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坤人爱吃“冬至饭”

谢中

<p class="ql-block">  那年冬天,巴里坤已被皑皑的白雪所包围。笔者随同作家刘亮程、诗人北野到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采访,他们把这叫“反季行动”。酒兴尽至,随行的哈密市委宣传部长李秋瑾女士极力向大家推荐巴里坤的“冬至饭”。“冬至饭”端到桌上,刘亮程老师三碗下肚还嚷着“再来一碗”。</p><p class="ql-block"> “冬至饭”是将多种面食做成不同的样式,包括饺子、寸寸子(把手擀的面条切成1寸长短)、杏皮子(类似于陕西人做的“猫耳朵”,因酷似南疆维吾尔族人晒出的杏皮干而得名)等,再把瘦肉、白萝卜、黄萝卜、野蘑菇、黄花菜等切成丁丁,一块儿烩制而成。至于怎样调味,各家有各家的做法,但当地的特产椒蒿和沙葱是许多人家必不可少的辅料。</p> <p class="ql-block">  在巴里坤人眼里,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同春节、中秋节一样重要。据南苑子村兰州湾子一组79岁的倪培芬老人介绍,在民间有句宽心的说法“夏至十八天,冬至当日回”,意思是说夏至18天后天才变短,而冬至到来的当天天就变长了。冬至这天吃些好的,主要是为了庆祝短日子过完了,长日子开始了。为了这顿饭,不少人家的女人们提前3天就开始做准备了,切肉、包饺子、撮杏皮子,忙在手上喜在眉梢。</p> <p class="ql-block"> 冬至这天,黎明的曙光尚未升起,各家的“冬至饭”就做好了。做好的“冬至饭”不是自家享用,而是与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一起分享。78岁的王英兰大娘回忆起吃“冬至饭”的情景时,满脸幸福地说:“冬至吃下的饭都是别人家的!”当然,别人家吃的也不是自己做的。互送“冬至饭”在巴里坤已经成了一种礼节性的风俗,妇女和孩子们端着热气腾腾,飘香四溢的“冬至饭”,走东家串西家,互致一声问候,送上一份亲情。有城里往乡下送的,也有乡下往城里送的,这是孝敬老人的最好“由头”。县文管所的薛鹏告诉记者,他10岁那年,早晨6点钟就被妈妈喊了起来,去给老满城东尕一队的姥爷送“冬至饭”,尽管双手冻得跟猫咬似的,可见到姥爷时,就像完成了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心里美滋滋的。还有一种说法是,谁家“冬至饭”里放的肉多、做得精细,谁家送得最早,谁家的日子就最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据县文化馆研究员李学诚介绍,像巴里坤这样重视冬至节,在别处是很难见到的。冬至是巴里坤严寒季节的开始,早年从内地移居而来的屯民,不了解这种气象规律,很可能发生人畜冻死冻伤的情况。所以利用这一节日,相互走访,以一碗“冬至饭”为礼品,警示大家谨防严寒,顺利过冬,是一件非常重要而具人情味儿的事。</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