙、蜥蜴、小型鸟类等其他小型陆栖动物。常在天气晴朗之日,盘旋于水面上空,定点后俯冲而下,再将捕获的鱼带至岩石、电杆、树上等地方享用。 除了南极和北极,亚洲、北美洲等各大洲均有分布。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广东为冬候鸟,海南为留鸟,数量稀少.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2020.3.25拍摄于澄海莲下镇韩江出海口</p><p class="ql-block">白腹鹞-隼形目-鹰科,又名东方沼泽鹞,体形约50厘米,通常栖息于沼泽低湿地带的芦苇丛。喜成对活动,有时也三四只集群活动。主要以蛙类、小鸟、蚱蜢、蝼蛄等为食,也盗食其它鸟类的卵和幼雏。繁殖于东亚,越冬至东南亚,世界濒危物种,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2019.10.26拍摄于澄海莲下镇韩江出海口</p><p class="ql-block">游隼(学名:Falco peregrinus)-隼形目-隼科,中型猛禽,体长41-50厘米。翅长而尖,常在鼓翼飞翔时穿插着滑翔,也常在空中翱翔,主要捕食野鸭、鸥、鸠鸽类、乌鸦和鸡类等中小型鸟类,偶尔也捕食鼠类和野兔等小型哺乳动物。性情凶猛,即使比其体形大很多的金雕、矛隼,狂等,也敢于进行攻击,主要栖息于山地、丘陵、半荒漠、沼泽与湖泊沿岸地带,也到开阔的农田、耕地和村屯附近活动。分布甚广,几乎遍布于世界各地。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安哥拉的国鸟。游隼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动物,俯冲时速最快可达到360公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2021.10.24拍摄于澄海莲下镇韩江出海口</p><p class="ql-block">红脚隼-隼形目-隼科,又叫青燕子、青鹰、红腿鹞子、蚂蚱鹰等,是小型猛禽,体长约26-39厘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俄罗斯。它是迁徙旅程最远的猛禽,单程为13 000-16 000公里。</p><p class="ql-block">多白天单独活动,飞翔时两翅快速煽动,间或进行一阵滑翔,也能通过两翅的快速煽动在空中作短暂的停留。主要以蝗虫、蚱蜢、蝼蛄、蠡斯、金龟子、蟋蟀、叩头虫等昆虫为食,有时也捕食小型鸟类、蜥蜴、石龙子、蛙、鼠类等小型脊椎动物,其中害虫占其食物的90%以上,在消灭害虫方面功绩卓著。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2019.5.3拍摄于濠江区中海度假村</p><p class="ql-block">小杓鹬(学名:Numenius borealis)-鸻形目-鹬科:体长约31厘米。栖息于沼泽湿地、水田及近水的岸边,附近的湖边、河岸、沼泽及草地上活动、觅食,也出现在开阔的火烧迹地和砍伐后的落叶松林地上,迁徙时常集成大群。于极北地区繁殖。分布地带:亚洲、大洋洲,国内分布于东部沿海各省。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2020.8.5拍摄于潮阳区东山</p><p class="ql-block">小鸦鹃(学名:Centropus bengalensis)-鹃形目-杜鹃科,体长约40厘米,外形似褐翅鸦鹃,通体黑色,肩和翅栗色,但体型较褐翅鸦鹃小,且翼下覆羽为红褐色或栗色。小鸦鹃为留鸟,通常栖息于草地、灌木丛和矮树丛地带,喜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以昆虫和小型动物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小鸦鹃分布于南亚、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p> <p class="ql-block">2018.3.15拍摄于惠来田心湾</p><p class="ql-block">岩鹭-鹳形目-鹭科,体型较大约60-70厘米,引孤独好静,喜欢栖息在海岛或海岸岩石上,栖息于海边,一般单独或集成小群活动。主要以鱼类、虾、蟹、甲壳类、昆虫和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在岩棚上产卵。巢筑于小岛大砾石下的石堆上。分布于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中国台湾、香港、海南、广东、福建、浙江等地。濒危珍稀鸟类。南澳云澳镇一直有几只岩鹭活动,吸引着全国鸟人前往朝圣,2018年初我在惠来一个游人颇多的小渔村的海滩上发现了它们的踪迹,这个地方已经成为全国最佳的岩鹭拍摄点,我们交待了收停车费的大叔和认识的水产批发老板帮忙保护这些宝贝。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2020.1.9拍摄于澄海莲下凤洲湿地</p><p class="ql-block">蓝喉歌鸲(学名:Luscinia svecica)-雀形目-鹟科,大小和麻雀相似,约12厘米,声音悦耳动听,栖息于灌丛或芦苇丛中。性情隐怯,常在地下作短距离奔驰,稍停,不时地扭动尾羽或将尾羽展开。主要以昆虫、蠕虫等为食,也吃植物种子等。营巢于灌丛、草丛中的地面上。分布于中国大部,以及欧洲、非洲北部、俄罗斯、阿拉斯加西部、亚洲中部、伊朗、印度和亚洲东南部等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2019.11.10拍摄于龙湖区新安</p><p class="ql-block">小天鹅(学名:Cygnus columbianus)-雁形目-鸭科,大型水禽,体重可达千克,体长高至135厘米。全身洁白,嘴端黑色,嘴基黄色,外形和大天鹅非常相似,但体型明显较大天鹅小,小天鹅在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开阔的湖泊、水塘、沼泽、水流缓慢的河流和邻近的苔原低地和苔原沼泽地上。冬季主要栖息在多芦苇、蒲草和其他水生植物的大型湖泊、水库、水塘与河湾等地方,也出现在湿草地和水淹平原、沼泽、海滩及河口地带。有时甚至出现在农田原野</p><p class="ql-block">主要以水生植物的叶、根、茎和种子等为食,也吃少量螺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和其他小型水生动物,有时还吃农作物的种子、幼苗和粮食。小天鹅6-7月间在北极苔原带繁殖,配偶为一雄一雌制,雄鸟和雌鸟配对以后就固定下来。主要分布于北欧及亚洲北部,在欧洲、中亚、中国及日本越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2021.11.13拍摄于澄海区莲下凤洲湿地</p><p class="ql-block">鸿雁(学名:Anser cygnoides)-雁形目-鸭科,大型水禽,体长90厘米左右,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和平原草地上的湖泊、水塘、河流、沼泽及其附近地区。以各种草本植物的叶、芽、包括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芦苇、藻类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性喜结群,常成群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分布于西伯利亚南部、东亚、中国主要繁殖于黑龙江、吉林和内蒙,越冬在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江苏、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鸿雁是中国家鹅的祖先,因为人类的肆意捕杀,已经成为国际易危物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p> <p class="ql-block">2020.10.17拍摄于澄海莲下凤洲湿地</p><p class="ql-block">白额雁(学名:Anser albifrons)雁形目-鸭科,体长64-80厘米,飞行时双翼拍打用力,振翅频率高。脖子较长。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觅食多在白天,有迁徙的习性,迁飞距离也较远。喜群居,飞行时成有序的队列,有一字形、人字形等。为一夫一妻制,雌雄共同参与雏鸟的的养育。繁殖于西伯利亚北极海岸到白令海峡、北美洲极北部、欧洲西部及格陵兰岛西部。越冬在中国、北美洲、墨西哥、里海、黑海、地中海、中亚、印度、缅甸、日本、朝鲜。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2020.10.22拍摄于龙湖区东海岸</p><p class="ql-block">豆雁、短嘴豆雁</p> <p class="ql-block">2021.5.20拍摄于澄海莲下镇韩江出海口</p><p class="ql-block">大凤头燕鸥(学名:Sterna bergiii)-鸻形目-鸥科,体长约45厘米,具羽冠,嘴上色彩有别于其他燕鸥,栖息于海岸和海岛岩石、悬崖、沙滩和海洋上。常成群活动。频繁的在海面上空飞翔。结群,涉禽,擅长俯冲潜水,但多不常游泳。主要以鱼类为食。也吃甲壳类、软体动物和其它海洋无脊椎动物。觅食主要在水面。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地区、非洲、澳洲以及印度洋和南太平洋中的岛屿。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2022.1.8拍摄于澄海区莲下镇</p><p class="ql-block">白琵鹭-鹳形目-鹮科,大型涉禽,体型约85厘米,比更珍稀的黑脸琵鹭稍大,脸部黑色面积小,栖息于沼泽地、河滩、苇塘等处,涉水啄食小型动物,有时也食水生植物;飞行时颈和脚伸直,交替地拍动翅膀和滑翔。常聚成大群繁殖,白琵鹭繁殖于欧亚大陆和非洲西南部的部分地区,在非洲,印度半岛,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和东南亚越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19.12.9拍摄于澄海莲下镇韩江出海口</p><p class="ql-block">白腰杓鹬-鸻形目-鹬科,体长约55厘米,似大杓鹬,区别在于腰和尾部较白,栖于水边沼泽地带及湿地草甸和稻田中。以甲壳类、软体动物、小鱼、昆虫、植物种子为食。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从英国往东一直到东西伯利亚,越冬于欧洲南部,南非、亚洲南部、印度、印度尼西亚和日本,远至澳大利亚,白腰杓鹬数量稀少,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p> <p class="ql-block">2020.5.26拍摄于澄海莲下镇韩江出海口</p><p class="ql-block">大杓鹬(学名: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鸻形目-鹬科,体型较大约63厘米。嘴甚长而下弯;比白腰杓鹬色深而褐色重,下背及尾褐色,下体皮黄。飞行时展现的翼下横纹不同于白腰杓鹬的白色。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带的河流。湖泊、芦苇沼泽、水塘,以及附近的湿草地和水稻田边,有时也出现于林中小溪边及附近开阔湿地。主要以甲壳类、软体动物、蠕形动物、昆虫和幼虫为食。有时也吃鱼类、爬行类和无尾两栖类等脊椎动物,繁殖于蒙古东部和东西伯利亚、堪察加半岛和萨哈林岛。越冬在菲律宾、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2021.6.8拍摄于澄海莲下镇韩江出海口</p><p class="ql-block">大滨鹬-鸻形目-鹬科,体型约27厘米,喜潮间滩涂及沙滩,常结大群活动。 迁徙季节集群分布于河口三角洲、海岸滩涂、水田、盐田和泻湖等。食物包括甲壳类、软体动物、螃蟹、昆虫等,越冬于地中海、非洲、东南亚、大洋洲国家,部分在中国广东沿海、海南岛和台湾越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2020.4.7拍摄于澄海莲下镇韩江出海口</p><p class="ql-block">翻石鹬-鸻形目-鹬科-体型23厘米-候鸟-大部分迁徙路线由北方的繁殖地至热带地区,大多数鹬科鸟类在觅食时,是将长长的嘴巴探进泥巴里,碰触到食物时再将其夹出。而翻石鹬却是鹬科成员中少数的例外:它们的嘴巴很短而且微微上翘,并不适合深深地插入土中;因此它们最常使用的觅食方式,就是翻开身边的石头,寻找躲在下面的猎物。平时喜欢栖息在潮间带、河口沼泽或是礁石海岸等湿地环境,以藏身其下的沙蚕、螃蟹等小动物为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19.7.21拍摄于潮阳区东山</p><p class="ql-block">褐翅鸦鹃(学名:Centropus sinensis)-鹃形目-鸦鹃科,中型鸟类,体长40-52cm,广泛分布于东亚、南亚、东南亚地区,栖息于1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的林缘灌丛、稀树草坡、河谷灌丛、草丛和芦苇丛中,单个或成对活动,善于隐蔽,飞行时急扑双翅,尾羽张开,上下摆动,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食,有时还吃一些杂草种子和果实等植物性食物。因为人类迷信它们的药用价值-红毛鸡酒,而数量大减。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2018.6.21拍摄于澄海区莲上镇东港水雉-鸻形目-水雉科:体长约58厘米,分布于中国南方、南亚次大陆及东南亚等地区。生活在热带及亚热带的开放性湿地中,主要为淡水湖沼。性活泼,善行走,善游泳和潜水,因其有细长的脚爪,能轻步行走于睡莲、荷花、菱角、芡实等浮叶植物上,且体态优美,羽色艳丽,被美称为“凌波仙子”。以昆虫、虾、软体动物、甲壳类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水生植物为食。云南和南部沿海、香港、台湾为留鸟,较北地区为夏候鸟,一雌多雄制,孵卵由雄鸟承担,在一个繁殖季节雌鸟有时可产卵10窝以上,分别由不同的雄鸟孵化,水雉雏鸟为早成鸟,出生后半小时左右即可行走,跟在亲鸟后面进行觅食活动,亲鸟带领雏鸟觅食并在雏鸟的周围守护,当危险临近时会发出急促的警戒声,有时甚至会故意吸引入侵者的注意,将入侵者引开(伟大的父爱),而雏鸟则乘机躲藏起来在芡实叶中。在睡莲、荷花、菱角等生境上生存的鸟卵和雏鸟面临着龟类、蛇类、鼠类的威胁,因缺少宁静的生存环境而濒临灭绝。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红喉歌鸲</p> 白胸翡翠-佛法僧目-翠鸟科-体型约27厘米,颜色鲜艳夺目,警觉怕人,主要捕食无脊椎动物:蟋蟀、蜗牛、蜘蛛、蝎子,也吃小鱼、小蛇、小蜥蜴,分布于欧亚大陆,非洲北部,东南亚 <p class="ql-block">董鸡</p> 暗绿绣眼鸟(学名:Zosterops japonicus)-雀形目-绣眼鸟科,体长约10厘米,上体绿色,眼周有一白色眼圈极为醒目。下体白色,颏、喉和尾下覆羽淡黄色。此鸟性活泼,在林间的树枝间敏捷地穿飞跳跃。鸣叫声似“滑儿,滑-儿,滑-儿”,婉转动听。非繁殖季节亦有集群之习性,冬季能达50-60只。多在南方,主要在阔叶林营巢,巢小而精致,为吊篮式,隐藏在浓密的枝叶间,不易发现。主要以昆虫和一些植物为食物。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br> 八哥(学名: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雀形目-椋鸟科,体长约26cm。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次生阔叶林、竹林和林缘疏林中。以蝗虫、蚱蜢、金龟子、蛇、毛虫、地老虎、蝇、虱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谷粒、植物果实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八哥在中国南方的种群数量较普遍,重要的农林益鸟,它能模仿其他鸟的鸣叫,也能模仿简单的人语,在国内广被人们笼养。 八声杜鹃-鹃形目-杜鹃科,布谷鸟,体型约21厘米,主食毛虫等鳞翅目昆虫,常整天鸣叫不息,阴雨天更甚,叫声尖锐、凄厉,故有哀鹃、雨鹃之名,八声杜鹃自己不筑巢和孵卵,通常将卵产于其他鸟类巢中,尤其是细小的长尾缝叶莺,杜鹃幼鸟孵化后会把其他鸟卵推出巢外,独自享用缝叶莺的喂养。主要分布于华南、印度东部、菲律宾等地。 <h3>白额燕鸥(学名:Sterna albifrons)-鸻形目-鸥科,全长约46cm。栖息于海岸、河口、沼泽。常集群活动,以鱼虾、水生昆虫为主食。为中国常见的夏季繁殖鸟。从东北至西南及华南沿海和海南以及内陆沿海的大部分地区均有繁殖。<br></h3> 白喉红臀鹎-雀形目-鹎科,体长18-23厘米,主要生活于森林、竹林以及开阔的乡间。白喉红臀鹎属留鸟,栖息地较固定,一般不做长距离飞行。多在相邻树木或树头间来回飞翔。晚上常成群栖息在一起,觅食时才开始分散,但彼此仍通过叫声保持松散的群。常呈3-5只或10多只的小群活动,有时亦与红耳鹎或黄臀鹎混群。性活泼、善鸣叫,或跳跃于枝头树枝间,或站在树上或灌木上引颈高歌,鸣声清脆响亮。食性较杂,属杂食性,植物性食物主要有浆果、榕果、核果、草莓、悬钩子、坚果、豌豆、紫浆果、洋海椒种子,以及花、叶和其他植物种子。动物性食物主要有甲虫、蚊、蚂蚁等鞘翅目、膜翅目、鳞翅目和直翅目昆虫。分布于中国、印度、东南亚。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普通翠鸟(学名:Alcedo atthis)-佛法僧目-翠鸟科,体长16-17厘米,</p><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单独或成对活动。性孤独,平时常独栖在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伺机猎食,食物以小鱼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啄食小型蛙类和少量水生植物。翠鸟扎入水中后,还能保持极佳的视力,因为它的眼睛进入水中后,能迅速调整水中因为光线造成的视角反差。所以捕鱼本领很强。</p><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分布于北非、欧亚大陆、日本、印度、马来半岛、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p> 白鹡鸰(学名:Motacilla alba)-雀形目-鹡鸰科,属小型鸣禽,全长约18厘米,体重23克,寿命10年。体羽为黑白二色。栖息于村落、河流、小溪、水塘等附近,在离水较近的耕地、草场等均可见到。经常成对活动或结小群活动。以昆虫为食。觅食时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昆虫。飞行时呈波浪式前进,停息时尾部不停上下摆动。繁殖期在3-7月,筑巢于屋顶、洞穴、石缝等处,巢由草茎、细根、树皮和枯叶构成,巢呈杯状。每窝产卵4-5枚。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地区,在中国有广泛分布。 白头鹎(学名:Pycnonotus sinensis)又名白头翁 、雀形目-鹎科,小型鸣禽,冬季北方鸟南迁为候鸟,台湾亚种于台湾为留鸟,平均寿命约10到15年。白头翁常见于东亚,台湾宜兰平原,中国大陆则是在长江南部的大多地区,以及香港,琉球群岛(八重山群岛,冲绳等),性活泼,不甚畏人。食昆虫,种子和水果,属杂食性,雄鸟胸部灰色较深,雌鸟浅淡,雄鸟枕部(后头部)白色极为清晰醒目。 14白胸翡翠-佛法僧目-翠鸟科-体型约27厘米,颜色鲜艳夺目,警觉怕人,主要捕食无脊椎动物:蟋蟀、蜗牛、蜘蛛、蝎子,也吃小鱼、小蛇、小蜥蜴,广泛分布世界各地。 <br> 白胸苦恶鸟(学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鹤形目-秧鸡科:体长约32厘米,栖息于长有芦苇或杂草的沼泽地和有灌木的高草丛、竹丛、湿灌木、水稻田、甘蔗田中,以及河流、湖泊、灌渠和池塘边,也生活在人类住地附近,如林边、池塘或公园,在湖泊周围村落附近水域的水草中.性机警、隐蔽,白天在植物茂密处或水边草丛中活动。善于步行、奔跑及涉水,平时很少见其飞翔,受惊后多奔跑隐入草丛中或短距离飞行。发情期和繁殖期常彻夜鸣叫,鸣声似“苦恶、苦恶”,清晰嘹亮。杂食性,动物性食物有昆虫、蚂蚁、鲎虫、蜗牛、螺、鼠,蠕虫、软体动物、蜘蛛、小鱼等;也吃草籽和水生植物的嫩茎和根、谷物、植物种子和芦苇茎,繁殖栖息于亚洲南部的沼泽、池塘、沟渠和河岸,从印度、斯里兰卡横跨到中国南部和印度尼西亚。中国民间传说,是说这种鸟为一个苦媳妇所化,被恶家姑折磨虐待而死,化为怨鸟,所以叫起来总是“姑恶、姑恶”。苏东坡、陆放翁等人都有咏姑恶诗,可见宋朝已经有了这传说。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诗序曰:“姑恶,水禽,以其声得名。世传姑虐其妇,妇死所化。” 苏东坡诗云:“姑恶,姑恶,姑不要,妾命薄”。 斑姬啄木鸟(Picumnus innominatus),常单独活动,多在地上或树枝上觅食,较少像其它啄木鸟那样在树干攀缘,主要以蚂蚁、甲虫和其它昆虫为食。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常绿或落叶阔叶林中。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南亚、东南亚。 斑尾塍鹬(学名:Limosa lapponica)-鸻形目-鹬科,中等体型,长约37厘米。栖息在沼泽湿地及水域周围的湿草甸,主要以昆虫、软体动物为食。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冬季抵非洲和大洋洲,在中国为旅鸟。斑尾塍鹬保持着鸟类不间断飞行距离的世界纪录。这种涉禽能够在中途不降落进食情况下从澳大利亚一路飞往阿拉斯加,行程达到惊人的11677公里。<br> 斑文鸟(又称小纺织鸟,也是所谓放生最爱的观音鸟)-雀形目-文鸟科-体型很小约10厘米,主要以谷物和种子为食,喜欢群体活动,有时一棵树聚集上百只,中国,南亚,东南亚。<br> 斑鱼狗-佛法僧目-翠鸟科,体型约29厘米,栖息于河流湖泊旁边,多在水面到十几米空中来回飞翔,捕捉小鱼,虽分布广泛,但并不常见 ,欧亚大陆,非洲北部。 斑嘴鸭-雁形目-鸭科鸭属,大型鸭类,体型大小和绿头鸭相似,体长50-64厘米,体重1千克左右。雌雄羽色相似。嘴黑而嘴端黄且于繁殖期黄色嘴端顶尖有一黑点为本种特征。不同亚种翼镜为蓝色或绿色。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水库、海湾和沿海滩涂盐场等水域。鸭脚趾间有蹼,但很少潜水,游泳时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中觅食、戏水和求偶交配。喜欢干净,常在水中和陆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觉或休息时互相照看。以植物为主食,也吃无脊椎动物和甲壳动物。东亚,俄罗斯,不丹。 北红尾鸲(火燕)-雀形目-鸫科,体型小约14厘米,栖息于山地、森林、河谷、林缘,捕食多达50种昆虫,繁殖于俄罗斯东南至中国东北、蒙古、朝鲜,越冬至印度、东南亚、日本。<br> 彩鹬-鹳形目-彩鹬科,小型涉禽,体长25cm左右。彩鹬栖息于水塘、沼泽中,单独或成小群活动,以虾、蟹、螺、昆虫为食。彩鹬是特立独行的“性别角色反串”的少数鸟种之一,雌性不仅更漂亮,体格也更高大,体重也更重! 彩鹬是一妻多夫制,每到繁殖期,由雌鸟占域求偶。雌鸟依次与不同雄鸟交配后为他们各产一窝4或5只卵,然后雄鸟就开始独自孵卵了。雏鸟出壳后也由爸爸照顾,因而孩子们的长相都与爸爸相似。一旦遇到危险,和其他妈妈照顾的鸟儿一样,彩鹬爸爸也会把宝宝们护在翅膀和肚子下面,温暖又安全。因此彩鹬家庭里的孩子们都是在单亲爸爸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 主要分布于非洲、亚洲及澳大利亚的东部和北部。 苍鹭(拍摄自濠江区)-鹳形目-鹭科,体型约92厘米,在中国分布广泛,捕食小鱼、蛙类、小蜥蜴、昆虫等小动物,喜欢单独行动,行动悠哉缓慢,可以站着不动几个小时。<br> 草鹭-鹳形目-鹭科,高至一米的大型涉禽,全身灰色或棕色,颈长。多生活于沼泽、湖泊、稻田等地,常活动于水边。习性:喜稻田、芦苇地、湖泊及溪流。性孤僻,常单独在有芦苇的浅水中,低歪着头伺机捕鱼及其他食物。飞行时振翅显缓慢而沉重。分布于印度、伊朗、欧洲南部、非洲、马达加斯加岛及中国华东、华中、华南、海南岛及台湾低地。 因为生存环境的破坏和人类的捕杀,已属罕见鸟种。 叉尾太阳鸟-雀形目-太阳鸟科,体型约9厘米,跟红头长尾山雀均属中国最小鸟类,飞行技术高超,以花蜜为主食,兼吃飞虫和蜘蛛,也吃植物种子,鸣声婉转动听,悦耳而富节奏,有如金属铿锵之音 。 橙腹叶鹎(Chloropsis hardwickii)-雀形目-叶鹎科,体长约20厘米,雌雄羽色区别,喜亚热带阔叶林,栖于森林各层,性活跃,主要以昆虫为食,吸食花蜜,也吃部分植物果实和种子。中国分布于南方各省,国外于喜马拉雅山脉、东南亚 池鹭-鹳形目-鹭科,典型涉禽类,体长约47厘米,通常无声,争吵时发出低沉的呱呱叫声。栖息于稻田、池塘、沼泽、喜单只或3-5只结小群在水田或沼泽地中觅食,性不甚畏人。食性以鱼类、蛙、昆虫为主,幼雏与成鸟的食物成分相类似。 赤红山椒鸟-雀形目-山椒鸟科,体长约19厘米,雄鸟红色,雌鸟黄色一般生活于海拔约2100米以下的山地和平原的雨林、季雨林、次生阔叶林以及也见于松林、稀树草地或开垦的耕地。主要以昆虫为食,所吃食物亦主要为甲虫、蝗虫、铜绿金龟甲、蝽象、蝉等昆虫,偶尔也吃少量植物种子。分布于印度沿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云南、福建、湖南、广西、广东、海南等地。 大白鹭(学名:Ardea alba)-鹳形目-鹭科,体长约90厘米,大中型涉禽,栖息于海滨、水田、湖泊、红树林及其他湿地。常见与其他鹭类及鸬鹚等混在一起。大白鹭只在白天活动,步行时颈劲收缩成 S形;飞时颈亦如此,脚向后伸直,超过尾部。以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以及小鱼、蛙、蝌蚪和蜥蜴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主要在水边浅水处涉水觅食,也常在水域附近草地上慢慢行走,边走边啄食。分布于全球温带地区。 戴胜(学名:Upupa epops)-佛法僧目-戴胜科,32厘米,头顶有醒目的羽冠,平时褶叠倒伏不显,直竖时像一把打开的折扇,随同鸣叫时起时伏。嘴细长往下弯曲。栖息在开阔的田园、园林、郊野的树干上,是有名的食虫鸟,大量捕食金针虫,蝼蛄、行军虫、步行虫和天牛幼虫等害虫.在保护森林和农田方面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戴胜鸟用嘴在地面翻动寻找食物。飞行呈大波浪状,体态轻盈,颇为壮观。若遇敌害,它有一手绝招,从尾脂腺分泌出一种黑褐色油状液,气味极其恶臭,定使来犯者掩鼻而逃。多单独或成对活动。常在地面上慢步行走,边走边觅食。 <br> 东方鸻-鹳形目-鸻科,中小型涉禽。体长约24厘米,迁徙性鸟类,具有极强的飞行能力。通常沿海岸线、河道迁徙。生活环境多与湿地有关,离不开水。食物以甲壳虫等昆虫,栖息于海滨、岛屿、河滩、湖泊、池塘、沼泽、水田、盐湖等湿地之中。分布于世界各地,蒙古及中国北方,不常见。<br><br> 反嘴鹬-鹳形目-鸻科-体型较大43厘米-候鸟,它在沼泽中行走,嘴晃动镰刀一样向上弯曲,主要吃水里的昆虫、小鱼、贝类和两栖动物。一般在聚集地繁育。<br> 凤头麦鸡(学名:Vanellus vanellus):鸻形目-鸻科,中型涉禽,体长29-34厘米,在中国北部为夏候鸟,南方为冬候鸟,常成群活动,。善飞行,常在空中上下翻飞,飞行速度较慢,两翅迟缓地扇动,飞行高度亦不高。有时亦栖息于水边或草地上,当人接近时,伸颈注视,发现有危险则立即起飞。主要吃甲虫、鞘翅目、鳞翅目昆虫、金花虫、天牛幼虫、蚂蚁、石蛾、蝼蛄等昆虫和幼虫,也吃虾、蜗牛、螺、蚯蚓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大量杂草种子及植物嫩叶。栖息地通常在湿地、水塘、水渠,沼泽等,有时也远离水域,如农田、旱草地和高原地区。食蝗虫、蛙类、小型无脊椎动物、植物种子等。<br> 须浮鸥-鸻形目-鸥科,体型约25厘米,以小鱼、小虾、水生昆虫为食,栖息在湖泊、水库、河口、海岸,成群活动,季候鸟,分布广泛,飞行快速有力。 <br> 海南蓝仙鹟(Cyornis hainanus) 雀形目-鹟科,体长约15厘米。喜低地常绿林的中高层。常单独或成对,偶尔亦见3~5只在一起活动和觅食,叫声甜美悦耳,主要以甲虫、象甲、鳞翅目幼虫、蚂蚁等昆虫为食。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和海南岛,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br> 黑翅长脚鹬(学名:Himantopus himantopus)(又名红腿娘子、高跷鸻)-鹳形目-鸻科,修长的黑白色涉禽。体长约37厘米。特征为细长的嘴黑色,两翼黑,长长的腿红色,体羽白。颈背具黑色斑块。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中的湖泊、浅水塘和沼泽地带。非繁殖期也出现于河流浅滩、水稻田、鱼塘和海岸附近之淡水或盐水水塘和沼泽地带。常单独、成对或成小群在浅水中或沼泽地上活动,主要以软体动物、虾、甲壳类、环节动物、昆虫、昆虫幼虫,以及小鱼和蝌蚪等动物性食物为食。繁殖期为5-7月,每窝产卵4枚。繁殖于欧洲东南部、塔吉克斯坦和中亚国家,越冬于非洲和东南亚,偶尔到日本。 黑喉石鵖(学名:Saxicola torquata)-雀形目-鹟科,体型约14厘米,雌雄羽生不同,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一般巢营于林缘草甸中的小树或灌木下的塔头苔草丛中或倒木树洞中,主要以昆虫为食,也食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栖息于低山、丘陵、平原、草地、沼泽、田间灌丛、旷野以及湖泊与河流沿岸附近灌丛草地,遍布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等地。<br><br> 黑卷尾(学名:Dicrurus macrocercus)-雀形目-卷尾科,全长约30cm。通体黑色,上体、胸部及尾羽具辉蓝色光泽。尾长为深凹形,最外侧一对尾羽向外上方卷曲。栖息活动于开阔地区,繁殖期有非常强的领域行为,性凶猛,非繁殖期喜结群打斗。主要取食昆虫。平时栖息在山麓或沿溪的树顶上,在开阔地常落在电线上,也经常和牛在一起,常成对或集成小群活动,动作敏捷,边飞边叫。主要从空中捕食飞虫,主要以夜蛾、蝽象、蚂蚁、蝼蛄、蝗虫等害虫为食。分布范围是伊朗至印度、中国、东南亚、爪哇及巴厘岛。<br> 黑脸噪鹛(学名:Garrulax perspicillatus)-雀形目-画眉科:中型鸟类,体长27-32cm。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地灌丛与竹丛中,也出入于庭院、人工松柏林、农田地边和村寨附近的疏林和灌丛内。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有时和白颊噪鹛混群。属杂食性,但主要以昆主为主,也吃其他无脊椎动物、植物果实、种子和部分农作物。分布于越南北部和中国多地。 黑领椋鸟(学名:Sturnus nigricollis)-雀形目-椋鸟科:一种大型椋鸟,体长27-29cm。主要栖息于山脚平原、草地、农田、灌丛、荒地、草坡等开阔地带。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以甲虫、鳞翅目幼虫、蝗虫等昆虫为食,也吃蚯蚓、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果实与种子等。 均为留鸟。分布于中国、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和中南半岛等地。 黑水鸡(学名:Gallinula chloropus)-鹤形目-秧鸡科:中型涉禽,体长约31厘米。栖息于灌木丛,蒲草,苇丛,以水草,小鱼虾,水生昆虫等为食。部分夏候鸟,部分留鸟。长江以北主要为夏候鸟,长江以南多为留鸟。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善游泳和潜水,活动于临近芦苇和水草边的开阔深水面上,除非在危急情况下一般不起飞,特别是不做远距离飞行,飞行速度缓慢,也飞得不高。常见,广布于除大洋洲以外的世界各地。 黑尾塍鹬(学名:Limosa limosa)-鸻形目-鹬科:中型涉禽,体长约42厘米.栖息于平原草地和森林平原地带的沼泽、湿地、湖边和附近的草地与低湿地上。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冬季有时偶尔也集成大群。主要以水生和陆生昆虫、昆虫幼虫、甲壳类和软体动物为食。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越冬于南非、印度、中南半岛国家,往南到澳大利亚。在中国主要为旅鸟。 红耳鹎(学名:Pycnonotus jocosus)-雀形目-鹎科:体长约20厘米,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丘陵地带的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等森林中,性活泼,整天多数时候都在乔木树冠层或灌丛中活动和觅食。善鸣叫,鸣声轻快悦耳,杂食性,但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常见啄食树木和灌木种子、果实、花和草子,尤其是榕树、棠李、石楠、蓝靛等树木和灌木果实。动物性食物主要为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和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分布于我国西藏东南部、云南南部、贵州南部、广西西南部、广东,以及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和中南半岛等地。 <br> 黑尾鸥-鸻形目-鸥科,中型海鸥,身长大概45厘米,孵化后需要四年才羽翼丰满成长为成鸟。会发出像猫叫的哀怨叫声,所以在日本被称作“海猫”,在韩国则为“猫鸥”。黑尾鸥的主要食物为细小的鱼类、软体动物、甲壳类海洋生物及其内脏。它们经常跟着船只觅食,也会从其他海鸟偷取食物。分布于东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和韩国,也会到阿拉斯加至北美洲东北部分一带漂泊。<br> 红腹滨鹬(学名:Calidris canutus)鸻形目-鹬科,体长25厘米,红腹滨鹬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性胆小,见人很远即飞,主要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也吃部分植物嫩芽和种子与果实。<br>红腹滨鹬繁殖于环北极地区,属长距离迁徙鸟类,,越冬于北海、西非、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和南美洲。 <h3>红颈瓣蹼鹬(学名:Phalaropus lobatus)-鸻形目-鹬科体长约20厘米,喜成群,特别是迁徙和越冬期间,常集成大群,善游泳,常在浅水处水面不断地旋转打圈,捕食被激起的浮游生物和昆虫。主要以水生昆虫、昆虫幼虫、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无脊椎动物为食。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非洲、北美洲、大洋洲,保护等级为低危。</h3> <h3>红颈滨鹬-鸻形目-鹬科-体型小约15厘米,以昆虫、蠕虫、甲壳类、软体动物为食,候鸟,繁殖于西伯利亚,越冬至东南亚、澳大利亚。<br></h3> 红头长尾山雀-雀形目-山雀属,小熊猫、姆指姑娘 .中国最小的鸟类,体长约10厘米,而身体只有5厘米。是一种山林留鸟,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和灌木林间,也见于果园、茶园等人类居住地附近的小林内,以昆虫为食,在植物保护中很有意义。<br> 红尾伯劳-雀形目-伯劳科,比棕色背伯劳小巧、少见,体型约20厘米,鸣啭悦耳、音调多变,是著名的歌鸟,捕食多种害虫,繁殖于东亚,越冬远至印度、东南亚、新几内亚。<br> 红胸田鸡(学名:Porzana fusca)-鹤形目-秧鸡科,小型涉禽,体长19-23 cm。栖息于沼泽、湖滨与河岸草丛与灌丛、水塘、水稻田和沿海滩涂。主要以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和水生植物叶、芽、种子为食。常在黎明、黄昏和夜间活动,白天隐藏在灌丛与草丛中。性胆小,善奔跑和藏匿、飞行。因为人类的捕杀,已经较为少见。<br><br> 红嘴巨鸥-鸥形目-鸥科,大型水鸟,体长47~55厘米。主要栖息于海岸沙滩、平坦泥地、岛屿和沿海沼泽地带。常成小群在一起营巢,主要以小鱼为食。也吃甲壳类等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有时也吃雏鸟、鸟卵和小鸟。觅食主要在水面上空盘旋、翱翔,两翅频频煽动停息于空中,然后突然落下,潜入水中捕食。全球均有分布,中国主要在沿海地区。<br> 红嘴蓝鹊(学名:Urocissa erythrorhyncha)-雀形目-鸦科,体长(不包括尾羽)较大约55厘米。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嘈吵叫声和哨声。常见并广泛分布于林缘地带、灌丛甚至村庄。性喧闹,结小群活动,红嘴蓝鹊是鸦族的近亲,都有荤素兼容的食性,主要以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植物果实、种子和玉米、小麦等农作物,食性较杂。有时还会凶悍地侵入其他鸟类的巢内,攻击残食幼雏和鸟卵。每年的3月至5月是红嘴蓝鹊的繁殖期,在此期间,亲鸟护巢性极强,性情十分凶悍,人若接近其巢区,则啼叫飞舞不止,甚至对人体进行攻击,会主动围攻猛禽。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东北部、中国、缅甸及印度支那均有分布。 红嘴鸥-鸻形目-鸥科,体长37-43厘米,翼展94-105厘米,体重225-350克,寿命32年。红嘴鸥数量大,喜集群,在世界的许多沿海港口、湖泊都可看到。一般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海湾。繁殖于中国西北部的天山西部地区及东北部的湿地。在中国东部及北纬32度以南所有湖泊、河流及沿海地带越冬。主食是鱼、虾、昆虫、水生植物和人类丢弃的食物残渣。 <br> 环颈鸻(学名:Charadrius alexandrinus)-鸻形目-鸻科,体长约16厘米。属中小型涉禽。迁徙性鸟类,具有极强的飞行能力。通常沿海岸线、河道迁徙。栖息于海滨、岛屿、河滩、湖泊、池塘、沼泽、水田、盐湖等湿地之中。以蠕虫、昆虫、软体动物为食,兼食植物种子、植物碎片。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等许多国家。<br> 环颈雉(学名:Phasianus colchicus)鸡形的目-雉科,俗名雉鸡、野鸡、山鸡,雄鸟体长约85厘米,眉纹白色,颈部下方有一圈显著白色环纹,因而得名。足后具有革质距,可用作攻击敌人的武器。为我国雉科中分布最广的鸟。栖息于中、低山丘陵的灌丛、竹丛或草丛中。善于奔跑,飞行快速而有力。夏季繁殖期,可上迁高山坡处,冬季迁至山脚草原及田野间。喜食谷类,浆果、种子和昆虫。野生雄鸡羽色鲜艳,而人工养殖的羽色暗淡。环颈雉分布于欧洲东南部、蒙古、朝鲜、俄罗斯东南部、中国、越南北部、缅甸北部等地。我国各地多有分布。<br> <h3>坚强的环颈雉母亲,失去了右眼,带着一群幼鸟觅食,练习适应危险的世界</h3> 黄腹山鹪莺(学名:Prinia flaviventris)雀形目-扇尾莺科,体长约13cm,褐色虹膜,上嘴黑色至主要以甲虫、蚂蚁等鞘翅目、膜翅目、鳞翅目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少量杂草种子。<br>常栖于芦苇沼泽、高草地及灌丛。甚惧生,藏匿于高草或芦苇中,仅在鸣叫时栖于高杆。扑翼时发出清脆声响。巴基斯坦至中国南方、东南亚及周围群岛。 黄鹡鸰(学名:Motacilla flava) -雀形目-鹡鸰科,体长约18厘米。喜稻田、沼泽边缘及草地。常结成甚大群,在牲口及水牛周围取食。主要以昆虫为食,多在地上捕食,有时亦见在空中飞行捕食。食物种类主要有蚁、蚋、浮尘子以及鞘翅目和鳞翅目昆虫等,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黄苇鳽(学名:Ixobrychus sinensis)-鹤形目-鹭科:体长约35厘米,中型涉禽。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富有水边植物的开阔水域中。尤其喜欢栖息在既有开阔明水面又有大片芦苇和蒲草等挺水植物的中小型湖泊、水库、水塘和沼泽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活动多在清晨和傍晚,也在晚间和白天活动。常沿沼泽地芦苇塘飞翔或在水边浅水处慢步涉水觅食。性甚机警,遇有干扰,立刻伫立不动,向上伸长头颈观望。主要以小鱼、虾、蛙、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通常无声。营巢于浅水处芦苇丛和蒲草丛中。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大洋洲、美国,中国大部分地区。<br> 黄腰柳莺-雀形目-鹟科,体型较小约9厘米,主要栖息于海拔2900米以下的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稀疏的阔叶林。迁徙期间常呈小群活动于林缘次生林、柳丛、道旁疏林灌丛中。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在树冠层中。性活泼、行动敏捷,常在树顶枝叶间跳来跳去寻觅食物,且常与黄眉柳莺(相似)混群活动,以昆虫为食,繁殖于亚洲北部,越冬远至华南、印度。<br> 灰斑鸻-鸻形目-鸻科,迁徙性鸟类,具有极强的飞行能力。通常沿海岸线、河道迁徙。栖息于海滨、岛屿、河滩、湖泊、池塘、沼泽、水田、盐湖等湿地之中,通常以小蟹、海贝为主,有时会吃一些小海鱼,以小群在潮间带沿海滩涂及沙滩取食。繁殖于全北界北部、北极圈繁殖,6-7月间在北极苔原草地的凹坑内营巢,越冬于热带及亚热带沿海地带。 常见冬候鸟于华南、海南岛、台湾和长江下游的沿海及河口地带。 <h3>灰背椋鸟(学名:Sturnus sinensis)-雀形目-椋鸟科,体长约19厘米,主要栖息于空旷地树上以及营巢于天然树洞、墙洞或裂缝中。吵嚷成群地在旷野及花园食无花果并取食于其他花期和结果期的树木。繁殖于中国南方及越南北部;冬季迁至东南亚、菲律宾及婆罗洲。<br></h3> 灰头鹀-雀形目-鹀科 广泛活动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平原和中高山地灰区,生活于山区的河谷溪流,平原灌丛和较稀疏的林地、耕地等环境中,常常结成小群活动,但是在繁殖季节会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分布于中国,俄罗斯,日本,朝鲜,缅甸,尼泊尔和印度。 杂食性,在中国吉林省早春和晚秋时以杂草子、植物果实和各种谷物为食,夏季繁殖期大量啄食鳞翅目昆虫的幼虫及其他昆虫。 灰胸竹鸡-鸡形目-雉科,体型约33厘米,栖息于竹林、灌从、草丛中,主要以植物种子为食,也吃多种有害昆虫,竹鸡叫声清脆,雄鸡生恬照性好动,中国南方特有品种。 火斑鸠(学名:Streptopelia tranquebarica)-鸽形目-鸠鸽科:体长约23厘米,主要以植物浆果、种子和果实为食,也吃稻谷、玉米、荞麦、小麦、高粱、油菜子等农作物种子,有时也吃白蚁、蛹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常成对或成群活动,有时亦与山斑鸿和珠颈斑鸠混群活动。喜欢栖息于电线上或高大的枯枝上。飞行甚快,栖息于开阔的平原、田野、村庄、果园和山麓疏林及宅旁竹林地带,也出现于低山丘陵和林缘地带。分布于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缅甸、中南半岛、菲律宾以及中国大陆的自华北以南各地、西抵四川、西藏、长江以北各地等地。<br> 矶鹬-鸻形目-丘鹬科,体型约20厘米,常在湖泊、池塘、河边觅食,主食昆虫,也吃小鱼、螺、蠕虫等,世界各地分布广泛。<br> 家燕(学名:Hirundo rustica)-雀形目-燕科:长约20厘米,飞行迅速如箭,能够急速变向,常可见到它们成对地停落在村落附近的田野和河岸的树枝上,在电杆和电线上,也常结队在田野、河滩飞行掠过。飞行时张着嘴捕食蝇、蚊等各种昆虫。鸣声尖锐而短促。冬季的时候会飞到南方过冬,到了春夏季又飞回到北方,而且因为燕子有很强的方向感,所以它能找到第一次筑巢的地方,因此每年它都会在秋冬季飞走离开,在春夏季飞回来,就像回家一样,因此叫家燕。喜欢栖息在人类居住的环境,和人类最亲近的鸟类,常在屋檐下筑巢,世界性分布。 金斑鸻-鸻形目-鸻科,体型约25厘米,栖息在池塘、河岸、沼泽边,以植物种子、软体动物、昆虫为食,繁殖于北俄罗斯、西伯利亚、阿拉斯加,长途跋涉越冬至东非、印度、东南亚、大洋洲等地 金翅雀(学名:Carduelis sinica)-雀形目-燕雀科,体长约13厘米,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草子和谷粒等农作物为食。栖息于于山脚下、丘陵或平原的高大树上、苗圃、公园和近人村寨的树丛中,分布于俄罗斯、日本、朝鲜以及中国大部分地区。<br> 金眶鸻-鸻形目-鸻科,体型约25厘米,栖息在池塘、河岸、沼泽边,以植物种子、软体动物、昆虫为食,繁殖于北俄罗斯、西伯利亚、阿拉斯加,长途跋涉越冬至东非、印度、东南亚、大洋洲等地。 栗背短脚鹎-雀形目-鹎科,体长约21厘米,羽色漂亮,主食植物种子,也吃昆虫,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区次生阔叶林、灌丛、茂密植丛,分布于华南和越南西北部。 栗耳鹀(学名:Emberiza jankowskii)-雀形目-鹀科,体长约16厘米,喜栖于低山区或半山区的河谷沿岸草甸, 森林湿地形成的湿草甸或草甸加杂稀疏的灌丛。繁殖期间多成对或单独活动,冬季成群。繁殖期间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此外也吃谷粒、草子和灌木果实等植物性食物。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西段至中国、蒙古东部及西伯利亚东部 蛎鹬(学名:Haematopus ostralegus) 体长:40~47厘米,沿岩石型海滩取食。食物为软体动物,用錾形嘴錾开。成小群活动。地理分布: 共4个亚种,繁殖于欧洲至西伯利亚,在非洲、西亚、南亚沿岸越冬。国内osculans亚种繁殖于东北地区及山东、新疆,越冬在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及台湾,粤东地区罕见 流苏鹬-鸻形目-鹬科,体型较大,约29厘米,两性异形。繁殖期雄鸟的头和颈有丰富的饰羽,个体间的颜色差异很大。栖息于冻原和平原草地上的湖泊与河流岸边,以及附近的沼泽和湿草地上。主要以甲虫、蟋蟀、蚯蚓、蠕虫等无脊椎动物为食。有时也吃少数植物种子。常边走边啄食。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西自英国、挪威、瑞典,往东到西伯利亚东北角的楚科奇半岛,南至德国、荷兰、中亚吉尔吉斯平原和阿尔泰山。越冬于非洲、东南亚和澳大利亚。 <br> <p class="ql-block">绿翅鸭(雌)-雁形目-鸭科,体型约37厘米,飞行快速,主要以水生植物为食,也吃螺、水生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喜欢在湖泊、河流、沼泽、沿海地区活动,警觉怕人,繁殖古北界,南方越冬。雄鸟羽色非常漂亮。</p> 绿鹭-鹳形目-鹭科-体型约43厘米-性孤独隐秘,,栖息于山区沟谷、河流、湖泊、水库林缘与灌木草丛中,有树木和灌丛的河流岸边,海岸和河口两旁的红树林里,特别是溪流纵横,水塘密布而又富有树木生长的河流水淹地带和茂密的植被带。特别是溪流纵横,水塘密布而又富有柳树生长的河流水淹地带最为喜爱。主要以鱼为食。也吃蛙、蟹、虾、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觅食主要在清晨和黄昏,有时白天也觅食。通常站在水边等待过往鱼类到来,然后从栖息的树上扎入水中捕食,甚至在水面飞翔时也能扎到水中捕食。广泛分布于世界多地,较为罕见。<br> <p class="ql-block">绿头鸭(学名:Anas platyrhynchos)-雁形目-鸭科,大型鸭类。体长47-62厘米,外形大小和家鸭相似。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水库、海湾和沿海滩涂盐场等水域。鸭脚趾间有蹼,但很少潜水,游泳时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中觅食、戏水和求偶交配。喜欢干净,常在水中和陆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觉或休息时互相照看。以植物为主食,也吃无脊椎动物和甲壳动物。分布于欧洲、亚洲和美洲北部温带水域。</p> 蒙古沙鸻-鸻形目-鸻科,体型约20厘米,经常与其他涉禽混群,在沿海泥滩及沙滩活动,也出现于荒漠、半荒漠和高山地带的水域岸边及其沼泽地上,有时也到离水域较远的草原和田野活动和觅食。常单独活动,有时也见成对或成小群活动,特别是冬季常集成大群。性较大胆,常在水边沙滩上走走停停,边走边觅食。如非迫不得已,一般不起飞。主要取食昆虫、软体动物、蠕虫、蝼蛄、蚱蜢、螺等小型动物。繁殖于中亚至东北亚,南移至非洲沿海、印度、东南亚、马来西亚及澳大利亚。 蒙古银鸥(学名:Larus argentatus)-鸥形目-鸥科,体长约60厘米。体型厚重,头部平坦。夏季栖息于苔原、荒漠和草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以及海岸与海岛上,冬季主要栖息于海岸及河口地区,迁徙期间亦出现于大的内陆河流与湖泊。主要以鱼和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有时跟随航行的船只,捡食从船上扔下的废弃物品,也在陆地上啄食鼠类、蜥蜴、动物尸体,有时也偷食鸟卵和雏鸟。<br>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在水面上,或不断地在水面上空飞翔。飞翔极为轻快敏捷,常常轻轻地扇动翅膀,有时也能利用热气流在空中翱翔和滑翔。飞翔时脚向后伸直或悬垂于下。亦善游泳,在地上行走亦很好。休息时多栖于悬岩或地上。繁殖于北美洲、欧洲及地中海;越冬往南。 牛背鹭(学名:Bubulcus ibis)-鹳形目-鹭科,体长约50厘米,体较肥胖,喙和颈较短粗。夏羽大都白色,头和颈橙黄色,冬羽通体全白色,是唯一不食鱼而以昆虫为主食的鹭类,也捕食蜘蛛、黄鳝、蚂蟥和蛙等其他小动物。其与家畜,尤其是水牛形成了依附关系,常跟随在家畜后捕食被家畜从水草中惊飞的昆虫,也常在牛背上歇息,故名。栖息于平原草地、牧场、湖泊、水库、山脚平原和低山水田、池塘、旱田和沼泽地上,营巢于树上或竹林上。常成群营群巢,也常与白鹭和夜鹭在一起营巢。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分布于全球温带地区,中国见于长江以南各省。<br> 鸥嘴噪鸥(Gelochelidon nilotica),中型水禽,体长大至39厘米。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常出入于海滨、河口及湖边沙滩和泥地。不喜欢植物茂密的水体。飞行轻快而灵敏。两翅振动缓慢。频繁的在水面低空飞翔。发现水中食物时,则突然垂直插入水中捕食,而后又直线升起。主要以小鱼、昆虫、昆虫幼虫、蜥蜴为食。也吃甲壳类和软体动物。广泛分布于世界多国 <br> 普通秧鸡(学名:Rallus aquaticus)-鹤形目-秧鸡科,中型涉禽,体长约29厘米。栖于水边植被茂密处、沼泽及红树林。习性羞怯,性畏人,常单独行动,见人迅速逃匿。在迁飞和越冬时,行动轻快敏捷,能在茂密的草丛中快速奔跑。也善游泳和潜水,但飞行的时候不多。杂食性,动物性食物有小鱼、甲壳类动物、蚯蚓、蚂蟥、软体动物、虾、蜘蛛、陆生和水生昆虫及其幼虫,植物性食物有嫩枝、根、种子、浆果和果实,分布于欧亚大陆、非洲、印度次大陆及中国。 普通鸬鹚-鹈形目-鸬鹚科,漓江渔民用于捕鱼的鱼鹰,体型较大90厘米,以鱼类和甲壳类动物为食,夏候鸟,世界各地分布广泛,栖息于沿海海滨、岛屿、河流、湖泊、河口、沼泽,善于游泳、潜水。 普通燕鸻(学名:Glareola maldivarum)-鸻形目-燕鸻科,体长25厘米。飞行和栖息姿势很像家燕。形态优雅,以小群至大群活动,性喧闹。与其他涉禽混群,栖于开阔地、沼泽地及稻田。善走,头不停点动。飞行优雅似燕,于空中捕捉昆虫。主要取食昆虫,是蝗虫的天敌。飞行时用嘴兜捕,或自地面啄取。亲鸟和雏鸟的食量极大,1窝燕鸻1个月内,可消灭蝗虫16200个。此外,也吃甲虫、蜻蜓。分布于欧亚大陆部分地区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中国东北、西北及沿海地区为夏候鸟。在中国主要繁殖于沿海地带。 翘嘴鹬-鸻形目-鹬科,中等体型约23厘米, 行走迅速,常在水边浅水处或沙滩上边走边觅食。主要以甲壳类、软体动物、蠕虫、昆虫和昆虫幼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常分散单独觅食,但休息时常聚集在一起。主要在水边浅水处或水边沙滩与泥地上追捕水表面和地上的动物食物,但有时也将嘴伸到水下,通过嘴在水下像扫帚一样的左右来回扫动探觅食物。 繁殖于古北界、北极冻原地带,越冬远至东非、新西兰,在中国主要为旅鸟。 青脚鹬-鸻形目-鹬科,体型约32厘米,栖息在池塘、河岸、沼泽边,以虾、蟹、小鱼、螺、昆虫为食,繁殖于欧洲北部、俄罗斯、远至北极,经长途跋涉越冬至中东、南亚、大洋洲等地。 鹊鸲(学名:Copsychus saularis)-雀形目-鸫科:体长约21厘米,两性羽色相异,雄鸟上体大都黑色;翅具白斑;下体前黑后白。但雌鸟则以灰色或褐色替代雄鸟的黑色部分。鹊鸲性格活泼好动,觅食时常摆尾,不分四季晨昏,在高兴时会在树枝或大厦外墙鸣唱,因此在中国内地有“四喜儿”之称,也称南方小喜鹊,出没于村落和人家附近的园圃,栽培地带或树旁灌丛,也常见于城市庭园中。食物以昆虫为主,此外也吃蜘蛛、小螺、蜈蚣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偶尔也吃小蛙等小型脊椎动物和植物果实与种子。是孟加拉的国鸟。<br> 日本鹌鹑(学名:Coturnix japonica)-鸡形目-雉科,体小滚圆约20厘米上体具褐色与黑色横斑及皮黄色矛状长条纹。栖息于低山丘陵、干草地和林木较丰富的石区。喜欢几只成群活动。主要以嫩枝、种子为食,也食昆虫。在草丛、田边或灌木营巢,分布于亚洲东部、南亚东北部、东南亚,在中国繁殖于北方地区,在南方、东南、西南地区越冬。<br> 三趾滨鹬-鹳形目-丘鹬科,体型约20厘米,喜欢在滨海沙滩活动,随着海潮奔跑,拣食小生物,繁殖于北极,途经中国,越冬至澳大利亚、新西兰。奥斯卡金像奖《鹬》的主角 扇尾沙锥-鹳形目-丘鹬科,体型约26厘米,主要以昆虫、昆虫幼虫、蠕虫、蜘蛛、蚯蚓和软体动物为食,偶尔也吃小鱼和杂草种子。多在夜间和黄昏觅食。觅食时常将嘴垂直地插入泥中,有节律地探觅食物。 习性:栖于沼泽地带及稻田,通常隐蔽在高大的芦苇草丛中,被赶时跳出并作"锯齿形"飞行。 繁殖于古北界;南迁越冬至非洲、印度、东南亚及菲律宾。中国东北及西北的天山地区,迁徙时常见于中国大部地区。 树麻雀(学名:Passer montanus)-雀形目-雀科:通称麻雀,体长约14厘米。食性较杂,主要以谷粒、草子、种子、果实等植物性食物为食,繁殖期间也吃大量昆虫,特别是雏鸟,几全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一般均为地方性留鸟,在当地繁殖。分布于欧亚大陆、东南亚。 <br> 丝光椋鸟-雀形目-椋鸟科,体型约23厘米,雌雄羽色不同,多栖息于开阔平原、农作区和丛林间以及营巢于墙洞或树洞中。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华南,留鸟,主要以昆虫为食,尤其喜食地老虎、甲虫、蝗虫等农林业害虫, 也吃桑葚、榕果等植物果实与种子。常在地上觅食,有时亦见和其他鸟类一起在农田和草地上觅食。性较胆怯,见人即飞,鸣声清甜、响亮。<br> 田鹨-雀形目-鹡鸰科:小型鸣禽,体长约17厘米,脚和后爪甚长,在地上站立时多呈垂直姿势,行走迅速,且尾不停地上下摆动,野外停栖时,常做有规律的上、下摆动,腿细长,后趾具长爪,适于在地面行走。喜欢在针叶、阔叶、杂木等种类树林或附近的草地栖息,也好集群活动。见于稻田及短草地。急速于地面奔跑,进食时尾摇动。主要以昆虫为食,常见种类有鞘翅目甲虫、直翅目蝗虫、膜翅目蚂蚁以及鳞翅目成虫幼虫等,是消灭蝗虫天然助手。多在地上奔跑觅食。夏季食昆虫,秋冬吃草籽,分布于亚洲、非洲、大洋洲、欧洲局部。 弯嘴滨鹬(学名:Calidris ferruginea)鸻形目-丘鹬科,体长19-23厘米。繁殖期主要栖息于西伯利亚北部海岸冻原地带,非繁殖期则主要栖息于海岸、湖泊、河流、海湾、河口和附近沼泽地带。常成群在水边沙滩、泥地和浅水处活动和觅食,主要以甲壳类、软体动物、蠕虫和水生昆虫为食。也常与其他鹬混群。飞行快速,常集成紧密的群飞行,彼此飞行甚为协调。越冬于非洲、南亚和澳大利亚。部分留在华南沿海越冬。 乌鸫-雀形目-鸫科-体型约30厘米-在中国分布广泛,以昆虫幼虫为主的杂食性鸟类,乌鸫的鸣声丰富婉转,可以惟妙惟肖的效仿多种鸟类的鸣声,有一百多种变化,称得上鸟类之最,也叫百舌鸟 喜鹊(学名:Pica pica)雀形目-鸦科,体长40~50厘米,雌雄羽生相近,留鸟。栖息地多样,常出没于人类活动地区,喜欢将巢筑在民宅旁的大树上。全年大多成对生活,杂食性,在旷野和田间觅食,繁殖期捕食昆虫、蛙类等小型动物,也盗食其他鸟类的卵和雏鸟,兼食瓜果、谷物、植物种子等.喜鹊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自古有画鹊兆喜的风俗。除南美洲、大洋洲与南极洲外,几乎遍布世界各大陆。 小白鹭(学名:Egretta garzetta):体长52-68厘米,为中型涉禽,体形纤瘦,全身白色,栖息于平原、丘陵和低海拔之湖泊、沼泽地带与滩涂地。以各种小鱼、黄鳝、泥鳅、蛙、虾、水蛭、蜻蜓幼虫、蝼蛄、蟋蟀、蚂蚁、蛴螬、鞘翅目及鳞翅目幼虫、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谷物等植物性食物。主要分布于非洲、欧洲和亚洲一带。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br> 小鸊鷉(学名:Tachybaptus ruficollis)-鸊鷉-鸊鷉科。体长约27厘米,尾短(尾羽退化,长仅23毫米,看起来几乎没有尾巴)、翅短,腿短(长在身体的后部,近尾端),使得它的体形近乎椭圆,加上它的羽毛全为绒羽,松软如丝,整个感觉就像一个毛茸茸的葫芦,有的人叫它为水葫芦、油葫芦、油鸭,主要分布于水塘、湖泊、沼泽。小䴙䴘是中国最常见的水鸟之一,在中国东部大部分开阔水面都能见到小䴙䴘。分布范围:非洲、欧亚大陆、印度、中国、日本、东南亚、至新几内亚北部。<br> 夜鹭(学名:Nycticorax nycticorax)鹤形目-鹭科,中型涉禽,体长约60厘米。体较粗胖,颈较短;栖息和活动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区的溪流、水塘、江河、沼泽和水田地上。夜出性。喜结群。主要以鱼、蛙、虾、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分布于世界大部分地区。<br> 小黑领噪鹛(学名:Garrulax monileger)-雀形目-画眉科,中型鸟类,体长约28厘米。栖息于海拔13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平原地带的阔叶林、竹林和灌丛中,喜成群,有时亦见与黑领噪鹛及其他噪鹛混群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分布于中国、南亚、东南亚。<br> 小云雀(学名:Alauda gulgula)-雀形目-百灵科,身长约16厘米。具耸起的短羽冠,上有细纹。全身羽毛黄褐色,上体、双翼和尾巴有纵斑纹,尾羽有白色羽缘。栖于草地、干旱平原、泥淖及沼泽。正常飞行起伏不定。警惕时下蹲。云雀到一定高度时,稍稍浮翔,又疾飞而上,直入云霄,故得此名。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及太平洋诸岛屿。 普通夜鹰-夜鹰目-夜鹰科,体长约27厘米,又叫蚊母鸟、贴树皮、鬼鸟。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在中国西藏为留鸟,其他地方为夏候鸟。单独或成对活动。夜行性,白天多蹲伏于林中草地上或卧伏在阴暗的树干上。常在夜间鸣叫,发出连续的单音节叫声,略似“塔、塔、塔、塔”的机关枪声。每年五至七月间繁殖,从不筑巢,将卵产在地面、岩石上、茂密的针叶林、矮树丛间,野草或灌木的下面。著名的农林业益鸟。特别爱吃金龟子、蛾类和蚊子等害虫。有人曾在一只夜鹰的胃中拣出500多只蚊子,因此获得了“蚊母鸟”的美称。分布于孟加拉国、印度、斯里兰卡和中国。 远东山雀(学名:Parus minor)-雀形目-山雀科,体长约15厘米,由大山雀拆分出来,栖息于低山和山麓地带的次生阔叶林、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也出入于人工林和针叶林。性较活泼而大胆,不甚畏人。行动敏捷,常在树枝间穿梭跳跃,或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上,边飞边叫,略呈波浪状飞行,波峰不高。主要以金花虫、金龟子、毒蛾幼虫、蚂蚁、蜂、松毛虫、螽斯等昆虫为食。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泽鹬(学名:Tringa stagnatilis)-鸻形目-鹬科,体长约23厘米。栖息于河流岸边河滩或沼泽草地,以小型脊椎动物为食。分布于欧洲东南部,往东到中亚哈萨克斯坦、外贝加尔湖,蒙古、西伯利亚南部,一直到俄罗斯远东地区。越冬至南半球。 长尾缝叶莺-雀形目-扇尾莺科,与鹪莺科相似,体型小约12厘米,叫声响亮单调,以昆虫为食,分布于长江以南、印度、东南亚。独特会缝纫的鸟类,鸟巢非常漂亮,用一到两片绿叶缝成杯状,外层用细草层层精细编织,并把周围的绿叶也缝贴在鸟巢表面,内部用棉絮羽生铺垫,舒适安逸。 针尾鸭-雁形目-鸭科,体型较大约55厘米,栖息于湖泊、河流、湿地,主食草子和水生植物,几十上百只一同迁徙,繁殖于全北界,南方越冬,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中华攀雀-雀形目-山雀科,体型小约11厘米,栖息于高山针叶林或混交林间,也活动于低山开阔的村庄附近,冬季见于平原地区。高可至海拔3000米的丘陵及山区森林和林缘。冬季成群,特喜芦苇地栖息环境一般栖息于近水的苇丛和柳、桦、杨等阔叶树间。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植物的叶,花,芽,花粉和汁液。捕获猎物的方式和一般的山雀相同。分布于俄罗斯的极东部及中国东北;迁徙至日本、朝鲜和中国东部。 中华鹧鸪-鸡形目-雉科,中等体型30厘米,雌鸟似雄鸟,但下体皮黄色带黑斑,上体多棕褐色。和人工养殖的鹧鸪不同类.多在矮小山岗的灌木林中活动,有时候3~5只结群寻找食物。遇惊时很怏地匿藏在灌木丛深处,很难发现。脚爪强健,善于在地上行走,虽不常飞行,但飞行速度很快。主要以蚱蜢、蚂蚁等昆虫为食物,分布区主要在中国境内。 汕头的生态名片,引全国无数鸟友尽折腰!由于人类的扩张,它只好一路向西,从礐石被赶到达濠,又从达濠被赶到河浦……正在一步一步地离开我们这个城市,加上人类的捕杀,食客的贪婪,终将渐渐地从我们的眼前消失…… <br> 中杓鹬-丘鹬科-杓鹬科,体型43厘米,栖息于沼泽、浅滩、湿草原,以甲壳类、小鱼、昆虫为食,繁殖于欧洲亚洲北部,越冬远至东南亚、澳洲、新西兰。 珠颈斑鸠(Streptopelia chinensis)-鸽形目-鸠鸽科-中国东部和南部最为常见的野生鸽形目鸟类,俗称“野鸽子”。体长30厘米左右,和鸽子大小相似。通体褐色,颈部至腹部略沾粉色。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颈部两侧为黑色,密布白色点斑,像许许多多的“珍珠”散落在颈部,为本种最为显著的特征,因而得名“珠颈”斑鸠。<br> 紫啸鸫(学名:Myophonus caeruleus)-雀形目-鸫科,体长约32厘米,全身羽毛呈黑暗的蓝紫色,远观呈黑色,近看为紫色,栖息于多石的山间溪流的岩石上,往往成对活动,常在灌木丛中互相追逐,边飞边鸣,声音洪亮短促犹如钢琴声。在地面上或浅水间觅食,以昆虫和小蟹为食,兼吃浆果及其他植物。繁殖于4-6月,巢筑在岩隙间、树叉或山上庙宇的横梁上。巢呈杯状,以苔藓、须根、残叶等构成。每窝产4枚卵,分布于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以至东南亚、南达爪哇以及中国。 棕背伯劳(学名:Lanius schach)属于中型鸣禽,是伯劳中体型较大者,体长23-28厘米。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夏季可上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中山次生阔叶林和混交林的林缘地带。小猛禽,捕食蛇、蛙、鸟类、等动物和昆虫,双亲哺育。分布于西亚、中亚、南亚和东南亚地区。<br> 棕扇尾莺-雀形目-扇尾莺科,体型小约10厘米,求偶飞行时雄鸟在其配偶上空作振翼停空并盘旋鸣叫。非繁殖期惧生而不易见到。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脚、丘陵和平原低地灌丛与草丛中,也出入于农田、草地、灌丛、沼泽、低矮的芦苇塘以及地边灌丛与草丛中。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蜘蛛、蚂蚁等其他小的无脊椎动物和杂草种子等植物性食物。<br> <p class="ql-block">牛头伯劳</p> <p class="ql-block">白骨顶鸡</p> 栗颈凤鹛-雀形目-绣眼鸟科 ,体长约13厘米,主要栖息于海拔拔1500米以下的沟谷雨林、常绿阔叶林和混交林中。非繁殖期多成群活动,通常成10多只至20多只的小群,主要以甲虫、金龟子等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与种子。分布于中国南部,越南中北部,泰国东北部。 蚁鴷(学名:Jynx torquilla)鴷形目啄木鸟科,体小约17厘米,栖息在山地森林、灌木丛及开阔林地,舌长具钩端及黏液,伸入树洞或蚁巢中黏附虫豸,舌能自如伸缩,常以舌钩取树缝中昆虫,然后吞咽。能伸展头颈,各方扭转,行为奇特。在地面跳跃时尾上翘。飞行迟缓,忽升忽降。繁殖期5~6月,在果园或较开阔草地的树洞中营巢。分布于欧洲、亚洲和非洲北部,在我国几遍全境。 红胁蓝尾鸲-雀形目-鹟科体长约15厘米,雄鸟上体蓝色,眉纹白,亚成鸟及雌鸟褐色,尾蓝。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迁徙期间除吃昆虫外,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长期栖于湿润山地森林及次生林的林下低处,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为地栖性,多在林下地上奔跑或在灌木低枝间跳跃,性甚隐匿。欧亚大陆北部从芬兰至日本, 亚洲东南部,台湾 怀氏虎鸫-雀形目-鸫科,体型较大约30厘米,多见单独或成对栖息于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中,近溪流和池塘,迁徙季节集小群见于海堤、荒地灌丛、防风林和园林,隐蔽色极好,飞行时扇翅响声较大,觅食于植被底层。欧亚大陆东部<br>、东南亚,中国大部 白腹鸫-雀形目-鸫科,体长约24厘米。背至尾淡黑色,腹部及臀白色。外侧两枚尾羽的羽端白色甚宽。喜在地上活动。以昆虫、野果为食。性。栖于低地森林、次生植被、公园及花园。性羞怯,藏匿于林下。常单独或成对活动,迁徙季节亦见成群。性胆怯,常躲藏。分布于俄罗斯、东北亚、南亚、东南亚 <p class="ql-block">蓝胸秧鸡(学名:Lewinia striata)-鹤形目-秧鸡科,中等体型约29厘米,栖于溪流、水沟边的草丛间。夏季插秧后,也在秧苗丛中活动、觅食。善奔跑、隐匿。食物以软体动物、水生昆虫为主,也取食种子和幼嫩植物。国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四川、云南、贵州、广东、福建、海南岛、香港和台湾。数量稀少,胆小不常见</p> 环颈潜鸭(学名:Aythya collaris)-雁形目-鸭科,<br>体长约42厘米,迁徙性深水鸟类,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鱼虾贝壳类为食。主要分布于美洲地区,繁殖于美国和加拿大北部以及北极地区,在北美南部和中美洲地区越冬,在澄海的出现,成为中国第三次罕有记录 燕雀(学名:Fringilla montifringilla)-雀形目-燕雀科,中等体型约15厘米,喜成群活动,常栖息于山区和平原的林地,也会在林缘、灌丛和城市园林中出现。主要以草籽、果实和农作物为食,繁殖期则主要吃昆虫。分布于欧亚大陆,中国大部省份 黑头鹀(学名:Emberiza melanocephala)-雀形目-鹀科,体型略大约17厘米,主要生活于平原耕作区和矮林地带或山边稀林,多在草丛和灌木上觅食,吃浆果、嫩芽等植物性食物,繁殖期间也吃大量昆虫。分布于欧洲、中亚,印度次大陆,中国新疆,偶见于东南部等地 褐头鹀(Emberiza bruniceps)-雀形目-鹀科,体长约16厘米,生活于开阔地区的草原、半荒漠的灌木丛和草丛中,也生活在沙漠中的小绿洲和山区荒地。以植物性为主,谷物、草子和野生植物种子,繁殖期多食昆虫。分布于俄罗斯,伊朗,阿富汗,印度,中国主要在新疆 苇鹀(学名:Emberiza pallasi)-雀形目-鹀科,体长约14厘米,春季一般生活于平原沼泽地和沿溪的柳丛及芦苇中,秋冬多在丘陵、低山区的散有密集灌丛的平坦台地和平原荒地的稀疏小树上。常在地面或在树枝上觅食。其食物主要是芦苇种子,杂草种子,也有越冬昆虫、虫卵及少量谷物。分布于俄罗斯、朝鲜以及中国西北、华北、华中、华东等地,两广不常见 淡眉雀鹛(学名:Alcippe hueti)-雀形目-雀鹛科,体型约14厘米,栖息于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森林和灌丛中,也活动于油茶林、竹林、果园、农田<br>昆虫和昆虫幼虫是主要食物,也会吃植物果实、种子、苔藓、植物叶等植物性食物。中国东南部、云南、海南 大拟啄木鸟(学名:Megalaima virens)-鷲形目-须鷲科,体形较大约32厘米,羽色艳丽,栖息于海拔2000米左右的阔叶林中,以榕树果及甲壳昆虫为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在食物丰富的地方有时也成小群。常栖于高树顶部,能站在树枝上像鹦鹉一样左右移动,叫声单调而宏亮。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和西藏南部,喜马拉雅山地区国家、缅甸、泰国和中南半岛。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扫二维码可以在我的QQ相册里下载原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