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圣人的足迹—王学圣地修文之旅

钱钱

编辑/钱钱 <p class="ql-block">初识王阳明,是因为看到贺先生在听郦波教授讲解《五百年来王阳明》,再识王阳明,是在喜马拉雅听《明朝那些事》时,书中对王阳明的评价甚高。好学的我,查阅了有关王阳明的资料,才得知中国历史上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而成为“真三不朽”只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半个是曾国藩,另外一个就是王阳明。</p> <p class="ql-block">周末,我们从贵阳打的30公里到修文,追寻圣人的足迹……</p><p class="ql-block">1506年,王阳明被贬龙场驿(即今修文),得以悟“心即理”,创“知行合一”,倡“致良知”,完成了内心世界的真我探索,而后立言、立德、立功。从此,阳明心学光照天下。</p> <p class="ql-block">贺先生是阳明先生的崇拜者,在这里,他即兴赋诗一首:</p><p class="ql-block">拜阳明先生</p><p class="ql-block">神思旷日久,万世王阳明。</p><p class="ql-block">古今三不朽,全在知和行。</p> <p class="ql-block">我特意拍了一张烟雾萦绕的照片,沾沾阳明先生的仙气。</p> <p class="ql-block">真三不朽石:</p><p class="ql-block">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而成为“真三不朽”,是古今圣人的最高人格理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活上的王阳明,是个“三不问、四不争”之人,“不问结果、不问人心、不问过往,不争小利、不争口舌、不争虚名、不争先”,正是生活中的不问不争,使得王阳明能够潜心修学,最终也成就了阳明学派。</p> <p class="ql-block">栖霞山是横亘于稻田中的一座小山,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龙冈山。这座山上除有阳明洞外,还有何陋轩、君子亭、祠等。</p> <p class="ql-block">阳明洞前有两株参天古柏,相传是阳明先生亲手所植,至今仍然枝叶繁茂。</p> <p class="ql-block">洞口的崖壁上,有安国亨题刻的“阳明先生遗爱处”七字。安国亨是贵州水西彝族土司安贵荣的儿子,彝族安氏土司与王阳明有深厚的情谊,安贵荣雪里送炭,经常派人给他送米、送肉、送鸡鸭和柴薪。</p> <p class="ql-block">洞口崖上为明代贵州宣慰使安国亨(彝族)题刻“阳明先生遗爱处”;</p><p class="ql-block">右侧为明罗汝芳题刻“阳明别洞”;</p><p class="ql-block">左侧为清庞霖题刻“奇境”等。</p> <p class="ql-block">阳明洞旁边的何陋轩,是当时龙场(修文)老百姓见他住在既阴又湿的石洞中,便伐木为王守仁修建的屋宇。室名由阳明先生所取,出处是《论语》:“君子居之,何陋之有?”</p> <p class="ql-block">在君子亭下的岩壁上,刻有“知行合一”四字,点明了王阳明学说的精髓,是蒋介石第三次重游阳明洞时所题。</p> <p class="ql-block">君子亭旁边是“王文成公祠”,这里最早是阳明先生创办的龙冈书院,明朝嘉靖年间,在龙冈书院旧址上修建王阳明祠,清代乾隆年间改为王文成公祠。</p> <p class="ql-block">祠为四合院结构,正殿上有王阳明像,壁上有不少石刻、碑文和匾联。</p> <p class="ql-block">正殿旁的右厢房,抗日战争期间,曾经是爱国将领张学良被软禁的地方,蒋介石的用意,是想让他学王阳明,在此“悟”道……</p> <p class="ql-block">1938年冬,张学良幽居阳明洞,耳濡目染皆为阳明遗迹,他有感于自己和王阳明一样的遭遇,便对王阳明被贬龙场驿的情况十分关心,王阳明的经历和学识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王阳明不为强权所屈的往事及其“龙场悟道”的经历也为张学良提供了精神动力,这就成为他研究明史的导因。由研究阳明学说,到进一步研究明史。</p><p class="ql-block">1941年,张学良因病移居贵阳黔灵山麒麟洞,在洞中作诗一首:</p><p class="ql-block">犯上已是祸当头,作乱原非余所求。</p><p class="ql-block">心存广宇壮山河,意挽中流助君舟。</p><p class="ql-block">春秋褒贬分内事,明史鞭策固所由。</p><p class="ql-block">龙场愿学王阳明,权把贵州当荆州。</p><p class="ql-block">这是张学良被幽禁以后,第一次以诗词的形式,将王阳明和明史写入诗中以言志,含蓄而公开地表明了他发动西安事变的纯正动机和不计恩怨的豁达胸怀。</p> <p class="ql-block">参观王阳明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阳明先生所作《何陋轩记》,真迹收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阳明思想:</p><p class="ql-block">“心即理”,是心学的理论基础,也是王阳明的世界观。王阳明认为吾心便是天理,万事万物源于心。“知行合一”是心学的核心。以“心即理”为基础,认为知,行要一起进行。“致良知”是心学的认识方法。致良知就是扩充良知,把良知推广到万事万物中。这三点正是王阳明心学精髓所在。</p> <p class="ql-block">谨记《王门四句教》</p><p class="ql-block">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p><p class="ql-block">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p> <p class="ql-block">无善无恶心之体</p><p class="ql-block">王阳明说过:“在心体上不能遗留一个念头,有如眼中不能吹进一丁点灰尘。一丁点能有多少呢?它能使人满眼天昏地暗了。这个念头不仅是指私念,即便美好的念头也不能有一点。例如,眼中放入一些金玉屑,眼睛就不能睁开。”我们于此可以知道,无善无恶就是本心最自然的状态,它是心的本体。由于心即是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所以天地万物也应该无善无恶。天地万物无善无恶,我们对待天地万物的态度也应该是无善无恶。</p> <p class="ql-block">有善有恶意之动</p><p class="ql-block">人人皆有良知,为何世界上还会有那么多的恶人?这些问题的答案很简单,用王阳明的话讲就是:他们的心,失去了本体。所谓失去本体,其实就是良知被遮蔽,不能正常工作了。所以王阳明说,有善有恶意之动。良知一旦被遮蔽,所发出的念头就有了善恶,而有了善恶之后,又不肯为善去恶,所以人生观就有了善恶。良知是如何被遮蔽的呢?王阳明的结论是:习气所染。习气就是我们身处的社会,王阳明不无遗憾地说,由于不是每个人都自动自发地去致良知,所以由众人组成的这个社会不是真诚恻怛的,而是充满了客套和虚伪。</p> <p class="ql-block">知善知恶是良知</p><p class="ql-block">如果我们用现代心理学来描述“良知”,就是这样的:当我们面对一个情境时,它不会导致我们的直接反应,而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个快速评价思维,这个评价思维不是深思熟虑或理性推理的结果,而是自动闪现,迅如闪电,如你所知,这个评价思维就是良知。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与智慧的直觉(直观)力,或是直觉(直观)的道德力和智慧力。王阳明对“良知”的推崇几乎无以复加,他说:“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他还说,“良知学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譬之如行舟得舵,平澜浅滩无不如意,虽遇巅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没溺之患。”这些对良知的赞美之词大有“良知在手,天下我有”的意味,良知真的无所不能吗?</p> <p class="ql-block">为善去恶是格物</p><p class="ql-block">王阳明觉得,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事上磨练的意思是要参与社会实践,在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中锻造自己的心理素质,做到动静皆定,以此沉着冷静,正确应对,最后就进入“不动心”境界。事上磨练就是存天理、去人欲,就是让自己的喜怒哀乐恰到好处,不可过分。我们事上磨练,就是要到人情事变上去练心,喜怒哀乐是人情,富贵、贫贱、患难、生死是事变,事变也只是在人情里,只要能在人情事变上致良知,那就是最好的练心,自然是最好的事上练。</p> <p class="ql-block">王阳明也是文人用兵成功的代表人物之一。明史上说,在明以前,又是文人又通晓军事谋略排兵布阵的,没有人能超得过王阳明。</p> <p class="ql-block">王门后学之“宙”</p><p class="ql-block">“宙”,时间概念,往古来今曰“宙”</p><p class="ql-block">明正德三年(1508),“黔中王门”在贵州龙场诞生,到最后一个阳明学派——“姚江书院”派邵廷采和江右李绂相继辞世(1750),中国的阳明后学历经240余年时间。</p> <p class="ql-block">王门后学之“宇”</p><p class="ql-block">“宇”,空间概念,四方上下曰“宇”。</p><p class="ql-block">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按地域分布,提出了除黔中王门之外的七个阳明后学门派:浙中王门、江右王门、南中王门、楚中王门、北方王门、粤闽王门、泰州学案。</p> <p class="ql-block">阳明先生的一生很短暂,仅有五十七年,但他留给世人的财富却是无穷的。</p><p class="ql-block">五百多年来,众多名人都是阳明心学的忠实粉丝。</p><p class="ql-block">中国的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蒋介石……</p><p class="ql-block">日本的东乡平八郎,稻盛和夫……</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和习近平对阳明心学的发展:</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主席在《伦理学原理》批注中充分阐释了阳明心学里"心即理"的命题,认为"个人有无上之价值"“以我立说,乃有起点,有本位"。他在《实践论》中提出的著名论断"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对王阳明“知行合—"思想的发展和发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阳明学的历史作用和时代价值,在多个场合高度认可、系统阐发“知行合一”的学说,强调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号召全党以“知行合一”的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p><p class="ql-block">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p><p class="ql-block">一一习近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阳明先生临终前“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遗语,是他对自己坦荡一生的总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要学习阳明先生,一点点打磨心灵之镜的尘埃,一步步走出良知彰显的道路,最后到达“吾心光明”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分享两个小故事:</p><p class="ql-block">1工作修行:</p><p class="ql-block">有一位地方官常去听王阳明的心学讲座,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偶尔会呈恍然大悟之态,眉飞色舞。</p><p class="ql-block">月余后,他却深表起遗憾来:“您讲得真精彩,可是我不能每天都来听,身为官员,好多政事缠绕,不能抽出太多时间来修行啊。”</p><p class="ql-block">王阳明接口道:“我什么时候让你放弃工作来修行?”</p><p class="ql-block">该官员吃了一小惊:“难道在工作中也可以修行?”</p><p class="ql-block">“工作即修行!”王阳明斩钉截铁地回道。</p><p class="ql-block">“我愚昧得很,”该官员既迷惑又惊奇,“难道您让我一边工作一边温习您的学说?”</p><p class="ql-block">王阳明说:“心学不是悬空的,只有把它和实践相结合,才是它最好的归宿。我常说去事上磨练就是因此。你要断案,就从断案这件事上学习心学。</p><p class="ql-block">例如,当你判案时,要有一颗无善无恶的心,不能因为对方的无礼而恼怒;</p><p class="ql-block">不能因为对方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为厌恶对方的请托而存心整治他;</p><p class="ql-block">不能因为同情对方的哀求而屈意宽容他;不能因为自己的事务烦冗而随意草率结案。如果抛开事物去修行,反而处处落空,得不到心学的真谛。”</p><p class="ql-block">2生活修行:</p><p class="ql-block">有人向禅师请教,生活中应当如何修行。禅师答:“饥来吃饭,困来眠。”那人感到很奇怪,说:“其他人也是这样做的啊,难道他们和你一样用功?”禅师答道:“不。他们吃饭的时放不下工作,睡觉的时又总想着赚钱。而我,吃饭便是吃饭,睡觉便是睡觉,这就是最好的修行。”</p> <p class="ql-block">逛完阳明文化园已是三点多,我们在文化园边上的饭店点了一个鸳鸯火锅,听着食材在汤里咕嘟咕嘟滚熟的声音,我忍不住拍了视频发朋友圈,有人馋火锅的滋味,有人喜欢这段走心的文字,而我其实悟出了一个浅显的道理,阳明先生的心学告诉我们,活在当下才会快乐!“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过去的、未来的,已经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你胡思乱想,只会让自己丢失清明的本心,现在请一心一意享受眼前红红火火的美味佳肴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