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之“魂”弘扬民族是“根”

双城

——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高端论坛<div><br></div> <p class="ql-block">  2021年12月18日至19日,为期两天的关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的高阶位培训,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隆重拉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的出席可见本次论坛的内容的高端站位和教育思想导向!</p> <p class="ql-block">  一、传统文化教育专家报告</p><p class="ql-block">  北京小学党委书记李明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王宁的讲座中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开展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永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守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筑牢民族文化自信、价值自信的根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青少年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具有重要意义。着重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国根、中国心、中国人的教育。王宁老师从“汉字”的造字法来诠释祖国传统文化不是单单的一首诗,二是从汉字到语句的内涵。</p> <p class="ql-block">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洋洋洒洒的让我们从赏析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来重读毛主席作为国家领导人在推翻旧帝国,建立新中国以来的文学意义上的革命决策,作为固体诗词优秀代表的身份来诠释,一个国家的崛起是需要这样一批具备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高端人才来做脊梁的,是必须具备这样实践、理论的践行者去扛起旗帜的!也提醒我们每个人,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是文字下的内涵,思想,意义! 祖国的发展即是一部革命历史也是一部高端人才发展史!因为知识是基础,行动是进步,智慧的运用才能成就人生。 为此,也让我们听者反思,我们原以为的教学思想是不是有些狭窄,我们原有的教学方式是不是太固定化思维? </p><p class="ql-block">  </p> 二、教学研讨课(说课活动)<br><br>此版块为我们提供了六节研讨课。<br><br>小学研讨课一:亲近古诗阅读 探寻中华文化——《竹石》组诗说课<br><br>小学研讨课二:品读历史故事 钩沉精神之源<br><br>——《将相和》说课展示<br><br>初中研讨课一:自然山水,忧乐情怀——《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整合阅读<br><br>初中研讨课二:赴一场宋人的约会——走近苏轼<br><br>高中研讨课一:兼容并包,美人之美——《谏逐客书》<br><br>高中研讨课二:《论语》之“学习”观——《&lt;论语&gt;十二章》第二课时<div>  从老师们的做课中,体会到了语文教学如何教,哪些需要教,哪些不需要讲,语文教学根本目标是什么?真的需要我们先要在教学之前了解,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什么,它的魂是什么?根在哪里要确定好。</div> 三、校长论坛模块<br>主题发言一:中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规范实施<br><br>主题发言二:坚定文化自信,涵养家国情怀<br><br>——郑州外国语学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br><br>主题发言三:印刷文化融入学校课程建设的探索<br><br>主题发言四:用“拂晓之声”说中国文化 <p class="ql-block">  专家、校长、骨干教师从国家教育理念的最高层面去解读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汉语言文字教育,文化传承教育其实也是中国“心”中国“根”的传承教育理念培训,指引了语文教师教学方向。这次高端论坛对老师来说是一次教育精神洗礼。</p><p class="ql-block">  教学,怎么教学?再次通过培训明确了方向。教什么,不教什么,加强教学方式,注重激发兴趣,注重古诗文的阅读方法,教古诗文的知识,特别是文字方面,词语方面的,让学生摸到学习的规律。善于引导和点拨,自身素质的提高。王宁教授所说的传统文化如何有理、有根、有序,识断的能力是一个生存的能力,信息化的能力是有用的信息你搜集了多少,被你发掘运用的多少。一段文字就是一个信息,我们应该交给他怎么去看待这些信息,这个信息是什么样,为什么是这样,它好在哪,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好在哪,怎么好。课堂转换学生为主体。语文是思想的载体,有根,有理,有序。不要在这个阶段没完成移到下一个阶段这就是无序。汉字是沟通历史,沟通现代的桥梁。小学一年级汉字一定是零起点。字本身带着意,句带着思想,成了语境。掌握汉字的规律。要研究汉字,研究汉字蕴藏的东西。看人,要看聚焦与梳要。以学生的视觉,学生主体原则。开掘和点醒,激活与预判,让学生充分的发表自己的理解观点……</p> <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