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一个没有出息的人。不知天高地厚,热衷于文学。几十年了,在读初二的时候,被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宣读我的文章并且得到夸赞,总觉这个滋味太美了,于是,念念不忘,发恨,当一名作家!</span></p> <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王立良,王文政,</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王可堂,王复秋,王立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可是,事与愿违。在当时那个年代里,正是文化大革命轰轰烈烈的时候,学校被一群不识字的贫下中农管理。有关系的,不错的,能说上话的,那时还没有“走后门”这词语,他们不管学习好歹,只要对上眼就保送上高中。说实在的,那几年,不是真爱学习的学生学点东西外,其余的都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很爱学习,那年我已十七岁。个子矮,体格弱,相貌丑。在学校,老师很宠爱我,都说我有点才。可那些大个子同学经常欺负我,因学习好受嫉妒。初中毕业没被推荐上高中,是因为我达不到红色接班人的标准而被淘汰,只有闷闷不乐地含着泪水,离开了梦寐以求的学校,扛起了锄头,推起了太平车,听着生产队上的铃声,在祖祖辈辈那块赖以生存的田野上劳动着……</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生产队干活也不是易事。我身体弱,十八岁那年已是成年人了,个子也就是一米六的样子。刚下学校门,一些活都不会。如推小车,人家能推七、八百斤重,我推五百还推不了。割小麦,人家割二百米,我一百米割不了。修河挖沟更不用说,有一次用太平车推土筑黄河堤子坝头,从土场到坝头单距离三里,来回六里,施工进度每天十五车。初次修河,真受不了,第九天,一瘸一拐得离开工地回了家。来年,村里搞了个苹果园,六个人管理,都说不累,我就报名参加了。加上有点文化,村支书就让我当果树技术员。在苹果园里劳动了二年,到了一九七七年的秋天,有人告知我,初中生可以报名考中专。我听说后忙报了名,到了十月份在仁风农中参加了考试,总觉得可以,但没考上,读书的梦破灭了。从那开始,我总在想,要出人头地,就得攻克文学,自学成才!</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从初中毕业到二〇一五年冬,在这四十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一些人难以置信的磨难,很多事情让人无法理解,说实在的,在家乡那片广阔的天地里对我来说就是牢笼!多年来很多人,就连我的家人都看不起我,说我疯,说我傻。为了老人、子女我付出了很多。我曾是家乡一带最早拣破烂的人,也是最早收破烂的人。二十年前省吃俭用花7500元买的拖拉机用了不到一年让贼偷了去。十年以前拚死拼活地结余50000元被那些有头有脸的人集资办厂骗了去。哎,不说那些伤心事了!除去混钱养家糊口外,大部分时间都是用在了读书上。很多人读书看热闹,我读书太痴,首先看作者是谁,题目前言是什么,写作方法如何。故事能使我流泪的文章我认为是好文章。我的文章一些是流着泪写的,写出来以后就觉得心里舒服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 〇一五年的腊月二十九。这天,我本来是来济阳中医院看望生病住院的弟弟。不曾想到了医院,我突然得了“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已经停止了跳动。“死马当活马医”,经电击等急救措施,医生又从死神手里把我拽了回来。转院到济南千佛山医院支架治疗,康复出院后不能干体力活,这样只能读书了,时常练练书法,学学绘画,缓解缓解内心的空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了来年的九月一号,孙子在澄波湖小学上学,我随家人搬到澄波湖壹号小区居住。这样,我有机会和我小时候的伙伴王可勇经常见面。他知道我爱读书,经常给我送些书籍及报纸来。有一次,他拿着一张报纸,上面有他作得《生死三兄弟》。我看后十分感慨,文章深情讲述了战友之间的生死情谊,文字简练,情深意切。伙伴能写出这样的文字来我不觉为怪,因为从小他就爱学习,加上参军三年,任连队文书,退役后一直在县政府机关工作,写个小文章刊登在报纸上不足为奇。于是,我对王可勇说:“我也写篇稿子你给发到报社行不行。”他忙说:“行!”接着,我就试着写了一篇祭奠英雄的文章《我的表哥一一杨春礼》。文章一写完,马上让他审阅,看后十分高兴,没想到我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来,还没来的及修改,他便边修改边把文字打在手机上,发往报社。不几天,在<新济阳>闻韶风版面刊登了。自己的文章在报纸上初次展示,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就连王可勇也感到骄傲,因为我俩都是从家乡那片田野里走出来的娃!</span></p> <p class="ql-block">左起:王立良 和王可勇在澄波湖小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去年,狠了狠心买了部智能手机。先是对“火评”感兴趣。就是在抖音火山视频上在风景圈观景书评,犹如早先看图说诗。评论写得好,“火评君”立马在评论上盖章置顶,很好。半年,拍景发视频,写评论,有千余条评论被选“火评”置顶,忙得不亦乐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伙伴王可勇又手把手的教我加微信,打字,写稿,修稿,和报社编辑联系。截止到现在,已有五篇文稿被<新济阳>报刊采纳发表。还有新济阳报记者冉庆亮先生在齐鲁报业刊登了我的作品《澄波湖的夏天》。伙伴王可勇在<美篇>刊登了《澄波湖一一大雁的客栈》《贾桥的传说》《老王》《二老奶奶》。另外,我在<齐鲁壹点>这个栏目里也展示了几十条(已上头条)的新闻。我以激动的心情感谢他们及关注我的朋友们。特别是伙伴王可勇,为了增强我的文学能力,介绍了许多爱好写作及热爱文学的好友,为鼓励我进一步把作品写好,费尽了心思,没有他的帮助,就没有这些文章的出现,借《我》这篇小文,只能说一声谢谢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王立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摄影:张成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制作:王可勇</span></p> <p class="ql-block">右起:王立良和王可勇在黄河之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