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冬至祭祖之习俗,源远流长,其意义在于教人不忘根本,启发后人敬孝之心。 祭祖,和中国长久以来的孝道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孝,上老下子,意味着通过“孝”将老小几代人连接起来。</p><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21日,一年一度度冬至祭祖活动在大瑶敦本堂隆重举行,来自大瑶、金刚、浏阳城区等地的族人代表共计二百余人参加了祭祖活动。</p> <p class="ql-block"> 这次祭祀活动由刘益祠副秘书刘宗见主持,新任族长刘雨文读祭文。</p><p class="ql-block"> 木无本不立,水无源不流,思宗念祖,追本溯源。参加祭祖会的族委会成员和各大小房长,缅怀先祖恩泽,共叙家族情谊,为提高宗亲之间的凝聚力,激励后裔弘扬先祖美德,传承家风,守望相助,光耀先祖美德及历史文化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播下了诚信、孝道、亲情、和谐、团结的种子,为的是启迪后人,共进共勉,告慰先祖,永保德昌。</p> <p class="ql-block"> 祭祖活动结束后,副族长刘疆主持新一届领导班子首次见面会,新任族委会成员为各理事会负责人颁发了任职证书。新任族长刘雨文发表就职感言,感谢全体族人对自已信任以及今后工作设想;副族长刘守俊宣读了刘益祠第八届族委理事会组织机构及族委理事会章程以及各分支机构负责人的名单。原水务局党委书记、现任顾问委员会委员刘守胜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贺辞;原市委宣传部长、现任族顾问委员会主任刘旭,就“弘扬祖德家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重要发言。原任族长刘守文回顾从事族务工作取得成绩及收获,并感谢全体族人多年来的鼎力支持。</p><p class="ql-block"> 祭祖仪式和新族务班子见面会取得圆满成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副秘书长刘宗见主持祭祀仪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任族长刘雨文宣读祭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族委会全体人员祭拜先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副族长兼秘书长刘疆主持会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任族长刘雨文颁发顾问证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副族长刘守俊宣读理事会章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任族长刘雨文发表就职演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族长刘守文发表离职谢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水务局书记、现任顾问刘守胜致贺辞</p> <p class="ql-block">原市委宣传部长、现任族顾问委员会主任刘旭宗亲谈《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冬至祭祖·中国人的传统</b></p> <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逢年过节总不会忘记祭祀祖先。为祖先供奉食物或鲜花,或坟前祭扫,以表感恩、缅怀之意。</p><p class="ql-block"> 而在南方地区,更是对冬至祭祖十分重视。民间也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据说先贤孟子便是死于冬至日,因其乡人十分悲痛,于是便废除了先前庆贺冬至的仪式,而逐渐改为祭祖的传统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冬至民间祭祖的由来</b></p><p class="ql-block"> 在民间,冬至的祭天祭神活动从唐宋开始逐渐演为祭祖的活动,又叫“祭冬”或“拜冬”。</p><p class="ql-block"> 冬至祭祖的形式分两种:一种是室外祭奠,另一种是室内祭奠。室外祭奠,在祖先墓地举行。而室内祭奠,则在家祠举行。</p><p class="ql-block"> 冬至日的头天晚上开始,事先在宗祠设香案,摆供品。到晚上十一点钟左右,由族长或德高望重的长辈主祭,领合族男丁,敬香,上灯,敲磬,鸣炮,按辈分长幼依次拜祭,行三献礼,读祭祖文,祈求全族福寿康宁。</p><p class="ql-block"> 冬至祭祖,不仅在民间,汉传佛教界也承习了这个传统。明代佛教著作《三藏法数》上说:“冬至,则一阳初生,履长之始。是日持斋修道,即能致福也”。冬至这一天,佛教寺院多举行祭祖法会,僧众也要前往祖师塔墓、祖堂祭供历代祖师,以此缅怀祖师之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冬至祭祖 · 以尽孝道</b></p><p class="ql-block"> 祭祀祖先,是为了提醒大家不忘根本、知恩报恩,其实祭祖是一种孝道的教育。对于久远的祖先尚且不敢忘记,又何况对于眼前的父母,哪有不尽孝敬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孝经》上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谚语所谓“百善孝为先”,有了这个根本,其他的德行才能够真正生起与持久。</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人十分看重孝道,而最好的孝道教育便是言传身教。《说文解字》解释,“教”字的含义是“上所施,下所效也”,也就是说,教育必须做出身教的榜样;“育”字的含义是“养子使作善也”,意思是父母养育孩子,并且要教导他做善事,要成为好人。</p><p class="ql-block"> 教导后代行善,最根本的就是教后人行“孝”,也就是要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传统保持下去,并且发扬光大。这样做不仅能唤醒人的良知,更是督促后世人成为圣贤君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祭祖 · 中国人不能忘的传统</b></p><p class="ql-block"> 如果从历史的传承、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祭祖”,中国人为什么千百年来,都没能遗忘这一传统呢?</p><p class="ql-block"> 大家都知道南宋诗人陆游,他出生不久后,靖康之耻发生,北宋灭亡。他整个一生都在为抗击金兵奔波,他一生最大的心愿便是恢复中原。他临终前写给孩子的诗中,也念念不忘:</p><p class="ql-block">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p><p class="ql-block"> 在往后的岁月里,在无数次的祭祖中,陆家晚辈以何种方式祭告陆游,虽不得而知,但他的儿子、孙子、曾孙、玄孙……从未放弃过祖辈的愿望,一种精神从祭祖的仪式中,从幼辈与先祖的联系中,传承开来不曾中断。</p><p class="ql-block"> 现代人何尝不是如此,在祭祖的过程中,听家族长辈讲起先祖,重温先祖在苦难创业的艰辛、或谆谆教诲,感受善的精神传承。祭祖,不仅仅是感恩生命的赋予,更是感受善的精神力量。</p><p class="ql-block"> 或许祖先留下的物质财富,终有一天会用完,但先祖的精神传承,让后人铭记珍视,这或许也是祭祖的意义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选择祭祖供品</b></p><p class="ql-block"> 传统民俗中,一直有用荤腥祭祖的习惯。很多人认为于祭祀时多准备一点丰盛的酒肉,可光耀祖先,有人认为如果祭品尽是素食,脸面上过不去不说,认为是自己对祖先苛刻,才让列祖列宗“吃素”。</p><p class="ql-block"> 但如果你是一名具有正信正念的佛弟子,则不建议你以顺民俗的理由而去杀生来祭祖,若由此造作杀业,不仅使老祖宗们受殃累,对自身更是有害而无益,冥阳皆损。</p><p class="ql-block">冬至祭祖时,当我们来到先人的墓前祭祖,我们可以恭敬地清除墓周围的杂草枯枝,还可以准备丧祭供品,譬如清水、鲜花、果蔬素食等。</p><p class="ql-block"> 至于丧祭,通须用素,勿随俗转。</p><p class="ql-block"> 但如果遇到家人不理解,而坚持要以荤腥来供奉时,也不要为此而争执,观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在日常小事上潜移默化地引导。以合适的方法,慢慢引导家人接受素食祭祖的观念。</p><p class="ql-block"> 我们还可以善巧应对,例如“自告奋勇”转去采买“三净肉”或成品熟菜作为权宜之计。</p> <p class="ql-block"> 追宗思源,不忘先祖,学会知恩、感恩、报恩。</p><p class="ql-block"> 在冬至这一天采用更加文明的方式来祭祀祖先,少烧或者不烧纸,利用鲜花、水果等物品祭祀亡者;</p><p class="ql-block"> 将“孝亲尊老”落实到日常生活中,老人在世时多孝敬,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人逝去时,从俭办丧事、文明祭祀,树立“厚养薄葬”的新观念,不断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