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千稻城

<p class="ql-block">  在庄河的乡音俚语中,有一句令人味蕾催开的土话,说是“天上龙肉,地下驴肉,最鲜美的还是海蛎子肉”。</p> <p class="ql-block">  龙肉谁也没有见过,应该是传说中的天上极品,人间不可得享。驴肉倒是唾手可得,街面有专门经营驴肉的店铺,驴肉包子、驴肉蒸饺、炒驴肉,等等,都很受食客青睐。当然,广泛流传于冀北平原的“驴肉火烧”,名气就大远了。据说“驴肉火烧”早就闻名大江南北,史书上也有记载。而在庄河本土人的眼里 ,那形状丑里吧唧的海蛎子,居然胜过天上人间的极品美味。无独有偶,一位本土作者曾在文中提到,饥荒年代庄河人纷纷北上谋生,而她奶奶就是因为留恋家乡的海蛎子,放弃了“上边外”讨生活的念想,说是“有心上边外,舍不得海蛎子汤熬酸菜”。可见,海蛎子在庄河人的饮食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  海蛎子,书名牡蛎,也叫生蚝。庄河处于海黄北岸,海岸线长285公里,海域面积2900平方公里,素以盛产海鲜著称于世。海蛎子,只是诸多海产品中极普通的一种。蛎子头(庄河人对带壳牡蛎的俗称)遍布于各农贸市场和街头巷尾的摊位。一年四季,货源不断,尤其是入冬以后,其量甚丰。买蛎子头的人大多会问:“这是哪儿的蛎头?”摊主当然毫不含糊,马上答道:“南尖的,刚上来,新鲜着呢!”也有说是黑岛或石城岛的。总之,只要是庄河沿海的,买者便会放心挑选。庄河的海域及其地理环境十分优越,其气候特征,尤其无污染水质和丰富的海藻微生物,为牡蛎提供了优质繁殖、生长条件。早在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就批准对“庄河牡蛎”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p> <p class="ql-block">  笔者老家在庄河北山,早年交通极不便利,物流运输不畅通,小时候对海蛎子没有太深印象。只是有时到德兴街去逛街,见过人家把吃过的蛎壳倒在大门旁,不识何物。偶尔老爹也买过几次贝类,吃过后总是把蛤叉(书名:蓝面镜蛤)壳用细绳系起来,一串串的,当做玩具。而海蛎子,不像蛤叉那样光滑平整,蛎壳厚实又多皱褶,凸凹不平,既不好玩又不好看,食后便随手倒掉。现在说起来,这种被大家广泛认可的美味海鲜,在庄河本土还有着亲民的价格,一般每斤在五、六元上下转转。做为百姓餐桌上的平素佳肴,它的吃法也是不拘一格,因人而异。什么生、煮、蒸、煎、炸、烤……完全看个人嗜好,怎么吃都鲜美无比。但是,除了生食,无论哪种吃法,都需把握好烹饪火候。因为海蛎子肉鲜嫩爽滑,若是火候老了,其肉质干瘪,汤汁耗尽,既无鲜美的口感,又失去应有的营养价值。曾有一首本土歌曲中唱道:“俺就是那海边的人,俺就觉得那旮旯亲。酸菜炖海蛎子,越吃越有味。”这个“炖”字,用的不够准确。若是把海蛎放到酸菜锅里一起炖,酸菜比较抗火,炖的时间短了不行,等酸菜炖好了,蛎肉早就炖过火了。常规的做法,是在酸菜快炖好时,把事先准备好的蛎肉随葱花香菜一起放入,稍加搅拌,即可出锅。蒸煮烹炸也是一样,都须恰到好处,不能过火。蒸煮海蛎子的汤汁,可以用来放面条,也可炖酸菜。就如前面说的那样:“有心上边外,舍不得海蛎子汤熬酸菜”。其实,每一个庄河人都是食用牡蛎的行家里手,都是烹饪海鲜的美食大家。</p> <p class="ql-block">  眼下正值隆冬岁寒,夜长昼短。对于某些人而言,时光的脚步,似乎一下子慢了下来。守着漫长的冬夜,生活也有了诸多品味方式。在做好个人疫情防护的前提下,邀三俩好友,围炉而坐,烧烤海蛎子,再佐之其它烤料,外加几盘小跑,喝点小酒……寂寥的夜晚,也有了趣味和情调。若是伴之雪天,情致更佳,似乎穿越了历史,眼前即是过往,酒杯里全是故事。醉吟先生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浓浓的诗情画意,好像为你而发。</p><p class="ql-block"> 近几年,庄河很多烧烤店,都装置了专门烧烤牡蛎的大铁炉子,对于饮者来说,与“红泥小火炉”有异曲同工之妙。并配有专用工具和手套。把洗净的蛎子头放到炉顶烤盘上,炉中炭火正红,蛎子头发出滋滋声响,待其爆开缝隙,火候恰到好处,赶紧拾到盘子里,用专用工具顺着缝隙撬开蛎壳,鲜嫩饱满、原汁原味的蛎肉和牛奶般的汤汁,早已令人垂涎欲滴。这样的围炉时光,谁人不羡呢?其实,海蛎子不但味道鲜美,其营养价值也非常丰富。大多人有所不知,牡蛎是雌雄同体,它的蛋白质富含多种优质的氨基酸。它的钙质可以使人的肌肤滑润肤色好看。据说它的微量元素以及糖元还能促进胎儿发育,可见孕妇适量吃点海蛎子也有一定的好处。</p> <p class="ql-block">  有的人家,用海蛎子做为开面卤,或者配菜包水饺,都是很开胃的美食。虽说现在海蛎子的吃法翻新,花样甚多。可我最喜欢的,还是那种最原始的,原汁原味的,不加任何佐料的,火炉烧烤或开水蒸煮。记得在八中读书时,若是哪个同学吃了什么美味菜品,炫耀之余,大家便会随口说笑一句,加了点海蛎子汤吧?那时候在我们眼里,海蛎子与如今的鸡精、味素有得一比。其实,那些人工制作的调味品,怎敢与海蛎子相比?用庄河话说,就两字:鲜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