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是我们在东山陆巷古民居游赏的第三天,打算驱车前行西山。临出发时,房东家阿婆操着糯糯的吴语夹带普通话跟我们告别,她指着我们的去向说:从这边到启园路更近,还经过雕花楼,里面老美,要去看看咯。<br> 车子一会儿就开到这号称江南第一楼的“雕花楼”旁。<br> 一看便知,原来“雕花楼”为游客俗称,泛指江浙沪一带雕梁画栋之古宅,太湖洞庭东山“春在楼”才是其正式名称。<br> 古之建造,无论宫殿庙宇,还是祠堂民宅,皆以雕琢、镂刻为装饰,更有“无刻不成屋,有刻斯为贵”之说。而这里石雕、木雕、砖雕、灰雕等等,一应俱全,无不展现出当年建造者们精湛的匠心手艺。 这座建筑群内外雕刻,广聚各类民间传说故事,又借吴语谐音刻画出六句好口彩的暗语:出门有喜,进门有宝,抬头有寿,回头有官,伸手有钱,脚踏是福。体现了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主人价值取向。<br> 然而,百年雕花楼背后,还书写着一段历史传奇。 斯是楼耶,原始主金锡之,幼时家境破落,全靠母亲做手工度日,勉强读过几年私塾。成年后,金氏经同乡介绍,去上海做典当生意,不幸遭强抢劫,后在董家渡开了一家纱行,改做棉纱生意。 第一次欧战前夕,他向英国怡和纱厂订了 一批货,因遇大战爆发,货未发出。直到战争结束,对方才将货送到。战后棉纱价格暴涨,这批货对方仍按原价供给,金锡之大发其财。后来金氏与日商合资买下上海江西路一幢三层洋楼继续扩大生意,再后日商撤资,洋楼产权全归金氏,发迹后将母亲接到上海居住。老母总想叶落归根,要儿子回家乡造新楼, 金唯母是从,即将“洋楼转卖得 17 万大洋”,全部用以在家乡为母建房。金锡之先在家乡买下了老宅东面施槃状元府中的一排平房,并与北侧邻居商购部分房屋和果园,扩大新楼地基,然后请人设计建造。据金氏后裔介绍,初步规划中花园是很大的,后因北邻抬高地价,金家无法接受,不得已才将花园缩小。 <br> 1922年始建。金氏上海生意繁忙,不能脱身回家乡,便全权托付其弟金植之招聘香山工匠建造,为多挣工钱,这些工匠又串通金植之,背着大哥擅将建筑规格及工程档次大大提高,整幢大楼无处不雕,雕无处不精。当金锡之得知仅大门上砖雕门楼造价就高达3500块银元时,十分恼火,然而木已成舟。整 幢大楼将17万银元全部用完,耗时三年竣工。真是“花钱不问挣的钱难”。不过此事一成,金母了却一桩夙愿,香山工匠挣到不少银子,而金锡之也在“尽孝”间,为太湖古镇、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无价瑰宝——江南第一雕花楼。然而,好景不长,1948年金氏破产,雕花楼遂即易主他人。<br> <p class="ql-block"> 走进屋内,让人感觉特别舒适的是那些玲琅满目,带彩色花纹的玻璃窗。据介绍,这也是当初主人用重金从欧洲采购来的。</p> 从表面上看,整座雕花楼充满了温情、恭孝以及主人对未来 的美好憧憬。而实际上,出于当时动乱的社会现实,雕花楼建筑却另有洞天。为了便于主人防范“ 湖 匪 ”骚扰 ,危急时藏身 逃命 ,或隐藏贵重物品,聪明的建筑师还巧妙运用建筑结构和视觉上的遮挡作用,为大楼设置了多处隐 秘空间。据了解,人们根据雕花楼有关文献,已发现了藏宝阁、复壁秘室、 楼梯秘道、厢房秘洞等 6 处隐秘空间。直到 2003年,在该楼老爷房内的天花板上,工作人员无意中发现了一个隐藏了半个世纪、通向大厅的神秘暗道。具体缘由这里无意赘述。<br> “春在楼”取名典故。据说晚清大才子俞樾殿试,礼部以“淡烟疏雨落花天”为题,当众考生正为“落花悲伤”束缚之时,俞樾打破常规,以“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开篇,博得阅卷大臣曾国藩赏识,夺取保和殿复试头名。<br> 春在楼整体保存完好。2006年,被标注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重要因素是解放后,这座楼房曾长期为地方行政机关使用,即使在“破四旧”盛行中也没受外界严重冲击。<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