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华 | 书院崭新的历史使命是担负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道统共识传播力量

龙德传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王泽华题匾泽东书院</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书院崭新的历史使命是担负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道统共识传播力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文/榆林功昌书院副院长 王泽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2020年9月16日至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考察。这是17日下午,习近平在湖南大学考察时,同师生们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湖南岳麓书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诠释龙的传人:“文化没有断过流、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我们这些人也延续着黑头发、黄皮肤,我们叫龙的传人。”</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昂昂气象羽冠新,千古家国芙蓉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天宫往来御神舟,雍雍龙裔正凌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润泽华夏复兴梦,书院中国振乾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应顺和流携浩荡,放眼世界归大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强调,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是文艺工作者必须肩负的历史担当。总书记<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span>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战略部署,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明确要求。总书记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习近平指出,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在文化走出去方面,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坐者是102岁老红军王功昌同志,后立者是其侄子陕西榆林功昌书院山长王仲良先生,</span><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8px;">献花者是王仲良爱女王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书院文化机制是中华文明道统建构意识的圭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院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主渠道,书院是中华文化道统重构意识的回归。文化作为民族的世界观,主要体现的是认识世界的能力,核心内容是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主要反映了民族的思维能力和水平,我们只有在本质层面洞悉人类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运动轨迹,才能深刻认识到文化复兴的实质。客观世界是无限的,人的认知能力也是无限的。但在一定的范围、一定的时期内,客观世界展现在人的面前是有限的,因而主观世界也是有限的,人的思维自古以来就存在这种无限与有限的矛盾运动。在近代科学和地理发现以前极为漫长的历史时期,人类的活动范围是狭小的、分散的、隔离的,世界以不同的面孔呈现在人类面前,人类也以不同的眼光看世界,从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进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和文化。当代中国最深层的结构性问题,乃是政统、学统与道统之间的紧张、对立。解决当下严重的文化、社会、政治及国际战略问题,进而实现文明复兴之根本出路,也就在于精英群体更自觉地回归道统,在政体、法律、习俗等各个方面确立中华文明之主体性。在文化传承与价值重构问题上,应通过中国书院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之间的关系,客观科学地理解和评价道统思想,探讨其对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所具有的价值,从而批判其流弊,而传承和发扬其仁爱民本、中道和谐、重主体、道不离日用等优秀文化传统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使道统思想与现代化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实践相结合,在现代化进程和当代中国新文化建设中创新重构,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和时代价值。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思想文化的资源和借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战略思想家乐元圣著《文化军事战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三垣泮宫</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院起源于七世纪末的中国唐朝,是古代东亚地区以儒家为代表的读书人,围绕书籍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机构。中国历代创建的书院超过7500所。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一种重要教育组织形式。它萌芽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改制于清末,是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唐代,佛教禅林开展译经、著书、讲学等活动,形成了独特的办学方式和讲学制度。书院受其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唐后期,社会各阶层的阶级矛盾非常突出,庶族地主为了自己的利益,要求学术自由。到了宋代,整个社会经济在总体上呈繁荣发展态势,手工业、商业等都取得长足发展,书院的真正繁荣也就出现于此。在中国历史上,书院是延续一千多年之久的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机构。它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制度和精神,特别是在教育理念、教育精神方面,对中国历史文化、人才培养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如果我们把书院看作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就要考察它对人类发展做出了哪些独特的贡献。从世界文明的宏观视野考察,中国书院既是世界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独特教育模式,同时也是儒教文明的典型形态,要充分认识中国书院的独特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船山书院坐落于衡阳市雁峰区东洲岛,为清末最著名的书院、衡阳市一中前身、湖湘文化文脉。船山书院培养了大量有真才实学的人。湖南省艺术名家、教育界前辈、政界俊杰皆出此门。帝王之师、旷代奇才杨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将夜》(小说和电视连续剧)的世界中大唐为当世第一强国,长安为大唐国都,长安有书院。即一寺一观一门二层楼中的二层楼,寺是悬空寺,观是知守观,门是魔教山门,二层楼是书院的二层楼。(注:将夜之修行者分层:五境分别是初识,感知,不惑,洞玄,知命。五境之上另有无距,天启,无量,不朽,无距,清净界。)大唐书院:山长为夫子,明面上的书院是大唐的书院,为天下育人,无论唐人,南晋,北燕,月轮,宋等各国人都可以来书院读书学习,书院教学涵盖天文地理风俗人情军事政治五花八门。然后真正的书院,也就是修行者的书院是书院的二层楼,也就是真正书院弟子所说的书院的后山。</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论是中国古代书院还是欧洲中世纪大学,都注重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和门户开放。现代大学要继承和发扬这些教育方针,让大学的发展更有活力。岳麓书院的影响产生联动效应,许多现代大学寻求与传统书院的结合。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考察湖南时就曾指出:“作为湖南大学前身的岳麓书院在历史上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经世济民之才”。2020年9月,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南考察,总书记考察湖南期间,专程来到岳麓书院,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新时代中国书院定性、定位、定向,这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我们要学深悟透,切实将总书记对岳麓书院的重要讲话指示要求落到实处。中国书院,历经千年浮沉,文脉绵延赓续,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为我们进一步弘扬书院精神、复兴书院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挖掘书院的文脉,传承创新书院崭新历史新使命,展现了中国书院承载着新的时代内涵,肩负着文化复兴的新责任、新使命,彰显出中国书院在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的重要价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尼山书院位于尼山孔庙以北,又名尼山诞育书院。元至元二年(1336年),中书左丞王懋德奏请在尼山创建书院,并保举彭璠为山长,获准。彭璠上任后不久,即修建尼山书院。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书院赓续古代耕读文化基因将赋予乡村振兴文化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正式提出了“开展耕读教育”的要求。之后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要求“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将耕读教育相关课程作为涉农专业学生必修课”。耕读教育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中教育资源的重视,也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涉农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新要求,为涉农高校的教育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指明了方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2023年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东坡书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洙泗书院</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具有重要的意义。他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明确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并殷切期望涉农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2021年5月,他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说:“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在涉农高校深人开展系统化的耕读教育,无疑是对两封回信精神的具体而直接的响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清朝“诗礼传家”牌匾</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是一个农业古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以农为本、以耕为重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从中华民族进入农业时代开始,关于农耕的知识、智慧的积累,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取向、精神关怀和人性认知,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在文字产生之后,伴随着士阶层的独立与发展,又形成了总结、会通与学习、传承密切结合的“读”的文化传统。在之后数千年的文明进程中,“耕”与“读”并行并举、相促相融,耕读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鲜明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耕读”作为乡土中国的生活图景与文化基因,塑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视野与格局,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重要文化遗产,是中国探索不同于西方发展道路与模式的重要思想资源。古代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正是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中安身立命、“修齐治平”的。耕读教育作为中华文明延绵数千年的“密码”,是中国古代教育理念的精髓所在,是我们今天需要传承、也必须传承和发扬的教育智慧。随着中国发展新时代的到来,耕读教育为探索符合中国自身特色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开辟了新的空间。通常意义上讲,“耕”就是从事农业生产,耕田种粮,从物质上保证人的生存;“读”就是知识学习、文化教育,知诗书懂礼仪,修身立德,在精神上确立人的价值。耕读教育肇始于先秦的百家争鸣时代,农家的代表人物许行率先提出了“贤者与民并耕”的主张,并以此教育学生。虽然同时代的孟子强调谋生与立德的差异,对许行的思想进行了批判,但后来成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同样深切认同周公之言“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尚书,无逸》)。经汉魏到唐宋,耕读教育逐步演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形成一种全社会共同的教育理念、一种关系到家国社稷的治理之道与选才之法。耕读教育是一个关涉农与士、术与道、行与知、物质与精神、生产生活与政治文化、哲学艺术等诸多维度、诸多层面的丰富的文化概念。正如清儒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所言:“耕所以养生,读所以明道,此耕读之本原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耕读书院</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五老峰南麓。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已有1000多年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新时代,重拾耕读教育理念,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的有效衔接,构建新的耕读文化,开辟涉农高等教育新的实践路径,对于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实现乡村振兴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推动耕读教育改革实践,就需要在赓续古代耕读传统形成的文化精神的同时,赋予耕读教育以新的时代内涵。在古代,农业生产是最主要的日常实践,到今天“耕”仍然是我们的衣食之源,但我们也需要扩大其内涵与外延,将保障现代人食品营养与健康所需的生产、实践活动包容进来。我们在重视经典诵读、学习的同时,也应该把“读”视为学习探索、科研创新、人格养成与审美追求等与知识、理论、文化、修养等相关的精神活动的总称。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的涉农高校而言,耕读教育更应该突出“耕”与“读”彼此关联、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过程。耕读教育需要身体力行的劳动教育,培育青年学子的吃苦精神、奉献精神与勤俭节约的意识,让他们真正知农爱农,形成知行合一的实践观念;耕读教育也是丰富而深入的文化教育,通过深层文化精神的阐释与激发,厚植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和文化自信,陶治道德情操、养成健全人格。同时,开展耕读教育要与原有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理论学习、科技创新教育、文化艺术教育、社会实践锻炼等结合起来,建立更完善、更具中国特色的涉农高校教育教学体系,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要的农业创新人才。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局之年,在涉农高校大力推动新农科建设、开展教育教学机制与体系改革的新关口,在乡村大力恢复耕读书院,具有了别样的意义和价值。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乡村振兴是中国的新时代美丽图卷,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开创一个新的耕读教育时代!</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乡村振兴大世界,锦绣河山任君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斗酒指山祝君寿,我作歌诗写春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绿水青山金银山,地球家园复神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祝融应自火星来,盘古挥斧元宇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举觞对月属云汉,怀古圣情梦贤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月上梧桐鲲鹏起,气觉浩然贯太初。</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笔者在</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踏着总书记的足迹探寻榆林乡村振兴的三秦真径》</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一文中谨赋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伟大复兴强国梦,离火卦应西北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日出扶桑玉皇顶,功昌书院龙王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龙头山上领袖训,乡村振兴争示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踔厉奋发新时代,力回尧舜作开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仙翁寿果降龙木,万里江山看文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绿水青山金银山,应回蚕桑稻插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皓月当空映北斗,百天旬日逢双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圣心石来运传奇,再归窑洞赋诗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王泽华2023年元月6日腊月十五于夏州龙王河窑洞)</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乡贤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五星出东方利中国</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28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退役军人事务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促进人才、资金、技术下乡。鼓励引导退休的干部、教师、医生等回乡定居,推动人才下乡、资金下乡、技术下乡、文化下乡,汇聚大学生、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企业家、专业人才、经济能手、文化名人、社会名流等能人各方力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其中多条优待政策涉及对返乡能人及其近亲属,对其子女、配偶、父母等近亲属,在入托入学、就业就医、养老入院等方面提供“绿色通道”。乡村振兴关键靠人才、靠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的城里人,往上数三代,大都来自农村,只要有机会,很多人都有回报家乡的愿望,“乡情牌”、“乡愁牌”打好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渠道疏通了,对乡村振兴将会产生很大作用;要引进一批人才,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退休官员下乡、文化名人驻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广泛开展“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组织在村农民和在外老乡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有利于畅通人才回引渠道,破除要素下乡壁垒,营造回报家乡的良好政策环境;有利于健全社会参与机制,激发社会参与意愿,广泛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建设家乡;有利于弘扬新时代乡情乡贤文化,培育社会文明新风尚,集聚全社会关注乡村、支持乡村、建设乡村的强大合力。因此,乡贤文化重新在中国广大乡村复兴是新时代新文化运动,乡村书院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载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北大书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书院的传导效应引领现代大学教育与传统书院的创新融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院是我国文化教育史上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教育组织形式,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优良传统,诸如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师生关系融洽等。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书院的优良传统,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对于促进当今的教育和教学改革,都是很有意义的。现代教育的一个缺陷就是教书不育人,或者教知识不教智慧。大学的教育有一定的弊病,这是由官学的性质决定的。书院有自由的天地。现代大学的演讲学术交流不够深入,反而是书院制通过两个人的对话、对谈,两个人思想的冲撞,才有新的东西出现。这就是现在大学的缺陷,而书院教育可以把这种传统保留下来。所以传统书院教育就完全弥补了现代大学的这个缺陷。现在大学里院系都是按学科划分,除了专业教育之外,缺乏所谓人格教育、综合素质教育。书院在历史上最大一个特点是博雅之教、君子之教,当年钱穆先生他们都是强调书院在这个方面的长处,近代新文化运动先驱胡适先生曾痛心疾首地说“书院之废,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1000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于今日了……我国书院的程度,足可以比外国的大学研究院”。新时代以来,大学可以将院系的专业教育和书院的人格教育结合起来,通过设置书院,解决现代大学专业教育与人格教育的结合问题,就是对这一缺陷的弥补。加强交流,展开讨论,提倡争鸣,是古代书院的传统之一,也是研讨式教学的突出特点。毛礼锐主编的《中国教育史简编》将“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视为中国书院的一大特点。两宋时期的朱熹和陆九渊代表着理学的两个不同学派,公元1176年两人在鹅湖举行了著名的“鹅湖之会”,围绕天理人欲等问题展开公开辩论,各抒己见。5年之后朱熹还邀请陆九渊到自己主持的白鹿洞书院去讲学,朱熹与陆九渊虽然学派不同,观点各异,但他对陆氏“博学审问慎思明辩而笃行之”的学问之道却十分赞赏,并将之刻于石碑,以励士子,成为千古佳话。朱熹曾批评湖湘学者“只说践履不务实理,亦非小病”,并未妨碍他与湖湘学派代表人物张栻友谊,还专程从闽到湘造访张栻,受到张栻的热情接待,展开了理学界著名的“朱张会讲”。他们围绕理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发表不同意见,讨论十分热烈,留下了“二先生论《中庸》,三日夜不能合”的记载(清·王懋闳:《朱子年谱》)。这种提倡自由争辩的讲会制度一直延续下来。讲会制度的确立,是书院区别于官学的重要标志。讲会就是允许不同学派自由讲学,体现了书院内百家争鸣的特色。讲会让不同学派相互讨论,不同意见相互交流,辨析异同,推动了书院的学术研究,促进了教学与研究的同步发展。在研讨式教学改革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加强了思想交流,开展不同意见的相互讨论与争鸣问难,培植自由争辩的学习氛围,实际上就是对书院“讲会”传统的继承和弘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关中书院</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书院在教育制度、教育理念上有它的特色和优势。中国书院的复兴,是中华文化复兴大背景下出现的一个文化现象。新时代书院要自觉担当起传承和光大中华文化,这一崭新的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担负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道统共识传播力量。《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具”的“器”,就是具体可见、可操作的“艺”。在中国文化中,这两者统一而不可分,并且着重强调要“以道统艺,由艺臻道”,把“求道”作为一个最根本的旨归。“道”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甚至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某种意义上将之称为“道文化”也不为过。中国传统文化的任务是明道、行道、传道,其人生境界以求道、悟道、证道为根本。各种技艺也都以“载道”为内涵,以达到这种“道”作为它的最终究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书院,历经千年浮沉,文脉绵延赓续,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为我们进一步弘扬书院精神、复兴书院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中国书院承载着新的时代内涵,肩负着文化复兴的新责任、新使命,彰显出中国书院在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的重要价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应天书院</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书院文化机制的传承创新开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新征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儒家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强调同化力。儒家文化的包容性就是它的通性,通天下所有的文化。它通在做人的根本上,就是教育者的使命。从清朝末年以来,我们在全民性地向西方学习,这也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有关。中国的书院文化在15世纪20至30年代传到了朝鲜半岛,明清之际传到了日本列岛,19世纪、20世纪发展受挫,到20世纪初中国由书院时代变成学堂时代。开创东西方文化互鉴新格局,既要有读书人的文化自觉、自信和担当,以发扬光大东亚优秀文化为己任,也要保持开放格局,学习西方长处,善用东方文明精华与时俱进。书院最大的历史价值,就是构建起了东亚地区共同的以汉字为载体、以儒学为核心的东亚文明体系。在东西方社会大变革的今天,中日韩等国应放下互相间的分歧,寻找书院、汉字、儒学等共同文化基因,开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新格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万松书院</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人类历史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中,形象地将文明的多样性比拟为阳光有七彩和春天有百花,“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多彩的”。文明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历史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文明是包容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2014年6月28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不能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和民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要倡导交流互鉴,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文明交流互鉴不能搞唯我独尊的单一文明霸权,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特别要警惕搞以意识形态包装的文明冲突,警惕将西方文明构建为全球“单一的普世文明”,警惕以文明划线“拉帮结伙”、制造对抗。人类历史告诉我们,企图建立单一文明的一统天下,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居高临下对待一种文明,不仅不能参透这种文明的奥妙,而且会与之格格不入。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明交流互鉴应当遵循的原则,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新时代历史方位,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宏阔的历史视野、深远的战略考量,就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文脉绵延繁盛、中华文明历久弥新。</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王泽华题匾法华书院</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崇尚并致力于推动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而且将文明交流互鉴的长远愿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紧密相连,超越了文明交流互鉴的一般性活动和事项本身,也超越了国别的文化交流政策和单个文明的视角,真正站在世界文明的历史高度和对人类普遍关怀的角度,使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文明交流互鉴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紧密相连。文明交流互鉴也只有超越某单一文明形态的自以为是和偏狭自私,才能使自身文明造福于整个人类,并在交流互鉴中产生倍加效应,共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思想、智慧和力量。中华文明既在世界文明史上唯一绵延五千年而不绝,又在文明诸要素领域显示出自己的鲜明特性。面对经济全球化时代新的世界文明版图以及人类所共同面对的一系列难题,如何推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中华文明既需要新定位,也需要做出新贡献。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人文精神丰富多彩,教育受重视,典章制度与伦理规范在古代世界自成一体。中华文明的突出内涵包括“天人合一”、“仁者爱人”、“天下大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庸”、“和天下”、“绥万邦”、“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兼爱非攻”、“治国平天下”等等,其中的许多精神仍然被传承与发扬。习近平总书记几乎每次关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演讲,为了阐明观点,都会引用中国古代的文献典籍,这些所引用的观点都蕴含了中华文明传统的价值观或理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鹅湖书院位于上饶铅山县鹅湖镇鹅湖山麓,为古代江西四大书院之一,占地8000平方米。鹅湖书院曾是一个著名的文化中心。尤其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与陆九渊等人的鹅湖之会,成为中国儒学史上一件影响深远的盛事。人们为了纪念“鹅湖之会”,在书院后建了“四贤祠”。宋淳熙十年赐名“文宗书院”,后更名为“鹅湖书院”。</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中国书院博物馆,中国唯一一座展示中国书院史和文化教育史的专题博物馆,2012年6月14日在湖南长沙开馆,位于中国规模最大、修复最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书院——岳麓书院之内。</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高度概括地表明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近代遭遇与复兴诉求:“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正是要从中国自身的文明现状、复兴诉求和世界情怀出发,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传统之中,使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有更扎实、更牢固的根基。在人类历史文明长河中中国书院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使命担当中,要直面“雅典学派”思想是西方教学思想的发轫。而在中国教育史上,书院的教学思想在私学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这两种教学思想体系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二者均提倡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独立思考,以及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强调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等等。在大力推进高校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这些优秀的教学思想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文艺复兴前的近1000年,是为中世纪,人们习惯称之为“黑暗时代”。然而正是在这一时期却结出了中世纪大学这一灿烂的花朵。当时,反动的农奴制,教会的蒙昧主义,禁欲主义,科学文化发展的滞后以及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生产力被严重破坏。但是教会与世俗政权的相互矛盾与抗衡,为大学的自治和学术自由提供了空间。欧洲经院哲学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兴起,作为一个新兴的阶级――资产阶级也就应运而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外,行会制度也起了不小的作用。十字军的东征,融合了中西方文化,起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催化作用。正是这种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为中世纪欧洲大学的产生提供了制度环境,也正是因为其他社会不具备这一制度环境,最终没有使大学这一特殊的机构产生在欧洲中世纪以外的时代和国度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嵩阳书院</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书院中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担当</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书院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机构,也是世界教育体系中一个独特的类型。既是悠久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nbsp;也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推动者。当代中国正在形成一股重要的社会思潮,就是传统文化的复兴。由民间到官方,再到整个社会各界,传统文化复兴已然成为中华民族一股强大的内生力量。在传统文化复兴的当代中国,传统书院也在悄悄兴起,这对当代中国的文化复兴将会发挥重要推动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形态的新兴学术思潮,均与书院有关。宋以后的新兴学术思潮往往和书院一体发展,书院促进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复兴、学术更新、教育发展。两宋出现了中华文化复兴、儒学改革运动,推动了文化教育下移、学术思想转型等一系列重要变革,均与书院有密切的联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原兰州军区司令员李乾元上将题字</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榆林功昌书院山长王仲良(右)向王泽华(左)颁发榆林功昌书院副院长聘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华文明在世界古代史上一直居于重要的领先地位,但是,近代中国却面临着西方文明的巨大压力,中国被迫地进入到西方文明主导的全球化体系中。古老的中华文明首先要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经过百年历程,古老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强起来,中国的逐渐强大已然是一个事实。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其他国家可能要多花几十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才能取得的。但是我们应该清楚,中国的崛起背后其实具有重要的文明意义。中国之所以能够重新崛起,其中就包括中华文明的因素在内,与此同时,中国崛起的最终目标,绝不仅仅是国家富强,还必须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故而必须是中华文明的复兴。但是遗憾的是,近百年来,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恰当、不正确的认识,使得我们没有充分吸收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所以当代中国需要一场新的文化复兴运动。中国这场文化复兴,本质上是中华民族在学习、吸收现代世界先进文明的基础上,进一步继承、弘扬五千年八千年之久的中华文明,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和重建。从根本上讲,中国在崛起,不应该只把它看成是21世纪出现的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和一个非常强势的政治体,不应该仅仅是一个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历史事件,而应该把它看作五千年文明崛起的历史转型。也就是说,一个延续了五千多年的文明,虽然经过近百年的衰落,在学习世界文明的基础上,这样一个悠久文明的重新崛起,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复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乐元圣大师湖北宜昌老家的昆仑书院石刻</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的近代化崛起,首先是在学习外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中国现代化,但是我们不能依赖模仿西方模式来完成现代化,而是要发扬自身文明长处,这样就可能建构一种新的现代发展模式。中国的崛起应该是文明的崛起,应该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也应该为整个人类现代化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历史经验和发展模式。中国近代化进程会走出自身独特的道路和积累自己的经验, 如果我们把这条道路、这些经验变成一个模式,需要更多的文明自觉。当代中国的文化复兴,一定能够从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以真正能为人类现代化提供新的模式。宋代出现的文化复兴运动,以先秦孔孟之道为思想基础而吸收佛道思想,形成了儒释道的融合,故而重建了中华文化的思想传统,适应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要求,奠定了以后八百多年来中华文明体系的核心价值。而当代中国文明的复兴,应该是一种更加具有深远历史意义,普世全世界意义的重大事情。中华文明在经历了近百多年凤凰涅槃的重生之后,中华文明不仅能够活在今天,相信在更远的未来活得更精彩!21世纪的中华文明复兴,这不仅对中国来说十分重要,对探讨21世纪以后的人类生存同样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它能够补充、完善以西方文化为基础的现代化的不足,也有益于未来人类多元化的现代化生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思潮,书院发展开始呈现井喷姿态,到处兴起。当前,大学兴起“书院热”。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探索建立“书院制”、住宿学院制等有利于师生开展交流研讨的学习生活平台,成为发展“书院制”的一声号角;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将积极推动高校建立“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依托书院、宿舍等学生生活园区,探索学生组织形式、管理模式、服务机制改革”。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3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13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759所,含本科院校1270所、高职(专科)院校1489所;成人高等学校254所。基本上各高等学校陆续成立了书院,而且很多大学拥有多所书院。根据官网查询得知:北京大学书院有格物书院、致知书院、诚意书院、正心书院、明德书院、至善书院、新民书院和熙敬书院、“<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带一路”书院、鹿鸣书院、元培书院;</span>清华大学书院有日新书院、致理书院、探微书院、未央书院、行健书院、<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新雅书院、求真书院、 为先书院、苏世民书院。</span>另外,各中学也纷纷成立书院,如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就有八大书院。除了官办院校的书院风潮,全国重建或新建的各类民办书院也有2000多所,据民政部全国社会组织信息和全国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服务网显示,以“书院”命名并正常运行的社会组织1422家,全国小微企业类型的书院19家,其中民办非企的书院为1337家,占93%(截至2023年2月12日)。</p><p class="ql-block"> 这一“书院中国”文化现象的背后,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要求。在现代化进程及传统文化复兴的当代中国,书院的兴起是源于一种文化复兴的追求,必须要承担起中华文化复兴的使命,每一所书院要承担的文化功能,应该和整个中华文化复兴的需求联系在一起。中国文化经历了一个凤凰涅槃式的重生过程,中国传统书院也会如此。传统书院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办学历程,它凝聚了中华文化教育的精华,形成了一套既有特色又有生命力的文化精神和教育制度,即书院精神和书院制度,这是中国书院的重要文化遗产。20世纪以来,书院精神和书院制度为各界人士普遍推崇,已经成为今天中华文化复兴最大公约数。在欧美国家会看到许多天主教、基督教的教堂,这是西方文化的物质载体。中国文化的物质载体主要是儒家文庙、传统书院。中国的老书院列入文物保护的有一百多所,还有不少尚未列入文物保护目录的老书院,这一个庞大的书院群体正在逐渐恢复。但是老书院不仅仅是被保护的对象,最重要的工作应该是如何恢复它的功能。无论是中国的寺庙、道观,还是西方的教堂,它们延续下来的原因是能够继续发挥其内在的功能。而书院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载体,这些老书院修复之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尽快恢复其历史上曾经具有的文化教育功能。要鼓励那些社会上各种力量来修复、保护、复兴传统书院,不管是官方力量,还是社会力量,或者是民间力量,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和能力,共同保护书院、建设书院。让这些古老的书院、文庙修复之后,成为地方文化的中心,成为地方精神的家园。除了修复老书院,全国各地还创办了很多新的书院。一种是在民间社会发挥文化教育功能的书院,另一种是在现代大学的体制内的书院。在当代中国文化复兴的背景下,两种书院可以在我们的教育体制的内、外分别发挥作用。中国复兴之梦不仅是富强之梦,更应该是中华文明的全面复兴之梦。书院的复兴,就是要承担文化复兴的重要使命。而且,传统书院不仅作为承担中国文化复兴的使命,它本身就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体现。<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书院应该成为传统文化复兴的基地,“书院中国”应该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载体,百千万家“书院中国联盟”将必然会成为新时代的重要文化趋势,这一现象甚至将会影响世界,伴随着中国中医文化、太极拳(剑)、易经文化走向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夏州龙王河窑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绥德郝家桥习仲勋旧居</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书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因凝聚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p><p class="ql-block">中国书院派圣贤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宏,历代传颂不衰。中国的大同思想源远流长,最早出自《诗经》、《礼记·礼运》,是中国的乌托邦思想。进入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它既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为世界各国交流提供新理念,并搭建本土文化与全球文化的共同桥梁,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尤其是“和”文化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有重要借鉴意义。“和文化”是由“和而不同”与“和实生物”这两个核心概念组成的思考世界如何存在、如何发展的文化体系。“和文化”强调“不同”,意在万事万物之间的统一是建立在多元化、差异化和异质化基础上的。“和文化”强调“生物”,意在万事万物生生不息和千变万化是由事物之间相反相成、对立统一带来的,“和”是“生物”的原因。“和文化”强调“和”的优先性地位,不管世界存在多大差异,总体上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性强调万事万物阴阳相济,刚柔互存,相辅相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吸收了“和文化”中对立统一的辩证逻辑,揭示出当前国际关系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之间能“和”能“群”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冲破冷战以来将世界万物的统一性转变为称王称霸的依据思维。由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分层次的,既有民族、地方、区域和人类层面,又有价值、利益、责任和命运等方面,因此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也应当是分步骤的,全球范围内要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从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入手。当一个代表全球人民利益的共同体尚未形成之际,部分国家和地区通过搭建国家之间和区域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共同组织来管理共同事务。例如,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既是“有形的命运共同体”,意在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推动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发展,又是“无形的命运共同体”,意在推动沿线区域发展观和价值观的交流和融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世界范围内人们对大同世界的追求。尽管目前各民族、宗教、国家、区域之间为利争斗的现状仍然普遍,但是世界人们向往和谐和平的意愿是一致的。例如,西方社会对“乌托邦”世界的追求和中国的“天下大同”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立足于打破全球性和地方性二元对立,实现二者有效互动,谋求人类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和和谐共生的理念。它与以往霸权主义和强权主义的“冷战思维”以及“意识形态挂帅”主导下的国际主义理念有着鲜明差别,具有差异性、超越性、本土性和全球性的特征。由此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文化自信观念有形无形层面相互转换的统一,承继中华书院文化基因,是中华道统的延续并与世界文明的融合,符合世界范围内人们对大同世界的追求,具有人类共同的文化基因,具有普遍的全球性,而且是在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尤其是“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国际关系策略,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是中国优秀文化传播途径的典型代表,体现了中国在面对外来文化挑战方面的自信。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书院道统文化的扩展和深化。如果说书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因和桥梁,那么人类命运共同体就为书院的基本内涵打开了视野,开辟了道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王泽华题匾天际书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横渠书院</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2005年9月28日全球首次举行联合祭孔,参加祭典的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安黛丽·霍尔说:“儒家思想的精要之语对世人可以起到警醒作用,儒家的一些价值观念正在融入世界文化的主流。”这则材料说明,孔子的儒家思想早已引起西方思想界的重视;在他们看来,孔子的思想很有现代价值,可以给未来的世界治理提供指导方案。不仅如此,就现代世界而言,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同样具有现代价值,对于解决当今环境问题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孔子的“忠恕之道”可以为解决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提供指导。提起“忠恕之道”,很多人都知道,因为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所谓“忠恕”就是“仁心”,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个命题是儒家“仁学”思想的精华,是孔子最为看重的道德品质。正是基于如此,孔子这则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悬挂于联合国大厅,被认为是处理国家间往来的至高准则。此语出于《论语·颜渊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门楣上,从左到右分别有三个雕像:孔子、摩西、梭伦。美国最高法院提供的史料记载:“最高法院大楼的东侧门楣雕像群寓意对源自东方的基本法律和戒律的借鉴。摩西、孔子和梭伦被选为代表三个伟大的文明,形成了这个三角的中心雕像群。”其中,孔子及其哲学思想对早期的美国是有影响的。在美国建国之初,现代民主和现代科学正在奠基,人们把孔子奉为西方启蒙运动的世俗圣人。而美国的开国元勋都深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托马斯·杰斐逊、本杰明·富兰克林、詹姆斯·麦迪逊、托马斯·潘恩和约翰·亚当斯等人都对孔子及其思想有着浓厚兴趣和正面评价。他们认为,孔子在宗教、伦理、政治和社会影响的基础上,有一套完整的政府和社会思想体系,同时孔子主张个人献身于基本美德,如家庭忠诚、节俭和努力工作等,能治愈社会弊病。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地时间2021年9月16日,作为2021年“中国——希腊文化和旅游年”开幕式的重要环节之一,国际著名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青铜组雕作品《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在希腊雅典揭幕。希腊政府选定卫城山脚下的古市集遗址作为该雕像落成地。希腊文化和体育部部长门佐尼、希腊旅游部部长基基利亚斯、中国驻希腊使馆临时代办王强为《神遇》组雕揭幕。这一创意,的确极具艺术想象力——以写意雕塑表现孔子和苏格拉底的睿智与风采、精神与哲思,表现两位古代圣哲跨时空对谈。两位分别代表不同文化的圣哲,跨越千年进行着思想的交流、灵魂的对话,不仅彰显了中希两国文明互鉴、共同发展的理念,还体现出人类命运的休戚与共的天下大同胸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2021年9月16日,国际著名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青铜组雕作品《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在希腊雅典揭幕。希腊政府选定卫城山脚下的古市集遗址作为该雕像落成地。</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书院中国”完全具备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基础,结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书院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载体,加强国际传播力量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外宣工作的发展十分关注,曾多次发表重要讲话,这为我们开展外宣工作,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展示中国形象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构建我国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他多次强调,要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是主流媒体的职责使命。因此,书院崭新的历史使命是担负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道统共识传播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王泽华二O二二年腊月十五于夏州龙王河窑洞撰二O二三年七月十八于京西香山修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王泽华,全球龙熵经济促进会执行主席兼秘书长,龙熵纪元(深圳)文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中华文明复兴促进会秘书长,榆林陕北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功昌书院副院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感恩乐元圣师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感恩所有龙熵同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传承神州道统文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赓续华夏龙族血脉!</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