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引发问题,研讨迸发智慧 ——建构区持续教研活动

妞妮妈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时间:第二周</span></p> <p class="ql-block">  在老师的前期准备和幼儿的初步探索下,建构区的游戏很受孩子们的追捧,小班刚入园的孩子会坐在地垫上将积木一块一块垒高,中班孩子将暑假的游乐场经验再现于建构游戏,大班孩子的轨道建构、泡沫垫建构打破了空间的限制……</p> <p class="ql-block">  然而在两周的游戏中,孩子们还是会时不时的发现新问题:小班的孩子喜欢拿出很多的“零件材料”倒在垫子上;中班孩子乐忠于“自己”的作品搭建……老师们在观察指导时还是会有自己的小困惑:零件材料怎么收拾?合作搭建怎么引导?于是我们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问题,大家一起展开了研讨,共同分享经验、提出新的挑战。</p> <p class="ql-block"> 环境承载了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建构区的改造我们在之前的教研中已经有很多的收获。新学期,力图在每一个元素、每一处细节中体现教育理念与智慧,营造更适宜的建构区环境,本次活动我们围绕“我的建构区亮点是什么?”“他的建构区不足是什么?”“孩子们需要的建构区是什么样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p> <p class="ql-block">小五班张老师:开学两周,孩子们最喜欢的区域就是娃娃家和积木区,在建构区“搭积木”就好像男孩子每天都要完成的工作一样,我们已经有意识的让孩子进行整理,我们会和孩子尝试做标记,把形状不规则的积木放在窗台上,形状规则的的积木放进柜子。(吴老师反驳:长条积木不能放在柜子里,多出来的部分会阻碍孩子的行动,可以放在柜子的最上面,方便孩子拿取。)</p><p class="ql-block">小六班林老师:一周后我们就带孩子一起玩一起整理,引导孩子了解“无建构区”,帮助孩子养成好的建构秩序,把孩子们需要的建构知识放在布告栏。(朱老师反驳:孩子的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建构知识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中五班吴老师:我们中班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建构技能,所以本学期孩子们进入区域后会主动设计建构内容,我们配备了书写桌、建构绘本等读写材料,每一次的建构内容孩子们都会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p><p class="ql-block">中六班朱老师:刚进入中班,孩子们在第一次建构游戏时,我们就发现了问题:因为在楼层的角落,如果收纳柜摆放在原来的位子就会限制孩子的游戏空间,显得特别窄,在墙角的柜子还特别容易“藏”积木,我们就和孩子商量,一起调整了布局,把柜子靠后,形成一个空隙,孩子们不再跑来跑去,也不会被打扰。(大家一致认为朱老师的做法完全站在孩子的立场,和孩子共同进行环境改造,调整后的布局更加“有效”。)</p><p class="ql-block">大五班、大六班在介绍自己的建构区时向大家提出了很多的困惑:大班孩子的建构能力明显提高,他们对辅助材料的需求更大,对空间的要求更高。</p><p class="ql-block"> 环境应该是儿童的味道,布局不是一成不变的“样板间”、模式化的“标配”,应该和孩子共同创造一个“未知的”“多样的”“挑战的”“欣喜的”的游戏世界。</p> 结合孩子们的游戏现状和班级教师现存的指导困惑,我们罗列了第一次的问题清单,清点了班级的积木数量,调整了建构区的整体格局: <p class="ql-block">  积木具有无穷的魅力,可以刺激幼儿的创造力、想像力,</p><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借助环境——支持孩子们的想法、延伸孩子们的活动!</p><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为孩子们——创设充满契机、充斥奇迹、充实意义的环境!</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p><p class="ql-block"> 教师的观察:环境创设对幼儿的引导、材料使用、游戏水平及关键经验、每个年龄段的建构技能……</p><p class="ql-block"> 与幼儿的互动:布告栏贴些什么、怎么制定游戏计划开展建构活动、建筑物怎么保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时间:第七周</span></p> 我国现代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将儿童的心理归纳为:好游戏、好模仿、好奇、喜欢成功、喜欢合群和喜欢称赞,并提出幼稚园应该采用游戏式、小团体式教学法。区域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幼儿自主学习活动形式,它是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以操作、摆弄为途径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建构区域活动,一直以来深受孩子喜爱,那教师该如何提供有准备的环境及适当指导呢?<br>  在朱琳老师的带领下,老师们进行了一次现场研讨,开展了“建构区环境创设”的教研活动,针对各班建构区的现状,解读《丹阳市幼儿园区域质量评价指引》,在不断与环境、材料的“对话”中获得积极向上的发展。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一、热身游戏:你比划我猜</span></p> <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以游戏开场,教师们分为小班、中班、大班三组。在游戏中,每组老师积极参与,自由组合,三人一组,一人比划两人猜,每组五个词,限时三分钟。比划的老师们用夸张的肢体语言形式向猜词者传递消息,猜词者沉着稳定积极动脑一猜就对,游戏在欢声笑语中画上了句号。</p> <p class="ql-block">  你比划我来猜是解读别人的一个过程,读懂对方才能完成游戏,那我们的班级环境是否满足符合幼儿的需要,能否激发孩子的挑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二、解读环境</span></p> <p class="ql-block">  本次建构区教研活动,以中二班为例,老师们根据积木数量、积木摆放、布告栏、设计图(建构计划)、辅助材料(主题包)仔细观察中二班的建构区环境,然后围绕“环境、材料”进行讨论并得出更好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1.积木摆放(标记):</p><p class="ql-block">小班以实物大小做标记;中班可以用照片的形式展现;大班可以自己画出形状图片并添加数量。</p> 2.布告栏:<br>建构区墙上到底可以贴什么?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建构技能、建构主题、解决问题。首先建构技能,小中大幼儿需掌握不同的建构技巧;其次建构主题,我们是要根据孩子的兴趣以及当下主题的生成来开展活动的。当朱老师抛下“世界名筑是否合理”这个问题,又引起大家激烈的讨论,老师们的说法不一,有些说:合理,因为可以开阔孩子的眼界;有些说:不合理,因为孩子根本看不懂。比起巴黎圣母院,幼儿园的周边更适宜,那有的老师说我一定要建,孩子也说要建?怎么办?前期经验很重要,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参与到活动中,师幼达到统一的认知,将我们看到的知道的带入游戏,这样也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 3.设计图(建构计划):<br>当我们的孩子在建构区活动的时候,我们作为老师都会问:你今天想搭什么呢?孩子们会说:动物园、公园、大桥等。<br>A老师:哦,你去吧!<br>B老师:那你和朋友一起做个计划吧!你想和谁一起做?用什么材料呢?<br>在建构计划中,材料和同伴很重要,朱老师用幽默的语言提醒老师做一个专业的B老师,充分做好游戏准备和能力储备,支持孩子的深度学习。 4.辅助材料(主题包):<br>主题包如何呈现?以“秋游”为例,小中大老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p class="ql-block">小班朱嘉昊老师说: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征,我们应该以积木为主,辅助材料可以添加3-4种,可以选粗的树枝、奶粉罐、草坪、鹅卵石、动物模具、玩具汽车。</p> <p class="ql-block">中班吴亚琴老师说:根据孩子准备搭建作品的大小,首先我们要设计线路图,其次再添加仿真小动物、玩具车、树枝、树叶,那这些树叶可以塑封起来,这样可以二次利用,保存的比较久。</p> 大班唐炜老师说:我们大班的孩子因为动手能力较强,所以可以添加两部分材料。首先自然材料可以有树枝、树叶、石子等;其次可以添加一些自制材料,不要局限于假的,孩子们可以自己画自己做,比如松树、花朵、动物。<br>老师们认为:<br>我们要将教室转变为积极的、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能够让幼儿直接、自主地接触材料,这样各种令人兴奋的互动就会发生。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指导者与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所创设的环境、提供的材料要能够促进幼儿进行自主学习,并能够深度学习。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三、解读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在适宜的环境中自主探索,自主思考。看,这是一座大桥,那这座桥用到了哪些技能?哪些辅助材料?教师们对照建构技能一览表仔细查看:首先用了平铺、垒高、围合、架空、塔式等技能,其次还用了草皮、鹅卵石、奶粉罐等,孩子们还自己制作了路线图、树木等辅助材料。</p> <p class="ql-block">教研,是一次提升的对话;</p><p class="ql-block">教研,是一次温暖的唤醒;</p><p class="ql-block">教研,是一种走心的体验;</p><p class="ql-block">教研,是一段基于儿童视角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采用现场研讨、现场解决的方法,让教研回归活动现场,追随孩子的成长,同时让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研前磨、研中思、研后实践改进”的实践性教研活动,将推动埤城幼儿园游戏的深入研讨。埤幼老师们将用自己的专业守护孩子的幸福童年,在追求高品质的教育路上不断前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时间:第十一周</span></p> 在建构游戏活动中对幼儿建构行为进行解读,教师能够持续的关注和挖掘幼儿活动的兴趣点,带着探究性、发展性的眼光看待幼儿的每一次活动,更深层次的促进幼儿游戏的深度学习与发展,我们进行了建构区深度学习的微教研。 理论与实践案例结合,我们学到了运用专业知识解读幼儿行为,支撑自己的观察和分析,了解做好游戏前、游戏中、游戏后的支持与引导,关注和挖掘幼儿活动的兴趣点,带着探究性、发展性的目光看待幼儿的每一次活动,帮助幼儿在游戏中的深度学习。<br> 建构区的教研我们一次次罗列问题清单、一次次实践解决、一次次豁然开朗,从最基本的清点积木数量、做标记,慢慢根据孩子的需要创设布告栏,投放适宜的诱导材料,支持回应幼儿的游戏行为。尽管还有不足,但是我们改变了自己的游戏观、课程观、儿童观、教师观,对区域游戏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思考,接下来的游戏之旅我们会更加自信!<br>

建构

孩子

游戏

幼儿

老师

教研

积木

活动

我们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