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自己 自己书写——祝贺《海英临屏日记》面世

阿尔山文学之窗

<p class="ql-block">  在冬至来的路上,我们一行人在赶赴兴安第一古镇巴彦呼舒的途中,率先迎接了《海英临屏日记》的荣耀面世。端庄大气的封面,内涵丰富的内页,落落大方、儒雅风趣的文风,都显示了作者自身渊博的知识,端正的修为。</p><p class="ql-block"> 灵动活泼的文字跃然纸上,仿佛与捧读者交心。</p><p class="ql-block"> 本与我留念的样书,还未热络眼眸,早被心仪者慕杀。</p><p class="ql-block"> 为满足更多如我一般贪念雅文,特在此将内页转曲部分日记亮相,以飨读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书写自己,自己书写的海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端庄大气的封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阳关先生作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夫风生于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海英临屏日记》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阳 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笔写,键写,屏写,汉文字书写姿态优雅地完成“三级跳”,越跳越远,越跳越快。</p><p class="ql-block"> 手中这本《海英临屏日记》,来自手机屏幕,书自作者指尖——百分百屏写。</p><p class="ql-block"> 屏上文字转换成纸质文字,当代印刷技术让原本挺复杂挺繁复的“出书”程序,变得简单明快。“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昨天尚在朋友圈里游荡的诗文,未几,集纳整理成一本书,“青鸟殷勤为探看”——请君阅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风生,风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屏写成书,文稿全来自朋友圈,几乎全在工作时间之余完成,随感随记随发,让文思泉涌与个人获得感交汇相融,供群友共享,供读者存阅。快写作和快节奏生活合拍共振——现代人找到了最佳的抒情方式。</p><p class="ql-block"> 手机自已解放自已。屏写使写作如释重负。手机握在写作者掌中,就是那支“妙手偶得之”的笔。手机与它的持有者成了朋友,进而退出纯工具序列。</p><p class="ql-block"> 如果我是在刻意地鼓吹(或曰炒作)什么,那种不顾及社会效果、非要睥睨现实去所谓的“标新立异”,明眼人一下子就会看穿我的浅薄、阴冷及自恋癖。反过来我要自辩:非我硬要玩弄概念、狂追时髦,确实是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使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任你什么人在手机面前都一律平等,身不由己地屏写呀。今后的人际交流、观点宣示乃至治国施政,多由屏写速成;用笔书写渐趋式微(学生作业或书法家们暂为例外)。键写随电脑进化而自动衰减,唯屏写无师自通,每个人都会让其无理由“坐大”,心甘情愿地頤使气指自已,“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毛主席语录)</p><p class="ql-block"> 《海英临屏日记》盈手可握,像极了你的手机。</p><p class="ql-block"> 好听不好听,我叫第一声——雄鸡报晓,闻之可以起舞。</p><p class="ql-block"> 开时风之举,吹皱一池春水,心波或许正荡漾出层层叠叠的心花呢——都来试试你的纤纤玉指吧。</p><p class="ql-block"> 文章千古事,今在指间闻。现代人做到了,风生而水起。</p><p class="ql-block"> “我不是诗人/不善于用烈火般的语言/去燃烧人们的灵魂/我不是诗人/不善于用华丽的词藻/去装饰人们的青春……”大作家、老革命家马识途先生,在他的诗集《焚余残稿》的开篇序诗中,开宗明义自已写作的主旨。 我看这与《海英临屏日记》的书写主张丝丝入扣——从普通小事中触发感动,自然而然生发出最初的理解与判断,认知孕育于其中,情感外溢于辞彩,发在朋友圈里多因其诚恳而易引起共鸣。假若你“用华丽的词藻”去“燃烧人们的灵魂”,去“装饰人们的青春”试试?那“烈火般的语言”现代人有谁能认可,又有谁能接受呢!海英在临屏写作中,找到了适合自已更适应朋友圈、读者群的“叙事+抒情”的绝配方式,且逐渐成型——形成自已独有的风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风起于青萍之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网络发达,文学爆炸;微信连理,诗兴大发。</p><p class="ql-block"> 盛世盛况,百花百家;流派争出,各秉其华。</p><p class="ql-block"> 综观现代人的文风笔法,令人眼花缭乱,当然还以屏写者居多。区别大些的地方尚有,比如什么内视法、外视法、透视法抑或斜视法诸区分,有时闹得自己都乱了方寸,害得一众人等跟风追着捧,“揪着自已的头发想脱离地球”,结果“悬浮”在半空自诩“诗意地栖息”。 </p><p class="ql-block">读《海英临屏日记》却可免除此番尴尬。</p><p class="ql-block"> 理,在这儿明摆着:既然“风起于青萍之末”,有来头而不是故意乱想象、瞎忽悠,必然“止于草莽之间”,有所附丽,有所响应。写诗著文,交给读者的仅仅是一个虚无中的缥缈,不是谋财害命,就是自残。</p><p class="ql-block"> 巧妙地规避开“自废武功”之路,海英篇复一篇地屏写他的日记——忠实于生命中的每一个日子,更忠实于每一个日子里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好的文学作品,从来都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正如你我常说的“接地气,传神韵”。《海英临屏日记》淘宝般“淘尽黄沙始见金”,算作“屏写”诗文的一种探索,想必会引起同好们的“通感”,迅疾引起回音壁式的认可与推崇。我试着引用我的《翰墨之友》朋友圈里王维河先生,前不久他写来的《读这类诗的感觉》;是不是“通感”?是不是“嘤嘤和鸣”?有其诗为证:</p><p class="ql-block"> 诗味别有一股清香/诗情别有一番荡漾/诗风别有一缕新意/诗骨别有一副铿锵/我不知道诗是什么/只觉得读来眼前一亮/激发我的情感/放飞我的思想/像南飞的大雁/像草原的萨日朗/它能启迪我的灵魂/犹如在仙境游荡/它能让我回归本真/体验城市农村土屋楼房……当打开生活的五味瓶/让诗一字字一句句流淌/可以烧成烈酒/可以制成佳酿/掌握度数添加原料/异彩纷呈的白红啤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风止于草莽之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感而发,临屏起意;猥琐细屑,无动于衷。</p><p class="ql-block"> 苦思冥想,绞尽脑汁;刻意为之,惨淡经营。</p><p class="ql-block"> 幸好,“临屏起意”的屏写者海英,稳步走在“有感而发”的正途,而对“猥琐细屑”几乎视若不见,从不“刻意为之”,与其“绞尽脑汁”从中“苦思冥想”,去寻寻觅觅那躲藏在事物背后的“微弱信号”,然后再无厘头放大,无节制摊开,尚且不如直面现实,直视人生,直抒胸臆……</p><p class="ql-block">让人看到一颗赤子心正鲜活跳动;</p><p class="ql-block">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感召力在空气中震颤;</p><p class="ql-block"> “民族文化始终与自然和谐相生相伴”,庄严肃穆的定论与天光云影一起流走飞动!</p><p class="ql-block"> 屏写日记之一《艺术是生命的延续》,记述了海英观看了抖音《蒙古国顶级插画师图布钦作品钦赏》的感受,请允许引用他的全文吧,或许能为我的观点予以佐证。</p><p class="ql-block"> 积后而薄发,屏幕上的思维轨迹盘旋着上升,海英感叹道:</p><p class="ql-block"> 人生有限,记忆无限。现实稍纵即逝不复返,传承无限恒久永流传。</p><p class="ql-block">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无意间由衷感受得到的善良才是震撼人心的善良。</p><p class="ql-block"> 蒙古族的文化始终与自然和谐相生相伴。与马儿和谐为伴,与飞禽走兽为伍,与山水花草嬉戏。能够善待自然的民族,善待生命的民族,善待自然万物的民族,她的善良感染,她的慈悲影响,她的浪漫浸染,如果宇宙是整体,地球是恒河一粒沙,这一粒沙一定因为她的温暖而影响宇宙,引导宇宙,吸引宇宙。这就是磁场,心灵的力量。不是为了什么,而与生具有的基因力量,才有这样的穿透力,冥想所不能的。</p><p class="ql-block"> 与善良相处,如入芝兰之室,久儿不闻其香,与之融之。置身其中,习以为常。艺术再现,被日常所感动,被平凡所震撼。百感交集,自豪涌动。艺术家,手法之张力,表现之细腻,再现之生动,让我穿越时空,回到儿时,童心复苏,善心萌醒。</p><p class="ql-block"> 图布钦,蒙古族艺术家,曾经没有留心,感谢抖音推送。这个名字,已经嵌入我心,成为永恒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只因,这份艺术感染!</p><p class="ql-block"> 只有艺术,让人永恒,记忆恒久!</p><p class="ql-block"> 心灵发出的电波,能收到能振荡只能是同频共振的另一个心灵。如上所引海英的临屏口占,精彩点评,时有爆屏,俯拾皆是——恰如随身携带的手机内存,是随手随时随地可以收取的心灵礼包。</p><p class="ql-block"> 人之贵,心相通;心灵之间的相互吸引,源于各自的精神磁场。都来读一读海英吧,请按开启键。</p><p class="ql-block"> 读海英易,读懂海英更易——我就是在他临屏写作的字里行间一下子“抓住”了他的影子乃至灵魂。举个例子,他说:</p><p class="ql-block"> “顿悟,奇妙无比;静好,岁月安然。”</p><p class="ql-block"> “改变,只需修己心、修己行、修己口……”</p><p class="ql-block"> 一个“修”字,泄露“天机”,每每见事见人虽电光石火般而过,那些令他“好奇”而深思熟虑的,也每每因“顿悟”而让思维归于“静好”——这不正是思想家们所言的“修行”吗?</p><p class="ql-block"> 有“修”方能“得”,有“得”才有“为”,有“为”自成“人”(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风生,乃大气鼓荡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个人秉赋悟性强,是基础是慧根是修为之源;另一个源头即传承,即遗传基因于渗润血脉细胞,使之生生不息的那种无法释消的“魔力”。</p><p class="ql-block"> 说到传承,我回想起曾经为兴安盟胡砚先生的家族文化有感而发的那篇拙文——《家族与国脉通》(见兴安盟文联主办的《兴安文学》(2002年第四期)。</p><p class="ql-block">文中,我对身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胡砚先生说:“家族文化是一个家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它的文体会跻身于祖国大文化之林;我们希望先进的家族文化,给社会人生带来幸福吉祥。”</p><p class="ql-block"> “文化者,文治教化也”,后来又提升为“文化,以文化人也”,与至圣先师孔夫子“诲人不倦”的教育圭臬一脉相承,薪火永续。</p><p class="ql-block"> 见过海英的父亲,获益匪浅后还冒昧地为他老人家留下一首诗,表达了我的景仰之情。但因慌慌惶惶中竟然将诗句忘得光光,至今回想无望,由此可见我的敬畏。我真诚地慑于老先生的家族之风——王海英家教严谨,家风淳朴,家训严厉……</p><p class="ql-block"> 老父亲巴图年逾耄耋,还在坚持每天用扩大镜读书三个小时……老人出生在科右中旗巴彦淖尔苏木贵力斯台嘎查,18岁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前身),开始民族教育事业,分别在乌兰浩特二中、科右前旗额尔格图十家户学校、乌兰毛都中学、科右前旗一中深耕四十多载。从班主任到教导主任,再到校长,工作环境如何变换,时局如何动荡,斗争如何复杂,工作岗位如何调整,老人家始终没有离开三尺讲台,没有放下蒙古语文课本,没有放弃蒙古语言文学教育、创作和研究。他一生中培养优秀蒙古族学生众多,可谓“桃李满天下”,门生弟子在各自岗位上都做出不凡贡献,赢得广大农牧民和社会各界广泛美誉。老人家先后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被授予国家特级教师称号,享受国家津贴,被业内人士尊奉为那个年代、那个时期内蒙古蒙古语言文学研究的泰斗级人物……</p><p class="ql-block">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陆游诗句似乎为今日临屏写作者而作,形像贴切得很。</p><p class="ql-block"> 海英正值年富力强之年,任职繁忙工作岗位,长期奔忙分管领域,履职尽责之余偶有心得体验,幸依临屏写作之功得以记录。虽难免挂一漏万,但毕竟有朋友圈可查,让最不易捕捉的思维之灵感乖乖收于“罗网”中——固有此书,可供随手翻读;“上马”“下马”,何等应裕自如。临平写作,善莫大焉——既方便了自己,又鉴镜了工作,更为朋友们节省了时间。</p><p class="ql-block"> 临屏写作,看来此风可长;楚国宋玉《风赋》曰:“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止于草莽之间”,楚襄王答曰:“快哉此风!”</p><p class="ql-block"> 时代之风劲吹,似可为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1年2月2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于乌兰浩特市状元郎文化工作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2014年部分日记欣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内容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十足</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2015年部分日记欣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编者手记</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触指融情 落屏有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海英临屏日记》编后感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雪 花</p><p class="ql-block"> 2014年5月24日,这是海英难忘的日子,也是我感动的起点——《海英临屏日记》由此拉开序章,用真诚娓娓道来。</p><p class="ql-block"> 一个真挚的儿子,一位虔诚的履职人。在每一个黎明或每一个深夜,在指尖屏幕,真情书写一份虔诚和热爱,表述一份理想和愿望。《母亲酱》是我从海英字里行间提炼出来的一个标题,行文之中,充分体现为人儿子的一份尊敬爱戴和心疼。母亲酱,是母亲的味道,是家的概念。触屏融情,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来自海英心底的热爱,还有来自母亲的家的味道。这种味道在《母爱》中更是淋漓尽致:“……其实不是忍受着而为之,而是快乐的牢骚,幸福的辛苦。说一声回家过大礼拜,很正常,感冒了,输几天液,也都理解。如果那样,爸妈不高兴了。在家一天以上,老妈一天三趟问,啥时候回去上班?上班两天,老妈又问,啥时候回来?妈想了!这就是妈……”</p><p class="ql-block"> 看海英临屏日记,你会心随其动。每日在晨曦微露中起步,在暮霭沉沉中踏上归途,这是海英一以贯之的日常。走基层,下乡屯,一脸疲倦,满身尘土。东奔西走,家有父母妻女,过家门难以步入,家人不忍埋怨。得益于:父严母慈妻贤女乖。故借匆忙罅隙,常常思考人生,见微知著,有感而发。此为,均成海英临屏日记主旋律。</p><p class="ql-block"> 早些时日,未曾谋面,却盛名入耳。海英年少有为,学富五车,当属儒雅学子。然造化弄人,终赴政界履职,扎根基层数十载,任劳任怨终不悔。德行有矩,家教森严;刻苦勤奋,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之余,临屏盘文,别具风景。</p><p class="ql-block">海英临屏日记分上中下三辑,为七年心路历程。具体分为:亲情挚爱、真情感悟、凡人序语、季节变换、美丽乡愁、影视书评、实践思考、人在旅途、民俗风情、体育杂谈。</p><p class="ql-block">翔实而有序,是海英临屏日记的一大特点。细雨春风般潜入心耳,多给人以启迪和感动。</p><p class="ql-block"> 每一天随着海英的车辙、步履和心路,用手指捻出我的感动和钦佩。临屏的率性不言而喻,无刻意的修饰和技法,多数为临屏起意落键,掂笔成章。散是一定的,但,散而不乱,散而有节、有理、有礼——形散而神不散。</p><p class="ql-block"> 每一篇文字在亲情、友情和乡情中娓娓道来,看似漫不经意,实则情深意浓。</p><p class="ql-block"> 观海英屏文,思人生乃修心修为之行。我们每一个人,自不必言说修行,生命也会在轨道上行走。既然呱呱坠地,就不该轻言放弃。忍住悲伤,含住快乐。披风兼雨,一路相随。</p><p class="ql-block"> 命运一定要握在自己手中。勇敢的心,向往太阳。不论霜雪,坚定不移。</p><p class="ql-block">这很容易让人想到那句“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风雨之后的彩虹,冰冻之余的春风,一切仿佛都是功到自然成,后又难逃逍遥自在后的束缚——智识、伦理、纲常、道德(三观)。</p><p class="ql-block"> 不单修心修为还要修身。大智若愚者修心,大愚若木者修身,大木若痴者修为。</p><p class="ql-block"> 一切生命,都有自己承担的使命。野火注定要烧毁一个秋天的浮屠,在冬藏隐痛后赢了一簇簇崭新的春天。</p><p class="ql-block"> 自然之脚,一定要量级寿命,月高千仞,足不登天。即使西行取经的佛,也要经历步步惊心,历劫九九八十一回。</p><p class="ql-block">所谓法,无定法;事,无难事。千里之行,于足下起。</p><p class="ql-block"> 生,已注定行走。命,早在弦上。修只是一个开始,行,方是过程。</p><p class="ql-block"> 品读海英日记,会让人体会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欲望过多;心本无累,累的是放不下的太多。人生就是欲望和所求的不断减少的过程;命运的深层次意义,就是要学会放下和回归,舍弃一切浮躁喧嚣,回归内心的安宁。</p><p class="ql-block"> 人生,学会沉淀。沉淀,不是消沉,是用一颗淡然的心审视浮躁,是在宁静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最强大的气场,来自心灵的淡定。</p><p class="ql-block"> 像海英那样,书写自己的临屏日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多年以后,在科右中旗缀满星辰大海</b></p><p class="ql-block"> 几位学者笔友同行,上至德高学者引领,下至知天命而不娇纵者徒从,白发苍苍者心志高雅,神采奕奕,虽匆匆百余公里,依旧挡不住目光炯炯。从前那个个理想的少年,如今依旧健步如飞。跨时代、跨年纪、跨行业、跨爱恶,阻挡不了一份共同的执着与童真。装在心底的一份真诚,自始至终烙印在骨骼里。我从海英七年烙满科右中旗情谊的临屏日记中走出来,用自己木讷的领悟,给每一篇一个定义。踏上巴彦呼舒古镇,手捧第一卷,和众人一样,我不再思考孤独,风翻纸页,一众同行者争相观度,我居然比目作者,任自己热泪满溢。</p><p class="ql-block"> 追逐一份深厚情谊,我们一行跟随海英脚步,在每一组掷地有声落地项目的撞击声中,惊奇科右中旗魅力。早年埋伏的理想的种子,悍然已成人间星辰大海,在闪闪发光的科右中旗,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有志者事竟成”,我惊羡图什业图掌门人海英学识、气度与魄力!多年热爱集于一身,倾力奋斗,不曾松懈。多次过家门而不入,舍父母妻女而出城。屡屡匆匆,履职不空。小爱与大爱交融,时时刻刻省己责,醒脑心,日省吾身。</p><p class="ql-block"> 心怀天下,执手盟约。至交阳关先生,率性而为之作歌——最美盟约,叫醒一个科右中旗“索幺勒”的魂灵。</p><p class="ql-block"> 留一份美好给未来,留一份传承给子孙,这是一种盟誓,更是一种情怀。</p><p class="ql-block"> 面对未来,拭目以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