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郝胜清老师《乡村影像》有感

慧子

<p class="ql-block">辛丑岁末,恰是迎新之时,郝胜清老师的个人专题影集《乡村影像》出版了。拿手里,沉甸甸的,灰色封面,热压烫银,正12度大开本,300个⻚面,142幅作品,从外观到内容,从数量到质量,从图像到思想,两个字,厚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胜清老师教我们摄影,听老师说起过他拍摄的乡村影像项目,也零散看过其中一些作品,当时都只当看教学图片,未曾深度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书拿到,序言,后记,每张图片都郑重拜读数遍,思路渐渐清晰,对老师影像的理解由此更深一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乡村影像就是我人生的第二块胎记”,深深被序言里这句话触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来,一切源于一场变故。童年,父母,兄姐,整个家庭与乡村生出的种种扯不断的关系,是老师坚持数年不变的乡村情结的源头,带着数十年的乡村生活经历,带着父母兄姐被无端改变的人生轨迹,背起相机,走进陕北的沟沟峁峁,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坚持近二十载的默默拍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师没有被过去的个人的私怨裹挟,也不是狭隘偏颇地记录局部。老师说,父亲与乡⺠的厚交也为他以后拍摄乡村影像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年来,老师一直用平和广博的胸怀,丰富细腻的内心,体谅审视的目光,行走乡村,自洽拍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序二,“关于影像”中,老师这样说,“这些人物,情节和故事,我几乎变成亲历者”,“我几乎分不清这些故事是他们的,还是我的,我深深融入其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只有源自内心的影像,才会有引带思考的力量,才会有让人反思的动力。老师像一个摆渡人,以乡村,乡土,乡⺠,乡情,乡俗为章节,把乡村日常生活的瞬间,用镜头凝固,用影像穿起,带我们走进乡⺠生活,重新认识乡村社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这本专题影集的拍摄,在后记中,老师的表达是这样的,“乡村影像的所有拍摄,其实就是在寻找回家的路。”,进一步理解了老师一贯坚持的摄影理念。所有的去处都和来路有关,陕北这块皇天后土,陕北的父老乡亲,无论行走,无论拍摄,都是老师紧紧依恋的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摄影是老师与乡村的媒介,是老师表达内心的窗口,一次次拍摄、重温、关怀、理解; 一次次记录、沟通、交流 、体验; 一次次回顾、共情、带入、融合。老师对乡村的感情更多的已经变成怀旧,同情,甚至是感恩,赞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悟,改变的不仅是情感,更多的是良苦用心,更多是拍摄思路,乡村的图景在老师心中已经另有天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更出乎意料,如此厚重的一本专题影像集,从图片选择,调整,编辑,版面设计,整书设计,序言,后记,竟然是老师一人所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难以想象,单单是从近二十年拍摄的海量照片中选择一百多张图片,就是一个耗时耗力的工作,而编辑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图片编辑是道⻔槛,多少摄影者止步于此。编辑专题影集更是一个繁重艰巨的过程,一百多张照片的背后是无数张照片的选择、比对、排 列、组合。照片之间的逻辑关系,意义关系,整个篇章的节奏韵律,疏密急缓,和谐反差,包括图像与文本的关系,都在考虑范畴之内,要让读者在连续阅读中、体验流动感,感受图像的前后联系,也许是无数次的否定,无数次的重组,才最终成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版面设计也是专业性很强的一个工作,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老师的《乡村影像》设计自然, 有秩序有变化,灵活不呆板,满页,半跨,单⻚,节奏分明,张弛有度,线索连贯,调性统一,黑白灰层次丰富,调子深沉不浮躁,图像经典不繁琐,全书五个章节,环环相扣。 一章章慢慢读,一幅幅细细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凝视封面作品,初读只是线条,人物。细读,天空白云翻滚,地面坑洼不平,最醒目的电线杆竟然没有接上电线,孤独竖立着,似乎一个沉重的十字架。杂草荒树,这里的荒芜与衣着打扮不俗的人们,隐约的汽⻋,一堆堆的新砖,形成强烈反差,不禁想问,乡村正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呢? 赶紧打开书,进入乡村,走近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扑面而来的一个大跨⻚,一个隐在典型的沟壑纵横⻩土地理的小山村,开启了一次体验式阅读,开启一次乡村的视觉旅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多作品都有一目难忘之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种地老汉”,拍摄⻆度略高于地平线,远景天空,近景⻩土地,中间立于天地间的种地老汉⻛⻣刚硬,肩上搭着塑料口袋,身边的农具,脚下的小狗。画面严谨又颇具生活的趣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苦力活”,铡草的婆媳,自然和睦,相互扶持,土窑的小⻔,泥墙的雨痕,几只悠闲的母鸡,好一幅普通村⺠的日常生活场景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人”,正襟危坐的一家之主,傲⻣铮铮,目光坚毅,威力震慑,就连依在腿上的小猫也是目光炯炯。墙上宣传画中时髦的年轻人,与老人形成强烈反差。我们甚至不敢用艰辛贫困形容,老人的安宁坚定让我们不由要敬畏生活,致敬衣⻝的根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男人是山”,山一般的男人背影,陪衬的两颗小树,香烟,手指,花白的头发,典型北方汉子,魁梧高大,顶天立地的父亲形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往事如烟”,手拄拐杖的老人,紧闭双目,身后贴着福字的大⻔紧闭,联想到岁月流逝,心中的那个经历过苦难岁月母亲形象跃然脑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船工”,一江⻩河水,一只老木船,两个赤裸上身,不同年龄,不同神态的船工,年⻓者的表情忧伤,低头沉思。年轻者精神十足,略带微笑。肢体、动作、表情、画面布局,颇具形式感,如一张油画,细腻精致,印入大脑,会不时映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倾听”,特别喜欢这幅作品人物表情的描述,合目抬头,紧闭嘴巴,⻄服,毛衫,小平头,神态自得。背靠一颗古树,枝乱叶枯,树上架着两个高音喇叭,年代感十足,身后的窑洞,原始和现代,古老和文明,封闭和开放,浑然一体,所有冲突一图尽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画中行”,“女孩和狗”,“备耕开始”几张作品,大量留白,这种以诗意描述日常的构图,中国画式的留白方式,把乡村的自在、浪漫展示得仙气霭霭,美轮美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小格局大”,安坐炕头的夫妻,墙上国家领导人的年画,两边遮盖被子的喜字布单,手边不锈钢的保温水壶,白色瓷砖的地板,这是一个最最普通农⺠的家,然而超大的时代信息量,需慢慢读细细品的,这些正是图像的吸引人之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喜欢的照片很多,只粗略说几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再说任何都是赘余,用后记里最后一句话做结束语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本集结成册的乡村影像,浓缩了我乡村生活的记忆,是我的又一块胎记,随着岁月不会减淡和消失,会愈加清晰和凹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谢郝老师,引领我们进入乡村,感受乡村,铭记乡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p class="ql-block">衷心祝贺郝胜清老师个人专题影集《乡村影像》顺利出版发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